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仇凤荣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22)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94例初发AMI患者分为AMI+MS组(43例)和AMI+非MS组(51例),比较2组患者心功能、左心室重构、心肌梗死后的心绞痛发作率和心性病死率。结果 AMI+MS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较非MS组明显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较AMI+非MS组明显减少。AMI+非MS组心肌梗死后的心绞痛发作率和心源性死亡率分别为17.6%和9.8%,AMI+MS组分别为34.8%和30.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AMI并有MS的患者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损害更明显,心肌梗死后的心绞痛发作率和心源性死亡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对仅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筛选2007年的初发急性心肌梗死后收治入我院的患者157例进行随访。随访结束后将资料完整的72例患者分为合并代谢综合征组(35例)和无代谢综合征组(37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来分析代谢综合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在本研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为48.6%;在急性心肌梗死仅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中MS组病死率为31.4%,明显高于非MS组病死率10.8%(P=0.031);患者远期反复发作心绞痛为MS组28.6%,非MS组13.5%(P=0.1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代谢综合征而仅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应加强对代谢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3.
4.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应激性高血糖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血糖值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应激性血糖升高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血糖值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50例患者分为高血糖组和血糖正常组,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中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发病10d的心肌酶值、射血分数、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年龄、女性、心功能分级均是应激性血糖升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高血糖组的射血分数、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女性、心功能分级均是急性心肌梗死应激性血糖升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伴有血糖升高的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及病死率均高,血糖值对评价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的轻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部位、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和死亡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高血压对AMI的预后有极其重大的影响。结论:血压增高是AMI患者左室肥厚的重要因素,使AMI患者死亡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增高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07年3月AMI病人98例临床资料,分为两组。肌酐正常组(≤133mol/L)62例,高肌酐组(〉133mol/L)36例。观察并比较两组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室颤动、住院病死率、随诊1年病死率的差异。结果:高肌酐组患者年龄大、心肌梗死病史多,且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室颤动、住院病死率(33.3%:3.22%,P〈0.01)、1年病死率(44.4%:8.06%,P〈0.01)都比肌酐正常组明显增高。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血清肌酐是急性心肌梗死(AMI)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结论:AMI患者血清肌酐水平增高,住院病死率及1年病死率均明显增加;高血清肌酐是AM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编问卷收集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53例早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早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早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率占17.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型钠利尿肽水平高(OR=23.086)、高敏肌钙蛋白I水平高(OR=5.95)、血清胱抑素C水平高(OR=4.024)、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OR=5.185)、N末端B型脑钠尿肽前体水平高(OR=4.380)和有早发心梗家族史(OR=3.338)是早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欠佳危险因素。结论早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总体欠佳,预后受诸多因素影响,应针对各种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干预患者病情,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100例,随机分为常规急救护理组(对照组)48例与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组(观察组)52例.比较两组预后.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1%,对照组为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开始溶栓时间(38.2±5.7)h,明显早于对照组的(67.2±13.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00,P〈0.01).结论:加强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降低病死率,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 探讨夜间入院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7年以来入院的AMI患者135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夜间入院组 (n=51)和白天入院组(n=84)。收集两组患者再灌注治疗率及介入治疗患者入院到球囊开通时间(door-to-balloon time, DTB)等资料。比较两组院内病死率、6个月病死率。结果 与白天入院组比较,夜间入院AMI患者介入治疗率低(P<0.05),TDB时间长(P<0.01),院内病死率升高 (13.7%比7.1%, P=0.169),6个月病死率显著升高(21.6%比9.5%, P<0.05)。结论 AMI夜间入院患者近期预后相对更差。 相似文献
10.
氯丙嗪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情绪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用氯丙嗪进行情绪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干预组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用氯丙嗪治疗。对照组23例患者用安定治疗。结果:干预组患者中情绪反应正常者和轻度者明显刘于对照组(P<0.01)。ST段持续抬高时间及持续性胸痛,室性心律失常、心梗延展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情绪反应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氯丙嗪进行情绪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抢救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对病人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失败或不适合于溶栓的病人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 9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从急诊室直接转至心导管室 ,对梗塞相关血管行PTCA术或支架术。对其他的病变血管分期处理。结果 :梗塞相关血管 9支 ,前降支动脉 7支 ,回旋支动脉 1支 ,右冠状动脉1支。TIMI血流 :0级 7例 1级 2例。从严重胸痛至动脉穿刺的时间 ,4 1± 0 6h ,手术时间 5 1 9± 11 3min(冠造+成形术 ) ,术后TIMI血流均获Ⅲ级。除术中、术后各 1例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外 ,术中术后无明显心血管并发症 (No Reflow现象、急性血管闭塞、死亡、搭桥术、靶血管再介入治疗 )发生。平均随访 7 6± 3 9月 ,7例梗塞相关室壁运动完全恢复 ;Q波导联减少 3例 ,消失 6例 ;EF为 63%± 5 %。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行抢救性PTCA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安全有效措施 ,6小时以内开通血管 ,对病人急性期及中长期预后有良好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晓萍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38(6):525-526,571
目的 探讨心脏传导阻滞与心肌梗死部位的关系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67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中不同类型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情况,并比较合并心脏传导阻滞的患者与无传导阻滞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的不同。结果 ①急性心肌梗死中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为30.5%。②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例中,下壁组明显高于前壁组;而前壁组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下壁组。③合并心脏传导阻滞的患者,其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无传导阻滞组。结论 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与心肌梗死部位有关,可增加心肌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对临床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调控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系统回顾2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分为合理血压调控组(治疗组)与传统降压组(对照组)。记录患者入院时及第1d,7d晨起血压,记录住院时及第1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呈自然下降规律,第7d与第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14d时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调控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能明显提高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4.
观察了高血压对268例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高血压病史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时,肌酸激酶(CPK)峰值与无病史组无明显差异。发病时血压急性暂时升高,亦不增加CPK峰值。一旦并发心绞痛,CPK峰值则显著降低(180.7±121.5对294.7±133.8)。然而,高血压病史组心功能不全、心脏破裂和住院病死率明显增多。提示长时间高血压引起的症状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刺激促使的侧支血管形成,不同程度地消除了高血压所致左室肥厚引起的心肌灌注不良。 相似文献
15.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些临床指标的观察,评价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发病前24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观察两组间ST段抬高程度、心肌酶峰值、心电图积分、左室射血分数(EF)、室壁瘤、右束支阻滞、休克、心衰的差异。结果IP组ST段抬高的程度(P〈0.05)、心肌酶峰值(P〈0.05)、心电图积分(P=0.01)、室壁瘤(P〈0.05)、右束支阻滞(P〈0.05)、休克(P〈0.05)、心衰(P=0.01)的发生机会均低于NIP组。EF(P=0.02)则高于NIP组。结论IP现象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 AMI)患者血白细胞计数的升高可反映患者预后。从 AMI 患者白细胞计
数升高的机制、白细胞计数与 AMI 再灌注治疗、白细胞计数与 AMI 梗死面积、中性粒细胞计数与 AMI 预后的关系、中
性粒细胞 / 淋巴细胞比值与 AMI 预后的关系、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与 AMI 预后的关系、单核细胞计数与 AMI 预后的关系
几方面对白细胞计数与 AMI 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 AMI 早期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及早设法降低白细胞
数量及功能,对防止梗死面积扩大、减少合并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IPC)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方法63例初发AMI并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症状分为IPC组和PC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结果IPC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PC组,而大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PC组,且IPC组比PC组血清CPK峰值低,严重并发症及病死率均减低(P<0.05或P<0.01)。结论IPC具有保护心肌、缩小梗死范围、改善初梗患者近期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Effect of anti-cardiac myosin antibody on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mmunolog'ilcal dysfunction plays an importantrole in the evolution and progression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which induces extension of AMI and postinfarction complications[" 2].Recent studies shoWed that anti--cardiac myosin antibody (AMA) colld be detected in the serum ofpatients with AMI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week after the infarction, with a detection rate of 25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AMA and changes of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betw…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压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监测患者入院时、入院24h时、入院后3天及入院后7天的血压水平,并对患者进行三个月随访,分析血压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入院24h内的收缩压介于140mmHg-159mmHg之间及舒张压介于90mmHg-99mmHg之间的预后较好,三个月随访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血压正常组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随访三个月的NIHSS评分(3.1±0.6)及BI评分(73.7±2.3)明显优于低血压组及高血压组;患者年龄、入院时血压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是影响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期脑梗死血压水平过高或过低均会对患者预后造成影响,而年龄越大,入院时血压越高,入院时病情较重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三个月发生死亡的风险也越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