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腰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的低场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的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搜集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间腰椎间盘病变的MRI资料。腰椎3210例,男性1310例,女性1810例,年龄14~88岁,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结果:3120例腰椎间盘退变中,947例有终板炎,占29.5%,女性608人,占64%,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椎间盘退变。MRI变现分为四型。MRI表现为长T1长T2的约占60%,发生部位在腰4、5骶1椎体相对缘的占73%。结论:腰部终板骨软骨炎最易发生在腰4、5骶1椎体相对缘,其MRI的主要表现为长T1长T2,该期提示病变为活动期,通常患者的临床症状较重。MRI的表现分为四型,支持《临床放射学杂志》第151期的分型观点。MRI是检查本病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诊断腰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的磁共振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骨软骨炎患者的MRI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骨软骨炎患者中共累及终板86个,好发于下腰椎。按Modic分型:Ⅰ型33个(38.4%);Ⅱ型50个(58.1%);Ⅲ型3个(3.5%)。多发者30例(34.9%),单发者56例(65.1%)。伴Schmorl结节9例,伴腰椎不稳7例,伴腰椎压缩性骨折2例。结论:腰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是造成临床下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磁共振是本病的理想检查方法,能反映本病的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在低场MRI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搜集52例腰椎间盘退变合并终板骨软骨炎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2例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骨软骨炎中共累及终板119个,按Modic分型:Ⅰ型44个(37%);Ⅱ型61个(51%);Ⅲ型14个(12%).分布在腰4、5骶1相对缘的多见.结论 MRI是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骨软骨炎的理想检查方法,能反映该病的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的低场强MRI表现,为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60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的MRI资料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并存有终板骨软骨炎16例,占26.67%,共累及29个终板,其中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6个终板;T1WI呈高信号,T2WI呈中等或较低信号18个;T1WI、T2W1上均呈低信号5个。结论 低场强MRI能较好地反映本病的病理改变,诊断价值可靠,是其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陈小余  宋学文  肖红 《重庆医学》2011,40(28):2845-284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骨软骨炎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114例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骨软骨炎的MRI表现。结果 114例病例中共累及终板234个,按Modic分型其中Ⅰ型82个(35%);Ⅱ型136个(58.1%);Ⅲ型16个(6.8%);单发累及72例(63.2%),多发累及42例(36.8%);病变好发于下腰段。结论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骨软骨炎是造成临床上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MRI是该病的有效检查方法,能够反映该病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场强磁共振椎间盘退变中的终板骨软骨炎的MRI表现。方法:采用0.35 T低场MRI对116例椎间盘病变患者行MRI扫描,分析终板骨软骨炎的MRI信号及形态特征。结果:116例病例中并存有终板软骨炎86例,有43例患者退变椎间盘相邻终板的骨髓在T1WI、T2WI上呈高信号;22例患者相邻椎板的骨髓在T1WI、T2WI上均呈高信号;21例患者相邻椎板的骨髓在T1WI、T2WI上均呈低信号;信号的形态可分为斑片状、三角形、窄带样。结论:低场强条件下MRI对椎间盘退变中的终板骨软骨炎可做出诊断,且有较明确的信号及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7.
王洪义 《中外医疗》2013,(33):185-186
目的 探讨脊柱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的临床表现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在2010年6月-2013年3月所收治的358例脊柱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和MRI表现.结果 358例患者中共累及终板862个,按照Modic类型进行划分,其中Ⅰ型累及488个,占56.6%;Ⅱ型累及84个,占9.7%;Ⅲ型累及290个,占33.7%;单个累及38例,占10.6%,多发累及320例,占89.4%,而且容易发生在下腰段.结论通过分析低场MRI,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脊柱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各期的信号特点,能够清晰地看到病灶的所在位置,进行准确地类型划分,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椎体终板骨软骨炎的临床和MRI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椎体终板骨软骨是的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搜集2006年11月-2008年1月间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终板骨软骨炎167例.男88例,女79例,年龄38-77岁。发生于颈椎者68例,腰椎者91例,胸椎者8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分析终板及邻近椎体骨质信号改变。结果 167例共累及312处终板,颈椎140处,腰椎163处,胸椎9处,其中3例病变区较广泛。伴随改变:椎间盘退变428处,突出237处,许莫氏结节162处。按照不同的MRI表现,将终板骨软骨炎分为4型。结论 终板骨软骨炎是造成临床局部疼痛的原因之一,MR是检查本病的最佳方法,临床工作中应注意终板骨软骨炎的存在及其临床意义,将为颈.腰痛疾病的及时诊治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胡秀荣  彭勇 《新疆医学》2015,(3):356-358
椎体终板炎又称为椎体终板骨软骨炎常继发于椎间盘退变,且常见于腰椎、胸腰及骶尾移行段。是造成患者腰部疼痛的原因之一,临床明确诊断对患者治疗及预后极为重要。本文收集经磁共振诊断椎体终板软骨炎患者41例,回顾性分析其磁共振的影像表现,旨在为临床早期准确诊断提供依据。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回顾性搜集本院2013年12月~2014年5月,41例经MRI检查确诊的腰椎椎体终板骨软骨炎的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退变的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椎间盘退变系指椎间盘的生物化学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导致椎间盘生物力学功能下降。椎间盘退变系一病理学名词,男性11~19岁可发生腰椎间盘退变,并随着增龄而退变明显,至50岁时97%腰椎间盘显示退变。男性腰椎间盘退变较女性为早。腰4、5和腰5骶1椎间盘退变发生早且严重,而胸12腰1和腰1、2椎间盘退变发生较晚且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磁共振(MRI)T2加权像探讨腹部脂肪厚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8年10月-2013年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行术前腰椎间盘MRI检查的患者1 108例。在T2加权像上测量腹部各径距包括腹部直径(AD)、正中矢状径(SAD)、腹部皮下脂肪厚度(VST)、背部皮下脂肪厚度(DST),并用改良的Pfirrmann分级标准对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进行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及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各径距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结果: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女性SAD、AD与腰椎间盘退变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20,P<0.001;r=0.19,P<0.001);男性VST与腰椎间盘退变总分呈负相关(r=-0.10,P=0.01)。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SAD、AD增加腰椎间盘退变的风险(OR=1.14,95%CI:1.08~1.20,P<0.001;OR=1.15,95%CI:1.08~1.23,P<0.001);男性VST降低腰椎间盘退变的风险(OR=0.70,95%CI:0.55~0.89,P=0.003)。结论:女性SAD、AD和男性VST与腰椎间盘退变密切相关,基于MRI的腹部脂肪各项径距可作为预测腰椎间盘退变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miRNA-494和miRNA-125a表达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腰椎间盘膨出或突出患者45例为退变组,下腰痛患者42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腰椎MRI,通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分析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椎间盘Pfirrmann(PM)分级的关系。 结果 对照组共检查126个椎间盘,其中分级在Ⅰ级和Ⅱ级(正常)99个椎间盘,占78.6%(99/126), Ⅲ级、Ⅳ级和Ⅴ级27个椎间盘,占21.4%(27/126);退变组共检查135个椎间盘,其中分级在Ⅰ级和Ⅱ级(正常)17个椎间盘,占12.6%(17/135),Ⅲ级、Ⅳ级和Ⅴ级118个椎间盘,占87.4%(118/135)。2组PM分级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退变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低于对照组(P<0.05)。退变组血清miRNA-125a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血清miRNA-494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退变组miRNA-125a表达水平与ADC值呈正相关(r=0.853,P<0.01),miRNA-494表达水平与ADC值呈负相关(r=-0.897,P<0.01)。血清miRNA-125a和miRNA-494的ROC曲线分析显示miRNA-125a和miRNA-494的曲线下区域面积分别为0.893(95%CI=0.815~0.971,P<0.01)、0.852(95%CI=0.762~0.932,P<0.01),敏感度分别为87.9%和93.7%,特异度分别为77.0%和67.7%,准确度分别为80.0%和77.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3%和92.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8%和76.9%。 结论 血清miRNA-494和miRNA-125a的表达可能与椎间盘退变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检测其表达水平可为椎间盘退变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基因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椎体软骨终板钙化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2 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造模与对照组 2组 ,每组再分 3个月和 8个月 2个观察亚组。切除造模组动物颈棘上、棘间韧带及分离颈椎后旁两侧肌肉 ,造成颈椎力学上的失衡而诱导兔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在术后 3个月和 8个月时分别处死动物 ,取颈椎间盘组织 ,行病理学检查在形态学上评定颈椎间盘退变程度 ,测定不同退变程度椎间盘软骨终板钙化层厚度。结果 退变程度较轻或基本正常的颈椎间盘 ,软骨终板结构良好 ,潮标清晰 ;退变程度较重的颈椎间盘 ,软骨终板发生明显纤维化 ,潮标前移 ,钙化软骨和软骨下骨板增厚。软骨终板钙化层厚度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呈非常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颈椎软骨终板的不断钙化和骨化导致颈椎间盘营养发生障碍可能是启动颈椎间盘退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RI表观弥散系数值(ADC)用于腰椎间盘退变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50例腰痛患者进行腰椎MRI常规序列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测量每个腰椎间盘平均ADC值,分析腰椎间盘平均ADC值与退变分级、解剖部位的相关性。结果不同退变分级腰椎间盘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退变分级越高,其平均ADC值越低;相同退变分级不同解剖部位腰椎间盘平均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H=36.71、11.51、21.32,P<0.05或0.01),解剖部位与II~IV级ADC值呈正相关(r=0.41、0.40、0.55,均P<0.01),越接近足侧腰椎间盘其平均ADC值则越高。结论MRIADC值能够定量评估椎间盘退变,间接反映退变椎间盘微观结构的改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对腰椎间盘退变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旨在找出椎间盘退变的候选基因,以达到分析基因多态性与椎间盘退变易感性的关系及筛选易感人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可疑腰椎病变患者L1~4椎间盘ADC值、腰动脉血供与相应平面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评价ADC值对椎间盘退变的可能诊断价值,并探讨椎间盘退变的血供因素。方法可疑腰椎病变患者65例,年龄16~76岁,平均(52.3±28.5)岁;其中下腰痛并坐骨神经痛11例,下腰痛无坐骨神经痛16例,坐骨神经痛无下腰痛33例,跛行5例;病程1~57周,平均(13.4±6.3)周。对所有患者采用椎间盘弥散成像测定L1~4椎间盘ADC值,采用腰动脉MRA进行腰动脉成像,分析椎间盘ADC值、腰动脉血供与相应平面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L1~4平面ADC值与各自平面椎间盘退变分级明显相关(P<0.05),退变程度越大,椎间盘ADC值越小。L1、L2、L3平面腰动脉血供分级与各自平面(L1~2、L2~3、L3~4)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明显相关(rs=0.823,P=0.016 3;rs=0.791,P=0.019 2;rs=0.835,P=0.010 3);L4平面腰动脉血供分级与L4~5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无明显相关(rs=0.306,P=0.209 2)。结论MR弥散成像测得的腰椎间盘ADC值能反映L1~4腰椎退变程度;血供...  相似文献   

17.
随着影像学成像理念的革新、设备的发展,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的MRI成像研究近几年获得了较大的进展。较新的MRI成像策略包括:动态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波谱成像、MR-T1ρ成像和T2驰豫时间的测量。MRI动态成像能够检出活动度过大的节段脊柱;弥散加权成像可定量研究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程度,在研究椎间盘疾病发病机制、无创评价治疗效果,以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弥散张量成像可能是有效展示椎间盘早期退变的一种可靠方法;磁共振波谱成像评价早期椎间盘退变有重要价值;T2弛豫时间正常椎间盘与退变椎间盘只存在略微差别,要想将T2弛豫时间用于定量分析IVDD尚需进一步的研究。上述各种磁共振最新的成像技术,因能够无创性定量评价椎间盘早期退变并进行分期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多可靠的影像学证据而成为当今研究热点。本文就当前IVDD的MRI成像进展和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皮质基底节变性(corticobasal degeneration,CBD)是一种以不对称的运动症状和大脑皮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金标准为病理诊断,临床特征的异质性以及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在症状和病理方面的重叠性使得诊断难度大。现行诊断标准正确率较低,未将影像学纳入其中。本文主要综述近几十年CBD的影像学进展,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放射性核素显像等,以及其在疾病鉴别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