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离性垂直斜视 (DVD)是一种与 Herring法则相矛盾的异常眼球运动 ,临床上并非罕见 ,因其常伴其他类型斜视、隐性眼球震颤及弱视而被忽视。本病原因不明 ,主要特点为非注视眼的不随意性上斜视 ,并伴有外旋 ,斜视角不稳定 ,目前 ,手术是治疗 DVD的主要方法 [1 ] 。我科自 2 0 0 0年以来 ,手术治疗 DVD2 3例 (4 0眼 )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3例 (4 0眼 ) ,男 9例 ,女 14例 ;年龄 4~ 2 0岁 ,平均 8.5岁 ;术后观察时间 1.5~ 36个月 ,平均 18个月。1.2 检查方法 :1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查视力 ;2用同视机…  相似文献   

2.
诸力伟  许国忠  杨莅  沈莉 《浙江医学》2010,32(2):261-263
分离性垂直斜视是指两眼交替遮盖时遮盖眼上斜,是与一般斜视的神经支配法则相矛盾的一种眼球垂直运动异常,常合并隐性眼球震颤和弱视,亦可与任何类型的斜视同时存在.对于分离性垂直斜视,临床上一般主张手术治疗.现对我院收治的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小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37-138,141
目的分析分离性垂直斜视合并麻痹性垂直斜视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分离性垂直斜视合并麻痹性垂直斜视患者,对其临床特点、手术方式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分离性垂直斜视合并麻痹性垂直斜视临床特点:出现原在位垂直斜视;遮盖会出现高位眼上飘,部分外旋加大或者不稳定,低位眼也可能出现上飘现象;单眼眼球运动时出现明显眼外肌麻痹以及亢进。经手术治疗后,所有患者中显效64例,有效33例,总有效可达98.98%。治疗后54例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水平得到不同程度地提高。结论分离性垂直斜视常同麻痹性垂直斜视合并发生,治疗时需根据所合并的不同类型的麻痹性垂直斜视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分离性垂直偏斜合并水平斜视同时手术治疗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分离性垂直偏斜合并水平斜视一次性手术的效果,方法:先作垂直斜视手术即上直肌后徙,再作水平斜视手术即内外直肌手术,结果:36例术生眼位正,眼球运动良好。结论:一次性手术同时治疗分离性垂直偏斜合并水平偏斜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治疗分离性垂直偏斜(DVD)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对103例192眼DVD患者应用上直肌后退术,上直肌后退联合后固定缝线下,下斜肌转位术及上直肌后退联合下斜肌转位术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结果:后退组近期效果良好者67:39%,远期58.82%,P〈0.005。后退+下斜肌转位组近期效果良好者82.69%,远期80.56%,P〉0.5。下斜肌转位组近期效果良好者65%,远期56.67%,P〉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与生活质量。方法:对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组研究,单纯下斜肌转位术为A组,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术为B组,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并前徙术为C组。三组患者在常规局部麻醉下,以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垂直斜度及下斜肌亢进改善程度检查,随访六个月,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C三组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8.46%、89.47%、9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进行临床手术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法,从而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分离性垂直偏斜(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发病年龄及双眼视功能水平与DV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组1: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组2:单纯间歇性外斜视;组3:单纯DVD。比较并分析3组病人的发病时间、术前立体视功能及垂直分离偏斜程度。结果: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发病月龄(45.0月)早于单纯间歇性外斜视(82.9月)(P〈0.01)。其双眼视功能较单纯间歇性外斜视组差(P〈0.01)。组1与组3的垂直分离斜度分别为14.5△±9.6△、23.7△±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发病年龄较早,双眼视功能较差。视觉发育早期双眼视功能的破坏可能是影响DV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中的水平方向眼位偏斜对垂直斜视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分离性垂直偏斜 (Dissociatedverticaldeviation ,DVD) ,又称交替性上隐斜、双上隐斜或双上斜视。该病由Stephen(1985 )首次报告。其特点是遮盖一眼时 ,被遮盖眼上转 ,并同时伴有轻度外旋和外转。当去除遮盖时该眼下转并伴有轻度内旋、内转是与一般斜视的神经支配法则相矛盾的一种眼球垂直运动异常。该病病因不清 ,多数学者主张手术治疗。我院 1990~ 1998年间共收治DVD患者 2 0例 ,采用单纯上直肌徙后术或加做下直肌缩短治疗 ,取得较好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DVD患者 2 0例 40眼 …  相似文献   

9.
垂直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直斜视较水平斜视少见,也较复杂,患者常因斜视、斜颈影响外观或复视不适而要求治疗。我院自1990年以来手术治疗20例,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20例中男13例,女7例。年龄4~58岁,其中10岁及以下8例,11~20岁5例,21~30岁5例,50岁以上2例。  相似文献   

10.
水平斜视合并垂直斜视手术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水平斜视合并垂直斜视手术方法。方法 :在临床中对水平斜视合并垂直斜视的患者 ,随意分成两组 ,一组为对照组 ,即第一期手术矫正垂直斜度 ,7d后再做水平斜度矫正 ,分两次手术完成。另一组为观察组 ,通过水平肌肉止端移位能使眼球上、下移位的原则 ,在做水平斜视同时将水平肌肉止端移位 ,达到一次性手术不仅能解决水平斜视 ,同时也矫正垂直斜视度。结果 :两组手术后临床观察眼位 ,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水平斜度不超过 35度 ,合并垂直斜度不超过 5度的患者 ,可以通过一次性手术达到治愈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对垂直性斜视的矫正效果。[方法]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施垂直性斜视矫治,记录并比较手术效果。[结果]下斜肌断腱切除的手术量与手术效果具有相关性(r=0.42);下斜肌断腱切除术与肌腱切开术的手术效果无统计学差异;上下直肌后徙手术量与手术效果具有良好相关性。[结论]垂直性斜视的手术方式中,上斜肌断腱切除术及上下直肌后徙术是定量性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临床和MRI特点,提高MS的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MS的临床表现和MRI资料及治疗情况。结果:MS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急性或亚急性发病。26例病前有诱因,主要与感染有关,首发症状以肢体无力和视力减退为多见,复发-缓解型32例,病变部位中脊髓29例,视神经28例,大脑半球14例,脑干8例,小脑4例,发作性症状14例。MRI检查脑部病灶多位于侧脑室周围和胼胝体,病灶多呈卵圆形,大部分病灶与侧脑室壁切线垂直或相连;脊髓病灶位于颈髓和胸髓,与脊髓长轴一致的长条状或多发非连贯性条索状,位于脊髓后外侧,激素治疗后大部分病灶可缩小或消失。急性期及亚急性期组均有明显疗效,慢性起病者也有改善。结论:结合MS的临床表现和脑部及脊髓MRI结果,可以提高对MS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疆不同民族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方法 对566例新疆不同民族0SAHS患者进行睡眠打鼾与憋气问卷调查、头颈部测量以及夜间多导睡眠监测(PSG),并对资料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OSAHS患者中汉族占68.55%,维吾尔族占21.38%,其他民族较少。男、女性OSAHS患者睡眠打鼾、白天嗜睡、夜间憋醒、咽喉腔狭小、高血压、打鼾家族史、肥胖、醒后血压升高和红细胞数增多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对睡眠打鼾进入方程的影响因素有白天嗜睡、夜间憋醒、咽喉腔狭小和肥胖(P〈0.05),不同年龄和民族影响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OSAHS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男、女性患者白天嗜睡、夜间憋醒、咽喉腔狭小、肥胖和高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醒后血压增高、红细胞增多和肺部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记忆力减退、胸部烧痛、冠心病、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和脑血管意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患者悬雍垂肥大、口咽腔狭小、扁桃体Ⅲ度肿大、下颌小后缩、腺样体肥大、舌体肥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部短粗和软腭底增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方法 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男、女性扁桃体增殖体刮除术、扁桃体摘除术、增殖体摘除术、气管切开术和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悬雍垂体腭咽成形术和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疆OSAHS患者中汉族多于维吾尔族,其余民族中发病率较低,高血压和肥胖是该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应根据OSAHS患者的病情以及年龄和性别选择适宜的临床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4.
变异性心绞痛临床表现与冠脉造影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临床表现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30例确诊为变异型心绞痛的患者进行冠脉造影。以冠脉有无病变及病变情况与临床表现作对比分析。结果:①30例中,冠脉正常者9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2.0±7.4岁;21例有冠脉病变者男17例,女4例(男∶女=4.3∶1),平均年龄50.3±10.5岁,两组平均年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②21例有冠脉病变者其狭窄程度在20%~95%。前降支单支病变13例(占62%),其中50%以下狭窄4例,50%~70%狭窄2例,70%以上狭窄7例;右冠单支病变2例,50%以下和50%~70%狭窄各1例;双支(前降支并右冠)病变3例;三支病变3例。③心绞痛发作时及其消退过程中,9例冠脉造影正常者检出心律失常4例(检出率44%);21例有冠脉病变者检出心律失常12例(检出率57%)。④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胸前各导联ST-T改变者15例,其中13例为前降支单支病变,二者符合率达87%,高于下壁各导联ST-T改变者(6例)与右冠脉病变(2例)的符合率33%。结论:①在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中,中年男性较多。与冠脉有病变者相比,冠脉正常的患者发病年龄趋早,其发作时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偏低(44%与57%)。②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ST-T改变的导联部位与其相关的冠状动脉痉挛有关。③本组30例患者尚未发现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易发时间及其持续时间与冠脉病变的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双重或多重感染肺炎患儿病原学与临床方面的关系。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支原体 (MP)DNA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方法检测各种病毒特异性IgM。结果 :检出双重或多重感染肺炎 32例 ,阳性率 2 8.1% ,均有MP感染 ,结合临床出现 ,双重或多重感染以婴儿为主 ,且有两个多发年龄组 :<1岁 18例 (56 .3% ) ,3岁~ 7岁 10例 (31.3% )结论 :MP与病毒是双重或多重感染肺炎的主要致病原 ;临床表现上婴幼儿主要表现为病毒性肺炎 ,学龄儿主要表现MP肺炎。  相似文献   

16.
型特异性引物PCR研究HBV基因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HBV)基因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收集湖南省慢性携带、慢性轻度、慢性中度、慢性重度和慢性重型等5种临床类型的慢性乙肝病人的血清220例,采用型特异性引物进行巢式PCR,对血清中的HBV进行基因分型,比较不同基因型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B,C两种基因型,比例分别为86.4% 和13.6%。随着病情加重,基因C型的比例增加(P<0.05)。C型的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HBV-DNA等平均水平均较B型高,但无统计学意义。C型的ALT升高率(96.7%)显著高于B型(75.2%)(P<0.05)。B,C两型的HBeAg阳性率总体无差别,但在慢性重型以及21~30岁年龄段的患者中,C型的HBeAg阳性率(35.0%和50.0%)均显著高于B型(14.4%和24.5%)(均P<0.05)。结论:湖南省HBV基因型以B,C型为主,基因型与临床表现有相关性,C型引起的病情较B型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1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4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依次为腹痛(95.8%)、消化道出血(87.5%)、恶心呕吐(37.5%)和腹泻(8.3%)。14例患者紫癜样皮疹晚于消化道症状1~30 d,平均(13.7±9.8)d出现。24例患者中19例行内镜检查,73.7%(14/19)患者见十二指肠受累,其余依次为胃31.6%(6/19)、回肠31.6%(6/19)、空肠26.3%(5/19)、食管10.5%(2/19)、结直肠10.5%(2/19)。内镜下病变主要表现为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出血点;黏膜下出血及血肿;点片状糜烂;多发形状不规则溃疡,沿皱襞环行分布;结节样改变。内镜活检病理主要表现为: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层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黏膜固有层见红细胞渗出,并可见溃疡形成。仅1例出现毛细血管炎症性改变,血管壁可见灶性坏死。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紫癜样皮疹晚于消化道症状出现较为多见,为早期诊断带来困难。典型的临床特征及内镜表现对早期诊断治疗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8.
龙江  王华光  谭永康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8):2181-2184,2188
目的研究214例入院时病毒学指标是阴性的黄疸原因待查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肝穿病理特点。方法选择病毒学指标阴性的黄疸待查患者,将他们的症状、体征、肝功能、免疫学以及血常规依据病种分列成表,并加以分析。结果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梗阻陛黄疸、原因不明黄疸、暴发性肝衰竭以及妊娠急性脂肪肝患者的不适主诉较多(〉60%)。PBC、酒精性肝病、原因不明黄疸和暴发性肝衰竭患者的阳性体征较多(〉60%)。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原因不明黄疸、暴发性肝衰竭以及妊娠急性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明显异常。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胰腺癌和妊娠急性脂肪肝患者的血沉值明显升高,AFP的明显升高仅见于肝癌患者。结论依据疾病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梗阻性黄疸、酒精性肝病、先天性疾病、不明原因黄疸。除梗阻性黄疸有陶土样便以外,消化系统常见的不适症状多数是非特异的。年龄和性别有时是重要的因素。肝穿活检是一项重要的检查,超声、CT、肝血管造影、ERCP(逆行胆胰管造影)同样是必要的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