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近10年收治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2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术前确诊率为77.3%,2例非手术治疗者均死亡(病死率100.0%).20例经手术治疗,其中5例行单纯坏死肠管切除,端端吻合术,3例死亡(病死率60.0%);15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加坏死肠管切除,5例死亡(病死率33.3%).总病死率为45.5%.结论 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突然出现腹部疼痛,应警惕肠系膜上动脉桂塞的可能.CTA是诊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有效手段.早诊断、早期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 对1996-2010 年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40 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40 例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35 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5 例.入院后7 例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33 例行急诊剖腹探查术,其中2 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6 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 坏死肠管切除术,2 例行人工血管旁路术,30 例行坏死肠管切除术.术后均行肝素等抗凝治疗.8 例死亡,总病死率20%.结论 对腹部剧痛且症状与体征分离,应警惕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可能.早期诊断、早期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系膜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肠系膜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肠系膜动脉栓塞患者术前确诊17例,确诊率为56.7%,13例术前被误诊,误诊率为43.3%。30例患者均施行手术治疗,1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3.3%,其余29例患者对治疗效果均满意。结论患有心房纤颤等心脏疾病、动脉硬化及血液呈现高凝状态等肠系膜动脉栓塞的高危因素患者出现持续剧烈腹痛,应尽早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果断行剖腹探查,尽早切除坏死肠管行Ⅰ期吻合,术中取栓、术后抗凝溶栓及支持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王雪钢  白斗  武少辉  张效杰  高林  蒋岚杉 《四川医学》2020,41(10):1036-1039
目的探讨对因肠系膜上动脉(SMA)病变引起的急性肠缺血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死亡原因分析。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41例急性肠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1例,中心型7例,周围型10例,混合型4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8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12例。结果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中剖腹探查+取栓4例(肠切除后短肠综合征1例),介入置管溶栓手术4例(1例死亡),置入支架治疗4例(1例术后1周脑梗);药物保守治疗27例(5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死亡。结论 SMA局限性夹层主张保守治疗,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则选择腔内治疗; SMA主干栓塞主张切开取栓,病程较长且有腹膜炎者主张剖腹探查+肠切除;混合及周围型栓塞视情况则可以腔内或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5.
庞永平 《海南医学》2014,(5):736-737
目的探讨取栓术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收治的通过血管造影确诊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51例,采取经皮动脉长鞘抽(溶)栓术进行治疗。结果通过取栓术进行治疗,51例患者均顺利将栓子取出,动脉打通。治疗痊愈47例,有效4例(其中有1例患者动脉打通以后开口位置出现严重狭窄,因患者家属拒绝治疗,2d后发生死亡),患者在治疗出院后1个月内均没有出现疾病复发,也没有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结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采用介入取栓术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率,这对降低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死亡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治经验和教训。方法 对1993年9月2002年7月收治的9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中,有2例合并左股动脉栓塞。取栓并肠切除6例,单纯肠切除1例,单纯取栓1例、探查1例。治愈8例,死亡1例。随访1~8年,平均4.35年。1例2年后死于心肌梗塞。1例3年后死于心功能衰竭,其它未见异常。结论 早期明确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是提高该病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急性下肢缺血介入联合取栓与传统取栓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应用传统取栓手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阻塞34例(A组),采用介入技术结合动脉取栓手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阻塞24例(B组),对两组患者术后24小时踝肱指数(ABI)及再栓塞率进行比较;并对两组患者术后2周SF-36评分、血管复通率、ABI、再栓塞率、截肢率、死亡率及住院总费用进行比较. 结果 ①术后24小时比较:B组ABI大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B组再栓塞率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②术后2周B组的彩超复通率及ABI高于A组, 差异有显著性;B组再栓塞率、截肢率、死亡率均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B组SF-36评分明显高于A组.结论 介入联合取栓手术具有再栓塞率低、截肢率低、死亡率低及更好生存质量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王迪  郎德海  胡明  胡松杰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3):142-143,146
目的探讨及评价DSA下杂交手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疗效及应用前景。方法12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SMA)栓塞患者(房颤10例,高血压病1例,无伴随疾病1例),急诊CTA证实后DSA下杂交手术,包括①sMA导管溶栓、取栓;②SMA经皮球囊扩张成形及内支架置入;③SMA导管溶栓、取栓联合开腹手术。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取出栓子,栓塞动脉再通,肠管血运可。其中①SMA导管溶栓、取栓6例;②PTA及内支架置入1例;③SMA导管溶栓、取栓联合开腹手术5例。10例患者治愈出院,2例术后24h死亡。结论DSA下杂交手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新型、综合的治疗方法,能融合各种手术方式的优点,克服其缺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病因和临床特点进行初步分析 ,探讨其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分析 15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综合讨论分析。结果 本组 9例合并风湿性心脏病 ,4例合并冠心病 ,3例有肢体动脉栓塞史。均以突发急剧腹痛为首发症状。术前确诊 6例 ,误诊 9例。 2例急诊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余 13例 ,行小肠部分切除术 2例 ,小肠大部切除术 7例 ,小肠广泛切除及右半结肠切除术 4例。 10例死于术后 1个月内 ,死亡原因主要为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或肢体动脉栓塞病史患者的突发急剧腹痛 ,应警惕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可能。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时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可避免肠坏死或缩小肠管切除范围。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可对部分病例行动脉内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球囊扩张形成术及支架置入治疗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46例.所有患者均行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确定栓塞位置.对照组采用取栓、溶栓治疗,患者症状得不到改善或改善不明显者即进行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取栓治疗,若疗效不理想则采用球囊扩张形成术及支架置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4.7%,其中痊愈15例,显效7例,无效12例;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9.1%,其中痊愈35例,显效6例,无效5例.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球囊扩张形成术及支架置入治疗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手术取栓,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治。方法:2004年1月~2007年3月,我院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56例,其中,腹主动脉骑跨栓3例,髂动脉11例,股动脉22例,腘动脉8例,胫前、胫后动脉4例,腋动脉1例,肱动脉5例,尺桡动脉2例,下肢动脉栓塞∶上肢动脉栓塞=6∶1。全部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术加溶栓、抗凝、解痉药物治疗。结果:栓塞动脉及末梢动脉搏动恢复者38例,栓塞动脉搏动恢复、末梢动脉搏动未恢复12例,均未恢复6例。术后栓塞动脉继发血栓形成、再次手术4例。术后合并代谢性综合征9例,术后截肢(或截趾)7例,死亡3例。结论: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是血管外科常见急症,尽早地诊断、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螺距对胰周动脉血管的显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螺距对胰腺周围动脉血管显示的影响。方法:采用预设的A(15/0.986)与B(23/1.438)两组螺距,随机的对80例(A组40例,B组40例)胰腺患者分别进行多期扫描,并将扫描后动脉期的原始数据进行薄层软组织函数重建,而后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VR、MPVR和MIP等图像后处理,显示动脉血管及其各级分支情况,并采用计分法分别记录其分值。结果:A、B两组分值分别为4.23±0.66(分)和4.05±0.55(分),两组分值经统计学处理后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螺距对胰腺周围动脉血管的显示无差别。结论:在确保胰腺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适度增加螺距有利于病人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导管吸栓术与Fogavt导管取栓术治疗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对比研究,探讨2种术式在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面的差异。方法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16例采用导管吸栓术,B组16例采用Fogart导管取栓术。2组均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并辅以置管溶栓,根据术后溶栓情况酌情取出滤器,所有病例术后维持抗凝及压力治疗6—12个月。结果A组术后3h患肢周径变化、术后镇痛治疗时间、术后腹股沟区淋巴漏发生率、术后滤器置留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B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血栓形成后遗症发生率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吸栓术较Fogart导管取栓术治疗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更微创、更高效的临床特点,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芬太尼静脉注射复合七氟烷经喉罩吸入用于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URSL)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ASAⅠ~Ⅱ级择期行URSL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A组单纯七氟烷吸入麻醉,B、C、D 3组于七氟烷吸入诱导前2 min分别静脉注射芬太尼1、2、4 μg/kg,4组患者均成功置入喉罩,七氟烷持续吸入。麻醉过程中持续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并记录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术中用药、肢动情况,观察有无呼吸抑制、术后头晕、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结果: 4组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知晓发生。麻醉诱导后4组患者MAP均有所下降(P < 0.05~P < 0.01),D组均较A、B、C组下降(P < 0.05~P < 0.01)。D组在T3~T6诱导后HR一过性下降(P < 0.05)。麻醉及术中除D组外呼吸抑制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组SpO2在吸入诱导后较麻醉前有所下降(P < 0.01)。D组PETCO2较麻醉前升高(P < 0.05)。诱导时间A组长于C、D组(P < 0.05~P < 0.01),苏醒时间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中七氟烷的用量C、D组少于A组(P < 0.01),术后恶心、呕吐后的发生率A组高于B、C、D组(P < 0.05)。A、B组置入喉罩时及术中有肢动发生。结论: 七氟烷经喉罩吸入在URSL中麻醉效果确切、安全。七氟烷吸入诱导前2 min静脉注射芬太尼,可以缩短诱导时间,减少七氟烷的用量及副作用。只有当芬太尼用量达到或超过4μg/kg时对呼吸、循环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 m,MAE),具有高致残率及致死率。早期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是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最重要的因素。方法对2002-09~2010-07间,收治的8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患者行Fogarty导管辅助取栓治疗,早期的6例病人经取栓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晚期的2例合并有肠坏死的病人行Fogarty导管辅助取栓后,行坏死肠管切除吻合,术后酌情抗凝、溶栓治疗。结果早期诊断的6例病人经Fogarty导管辅助取栓治疗均获治愈,无肠坏死,晚期的2例病人行Fogarty导管辅助取栓后,行部分肠切除术,其中1例术后3 d死亡。结论建议对突然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白细胞升高合并酸中毒,尤其是有心脏瓣膜病和房颤的病人,均应早期行肠系膜血管彩超或腹腔血管增强CT扫描检查,以早期明确诊断。对诊断明确的病人应立即行Fogarty导管辅助取栓术,并同时配合溶栓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1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口服加穴位针灸治疗组(A组)72例;针灸组(B组)56例;西药口服组(C组)38例,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与B组及C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口服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联合手术在子宫颈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收治的符合观察标准的子宫颈癌患者60例,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患者给予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手术治疗,B组患者给予单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化疗疗效、手术情况以及术后3a、5a生存率。结果:B组患者完全有效(Complete Response,CR)率为0、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率10.00%,A组患者CR率20.00%,PR率为66.67%%,两组比较P〈0.01,B组患者术中出血(422.71±29.42)mL,手术时间(3.97±0.84)h,A组患者术中出血(351.64±25:14)mE,手术时间(3.14±0.51)h,两组比较,P〈0.01,B组患者3a生存率达66.67%、5a生存率达46.67%,A组患者3a生存率达90.00%、5a生存率达76.67%,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子宫颈癌疗效好、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生存率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方法: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本院行CT检查并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急性肠缺血患者21例,采用SIMENSHispeed16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全腹CT平扫及增强扫描。运用容积成像(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技术,结合横断面CT图像进行评价。结果:21例急性肠缺血患者,肠系膜动脉栓塞1例,肠系膜静脉栓塞19例,1例同时有肠系膜动脉及静脉栓塞。CT增强扫描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和或门静脉管腔内见充盈缺损。8例合并肠管积气积液扩张,肠壁水肿,增强后呈“面包圈征”:4例呈“脂肪混浊征”;6例呈“漩涡征”;3例合并气腹;8例合并腹腔和/或盆腔积液;3倒合并有肝硬化;3例肝脏灌注异常。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高肠系膜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小剂量氨茶碱持续泵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80例,随机分为3组,A组25例,予常规吸氧、化痰及抗菌药物治疗,B组25例,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 mL+氨茶碱0.5 g/d静滴(1~2 h内滴完),C组(30例)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生理盐水50 mL+氨茶碱0.5 g微泵推注,2 mL/h,24 h维持,观察3组的COPD症状缓解所需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B组和C组症状缓解所需时间短于A组[(8±3) d 比 (3±2) d 比 (11±3) d,P〈0.05],而C组症状缓解所需时间短于B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C组均少于A组和B组(均P〈0.05);而A组和B组在这两项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小剂量氨茶碱持续泵入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可明显缓解症状,并且可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住院费用,具有一定的临床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