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赵聚山教授治学严谨,中西合参,尤其对疑难病症见解独到。笔者有幸跟随赵师抄方,收益匪浅,现将其治疗慢性胃炎胃酸分泌功能失调之验案3则介绍如下,以飨读者。1温中缓急活血法治疗慢性胃炎胃酸增多症  相似文献   

2.
刘瑞珍 《光明中医》2012,27(12):2474-2475
慢性胃炎为消化系统常见病。现代医学认为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吸烟、喝酒、暴饮暴食,特别是精神紊乱,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胃分泌机能及运动机能障碍,胃排空延迟,胃泌素及胃酸分泌增加,又有幽门机能不全、胆汁反流破坏胃黏膜屏障,致使胃炎发  相似文献   

3.
胃元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调整泌酸功能的观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元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调整泌酸功能的观察分析李建新,秦国英指导李恩复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石家庄050011)胃元丹,是李恩复教授治疗胃病系列配方之一,主治慢性胃炎有调整胃酸分泌功能的作用。我们于1990年应用胃元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1例,调整...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防治消化性溃疡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志鹏  许鑫梅 《新中医》2000,32(3):61-62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 ,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是由于胃、十二指肠腔内攻击性因子增强与粘膜防御功能减弱之间平衡失调而导致溃疡形成。动物实验已证实和筛选出许多具有削弱攻击性因子、增强粘膜防御功能作用的单味中药和复方 ,为临床上运用中药有效治疗本病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介绍中药防治消化性溃疡作用机理研究进展。1 抑制胃酸分泌和中和胃酸胃酸分泌增多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 ,许多中药具有抑制胃酸分泌或中和胃酸作用。如党参部位提取物Ⅶ -Ⅱ〔1〕、半夏水煎醇沉液〔2〕、加味左金丸〔3〕、补中益气汤〔…  相似文献   

5.
胃酸分泌与消化性溃疡病、慢性胃炎、返流性食管炎、消化不良等疾病有密切的关系。临床使用先进方法监测胃酸分泌可以协助诊断和指导治疗用药。某些治疗消化性溃疡和胃泌素瘤的药物如组织胺第2(H_2)受体拮抗剂、生长抑制素、氢—钾离子ATP酶抑制剂等,在临床药理研究中,采用24小时胃酸连续监测、胃内酸度直接滴定(Intragastric titration,IGT)等方法检测胃酸分泌,是评价新药临床疗效的主要指标之一。现将我们进行的一些有关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针灸对胃炎治疗作用及机理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韩儒启 《陕西中医》2001,22(10):620-621
目的 :探索联合电针刺内关、中脘及三阴穴对胃酸分泌、血清胃泌素、血浆生长抑素及胃动素、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方法和结果 :电针刺中脘、内关、三阴穴后胃酸分泌减少 ,血清胃泌素水平降低 ,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增强 ,而血浆生长抑素及胃动素水平无变化。结论 :电针灸对慢性胃炎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胃元丹对10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泌酸功能影响的研究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秦国英,李建新(0500if)指导李恩复胃元丹是李恩复教授的胃病系列配方之一,主治慢性胃炎,有调整胃酸分泌功能的作用。我们于1990后应用胃元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1例,调整、恢复...  相似文献   

8.
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黏膜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而发生的慢性溃疡。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多,胃黏膜屏障功能降低,精神刺激,饮食失调等有关。其治疗多为抑制胃酸分泌及黏膜保护药物联合应用,对有HP感染者则予根除HP治疗。虽然可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但仍有20%患者无效,需改用其他方法治疗,停药后40%-80%消化性溃疡患者在1年内复发,久治不愈、反复发作而成为难治性消化性溃疡。笔者采用溃疡散配合穴位埋线对消化性溃疡复发情况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胡玲  李亚丽  陆辉  劳绍贤 《新中医》2011,(4):129-130
反酸较为常见,既可由精神紧张、过度疲劳致大脑皮质功能紊乱,或进食过于刺激、酸甜、油腻等导致生理性的胃酸分泌增加所致;也可因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引起病理性的胃酸分泌过度所为;同时,生活不规律,嗜烟、不良宵夜习惯及各种引起贲门、食管下扩约肌松弛的疾病也常常表现为胸骨后烧心不适和不同程度的反酸症状。  相似文献   

10.
杨改琴  张媛 《陕西中医》2012,33(6):762-764
<正>慢性胃炎(chornic gasrtitsi,CG)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吐酸"、"嘈杂"等病范畴,以胃脘疼痛、饱胀、痞闷不舒、反酸、嗳气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可分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动力障碍、中枢神经功能失调等有关,但对其治疗仍然没有特效方法,多为对症治疗如保护胃黏膜,减少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蠕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通腑五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用中西医不同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对慢性胃炎进行通法治疗的研究。方法 从中西结合研究的角度出发将胃痛(慢性病胃炎)分为:脾胃虚寒型,肝气反胃型,肝胃郁热型,瘀血气滞型和胃阴亏虚型,并施于不同方式的通腑治疗,配合西医抗Hp、保护胃粘膜、抑制胃酸分泌的治疗。结果 运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使用通法治疗慢性胃炎疗效好、见效快,并能有效地防止病情复发。结论 中西结合通法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肯定,是今后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脾”与胃酸分泌功能关系的初探——附341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用五肽胃泌素胃酸分泌功能试验,观察341例胃脘痛的不同辨证分型病例的胃酸分泌功能,结果发现:脾胃虚者,泌酸功能低下;无脾虚者,泌酸功能偏高。提示:胃酸分泌功能与有无脾虚见证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张世芳 《光明中医》2011,26(6):1225-1226
目的了解慢性胃炎病因、病机及个体差异、脏腑功能失调、情节失控、时令季节、饮食习惯、误服毒药、药物不良反应等对胃腑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慢性胃炎的发病机理及现代医学观点。结果根据慢性胃炎发生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预防。结论为临床治疗慢性胃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胃脘痛、胃溃疡是中医脾胃病科常见疾病,其中胃溃疡是通过行胃镜检查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而诊断的.目前大量研究证明,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引起下丘脑功能失调,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大量糖皮质激素,使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多,并抑制黏液分泌,造成胃黏膜糜烂与溃疡[1].同时,不良情绪还可引起内分泌功能改变,也会加速溃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多指标方法,对161例慢性胃炎的脾虚证和脾肾虚证进行了临床研究。初步发现:脾虚证组以浅表性胃炎多,胃无力型少,胃酸分泌较高,血清胃泌素偏高,尿胃蛋白酶原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稍低,白细胞基本正常,血红蛋白偏低;脾肾虚证组则以萎缩性胃炎占多数,胃无力型多,胃酸分泌减少,血清胃泌素高,尿胃蛋白酶原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白细胞和血红蛋白亦偏低。可见中医脾虚证和脾肾虚证的含义,包括着不同器官或系统不同程度的病变,以及某些病理过程和一定的病理现象。  相似文献   

16.
李锦  张杰 《河南中医》2005,25(9):43-44
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是多病因疾病,与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门螺杆菌(HP)等攻击因素的增强;肖粘膜屏障、粘膜血流、前列腺素、碳酸氢钠分泌和上皮细胞再生功能等防御因素的减弱关系密切。我们通过对78例强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胃镜检查及HP检测的临床研究,发现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慢性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唧感染率较高,伴食滞、血瘀证患者的唧感染率亦偏高。治疗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78例,临床有效率达97.4%,胃镜病理疗效达87.2%,HP清除率为88.5%。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一贯煎加味治疗萎缩性胃炎4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贯煎加味治疗萎缩性胃炎40例杨红卫(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343000)关键词一贯煎,萎缩性胃炎,中医药临床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的一个类型。其病变为胃之腺体萎缩,胃壁变薄,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甚至完全无游离酸。本病系中医...  相似文献   

18.
慢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西医治疗多采取根除幽门螺杆菌(针对HP阳性者)、抑酸(胃酸分泌过高者)、胃黏膜保护剂、胃动力剂、解痉剂等药物的综合运用[1]。从临床治疗的效果来看,很多患者通过上述措施的治疗,尽管患者HP转阴,呕酸及烧心的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9.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其致病因素复杂,常见主要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幽门螺杆菌,十二指肠液返流,胃酸分泌过多,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异常,其它因素如急慢性胃炎、大量吸烟、不合理饮食及不良情绪等均可引起。  相似文献   

20.
胃痛丸治疗慢性胃炎19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银展  吕雪鹏 《陕西中医》1999,20(9):387-387
采用升清降浊,调和脾胃的方法,自拟胃痛丸(乌贼骨、滑石、制川乌、白芍、元胡等)治疗慢性胃炎199例,总有效率98.99%。结果提示本药有改善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消除胃肠平滑肌痉挛,保护胃粘膜屏障,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和糜烂的愈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