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经增强放大内镜及病理组织检查确诊的56例Barrett食管患者,进行45 W流量1.5 L/min的APC治疗,术后予以质子泵抑制剂辅助治疗.并于术后第6、12个月进行增强放大内镜随访.结果 56例BE经APC治疗均完全消除BE上皮.治疗次数共72次,平均每例1.3次,1次42例(75%),2次12例(21.4%),3次2例(3.6 %).56例患者中51例进行了临床随访,48例完成2次随访,3例完成1次随访.51例随访中4例复发(7.8%),且均为LSBE,12个月随访治疗总有效率94.1%.结论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刘军浩 《胃肠病学》2012,17(8):488-490
Barrett食管(BE)为公认的食管癌前病变,有发展成为食管腺癌的风险。内镜治疗是目前临床上BE的主要治疗手段。目的:探讨内镜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短段BE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经内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于2010年6月一2011年12月在嵊泗县人民医院接受内镜30WAPC治疗辅以雷贝拉唑口服维持的短段BE患者,对其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12例短段BE患者纳入研究,11例完成内镜随访。9例患者首次APC治疗即完全清除病灶,2例患者接受2次APC治疗,按意向治疗分析总有效率为91.7%,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灶完全清除后6个月、12个月内镜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内镜APC联合质子泵抑制剂维持治疗对清除短段BE近期疗效显著、安全,易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3.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抑酸治疗对Barrett食管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病理证实伴有肠上皮化生的Barrett食管,在内镜下以APC完全毁损化生黏膜,并予以口服奥美拉唑40mg/d抑酸治疗。从末次治疗开始进行为期12个月的内镜随访监测,每次内镜检查时对再生的鳞状上皮进行间隔1cm的四象限活检,对可疑病灶进行针对性的活检。结果32例患者共接受61次APC治疗,31例(96.9%)达到完全的鳞状上皮再生,1例(3.1%)在再生的鳞状上皮间混有岛状的柱状上皮;除1例出现食管轻度狭窄外,无其他并发症的出现。12个月后,共有4例出现内镜下可见的复发,另活检发现d例内镜下无异常患者的再生鳞状上皮下有柱状上皮残留。结论BE的内镜下APC联合抑酸治疗安全有效,能使鳞状上皮替代BE黏膜,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复发和残留。  相似文献   

4.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前瞻性评估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6年2月经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的BE患者16例,在内镜下行60 W APC治疗。术后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并进行内镜及临床症状随访。[结果]15例患者经过1~3次(共治疗24次)APC治疗BE完全消除。术后5例次出现胸骨后隐痛不适。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6~14个月,平均10.5个月),3例复发,其中2例为再生鳞状上皮混有岛状柱状上皮,1例为新生BE上皮。[结论]APC治疗BE安全,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FICE辅助下氩等离子凝固术( APC)治疗肠化型Barrett食管( BE)的效果。方法选择肠化型BE患者72例,随机分为FICE辅助下APC治疗组38例(观察组)、普通胃镜下APC治疗组34例(对照组),分别在FICE内镜辅助、普通胃镜下行APC治疗。分别于BE黏膜完全消除后3、6、12个月进行内镜及病理随访。结果观察组首次治疗后内镜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分别为11、19、4、88.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结论 FICE辅助下APC治疗肠化型BE虽不能提高治疗效果,但能提高首次治疗后内镜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逆转Barrett食管(BE)的长期疗效。方法对2004年至2007年经胃镜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36例BE患者采用APC联合PPI(每天20mg)治疗,分别于治疗后第1、6、12个月复查,以后每年1次内镜随访。结果36例患者共行48次APC治疗,平均1.33次/例,经治疗后均获得BE完全逆转。随访14~51个月,中位时间36个月,BE总复发率为16.7%(6/36),1年复发率为2.8%(1/36),2年复发率为11.1%(4/3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年复发率和总复发率与APC治疗次数呈明显正相关(P值分别为0.004和0.007)。结论APC联合PPI治疗B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且长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长期生存率.方法 随访前期154例经EMR治疗的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患者,分别于术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内镜复查,如发现有可疑局部复发,则立即进行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术后1年后,每年随访1次,随诊率100%.结果 术后5年内发现病变复发6例,复发率为3.9%(6/154),其中4例接受食管切除手术治疗,1例采用APC治疗,另1例凶复发癌转移死亡.本组共发生4例死亡,包括1例因复发癌转移死亡和3例非癌死亡,5年生存率为97.4%(150/154).其巾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和黏膜内癌共125例,发牛2例非癌死亡和1例复发癌转移死亡,5年生存率为97.6%(122/125);中度异型增牛29例,发生1例非癌死亡,5年牛存率为96.6%(28/29).结论 EMR适合于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治疗,特别是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和黏膜内癌,其创伤小、痛菏少,儿乎无后遗症,有很好的长期生存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奥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方法将胃镜检查并病理证实的76例Barrett食管(BE)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6例给予口服奥美拉唑20 mg,1次/d;治疗组40例在胃镜下行氩离子凝固术(APC),术后给予口服奥美拉唑20 mg,1次/d,对于一次治疗不能清除病灶的患者,4周后进行第二次清除,于术后3、6、12个月进行胃镜复查,对其疗效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胃镜下BE长度和范围未见明显改变;至随访结束前,治疗组镜下保持完全清除的BE食管患者占APC治疗的72.5%,治疗组临床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8例出现胸骨后不适,3例出现胸骨后疼痛,3例出现黏膜下气肿,2例出现低热。结论 Barrett食管的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安全有效,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配合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04例BE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采取内镜下APC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则单用奥美拉唑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2组疗效。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BE黏膜中p53蛋白表达量变化,药物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统计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62%(44/52),与对照组的61.54%(32/52)比较显著升高(P0.05)。2组治疗后各项主要症状(反酸、烧心、胸骨后痛、上腹不适)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BE黏膜中p53蛋白表达量均有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降低亦更显著(P0.05)。2组药物不良反应均少而轻。52例观察组术后出现1例黏膜下气肿,1例吞咽困难,但经对症处理后均消失,且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如出血、溃疡、穿孔等)。观察组术后随访3个月内无复发,随访6个月内仅复发1例,再次行内镜下APC治疗后病灶消失。[结论]奥美拉唑配合内镜下APC治疗BE能有效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下调BE黏膜中p53蛋白表达,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经胃镜氩离子凝固消融技术(APC)治疗后老年Barrett食管(BE)患者进行胃镜随访,探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对食管黏膜恢复的影响及Hp感染与BE的关系.方法 将经胃镜及病理确诊的201例老年BE患者分为无Hp感染(对照组)组53例和Hp感染组148例,Hp感染组再随机分为感染1组和感染2组各74例.所有患者经APC治疗后,给予抑制胃酸治疗,奥美拉唑40 mg,2次/d,静脉滴注,连续7d;7d后改用奥美拉唑胶囊20mg,2次/d,早晚口服,总疗程2个月.感染2组同时给予根除Hp治疗,阿莫西林1000 mg,2次/d;克拉霉素500 mg,2次/d;替硝唑500 mg,2次/d,上述3种抗生素选用2种,共用2周.所有患者于治疗结束后第1、3、6、12、24个月进行胃镜及病理复查,并进行24 h食管pH监测.结果 3组患者APC治疗平均2.4次(1~3次),治疗后1个月所有患者BE黏膜消失,复层鳞状上皮完全修复;治疗后3个月,各组均有反流性食管炎(RE)和BE复发;治疗后6个月RE复发率明显上升,对照组为22.6%,感染1组和感染2组分别为12.2%和17.6%(χ2=61.28、59.00和43.96,P<0.05);12个月BE复发率明显增加,对照组为22.6%,感染1组和感染2组分别为18.9%和23.0%(χ2=6.79、6.62和5.97,P<0.05).治疗前3组患者均有病理性胃食管酸反流(DeMeester指数>14.7),治疗后1个月DeMeester指数恢复正常,对照组为14.5±0.9,感染1组和感染2组分别为13.2±0.4和12.0±0.5(t=2.09、2.22和2.15,P<0.05);治疗后6个月DeMeester指数明显升高(t=2.29、2.33和2.14,P<0.05),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胃窦部感染Hp的老年BE患者,在进行APC治疗同时可进行根除Hp治疗;APC联合根除Hp治疗对老年BE患者的远期预后与单独APC治疗无显著差别;APC治疗可完全清除BE上皮,长期应用抑制胃酸治疗可能延缓BE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3月-2007年4月经内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的Barrett食管患者87例,在内镜下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所有病例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时复查内镜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87例Barrett食管患者3个月复查时78例(89.7%)胃镜下未见复发,9例(10.3%)由于BE黏膜长度较长,在原来部位有散在Barrett食管上皮残留,行第二次氩离子凝固术治疗,6个月复查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全部患者均未见Barrett黏膜复发。结论氩离子凝固术是经内镜非接触性治疗Barrett食管的新方法,操作方便,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贲门失弛缓症的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处理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手术与内镜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分为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组、胸/腹腔镜手术组和传统开胸手术组.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复发率、安全性.结果 共有98例患者符合入选与排除标准纳入研究.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57例,胸/腹腔镜治疗24例,传统开胸手术治疗17例.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内镜治疗组1例(1.6%)发生食管破裂;腔镜治疗组2例(8.3%)发生食管瘘;传统手术治疗组1例(5.9%)发生术后严重肺部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感染性休克.其余患者在治疗后吞咽困难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术后1个月通过症状评价及X线或内镜检查均证实治疗成功.内镜组5例复发,复发率8.9%,复发时间5~31个月(中位复发时间8个月),再次扩张或支架治疗有效.胸/腹腔镜组1例复发,复发率4.2%,复发时间6个月,扩张治疗有效.手术组无复发病例.结论 与传统开胸手术及胸/腹腔镜微创手术相比,内镜下球囊扩张简便易行,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尽管其存在一定的复发率,但仍可通过再扩张或内镜下可回收支架等措施补救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在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9月~2011年2月内镜检测的BE患者200例,按普通内镜、NBI模式依次观察,评价各检查方法图像的清晰度,在改变最显著部位进行靶向活检;监测组中经组织学确诊且愿意接受内镜干预的病理BE患者100例进入治疗组,随机在普通内镜或NBI定位下行相应治疗各50例,术后2、6个月应用NBI对原病灶处进行复查。[结果]监测组在普通内镜、NBI模式下活检的病理BE符合率分别为57.0%(57/100)、83.0%(83/100),NBI对BE病灶显示的清晰度、检出率均明显高于普通模式。治疗组患者在普通内镜、NBI模式定位下行相应的内镜治疗,术后2个月原病灶处创面均已愈合,术后6个月复发分别为32.0%(16/50),10.0%(5/50),NBI定位下治疗效果明显高于普通模式。[结论]NBI对BE病变大小、轮廓显示清晰,有助于病灶靶向活检,显著提高BE的检出率;指导"靶向定位"局灶性切除,明显提高内镜下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染色放大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Barrett食管的治疗作用。方法:对经放大染色内镜观察并经病理证实为Barrett食管的28例患者,行氩气凝固治疗48次,分别于术后半年、1年、2年进行染色放大内镜及病理复查,评价其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治疗并全部清除病灶,治疗总有效率100%;4例术后出现胸痛,经加强抑酸治疗后缓解;半年后复查未见复发,1年后复查有2例复发,2年后复查有4例复发,总复发率21.4%。结论:氩气凝固治疗术能有效治疗Barrett食管,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但有一定比例的复发,应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15.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对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疗效进行前瞻性评估。方法选择2004年3月至2005年1月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的15例BE患者进行60WAPC治疗,术后予质子泵抑制剂辅助治疗。对其疗程、疗效、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15例均完成治疗,平均随访期为13.2个月。12例仅需1次APC治疗即获得消除,3例需2次治疗,平均烧灼次数为1.2次。8例治疗期间有轻度并发症,其中7例为胸骨后疼痛,1例治疗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未予手术治疗,半年后逐步缓解。1例在BE完全消除后6个月再现肠上皮化生,该例患者再次予以APC治疗,之后6个月内2次胃镜检查未发现复发,治疗总有效率为93%。结论APC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BE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食管疾病内镜治疗术后气囊预防性扩张的临床价值。[3-法]将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经氩离子凝固疗法(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透明帽辅助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using cap-fitting,EMR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术后患者,分为术后气囊预防性扩张组(治疗组)和未进行预防扩张组(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结果]治疗组未发生食管狭窄、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对照组发生吞咽困难患者5例,3例为一过性,未经临床处理自行缓解;另2例应用气囊扩张2次、3次后症状消失。[结论]对于全周型BE行APC治疗3次以下及EMRC、ESD术后创面超过2/3管腔的患者,术后早期进行气囊预防性扩张,可以有效预防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Barrett食管的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的Barrett食管患者86例,对其行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质子泵抑制剂每次20 mg,每日2次,共用8周.分别于术后1、6、12个月复查胃镜,评价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其中首次治疗并清除全部病灶80例,经2次治疗清除全部病灶6例.1年内复发患者6例.治疗有效率为93.0%,1年内复发率为6.9%.结论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Barrett食管安全可靠,近期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APC)在消化道病变内镜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5年3月~2009年3月,采用内镜下APC单独或联合治疗509例消化道病变患者,并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353例胃肠道广基、扁平息肉及息肉残迹经APC治疗后3个月内复查内镜,黏膜色泽正常,原治疗部位无复发。68例成熟型疣状胃炎患者治疗后1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内镜复查病灶好转或消失。17例Barrett食管患者6个月后内镜及病理检查示14例恢复为鳞状上皮,12个月后复查未见复发。38例消化道出血经APC治疗后均未再出血。12例食管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晚期食管癌患者经APC治疗后实现再通。15例食管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经APC治疗病灶消除。6例联合黏膜切除术早期癌患者治愈。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APC在消化道病变内镜介入治疗中效果显著,且简便易行,并发症少,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窄带成像辅助氩等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辅助氩等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的价值.方法 86例经内镜检查及病理诊断的Barrett食管,分别在普通模式及NBI模式下观察食管黏膜,以NBI放大观察病变的腺管开口形态及毛细血管结构形态.对所有NBI阳性部位均取活检,并以病理结果为标准,随机分为两组.Barrett食管的诊断时都用NBI内镜,治疗组42例,在NBI内镜辅助下进行APC治疗,内镜进入食管后,把APC探针经活检钳孔道伸出镜外1 cm,定位于需治疗黏膜1~2 cm处,以保证APC安全使用;对照组44例,在普通内镜下行APC治疗.于第3、6个月对两组进行内镜及病理随访.结果 两组治疗后第3、6个月从内镜、病理随访的有效率来看,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I辅助APC治疗Barrett食管能有效逆转Barrett上皮,并提高高级别上皮瘤样变的检出率,减少Barrett上皮逆转的治疗次数,且能部分缓解功能性胃肠病的症状,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20.
宋明全  常英  朱金水 《胃肠病学》2009,14(9):536-539
背景:Barrett食管(BE)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的:观察质子泵抑制剂(PPI)埃索美拉唑对BE患者抑癌基因APC表达及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的影响。方法:以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69例BE患者AP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和APCmRNA表达在埃索美拉唑治疗前后的变化。分析治疗前AP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BE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埃索美拉唑治疗前,AP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显著高于治疗后(42.0%对17.4%,P=0.007)。治疗前.长段BE的APC甲基化阳性率显著高于短段BE(46.8%对31.8%,P=0.032);内镜下食管炎洛杉矶分类A级和B级者的APC甲基化阳性率显著低于C级和D级(19.0%对52.1%,P=0.046);Ⅰ、Ⅱ、Ⅲ型BE间APC甲基化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61)。埃索美拉唑治疗后,BE上皮APCmRNA表达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19.5±0.4对6.5±2.3,P=0.000)。结论:埃索美拉唑可抑制BE患者AP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增加抑癌基因APC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