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Barrett's食管的肠上皮化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Barrett's食管(Barrett'sesophagus,BE)粘膜中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IM)发生的因素。方法应用胃镜下和组织学染色方法诊断IM,并比较36例存在IM的BE患者与11例不伴有IM的BE患者在年龄、胃镜下表现及食管运动功能方面的特点。结果BE患者的年龄、胃镜下BE粘膜的长度及形态,均与IM的发生率有关(P<0.05);但食管炎的程度及食管运动功能与IM的发生率无关(P>0.05)。结论年龄在30岁以上、胃镜下舌型BE及长度3.5em以上与IM的发生率增加,可作为判断BE预后及筛选随访的临床参考指标;食管运动功能障碍在BE发生肠上皮化生的过程中可能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病例 患者,男,65岁。因“上腹部胀痛4年,加重伴烧心6月”于2007年8月27日入院。外院胃镜示胃窦上皮内瘤变,病检示(胃窦)黏膜慢性炎伴轻度肠化,腺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体检:上腹部轻度压痛。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氩等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s食管(BE)后是否复发以及严重程度.方法 观察APC治疗后患者食管下段BE黏膜的内镜变化、BE复发率和再治疗率.结果 全年内镜检查13 926人中,检出可疑BE患者690例,占就诊人群的1.96%,占接受内镜检查患者的4.95%.接受治疗的患者265例,占可疑BE的38.41%.内镜下组织活检30例,占可疑BE例数的4.35%,全部符合BE病理诊断.术后1个月复发BE例数11例,占总治疗例数的4.15%,术后3月复发BE例数3例,占治疗总例数的1.13%;术后6月复发BE例数2例,占治疗总例数的0.75%;术后1年复发BE例数3例,占总治疗例数的1.13%,内镜下可见明显改变,病变上延最高达食管27 cm处.结论 APC治疗BE后出现柱状上皮肠化生复发率较高,非常有必要持续对这些患者进行观察随访.可疑BE的治疗指征、APC治疗BE的适应证及时机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Barrett’s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公认的癌前病变,高度异型增生(high-grade dysplasia,HGD)的出现是进展为食管腺癌的关键.在我国食管腺癌的发生率正呈快速上升趋势.因此对BE中出现HGD患者的治疗引起了广泛重视.随着医疗技术及医疗科技的发展,各种微创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但由于治疗方法的个体化,及缺乏远期效果的评估,对大部分患者来说治疗方法的选择还没有明确的指南.本篇综述的目的是简单介绍各种内镜治疗方法,比较这些方法的治疗效果,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以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热极技术联用抑酸剂治疗Barrett’s食管的疗效。方法2006年8月~2007年8月经内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的Barrett’s食管患者100例,其中95例患者在内镜下采用热极治疗,术后口服抑酸剂巩固治疗,另5例患者仅口服抑酸剂治疗进行对照,两组均进行内镜及临床随访。结果95例患者经过1次热极治疗Barrett’s食管完全消除,术后38例(40%)出现胸骨后隐痛;54例患者半年后随访,总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3例患者半年后随访,总有效率为0。结论热极联用抑酸剂治疗Barrett’s食管安全有效、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Barrett食管内镜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rrett食管发生食管癌的危险性比较高。现行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抑酸药物治疗和外科食管切除术,两者均有不足之处。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很有发展前景的内镜治疗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本文就Barrett食管内镜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5,(2)
Batter’s食管是指食管下段正常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如受累长度 >3cm称为长段BE(Short segmentBarrett′sesopha gus ,LSBE) ,<3cm称为短段BE(Long segmentBarrett′sesophagus,SSBE)。BE是食管腺癌和部分贲门癌的癌前病变之一 ,近年来Barr 相似文献
9.
10.
近年来,食管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的重要癌前病变。提高Barrett食管的诊断水平,为及早治疗及干预其向食管腺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文就目前对Barrett食管的认识及其新技术在Barrett食管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Barrett食管是一种癌前病变,有发展为食管腺癌的风险,近年来其患病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Barrett食管的内镜下治疗有了更多的新手段和新认识.本文就Barrett食管内镜下治疗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Barrett食管(BE)是远端食管正常复层鳞状上皮被特殊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为长期慢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严重并发症。其中部分患者可发展成食管腺癌。我院从1997年1月~1999年1月经内镜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的21例,现就其临床及内镜表现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本组21例BE患者中,男16例,女5例,男女之比为3.2:1。年龄45~84岁,平均67.3岁,大于60岁者19例(90%)。病程1月~5年。 2.临床表现:反酸18例,“烧心”感15例,胸骨后疼痛者13例,上腹痛8例,… 相似文献
13.
Barrett食管内镜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rrett食管发生食管癌的危险性比较高。现行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抑酸药物治疗和外科食管切除术 ,两者均有不足之处。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很有发展前景的内镜治疗技术 ,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本文就Barrett食管内镜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解读2006三亚Barrett食管诊治共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中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7,24(3):232-233
Barrett食管的内镜诊断全球尚有很多争议,或者说还有诊断上存在模糊之处,中华消化病学会在三亚组织这一共识会议,无疑对我国在诊断Barrett食管方面起到推动作用。但对消化内镜医师在掌握标准上尚应该更加准确,才能使大家标准一致,并推进该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Barrett食管诊断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rrett食管是一种癌前病变状态,部分可发展成食管腺癌。目前主要的诊断监测方法是常规内镜检查加病理活检,但随机性较大且检出率不高。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诊断技术,均有一定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此文就近年来用于诊断Barrett食管新技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周建嫦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6,(1)
Barrett′s食管是慢性胃食管反流致食管下段鳞状上皮损伤后被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改变,也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是上消化道的重要致病菌,其感染可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非贲门部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_associatedlympho 相似文献
17.
Barrett食管诊治共识(2005重庆草案)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6,15(1):80-81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8.
Barrett′s食管的肠上皮化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Barrett′s食管(Barett′s esophagus,BE)粘膜中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发生的因素。方法应用胃镜下和组织学染色方法诊断IM,并比较36例存在IM的BE患者与11例不伴有IM的BE患者在年龄、胃镜下表现及食管运动功能方面的特点。结果BE患者的年龄、胃镜下BE粘膜的长度及形态,均与IM的发生率有关(P〈0.05);但食管炎的 相似文献
19.
Zhang J Chen XL Wang KM Guo XD Zuo AL Gong J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WJG》2004,10(7):1065-1068
AIM- To study the prevalence of Barrett‘s esophagus in Chinese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METHODS: This study was carded out in a large prospective series of 391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upper endoscopy.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 of squamocolumnar junction (SC3). Reflux esophagitis (RE) and its degree were recorded. Intestinal metaplasia (IM) in biopsy specimen was typed according to histochemistry and HE and alcian blue (pH2.5) staining separately. Results correlating with clinical, endoscopic, and pathological data were analysed.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IM endoscopically appearing Long-segment Barrett‘s Esophagus (LSBE) was 26.53%, Short-segment Barrett‘s Esophagus (SSBE) was 33.85% and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GEJ) was 34.00%. IM increased with age of above 40 years old and no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Twelve were diagnosed as dysplasia (7 low -grade, 5 high-grade), 16 were diagnosed as cardiac adenocarcinoma and 1 as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The more far away the SCJ moved upward above GEJ, the higher the prevalence and the more severe the RE were. CONCLUSION: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of the prevalence of IM in different places of SCJ, and IM increased with age of above 40 years old. It is important to pay attention to dysplasia in the distal esophagus and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and adenocarcinoma is more common in cardia than in esophagus. BE is a consequence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相似文献
20.
Barrett食管的内镜和病理学诊断标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食管下段腺癌的发病率在西方国家上升了350%以上,此癌惟一公认的癌前病变是Barrett食管(BE)。这是极常见的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的并发症之一。由于食管腺癌预后差,5年生存率低,因此对BE的诊断和治疗是预防食管腺癌的主要途径。目前,对BE的诊断依赖于内镜和病理学诊断。本文对此两种诊断标准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