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的调整策略及年龄、性别、体重与华法林抗凝剂量、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192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抗凝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华法林抗凝调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方法,分析年龄、性别、体重和华法林剂量、INR值的关系,观察其抗凝效果及主要不良反应。结果:1例患者因过量服用华法林出现颅内出血死亡,1例过量出现严重皮下出血及鼻出血,1例出现腔隙性脑梗死,2例单用华法林效果不佳,合用拜阿司匹林后INR可调整到目标范围,其余患者效果较好,无严重出血及血栓形成。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维持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性别、体重无关;抗凝治疗维持INR在1.8~2.5间较为适宜,不增加出血及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的调整策略及年龄、性别、体重与华法林抗凝剂量、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192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抗凝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华法林抗凝凋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方法,分析年龄、性别、体重和华法林剂量、INR值的关系,观察其抗凝效果及主要不良反应.结果:1例患者因过量服用华法林出现颅内出血死亡,1例过量出现严重皮下出血及鼻出血,1例出现腔隙性脑梗死,2例单用华法林效果不佳,合用拜阿司匹林后INR可调整到目标范围,其余患者效果较好,无严重出血及血栓形成.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维持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性别、体重无关;抗凝治疗维持INR在1.8~2.5间较为适宜,不增加出血及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规范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用药监护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10月298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随访患者,记录其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分析华法林应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全组术后出现皮肤紫癜1例,死亡2例。随访期间皮肤紫癜1例,妊娠早期流产1例,月经期月经量过多导致贫血4例,拔牙后出血2例,脑梗死1例,出血12例,均治愈或好转。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正确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并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用药监护,可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抗凝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监测与护理要点.方法 以我院心胸外科306例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护理干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及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观察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 经过规范的抗凝治疗和护理,92.8%的患者的INR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住院期间仅有4%的患者发生因抗凝治疗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及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华法林治疗窗窄,剂量个体差异大,抗凝不足可导致血栓,抗凝过量则有出血甚至致死的风险.加强对口服华法林患者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达到既有效抗凝,又不产生明显并发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华法林治疗的健康宣教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预后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达到安全有效的抗凝状态。方法对30例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宣教,饮食及用药指导,明确监测凝血功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果30例患者均使用华法林终身抗凝治疗,住院前均掌握华法林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出院后无1例因随意停药而致血栓形成。其中有3例患者发生出血并发症,因出血灶不大,分别经过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应加强对房颤患者的抗凝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的认识,学会自我保健。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原因分析,探讨用药宣教切入点。方法:回顾性抽取某院2009年1月—2012年5月因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再入院的患者125例,对其性别、年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高血压、糖尿病以及CYP2C9及VKORC1基因型抗凝敏感性进行分析,同时观察患者的出血事件。结果:125例PT延长患者中有24例发生与华法林相关的出血不良反应。结论:开展患者用药宣教,正确掌握抗凝治疗是减少换瓣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观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吴逢波  徐珽  陈泽莲  唐尧 《中国药房》2008,19(14):1093-1094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给药方法和国际标准比值(INR)的关系。方法:对123例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进行随访研究。术后使用华法林抗凝,出院后定期复查随访。记录年龄、性别、华法林剂量和INR值等,观察出血、栓塞、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无死亡病例,出院发生股静脉血栓1例,牙龈出血11例,泌尿系出血3例。出院随访因抗凝出现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国外文献报道相近。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5d根据INR给予个体化剂量,控制INR值在1.5~2.0之间可以达到一定的抗凝效果,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8.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用药指导和护理体会。方法对3865例口服华法林的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强化健康教育,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及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观察其抗凝效果及主要不良反应。结果经过规范的抗凝治疗和护理,全部患者PT及INR可控制在适宜范围内。结论对使用华法林抗凝的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要确保准时服药,定期监测PT及INR,密切观察并指导患者学会发现早期出血的征象,加强相关的健康教育,以达到既有效抗凝,又不产生明显并发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妇女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方法观察9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妇女妊娠、分娩期使用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情况。结果产妇均在妊娠38~42周采用剖宫产分娩,分娩时出血量200~400mL,无栓塞发生,1例采用进口华法林抗凝治疗者发生皮下轻微出血点,未特殊处理。全组无产妇或新生儿死亡,无新生儿出血,无流产,无新生儿畸形。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妇女孕期全程服用较小剂量华法林(〈5mg/d)进行低强度抗凝治疗,维持INR1.4-1.7之间,对孕妇相对安全方便,且无胎儿畸形发生。  相似文献   

10.
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药学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学监护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48例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监测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监测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患者在教育培训前、后抗凝知识评分分别为(4.78±0.52)和(10.23±0.41)分,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分别为(4.15±1.25)和(10.55±0.20)分(P〈0.05),出血事件13例,年龄、肝硬化与出血事件显著相关(P=0.046和P=0.016);血栓栓塞事件2例。结论:对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进行药学监护能提高使用华法林的依从性,降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临床药师通过对患者住院期间进行用药指导,调整华法林给药剂量,实施药学监护,在患者出院前进行系统的用药健康教育,并采取多种形式接受患者出院后的抗凝咨询,实现全程化药学服务,提高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和临床疗效,降低用药风险,在华法林抗凝治疗中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药物华法林的应用、监测指标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2007年7月,356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华法林首次负荷量3.75~5 mg。随访6月~6年,平均随访2年9个月,随访INR(1.96±0.48),华法林维持剂量(3.02±0.66)。11例有出血症状出现,1例因脑出血死亡;8例发生血栓栓塞,1例有偏瘫及失语。结论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正确的抗凝治疗,控制INR在1.8~2.5范围,可以减少抗凝治疗的并发症,获得满意的预防血栓栓塞和出血的效果,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华法林路径表结合回授法对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认知水平和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20例行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受患者病情危重、失联等因素影响,对照组配合完成研究55例,观察组配合完成研究57例。对照组男25例,女30例,年龄(55.37±8.67)岁;观察组男26例,女31例,年龄(54.21±7.73)岁。对照组采用回授法健康教育指导,观察组采用华法林路径表结合回授法进行干预。对两组患者出院前4 h进行抗凝认知水平测试,出院1个月后进行自我管理水平测试,分析两组患者结果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秩和检验。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院前4 h抗凝认知水平良好率高于对照组[78.9%(45/57)比61.8%(34/55)],出院1个月后的自我管理水平良好率高于对照组[75.4%(43/57)比54.5%(30/5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抗凝认知水平总优良率、自我管理水平总优良率均较高,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应用华法林路径表结合回授法对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充分发挥高效护理叠加效应,显著提高患者抗凝认知水平和自我管理水平,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妇产科疾病患者再手术时抗凝药物的使用方法及安全性。方法15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13例均为机械瓣膜置换,一直服用华法令抗凝。患者人院后均停用华法令,改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调整盯达到或接近正常后,于术前12小时停用抗凝药物。术后12—24小时口服华法令并与低分子肝素重叠使用,3—5日后停用低分子肝素。调整药物剂量,使INR达治疗目标范围。结果15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因妇科疾病需再次手术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无任何并发症出现。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再手术时只要合理调整抗凝药物种类、剂量及用法,掌握合适的抗凝强度,再次手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 1 Artificial heart valves have been in use for over five decades to replace diseased heart valves. Since the first heart valve replacement performed with a caged‐ball valve, more than 50 valve designs have been developed, differing principally in valve geometry, number of leaflets and material. To date, all artificial heart valves are plagued with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haemolysis, coagulation for mechanical heart valves and leaflet tearing for tissue‐based valve prosthesis. For mechanical heart valves, these complications are believ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non‐physiological blood flow patterns.
  • 2 In the present review, we provide a bird's‐eye view of fluid mechanics for the major artificial heart valve types and highlight how the engineering approach has shaped this rapidly diversifying area of research.
  • 3 Mechanical heart valve designs have evolv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most recent designs providing relatively superior haemodynamics with very low aerodynamic resistance. However, high shearing of blood cells and platelets still pose significant design challenges and patients must undergo life‐long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Bioprosthetic or tissue valves do not require anticoagulants due to their distinct similarity to the native valve geometry and haemodynamics, but many of these valves fail structurally within the first 10–15 years of implantation.
  • 4 These shortcomings have directed present and future research in three main directions in attempts to design superior artificial valves: (i) engineering living tissue heart valves; (ii)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computational tools; and (iii) blood experiments to establish the link between flow and blood damage.
  相似文献   

16.
健康教育对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提高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知识认知的影响。方法对64例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并在入院第1天和出院前调查患者对华法林抗凝治疗知识认知情况。结果健康教育前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对抗凝治疗知识的知晓情况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可提高房颤患者对华法林抗凝治疗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使华法林在临床上达到安全、有效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分析从1997年8月至2002年9月实施121例二尖瓣置换术的诊疗经过,探讨提高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经右心房一房间隔切口100例,房间沟切口14例,另有7例因术中二尖瓣显露困难,改用房间沟切口和右房、房间隔的联合切口;保留瓣下结构28例;三尖瓣Devaga或Kay法成形58例;左房成形术12例;左房血栓清除术31例。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6例,病愈出院115例,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大部分病例均可恢复不同程度的体力劳动,个别病人出现抗凝并发症,远期死亡1例。结论 围手术期的处理,手术径路的选择,保留瓣下结构,三尖瓣关闭不全及巨大左房的纠正,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对于提高手术疗效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由于异物的置入,激活了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机制,容易在人造瓣膜周围形成血栓,临床上常规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但在术后早期(〈1个月,尤其是术后0~5天)由于华法林抗凝起效慢,更易形成血栓。有观点认为,术后在华法林起效前,加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治疗对确保远期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另有观点认为,在术后早期由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影响,患者凝血、抗凝、纤溶及血小板等系统尚不稳定,患者处于低凝状态,加用低分子肝素过渡抗凝会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本文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阐述低分子肝素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过渡抗凝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