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升麻为临床常用药材,然历代所用品种复杂、屡有变迁,有必要通过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考证,正本清源,为含有升麻药材的不同历史时期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以历代本草、医籍方书为基础,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及著作,对经典名方中所用升麻类药材的名称、基原、道地产地、品质、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的变迁进行系统梳理,考证结果表明古代药用升麻的来源主要为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次为兴安升麻C.dahurica(Turcz.) Maxim.、大三叶升麻C.heracleifolia Kom.及其他非正品植物,建议在开发升麻类药材经典名方时优先采用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为主要药用基原。然目前升麻野生资源较少,尚未实现人工栽培,需尽快开展升麻的人工驯化。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相似文献   

2.
升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具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功效,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麻疹不透、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阳毒发斑、气虚下陷、胃下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肾下垂、崩漏下血。是一味既具有升浮药性,又具有沉降药性的代表药物。由于升麻属植物资源分布广且品种繁多,为深入开展升麻升降浮沉药性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根据中医临床用药传统,以《中国药典》收载的升麻基原品种为研究对象,分别以“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Cimicifuga dahurica”“Cimicifuga foetida”为检索词,检索1990—2021年在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中的相关研究文献,共检索到国内外文献1075篇,筛除非药典基原品种研究文献后,纳入有效文献156篇,对近30年来《中国药典》基原品种升麻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传统中药升麻的升降浮沉药性研究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选用《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的升麻基原品种,紧密结合升麻的传统中医功效主治进行药性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对于弘扬中医药特色,进一步揭示升麻升降...  相似文献   

3.
毛茛科升麻属植物资源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麻属植物为多年生草本,在我国分布广泛且品种甚多,同属品种或变种由于在植物形态或功效上与正品升麻类似,故在很多地区作替代品。我国药用正品升麻主要包括升麻、兴安升麻、大三叶升麻;我国升麻属非正品主要包括小升麻、单穗升麻、云南升麻、南川升麻、短果升麻、批针升麻。同时以日本药用升麻资源为例,简要介绍国外升麻使用情况,提示我们可以扩大本国非正品升麻的使用价值(如出口),为我国广阔的非正品升麻资源开辟新的市场。  相似文献   

4.
升麻的来源、性状及混淆品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莉  桑伟 《北京中医》2006,25(12):745-745
升麻始载于《名医别录》,被列为上品。陶弘景说:“旧出宁州者第一,形细而黑,极坚实,今惟出益州,好者细削,皮清绿色,谓之鸡骨升麻。北部亦有,形又虚大,黄色。建平亦有,形大味薄,不堪用。”李时珍说:“其叶如麻,其性上升,故名升麻。”又说:“今人惟取里白外黑而紧实者,谓之鬼脸升麻。去须及头芦,锉用。”由此可见,古代本草所载的升麻除正品之外,仍有其他植物做升麻用,但以毛茛科升麻属的植物为主。  相似文献   

5.
升麻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Kom.、兴安升麻C.dahurica(Turcz.)Max-im或升麻C.foetidaL.的干燥根茎[1]。升麻配方颗粒是升麻饮片经水提、浓缩、干燥、制粒等工序制成的单味中药配方颗粒剂。文献报道升麻中含有异阿魏酸、阿魏酸及其他三萜化合物、香豆素等成分[2]。异阿魏酸具有抗炎、镇痛等作用,为本品主要成分之一[3],《中国药典》2005年版将测定异阿魏酸作为评价升麻质量优劣的指标。本实验采用符合....  相似文献   

6.
兴安升麻根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等方法对兴安升麻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升麻醇(1)、异阿魏酸(2)、升麻槭素B(3)、阿魏酸(4)、升麻醇-3-O-β-D-木糖苷(5)、25-O-乙酰基升麻醇-3-O-β-D-木糖苷(6)、24-O-乙酰基-异北升麻醇-3-O-β-D-木糖苷(7)、E-3-(3″-甲基-2″-亚丁烯基)-2-吲哚酮(8)、甲基阿魏酸(9)、升麻醇-3-酮(10)、25-O-乙酰基升麻醇(11)、β-谷甾醇(12)。结论化合物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10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升麻质量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颖  张小茜 《中草药》2005,36(9):1402-1404
升麻为我国传统中药,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heracleifoliaKom.、兴安升麻C.dahurica(Turcz.)Maxim.或升麻C.foetidaL.的干燥根茎[1]。升麻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释其名曰“其叶如麻,其性上升,故名”。梁代《本草经集注》描述为“旧出宁州者第一,形细而黑,极坚实,顷无复有”。北宋苏颂描述“今蜀汉、陕西、淮南州郡皆有之,以蜀川者为胜。春生苗,高三尺以来,叶似麻叶,并青色。四、五月着花,似粟穗,白色。六月以后结实,黑色。根紫如蒿根,多须”。明朝《本草品汇精要》载:“正品升麻原植物的叶似麻,四五月着生白…  相似文献   

8.
升麻提取物对去卵巢所致大鼠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春梅  刘志峰  李敏  高永林  韩兵  刘珂 《中草药》2005,36(11):1686-1688
毛茛科升麻属多种植物的根茎在我国传统中药中作为治疗妇女崩漏、子宫下坠等症的妇科良药。在欧洲,升麻属植物总状升麻Cimicifuga racemosa(Turcz.)Maxim.也用于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其提取物制成的产品已在欧美上市[1]。最近研究发现其中的三萜类成分具有抗骨质疏松活性。本实验利用去卵巢诱导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研究升麻提取物(含升麻三萜苷71.2%)对去卵巢致骨质疏松大鼠股骨生物力学及血清雌二醇(E2)水平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开发防治骨质疏松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药材、试剂及仪器:升麻提取物(山东省天然药物工…  相似文献   

9.
升麻2006版国家药典规定来源有3种,即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兴安升麻Cirnicifuga dahurica(Turcz.)Maxim.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的干燥根茎。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将升麻三种来源性状及近年来流通药材市场的伪品鉴别做如下介绍,供同行借鉴指正。  相似文献   

10.
升麻中的环菠萝蜜烷三萜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但春  梁健  周燕  丁立生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5):1930-1934
目的:研究升麻Cimicifuga foetida根茎的化学成分和所得化合物的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等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根据谱学数据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并进行了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研究.结果:从升麻根茎的石油醚和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共分得13个环菠萝蜜烷三萜成分,其结构分别鉴定为25-O-乙酰基-升麻醇(1),升麻醇(2),升麻酮醇(3),26-去羟基阿科特素(4),类叶升麻苷A(5),23-表-26-去羟基阿科特素(6),阿科特素(7),12β-羟基升麻醇(8),升麻苷E(9),(23R,24S)25-O-乙酰基-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苷(10),(23R,24S)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苷(11),升麻苷H-1(12)和升麻苷H-2(13).结论:化合物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10,11具有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11.
兴安升麻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对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采用不同的层析技术进行分离,用IR,MS,^1HNMR,^13CNMR和2DNMR等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升麻醇(1),24-表-7,8-去氢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苷(Ⅱ),7,8-去氢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苷(Ⅲ),25-O-乙酰基-7,8-去氢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苷(Ⅳ),3-aradinosyl-24-O-acetylhydroshengmanol 15-glucoside (Ⅴ);异阿魏酸(Ⅵ),(E)-3-(3‘-甲基-2‘-亚丁烯基)-2-吲哚酮(Ⅶ)、蔗糖(Ⅷ),β-谷甾醇(Ⅸ)和豆甾醇葡萄糖苷(Ⅹ)。结论:化合物Ⅱ,Ⅲ,Ⅳ和Ⅹ为首次从兴安升麻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梁莲凤 《山西中医》2007,23(6):55-56
升麻隶属毛茛科,包括兴安升麻、西升麻、单穗升麻、南川升麻、小升麻以及总状升麻等主要品种,主产于辽宁、黑龙江、湖南及山西等地,其根茎入药,夏秋两季采挖,晒干切片。兴安升麻是我国特有品种,已载入《中国药典》,在我国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具有清热解毒、升举阳气、发表透疹的  相似文献   

13.
丁志国  吴维春 《中药材》1992,15(9):9-11
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Turcz.)Maxim.)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供药用,通称北升麻,具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提中气等功能。主要分布于东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区。野生兴安升麻自然更新较差,幼苗生长缓慢,加之采挖过度,资源逐渐减少。为此,我们从1987年开始进行了野生变家种试验,现将栽培技术报道如下。一、兴安升麻的生态习性野生兴安升麻多数生长在半阴半阳的山坡  相似文献   

14.
总状升麻(Cimicifuga racemosa)已被美国政府批准作为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一种替代药品。本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流线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对总状升麻中的18个主要成分进行了分析,成分包括咖啡酸、阿魏酸、异阿魏酸、升麻苷H-1、cimiracemoside A、升麻苷H-2、(26R)-actein、26-去氧升麻苷、  相似文献   

15.
升麻一药向为历代医家重用,但它的性能功用,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本人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运用小剂量升麻可以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咳嗽气促症状,已获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关于升麻的药理学作用升麻为毛茛科植物,《神农本草经》记载:性甘、辛,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其功效主要为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金·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论升麻时,引《主治秘要》语云:  相似文献   

16.
升麻中新三萜皂苷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开发利用升麻Cimicifuga foetida资源,从中寻找新的天然活性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各种波谱技术辅以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升麻根茎80%的乙醇浸膏的EtOAc提取部分中分得4个升麻三萜皂苷类成分,分别鉴定为:7,8-二脱氢-27-脱氧升麻亭(7,8-didehydro-27-de-oxyactein,1),24-氧-乙酰升麻醇-3-O-β-D-木糖苷(23R,24R)[24-O-acetylshengmanol-3-O-β-D-xyl(23R,24R),2],升麻醇(cimigenol,3),升麻醇-3-O-β-D-木糖苷(cimigenol-3-O-β-D-xyl,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2-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的化合物。体外抗骨质疏松药理活性筛选(以SRB法检测)结果表明,化合物1,2和4在浓度为10-9kg·L-1时,对大鼠成骨肉瘤细胞株(URM106)有明显的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升麻是一味临床常用的中药,《本草纲目》中对其释名为"其叶似麻,其性上升,故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于上品之中,谓其"味甘,平。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疫、瘴气、邪气、蛊毒。久服不夭。"可见,在秦汉时期,人们对升麻功用的认识主要为解毒,可以解百毒,  相似文献   

18.
贾莉  桑伟 《北京中医药》2006,25(12):745-745
升麻始载于<名医别录>,被列为上品.陶弘景说:"旧出宁州者第一,形细而黑,极坚实,今惟出益州,好者细削,皮清绿色,谓之鸡骨升麻.北部亦有,形又虚大,黄色.建平亦有,形大味薄,不堪用."李时珍说:"其叶如麻,其性上升,故名升麻."又说:"今人惟取里白外黑而紧实者,谓之鬼脸升麻.去须及头芦,锉用."由此可见,古代本草所载的升麻除正品之外,仍有其他植物做升麻用,但以毛茛科升麻属的植物为主.  相似文献   

19.
正交法优选升麻最佳蜜制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麻为常用中药,具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等功能,200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其原植物有大三叶升麻C im icifuga heracleifoliaKom·、兴安升麻C·dahuricaMaxim·和升麻C·foetidaL·3种。升麻炮制方法在古代有蜜制、酒制、醋制、黄精汁制、盐炒、土炒等多种方法,现代临床主要使用生片和蜜制片。传统方法蜜制升麻多用蜜水拌炒法,但由于炒制法温度难以控制,不能保证工艺的可重复性和饮片质量的稳定性,当温度过高时易造成....  相似文献   

20.
升麻 日本药典中所记载的升麻是毛茛科植物单穗升麻(Cimicifuga simplex Wormskiord)及其同属植物的根茎。药典中还补充记载了3种其同属近缘植物即中国产的北升麻(C.dahurica Maximowicz)、关升麻(C.heracleifolia Komarov)和西升麻(C.foetida Linné)。日本的单穗升麻是一种野生升麻,主要生长于长野、群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