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移植是治疗晚期肾功能衰竭的最佳方法,而影响移植肾存活主要原因排斥反应,尤其是超急性排斥反应及早期急性排斥反应造成移植肾不可逆损伤导致手术失败。组织配型是肾移植病人寻找合适供者,减少术后排斥反应发生,提高移植成功率和移植肾存活率的重要措施。本文对389例肾移植受者术前进行群体反应抗体(PRA)检测,探讨其与淋巴细胞交叉配合试验(CDC)和术后排斥发生的关系及该技术在临床肾移植工作中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供受者HLA致敏原性错配(IM)对肾移植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首次肾移植受者IM对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的恢复时间及1年内排斥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IM对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时间无明显影响;IM患者1年内急性排斥率明显增加;各类位点IM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进行比较,A位点影响不大,B位点与急性排斥反应有关,DR位点IM可致急性排斥反应明显增加。结论:在临床采用氨基酸残基配型标准判断组织配型的同时,IM不容忽视,HLA-B位点IM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HLA-DR位点IM明显影响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全面认识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早期移植物内基因表达改变,为进一步探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理、寻找早期诊断指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F344大鼠为供者,近交系Lewis大鼠为受者,建立大鼠原位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同种异体移植组),以近交系Lewis大鼠间肾移植为对照(近交系移植组)。观察术后3、7和14d时的移植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并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7d时移植物中基因表达水平,获得其表达谱。结果急性排斥反应早期存在大量基因变化,在丽个通道均有有效杂交信号的基因中,上调的有48条,其中7于扰素诱导GTP酶基因上调最为显著。结论移植物排斥反应是个多途径连续衍变的动态不平衡过程,诸多促进排斥与保护因子并存,很难以单一标志物对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进行早期诊断,但同时通过多个标志物来综合分析还是有一定可能性的。  相似文献   

4.
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与肾脏移植排斥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CAM-1是介导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细胞粘附分子。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肾脏组织ICAM-1表达增加,血,尿中可溶性的ICAM-1同。动态监测肾移植术后患才血,尿中sICAM-1的变化,有助于肾移植急性排斥的诊断和抗排斥反应的疗效评价,应用ICAMP-1单克隆抗体,可以提高肾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相关的转录因子。方法应用转录因子芯片技术,在功能水平分析3份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病理组织与3份正常组织中细胞核内转录因子活性的差异,并作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验证芯片检测结果。结果与正常组织相比,在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病理组织标本中,从345个候选的转录因子中筛选出99个有活性差异的转录因子,其中活性上调的转录因子有95个,活性下调的转录因子有4个。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显示AP-1、Pbx1和MEF-2活性上调,与芯片分析结果一致。结论转录因子活性异常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关,这些异常可能有助于揭示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预测指标及干预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6.
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与肾脏移植排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CAM-1是介导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细胞粘附分子。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肾脏组织ICAM-1表达增加,血、尿中可溶性的ICAM-1(sICAM-1)升高。动态监测肾移植术后患者血、尿中sICAM-1的变化,有助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抗排斥反应的疗效评价,应用ICAM-1单克隆抗体,可以提高肾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规范肾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学专家,总结各移植中心的肾移植临床经验,在《中国肾脏移植排斥反应临床诊疗指南(2016版)》的基础上,并依据Banff标准,从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加速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等方面,制订本规范。  相似文献   

8.
广泛致敏受者 (PRA >5 0 % )肾移植是器官移植领域难题之一 ,由于较难寻找与其相匹配的肾脏 ,故经常需要一个长时间等待 ,致使大部分患者丧失移植机会 ;并且行肾移植术后其超急性排斥反应和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高 ,严重影响肾移植成功率和移植肾的存活率。目前国内外对广泛致敏受者的处理策略为 :良好的组织配型、血浆置换和免疫吸附、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一些免疫诱导剂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9.
急性排斥反应(AR)仍是肾移植的一个重要问题,可发生于移植后任何阶段,术后第1年内有10%~35%的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现在普遍认为,肾移植后最初的3个月对移植肾的预后至关重要,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并及时治疗,可以避免慢性排斥反应或移植肾功能丧失.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仍然是排斥反应诊断的金标准,但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是有创检查,不仅受者存在顾虑,临床上也存在一定风险.另外,在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特征出现前已发生了分子和组织的病变,因此研究早期诊断排斥反应的分子标志物,不仅可以预测临床排斥反应的发生,也能预测亚临床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D44分子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2009年5月间肾移植术后穿刺病理活检证实为急性排斥反应患者28例的CD44在移植肾组织中的表达。结果:28例急性排斥反应肾组织中有25例CD44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89.29%;10例慢性排斥反应肾组织中有3例阳性表达,阳性率为30%;30例正常肾脏组织中5例CD44分子的阳性表达,阳性率为16.7%;两两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4与其与配体的相互作用在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CD44分子有可能成为一个特异性和敏感性都较好的早期诊断急性排斥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急性排斥反应(AR)是肾移植术后的重要并发症,有必要寻找能早期诊断和预测AR的非侵入性标记物,并针对不同的分子标记物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本文对肾移植术后AR相关标记物趋化因子家族及其受体、信使核糖核酸、白细胞分化抗原、小分子蛋白、白细胞介素等的研究进行回顾及展望。  相似文献   

12.
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新认识(附视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排斥反应是影响肾移植长期预后的重要因素。在新型免疫抑制剂应用下,急性排斥反应具有表现不典型、难治性排斥反应比例高等特点。本文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高危因素的术前筛查与处理、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方法以及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干预和免疫抑制药物合理应用、移植后感染预防等方面,综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的临床研究结果,探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诊断和防控措施,以提高肾移植后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急性排斥反应是影响肾移植长期预后的重要因素。在新型免疫抑制剂应用下,急性排斥反应具有表现不典型、难治性排斥反应比例高等特点。本文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高危因素的术前筛查与处理、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方法以及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干预和免疫抑制药物合理应用、移植后感染预防等方面,综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的临床研究结果,探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诊断和防控措施,以提高肾移植后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本期导读     
<正>随着肾移植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提高肾移植存活率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排斥反应是影响肾移植术后人或肾存活率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找理想的组织配型方法以及对术后排斥反应进行有效的监测显得格外重要。本刊特邀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医院院长薛武军教授就组织配型和供者特异性抗体(DSA)监测在肾移植中的作用作一述评。薛教授在文中介绍了常用的组织配型方法及其优缺点;DSA与排斥反应的关系。强调重视组织配型特别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遵循组织配型少错配的原则,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免疫吸附对高致敏‘肾移植受者超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对10例群体反应抗体(PRA)〉40%的‘肾移植受者术前行免疫吸附治疗,观察其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10例高致敏肾移植受者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仅有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并通过免疫吸附及调整免疫抑制剂得到逆转。所有受者随访至今移植‘肾功能良好,未发生排斥反应。结论免疫吸附可以安全、有效地预防高致敏人群‘肾移植术后超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6.
高度致敏受者的肾移植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高度致敏肾移植受者的组织配型和抗排斥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高度致敏肾移植受者的HLA抗体、HLA配型和肾移植后抗排斥反应治疗效果。结果 肾移植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2例(4.4%),急性排斥反应9例(20.9%),经激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血浆置换等治疗后均逆转。人/肾1年存活率分别为95.6%/91.1%。结论 避开相应抗体的良好HLA配型,是高度致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的关键。术后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短程诱导、并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治疗,能减少急性排斥的发生率,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7.
达利珠单抗和OKT3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比较达利珠单抗和OKT3预防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 肾移植受者在使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 )、霉酚酸酯及激素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基础上加用达利珠单抗 (42例 )或OKT3(12 8例 ) ,观察 2个组肾移植术后 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 肾移植术后 3个月内 ,使用达利珠单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 2 .4 % ,明显低于使用OKT3者的13.3% (P <0 .0 5 ) ,且前者无耐激素者 ,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时间推迟 ,血肌酐恢复正常的时间也早于使用OKT3者。结论 达利珠单抗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优于OKT3。  相似文献   

18.
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对于移植肾功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病理穿刺活组织检查是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金标准,但随之可能出现的出血、感染、肾实质损伤等并发症限制了其应用。近年来,超声造影技术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灵敏度不断提升,其中靶向超声微泡技术更是进一步提升了超声造影技术诊断的特异度,使其替代病理穿刺活组织检查成为可能。此外,在急性排斥反应治疗领域,空化的超声微泡可以通过诱发声孔效应,促进免疫抑制药局部传递而发挥其抗排斥反应作用。本文对超声造影技术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为超声造影技术在肾移植中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不同肾源及免疫治疗方案的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状况,寻找可有效监测排斥反应的观测指标.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72例进行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的状况.结果 亲属肾移植与尸体肾移植,CsA+MMF+Pred和FK506+MMF+Pred两种免疫治疗方案的肾移植受者,术后1年内排斥反应发生率都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压和体温能有效监测排斥反应.结论 肾移植术后仍需做好监测、护理工作,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CD44在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移植肾组织CD44的表达及血清中可溶性CD44的含量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和SD大鼠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共分为四组,采用改进的Blom法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移植肾组织CD44分子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术后血清中可溶性CD44水平的变化。结果:移植肾组织CD44分子的表达在同种异体移植组显著高于同品系移植组、手术对照组及药物治疗组(均P<0.05);移植肾组织CD44分子的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呈正相关(皮质:r=0.734,髓质:r=0.670,均P<0.01);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移植肾组织CD44分子的表达与Banff急性排斥反应指数无相关性(P>0.05);血清中可溶性CD44分子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急性排斥反应及Banff指数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CD44分子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高移植排斥反应防治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