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触珠蛋白(haptoglobin,H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574例,检测血清中SAA和HP的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将脑梗死患者入院时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5分)、中度组(5~15分)、重度组(≥16分)。比较SAA、HP水平在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中的差异。出院后随访3个月,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预后,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良好预后组(≤2分)和不良预后组( 2分);探讨SAA、HP水平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结果不同严重程度的脑梗死患者SAA水平有差异,重度组SAA水平高于中度组、轻度组(P 0. 05),中度组SAA水平高于轻度组(P 0. 05);但三组的H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良好预后组与不良预后组的年龄、吸烟史及SS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两组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饮酒史及H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SAA水平是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 05)。结论 SAA水平、年龄与吸烟史是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SAA水平可以考虑作为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邓珊  秦超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5,23(10):1053-1055
目的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浆中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含量,分析ADMA与脑梗死、ADMA与脑梗死其他传统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ADMA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0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以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两组研究对象血浆中ADMA含量,同时测量空腹血糖、血脂及平静状态血压。对脑梗死的各危险因素做Logistic回归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1)脑梗死组血浆ADM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8±0.60 mg/L比0.91±0.47 mg/L,P0.01)。(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吸烟、ADMA、脑动脉狭窄或闭塞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3)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ADMA与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肌酐、吸烟、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呈正相关。结论高ADMA血症与脑梗死发病关系密切。ADMA可作为脑梗死危险因素的一个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尽早再通堵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从而改善临床预后[1].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病和卒中研究所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卒中研究组首次报道,对于发病后3 h时间窗内脑梗死患者给予静脉rt-PA(总量小于90 mg)溶栓治疗,能够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ACI患者临床资料,分别将发病后<3 h、3~4.5 h、4.5~6 h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者纳入A组48例、B组46例与C组40例,另将6h时间窗内未予静脉溶栓的25例ACI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凝血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血液流变指标[全血低切黏度(LWBV)、血浆黏度(PV)]、脑血流灌注指标[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氧化应激指标[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变化,分析治疗后7 d时治疗效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变化率]、7 d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治疗后3个月时康复效果[改良Rankin量表(m RS)]。结果治疗后24h,A、B、C三组血浆FiB及LWBV、PV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A组与B组明显高于C组(均P <0.05)。A、B、C三组血浆AT-Ⅲ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A组与B组明显低于C组(均P <0.05)。A、B、C三组CBF及血浆GSH-px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TT及血浆ox-LDL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05),但A、B、C三组组间同一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7d时,A、B、C三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7d内,A、B、C三组症状性脑出血、脑疝、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3个月时,A、B、C三组mRS评分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ACI患者在起病后6h内不同时间窗给予rt-PA均可获得较好疗效及预后,治疗方案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血清12项细胞因子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病房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9例,依据90 d改良的Rankin量表分为预后良好组45例和预后不良组54例。在发病48 h检测其血清12项细胞因子浓度,包括白细胞介素(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2P70,IL-17A,α干扰素,γ干扰素,TNF-α,并检测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血清12项细胞因子是否为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预后不良组发病48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2.00(8.75,17.25)分vs 3.00(2.00,6.00)分]、IL-6[39.58(16.35,125.73)ng/L vs 11.61(3.92,29.81)ng/L]、IL-10[3.60(2.50,6.96)ng/L vs 2.50(2.50,2.50)ng/L]、白细胞计数[9.43(7.63,12.31)×1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临床可行性。方法收集34例实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发病到就医时间(onset-to-door,OTD)、就诊到溶栓时间(door-to-needle,DTN)、溶栓治疗早期有效性及溶栓治疗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OTD在1.5小时内有26例(26.47%),DTN在1小时内仅3例(8.28%)。溶栓后早期有效者18例(52.94%)。出血转化13例(38.23%)。结论县级医院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血浆内皮素(ET)-1、D-二聚体(D-D)水平与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预后的关系.方法 158例行rt-PA静脉溶栓的老年ACI患者接受治疗30 d后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依据m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71例、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是精氨酸甲基化衍生物,由甲基化蛋白生理降解而成。ADMA是主要的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该酶为合成一氧化氮(NO)所需,具有重要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特性。血浆ADMA浓度升高会造成NO合成受损,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9.
黄昂  邹正升 《肝脏》2009,14(2):160-161
肝衰竭病情复杂、危重,治疗难度大,预后凶险,因此对肝衰竭发生、发展的早期预警、预后判断非常重要。近期,一个新的严重肝病患者预后因素,即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引起了肝病界重视。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53例发病6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均行r-tpA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依达拉奉静滴。术后行脑血管DSA检查评价闭塞血管再通情况(影像学疗效),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临床疗效);观察两组颅内出血及死亡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再通率及ES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各有2例发生脑出血、1例死亡(P〉0.05)。结论 早期采用依达拉奉联合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hTNK-tPA)静脉溶栓治疗的观察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rhTNK-tPA静脉溶栓治疗的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其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对比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rhTNK-tPA静脉溶栓前、溶栓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情况。结果32例患者26例言语、肢体肌力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患者溶栓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明显优于溶栓前(P<0.0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溶栓后不良反应主要为牙龈出血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rhTNK-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较好,做好溶栓前,溶栓中,溶栓后各项护理工作,以确保静脉溶栓的成功,积极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脑血管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已成为居民死亡和成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早期的脑血管再通一直是其治疗探索的热点。其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human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ator,rt-PA)静脉溶栓,在历经NINDS、ECASⅢ等研究后,已具有了充足的循证医学依据,成为脑梗死急性期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对血管再通的探索,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6例给予r-t PA 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先于1min内静脉推注10%,余量60min内静脉滴注;对照组20例给予肠溶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舒血宁注射液、脑细胞活化剂、钙通道阻滞剂及甘露醇等常规治疗;两组疗程为14天。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治疗前及治疗后1d、7d、14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1%,对照组8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d、7d、14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未见出血并发症,溶栓后再闭塞4例,死亡1例,对照组症状性出血2例,再闭塞5例,死亡3例。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4.5h小时内给予r-t PA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预后与血清尿酸、同型半胱氨酸(Hcy)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长沙市第一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20例,根据溶栓后3个月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91例(mRS评分>2分)和预后良好组129例(mRS评分≤2分)。比较2组血清尿酸、Hcy及LDL-C水平,分析其与患者溶栓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相关性、对溶栓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溶栓前比较,2组溶栓后1、3 d血清尿酸、Hcy、LDL-C水平及NIHSS评分明显降低,且溶栓后3 d血清尿酸、Hcy水平及NIHSS评分明显低于溶栓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溶栓后1、3 d血清尿酸、Hcy、LDL-C水平及NIHSS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溶栓后1、3 d血清尿酸、Hcy、LDL-C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l...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男性冠心病(CHD)患者脂蛋白(a)[Lp(a)]与性激素和纤溶活性的关系。方法分别用ELISA法对Lp(a),用放射免疫法对雌二醇和睾酮含量,用底物显色法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进行检测。结果男性CHD患者血浆睾酮浓度和tPA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而Lp(a)浓度和PAI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男性CHD患者血浆Lp(a)水平与睾酮浓度、tPA活性显著负相关,与PAI活性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浆睾酮水平下降是男性CHD发生的主要原因。睾酮水平下降减弱了睾酮本身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抑制作用,同时通过引起Lp(a)水平升高而导致C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是我国疾病的第二大死因,每年新发病例约200万,患病人数(600~700)万,死亡约150万,为第1致残性疾病,其中急性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患者的60%~80%。急性脑梗死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纤溶活性与脂蛋白(a)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抗原含量及脂蛋白(a)[Lp(a)]的水平,探讨纤溶活性与Lp(a)对冠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54例发病1 h~8 h以内的ACS患者作为病例组,并据病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浆t-PA、PAI-1抗原含量,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Lp(a)的浓度,比较两组中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UAP组及AMI组血浆t-PA、 PAI-1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t-PA在UAP组与AMI患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而AMI组PAI-1含量较UAP组明显增高.UAP组及AMI组血浆Lp(a)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AMI组又较UAP组明显升高.血浆Lp(a)水平与PAI-1含量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而与t-PA含量之间无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 冠脉血栓疾病发生时,血浆纤溶活性下降,t-PA、PAI-1抗原含量增加,以PAI-1增加为明显;血浆Lp(a)水平增高.Lp(a)促进PAI-1的分泌,抑制t-PA的分泌,减弱t-PA活性,打破了t-PA与PAI-1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RS评分和NIHSS评分对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ACI)的评价价值。方法选取93例拟行溶栓治疗的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研究组(n=48)。对照组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rt-PA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mRS评分、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7.92%)高于对照组(86.67%)(P0.05)。治疗前两组mR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14 d与治疗前比较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8 d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未见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研究组治疗后24 h、7 d、14 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8.33%)显著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均有显著性(χ2=8.437,P0.05)。结论按照溶栓指南进行规范化操作和严格掌握溶栓适应证,发病4.5 h内给ACI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mRS评分和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基因长臂启动子区插入/缺失(4G/5G)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2001年1月至2002年8月,我院对11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PAI-14G/5G基因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