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异种移植材料在微创拔牙后种植修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微创拔牙后种植修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微创拔牙后直接进行缝合,观察组患者微创拔牙后将Bio-Oss Collagen骨胶原植入牙槽窝内,并采用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对牙槽窝进行覆盖。对比两组患者拔牙术后即刻与拔牙术后6个月牙间乳突高度、牙槽嵴顶宽度与高度、唇舌向宽度的变化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牙槽嵴高度与宽度变化量均较对照组患者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16、3.997,P均=0.000);观察组患者唇舌向宽度与牙间乳突高度变化量较对照组患者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 384、10. 686,P均=0.000)。结论 Bio-Oss Collagen骨胶原与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应用于微创拔牙后种植修复患者中临床效果显著,有助于保持牙槽嵴高度与宽度稳定性,利于为后期牙体种植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拔牙后骨胶原对牙槽嵴位点保存的临床疗效;方法20枚上、下颌后牙拔除后同时给予不同处理,其中6例拔牙窝填充Bio-oss骨粉,6例拔牙窝填充Bio-oss骨胶原,8例拔牙窝传统搔刮血块充盈自然愈合为对照,术后4周、12周分别复诊,摄X线片检查,对牙槽窝的愈合,牙槽嵴宽度进行观察;结果 Bio-oss骨粉组与Bio-oss骨胶原组拔牙前及术后12周牙槽嵴宽度测量不存在差异(P>0.05);自然愈合组拔牙前及术后12周牙槽嵴宽度测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Bio-oss骨胶原植入减轻了拔牙后牙槽嵴的吸收,为以后进行种植修复提供一个良好的基骨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Zimmer单颗种植体微创种植即刻负荷技术用于牙齿修复中,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使用Zimmer种植体,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200例(200颗)牙齿修复患者分组研究,以数字随机表法分成观察组(n=100)与对照组(n=100),对照组于拔牙后3个月行单颗牙切开翻瓣种植术,观察组于拔牙后即刻行单颗牙微创种植即刻负荷技术,对两组修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牙槽嵴骨吸收量、牙周袋深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种植成功率为98.00%,与对照组89.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Zimmer单颗种植体微创种植即刻负荷技术在牙齿修复中效果理想,且手术时间较短,可减少牙槽骨吸收,提升种植修复成功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即刻种植对预防牙槽嵴吸收的影响。方法:对21颗即刻种植牙病例行X线曲层断面片测量研究,对比26颗常规拔牙后非种植修复患者曲层断面片,观测6、12个月患者牙槽嵴高度的变化趋势。结果:即刻种植患者拔牙区牙槽嵴垂直高度总吸收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每半年牙槽嵴吸收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即刻种植可以有效延缓拔牙区牙槽嵴的吸收,较好保持了牙槽嵴原有的形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对兔牙槽骨的修复作用.[方法]将白兔分为4个组,将每只白兔的双侧下颌同名牙拔除,将左侧拔牙窝作为实验组,拔牙后即刻充填PRF;右侧拔牙窝作为对照组,拔牙后以明胶海绵填充.每组白兔均分别在术后第2,4,8,12周处死,观察牙槽骨的修复情况.[结果]术后2,4周实验组牙槽嵴高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拔牙创区牙槽骨骨密度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RF对牙槽骨缺损有明显的促进愈合作用,可减少牙槽嵴的吸收,维持牙槽嵴的高度,尤其在修复早期这种效果更明显,提高新生骨组织的骨密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1种使用微型钛支架、不需要植骨材料、进行上前牙美学区域牙槽嵴保存的临床新技术,并评价该技术的可行性,以及保存拔牙窝水平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全身情况良好、无牙周病或者牙周病史、单颗上颌中切牙不能保留、无急性炎症、需要拔除后延期种植修复、拔牙窝骨壁完整、邻牙健康的患者9例(女性6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26.0±5.7)岁(18 ~34岁),施行局部麻醉后微创拔除患牙,翻开唇侧软组织瓣,在唇侧骨板外使用微型钛支架支撑软组织,不使用任何植骨材料,复位并缝合软组织瓣,拔牙窝自然二期愈合。术后随访观察拔牙窝的愈合情况,并在拔牙术前和牙槽嵴愈合4个月后种植术前,进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BCT)检查,通过专用软件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估该方法保存上颌中切牙拔牙窝水平骨量的临床效果。结果: 9例拔牙窝在随访期内均正常愈合,拔牙前测量牙槽嵴顶牙槽骨水平向宽度为(7.51±0.48)mm (6.92~7.82 mm),术后4个月测量缺牙区牙槽嵴顶中点处水平向骨宽度为(6.81±0.44)mm (6.04~7.38 mm),保存的水平骨量为拔牙前的90.87%±2.91% (87.28%~95.60%)。结论: 在拔牙窝唇侧使用微型钛支架来支撑软组织不影响拔牙窝的正常愈合,且在不使用任何植骨材料的情况下能较为有效地保存拔牙位点的水平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保存拔牙位点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郑州颐和医院口腔科收治的88例口腔种植修复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拔牙后常规处理,观察组患者接受拔牙后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处理。所有患者之后均接受种植体植入。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种植成功率、牙槽骨吸收量、牙槽骨密度、牙槽骨宽度、牙槽骨高度、美学效果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种植成功率[100.00%(44/44)]高于对照组[88.64%(3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牙槽骨吸收量低于对照组,美学效果评分和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牙槽骨宽度、高度和密度均小于治疗前,观察组牙槽骨宽度、高度和密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保存拔牙位点应用于口腔种植可有效减少拔牙造成的牙槽骨吸收,为后期修复提供良好的种植条件,提高种植成功率、美学效果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种植牙修复患者拔牙后出现骨缺失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种植牙修复患者65例,分为试验组(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和对照组(常规种植牙操作),均随访至拔牙6个月后,锥形束CT评价骨密度、牙槽嵴高度与宽度变化。比较两组种植成功率、种植满意度;采用红色美学指数(PES)评价牙齿的美学效果。结果拔牙3个月及6个月后两组牙槽嵴高度、宽度及骨密度值均较拔牙前有所降低,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拔牙6个月后,试验组P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种植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种植牙修复患者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能有效减少牙槽骨骨吸收,有助于提高种植的美学效果与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人羊膜植入临床拔牙创后对牙槽骨愈合的影响。方法:选用来本院需拔除双侧下颌第二前磨牙正畸治疗的患者20例,右侧拔牙创植入人羊膜作为试验组,左侧拔牙创作为空白对照。术后1、2、3个月拍口腔全景片,观察新骨形成情况及牙槽嵴吸收评价拔牙创愈合情况。结果:术后1周牙龈愈合及术后1、2、3个月拔牙创新骨形成量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术后1、2、3个月牙槽嵴吸收高度试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每月牙槽嵴吸收量第1、2个月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第3个月两组无明显差异(P0.01)。结论:临床拔牙创植入人羊膜能促进拔牙创的早期愈合,保存牙槽嵴高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后牙区拔牙同期在拔牙窝内充填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 brin,PRF)行位点保存, 预防牙槽嵴吸收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要求拔除后牙区患牙后作牙种植修复的病例,拔牙后即刻在牙槽窝内充 填PRF进行位点保存,4~6个月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观察牙槽骨宽度和高度的变化。 结果:后牙区拔牙同期行PRF位点保存术后牙槽骨的宽度和高度与拔牙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F位点保存技术可以很好地维持后牙区牙槽嵴骨量,为后期的种植提供良好的牙槽骨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创拔牙后即刻植入同种异体骨对牙槽嵴保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口腔科单根牙或前磨牙拔除患者75例(156颗患牙),全部患牙均在微创拔牙后即刻植入种植体,根据拔牙窝内即刻植入种植体的不同将其分为A、B、C、D组,A组拔牙窝内植入同种异体骨;B组拔牙窝内植入异体骨;C组拔牙窝内植入异质骨;D组拔牙窝内不植骨自然愈合,比较种植疗效、牙槽嵴骨量高度与宽度吸收值与牙龈乳头高度等指标差异。结果:A、B、C三组间种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2、12周后,牙槽嵴骨量高度与宽度吸收值比较,A组明显低于B、C组,B、C组明显低于D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牙槽嵴骨量高度与宽度吸收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牙龈乳头0~Ⅰ级、Ⅳ级比例明显低于D组,牙龈乳头Ⅲ级比例明显高于D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拔牙后即刻植入同种异体骨有助于减少牙槽嵴骨量吸收,可作为牙槽嵴保存的理想手段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拔牙后牙槽骨愈合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良好的牙槽嵴(alveolar bone)条件是口腔修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直接关系到修复后义齿的使用情况。在口腔临床中,为了更好的修复患者的缺失牙,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常需要拔除患者口腔中一些无保留价值的残根、松牙,而牙拔除后通常有明显的拔牙创,在经过一段时间牙槽嵴的吸收和改建之后,才能进行缺失牙的修复,在牙槽骨缺损较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植骨术来进行治疗。而在牙槽骨愈合的过程中,由于机体各方面因素的不同,会对拔牙后牙槽骨的愈合进程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前牙区口腔种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2例前牙区口腔种植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拔牙后接受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美学效果、种植成功率、牙槽骨高度、宽度及骨密度。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总满意度[96.08%(49/51)]高于对照组[82.35%(42/51)],种植成功率[98.04%(50/51)]高于对照组[84.31%(43/51)],牙槽骨高度、宽度及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应用于前牙区口腔种植患者中,可提高美学效果及种植成功率,改善牙槽骨高度、宽度,保存残余的牙槽骨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引导骨再生术(GBR)、骨劈开术、牙槽嵴扩张术三联治疗上颌前牙狭窄牙槽嵴种植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72例上颌前牙狭窄牙槽嵴种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骨劈开术联合牙槽嵴扩张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GBR治疗。比较两组牙槽骨高度、牙槽骨骨量、种植床骨密度、种植成功率、红色美学指数(PES)评分、白色美学指数(WES)评分和治疗满意度。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牙槽骨高度、牙槽骨骨量、种植床骨密度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种植成功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PES和W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固位功能、咀嚼功能、舒适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BR、骨劈开术、牙槽嵴扩张术三联治疗上颌前牙狭窄牙槽嵴种植患者可提高牙槽骨高度、牙槽骨骨量、种植床骨密度、PES评分、WES评分,提高种植成功率和治疗满意度,效果优于骨劈开术联合牙槽嵴扩张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87-89
目的探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8年11月45例口腔种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选择常规牙槽窝清理、缝合压迫止血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选择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比较两组患者对口腔种植的满意度;治疗前后患者牙槽骨宽度、高度、骨密度以及美学评分;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牙槽骨宽度、高度、骨密度以及美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口腔种植的满意度(95.02±2.12)分优于对照组的(82.14±2.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90,P0.05),观察组并发症有1例(感染1例),对照组并发症有6例(感染3例和松动3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种植患者实施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可获得较好效果,可有效改善牙槽骨宽度、高度、骨密度,并提高牙槽美学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右江医学》2018,(1):99-102
<正>拔牙后牙槽骨和软组织的吸收会影响邻牙牙周组织健康及后期种植修复。牙槽嵴位点保存技术是基于引导组织再生的原理上,采取相应措施来减缓拔牙创软硬组织吸收的技术,主要包括:微创拔牙、即刻种植、向牙槽窝内植入骨或骨替代材料或生物膜。虽然相关研究证实拔牙后剩余牙槽嵴的吸收是不可避免的[1],但是如何最大限度减少骨组织的吸收及软组织的缺损依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是近年来牙槽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口腔医学的不断发展,口腔种植成为牙齿修复的新生力量,越来越成熟地应用于临床。种植成功的前提是缺牙区有足够的骨量。但是牙齿拔除后由于生理性的改建及缺乏生理性的刺激,牙槽骨逐渐萎缩吸收,导致剩余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降低,种植位点骨量不足,影响义齿修复及咀嚼功能的恢复。如何在拔牙后保存牙槽嵴,使得后期修复及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使用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 growth factors,CGF)联合Bio-oss骨粉在上颌前牙区进行拔牙位点保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需要拔除上颌前牙的病人26例共32颗牙,根据性别分层,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CGF组,16颗)拔牙窝内植入CGF和Bio-oss骨粉混合物,CGF膜关闭拔牙窝;对照组(自然愈合组,16颗)拔牙窝搔刮后放置止血海绵,待其自然愈合。病人于术后6个月时复诊,拍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别与术前CBCT比较,观察并测量拔牙位点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结果在CGF组,唇、腭侧骨板高度术后6个月和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嵴宽度术后6个月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唇、腭侧骨板高度和牙槽嵴宽度术后6个月和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唇、腭侧骨板高度和牙槽嵴宽度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GF联合Bio-oss骨粉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可以有效地维持牙槽嵴的宽度和高度,为种植修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方法,针对罹患重度牙周病变伴有骨壁缺损的磨牙拔牙即刻植入Bio-Oss?覆盖Bio-Gide?胶原膜,采用翻瓣后冠向复位和微翻瓣胶原蛋白覆盖两种创口封闭方法进行牙槽嵴保存,比较6个月后软、硬组织变化。方法 纳入23名患者共24颗重度牙周炎拔除磨牙,根据纳入时间分为牙槽嵴保存一组(翻瓣后冠向复位)和牙槽嵴保存二组(微翻瓣胶原蛋白覆盖),每组各12颗磨牙。拔牙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颊侧角化龈宽度,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评价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术中及术后6个月种植手术时测量牙槽嵴顶中央处骨宽度。结果 牙槽嵴保存一组及牙槽嵴保存二组的颊侧角化龈宽度分别减少了(1.6±1.5) mm (P=0.004)和(0.3±1.6) mm (P>0.05)。术后6个月两组牙槽窝中央牙槽骨高度均显著增加,牙槽嵴保存一组增加了(5.53±4.20) mm,牙槽嵴保存二组增加了(7.70±4.35) m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种植手术时,牙槽嵴保存一组的牙槽嵴顶中央颊舌/腭侧骨宽度为(9.5±2.2) mm,牙槽嵴保存二组为(9.3±1.0)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牙槽嵴保存方法均有利于达到保持并改善拔牙位点牙槽骨的高度、减少牙槽骨吸收的目的,术后6个月牙槽骨宽度满足种植要求,微翻瓣覆盖胶原蛋白方法有利于保存更多颊侧角化龈。  相似文献   

20.
於丽乔 《当代医学》2021,27(1):148-149
目的 探讨口腔正畸疗法联合种植牙修复技术治疗创伤性牙缺失伴牙槽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接受创伤性牙缺失伴牙槽骨缺损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种植牙修复技术,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口腔正畸疗法.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出现情况及种植留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