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0~3岁婴幼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婴幼儿维生素D的合理补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该院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1 300例0~3岁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均行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检测。结果 1 300例儿童中,131例出现维生素D缺乏(10.08%),246例出现维生素D不足(18.92%)。男童与女童血清25-(OH)-D水平及维生素缺乏率、不足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9,χ~2=1.648、0.301,P0.05),≤1岁、1~2岁、2~3岁维生素D缺乏率分别为17.90%、6.90%、10.62%(χ~2=22.746,P0.01),且在血清25-(OH)-D水平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64,P0.01);维生素D缺乏率冬季最高(14.55%),夏季最低(6.97%),不同季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41,P0.01);纯母乳喂养儿童维生素D缺乏率高于部分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13.00%vs.9.38%、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71,P0.01);户外活动时间1 h儿童维生素D缺乏率高于户外活动时间1~2 h儿童(14.15%vs.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3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岁、户外活动时间1 h、纯母乳喂养是维生素D缺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0~3岁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情况与年龄、户外活动时间、喂养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0~7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8年10月体检的390例0~7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 [25-(OH) D]水平以评估维生素D营养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分为25-(OH) D充足组和25-(OH) D不足/缺乏组,采用定量超声仪测定儿童骨密度,分析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研究中所有儿童的血清25-(OH) D平均浓度为(28. 93±3. 40) ng/ml,25-(OH) D不足/缺乏发生率为43. 3%(169/390),25-(OH) D充足组和25-(OH) D不足/缺乏组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血清25-(OH) D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并且两组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骨密度Z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骨密度不足检出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 05),相关分析显示儿童血清25-(OH) D不足/缺乏时血清25-(OH) D水平与骨密度呈正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血清25-(OH) D充足时血清25-(OH) D水平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P>0. 05)。结论 0~7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不佳,25-(OH) D不足/缺乏时儿童的血清25-(OH) D水平与骨密度呈正相关,临床工作中可以通过合理补充维生素D改善儿童骨骼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上海市学龄前儿童的维生素D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防治该地区维生素D缺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上海市浦东新区3家幼儿园共351名3~6岁学龄前儿童(男:185名,女:166名),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测血清25-羟维生素 D[25-(OH)D]水平,并通过标准问卷获得相关影响因素数据。结果 受试学龄前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 D[25-(OH)D]的平均水平为(28.14±6.70) ng/ml。维生素D缺乏[25-(OH)D<20 ng/ml]为35例(10.0%),维生素D适宜水平(20~100 ng/ml)为316例(90.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D制剂补充频率低及大年龄组(≥6岁)是学龄前儿童25-(OH)D缺乏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年龄和维生素D制剂补充与学龄前儿童维生素D水平明显相关,大年龄组(≥6岁)儿童维生素D制剂补充率相对较低。针对目前学龄前儿童仍存在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应该加强儿童保健的科普教育,结合个体情况提高维生素D的补充率,同时增加儿童户外活动,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上海市学龄前儿童的维生素D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防治该地区维生素D缺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上海市浦东新区3家幼儿园共351名3~6岁学龄前儿童(男:185名,女:166名),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测血清25-羟维生素 D[25-(OH)D]水平,并通过标准问卷获得相关影响因素数据。结果 受试学龄前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 D[25-(OH)D]的平均水平为(28.14±6.70) ng/ml。维生素D缺乏[25-(OH)D<20 ng/ml]为35例(10.0%),维生素D适宜水平(20~100 ng/ml)为316例(90.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D制剂补充频率低及大年龄组(≥6岁)是学龄前儿童25-(OH)D缺乏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年龄和维生素D制剂补充与学龄前儿童维生素D水平明显相关,大年龄组(≥6岁)儿童维生素D制剂补充率相对较低。针对目前学龄前儿童仍存在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应该加强儿童保健的科普教育,结合个体情况提高维生素D的补充率,同时增加儿童户外活动,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北京市亚北地区0~6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为佝偻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市亚北地区0~6岁210例有可疑VitD摄入不足病史和佝偻病的任何一个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的儿童进行佝偻病相关因素问卷调查、体格检查,采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竞争法)检测血清25-(OH)D3水平,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北京市亚北地区0~6岁儿童血清25-(OH)D3平均水平(25.463±7.772)ng/ml,不同年龄段血清25-(OH)D3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缺乏率24.8%,新生儿、早期婴儿及学龄前儿童维生素D缺乏率高。结论:北京市亚北地区0~6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不如南方地区,应重点加强孕母、早期婴儿及学龄前儿童的维生素D补充。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儿童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方法对绍兴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门诊进行体检的0~9岁952名儿童,进行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检测,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和季节儿童维生素D水平。结果 0~9岁儿童25-(OH)维生素D的平均测定值为(29.78±12.08)ng/L;其中25-(OH)维生素D严重缺乏占2.63%;缺乏占18.80%;不足占32.77%。不同年龄组儿童的25-(OH)维生素D水平不同(P0.01),男、女童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夏秋季体检儿童的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高于春冬季体检儿童(P0.05)。结论绍兴市城区0~9岁儿童25-(OH)维生素D水平低下,应增加儿童的维生素D摄入量及加强户外活动,尤需重视4~9岁的儿童及冬春季节维生素D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深圳市龙华新区0~6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态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12月在龙华新区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 319例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和病历的方式详细记录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25-(OH)D水平,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影响因素。结果 3319例儿童中,维生素D充足1 374例,占41.40%;维生素D不足962例,占28.98%;维生素D缺乏983例,占29.62%;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家庭收入、既往1年腹泻次数、支气管哮喘、喂养方式、维生素D补充情况及户外活动时间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引起儿童维生素D缺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喂养方式、维生素D补充情况、户外活动时间、既往1年腹泻次数、支气管哮喘及家庭收入是影响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坚持母乳喂养,规律补充维生素D,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同时积极预防疾病,能够改善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江门市新会地区婴幼儿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为指导维生素D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妇女儿童医院儿童保健门诊健康体检的0~3岁儿童300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结果新会地区婴幼儿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29.13±8.12)ng/ml,血清25-(OH)D水平随年龄增加而下降,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季节血清25-(OH)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的缺乏率为2.3%、不足率为8.0%,不同年龄段维生素D不足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会地区婴幼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较好,应重点加强幼儿维生素D的补充。通过定期检测血清25-(OH)D了解体内维生素D水平,科学指导维生素D的补充,消除家长对过量中毒的担忧,从而增加家长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成都市儿童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方法:对来医院儿童保健科门诊进行常规体检的0~6岁701例儿童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血清25-(OH)D检测。结果:25-(OH)D的平均测定值为(68.60±1.29)nmol/L,25-(OH)D缺乏及严重缺乏的为226例,占32.24%;25-(OH)D水平不足的为237例,占33.811%;水平充足(合适水平)的为238例,占33.95%,前两者占总人数的66.05%。男性和女性血清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5-(OH)D水平随着年龄增高而呈下降(P<0.01)。血清25-(OH)D水平夏秋季显著高于春冬季节(P<0.05)。结论:成都市0~6岁儿童25-(OH)D水平低下,应增加该地区儿童的维生素D摄入量及加强户外活动,尤需重视3~6岁的儿童及冬春季节维生素D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北京市亚北地区0~6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探讨佝偻病发病相关影响因素,为佝偻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临床表现,血生化及左腕关节X线摄片结果将北京市亚北地区210例0~6岁儿童分为无佝偻病组(健康组)157例和佝偻病组53例。对佝偻病发病相关因素做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佝偻病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佝偻病组与健康组儿童25-(OH)D及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NB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佝偻病与母孕期腿部抽筋史、每天户外活动时间、钙剂摄入情况及维生素D补充情况、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钙剂摄入情况及维生素D补充情况、患有慢性腹泻等因素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孕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每天钙摄入<1 000 mg、补充维生素D<400 u、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钙摄入<400 mg、补充维生素D<400 u与佝偻病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北京市亚北地区佝偻病患儿血清25-(OH)D水平明显降低,对疑似佝偻病患儿尽可能行血清25-(OH)D检测,避免过度诊断。母孕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每天钙摄入<1 000 mg、补充维生素D<400 u、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钙摄入<400 mg、补充维生素D<400 u是佝偻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0~7岁儿童血清25-(OH)D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门诊儿保科体检的0~7岁儿童4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竞争化学发光酶免疫法测定25-(OH)D水平,超声骨密度仪测量左侧胫骨骨密度。比较不同年龄段儿童25-(OH)D水平和骨密度值,并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血清25-(OH)D均值为(32.31±12.47)ng/ml,血清25-(OH)D水平、维生素D的充足率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P0.05);骨密度Z值的均值为(-0.31±0.17),各年龄段儿童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水平缺乏时,血清25-(OH)D水平与骨密度呈正相关(r=0.743,P=0.000)。结论 0~7岁儿童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现象,血清25-(OH)D水平与骨密度仅在维生素D缺乏时存在相关性,临床上应该两种方法结合检查,科学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宝鸡地区0~7岁儿童血清25(OH)D水平,为0~7岁儿童合理摄入及补充维生素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用2011年1月-2014年6月来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保健科体检儿童1 874例。其中男1 005例,女869例,采用国际先进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25(OH)D水平。结果 1)宝鸡市0~7岁儿童血清25(OH)D均值为(21.02±13.27)ng/ml,996例(53.15%)存在血清25(OH)D缺乏,390例(20.81%)存在血清25(OH)D不足,0月~组最低,3岁~组最高。 2)市区(金台、渭滨)、陈仓区、周边县区、外地血清25(OH)D水平依次递增。 3)夏季和秋季的血清25(OH)D水平显著高于春季和冬季,且夏、秋季儿童血清25(OH)D缺乏、不足率显著低于春、冬季。4)超重与非超重儿童血清25(OH)D分别为(24.67±10.61)ng/ml和(20.11±11.57)ng/ml,而肥胖与非肥胖儿童血清25(OH)D分别为(25.37±10.25)ng/ml和(20.56±10.74)ng/ml,组间血清25(OH)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不同性别血清25(OH)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宝鸡市0~7岁儿童血清25(OH)D普遍缺乏,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0~7岁儿童维生素D的摄入和补充。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医院》2019,(7):1006-1008
目的探讨儿童户外活动及体质指数与维生素D(Vit D)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间来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4178名儿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测量其体重、身高,并计算其体质指数(BMI),检测其血清中25-羟维生素D 25(OH) D浓度,并进行户外活动有关问卷调查。结果所有研究对象中,血清25(OH) D平均水平(67. 60±31. 28) nmol/L,其中Vit D缺乏和不足儿童共3 496名(83. 7%),充足682名(16. 3%),未发现过量及中毒儿童; 0~2岁的婴幼儿Vit D水平明显优于3~6岁的儿童;户外活动时间不同的儿童,血清中25(OH) D水平不同,其中时间在4 h以上的儿童25(OH) D水平最高; BMI不同的儿童,血清中25(OH) D水平不同,其中BMI <15的儿童25(OH) D水平较低,BMI>18的儿童25(OH) D水平较高。结论在避免日光曝晒的前提下,多鼓励儿童进行户外活动,利于吸收Vit D;儿童BMI与Vit D正相关,应合理补充Vit D,预防儿童营养不良或是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0~6岁门诊体检儿童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为科学合理地补充维生素D制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在湖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常规体检的3 724例0~6岁儿童,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的水平,比较不同年龄段儿童及不同季节血清25-(OH)D水平及维生素D不足与缺乏情况.结果 0~6岁门诊体检儿童的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37.80±11.67) ng/ml,维生素D不足与缺乏的比例为7.33%,男女童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7,P=0.117;x2=0.37,P=0.543).>3且≤6岁儿童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1岁、>1且≤2岁和>2且≤3岁儿童[(27.36±8.90) ng/ml比(38.64±12.10) ng/ml,t=18.60,P=0.000;比(41.63±10.31) ng/ml,t=26.07,P=0.000;比(36.85±10.01) ng/ml,t=16.42,P=0.000],维生素D不足与缺乏比例显著高于其他3个年龄段儿童(104/466比122/1 487,x2=69.06,P=0.000;比18/1 106,x2=196.06,P=0.000;比29/665,x2=85.14,P=0.000).冬季儿童25-(OH)D水平显著低于春、夏、秋季[(35.16±11.30) ng/ml比(40.03±12.57) ng/ml,t=9.15,P=0.000;比(36.86±10.60) ng/ml,t=3.34,P =0.001;比(39.99±11.36) ng/ml,t=9.65,P=0.000],维生素D不足与缺乏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3个季节(127/1 189比56/849,x2=10.11,P=0.001;比54/787,x2=8.30,P=0.004;比36/899,x2 =31.71,P=0.000).结论 本院0~6岁门诊体检儿童的总体维生素D营养状况良好,冬季和>3且≤6岁儿童维生素D水平较低、不足与缺乏的比例较高,因此应重视冬季和3岁以上儿童的维生素D补充,适当增加儿童户外活动,同时加强科学预防维生素D缺乏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0~3岁婴幼儿血清25(OH) D_3水平影响因素分析,为有效控制并减少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7年7月-2018年12月在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生长发育门诊进行健康管理的1407名0~3岁婴幼儿进行25(OH) D_3定量测定及问卷调查。结果 0~3岁婴幼儿25(OH) D_3不足检出率为14.1%。不同年龄段、不同孕周0~3岁婴幼儿25(OH) D_3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季节、父亲文化水平是儿童25(OH) D_3水平影响因素。多因素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出生孕周、季节为维生素D缺乏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罗湖区0~3岁婴幼儿维生素D总体营养状况相对较好,但应进一步强化3月龄以内儿童维生素D的补充。季节、父亲文化水平是儿童25(OH) D_3水平影响因素。出生孕周≥37周、夏秋季节为维生素D缺乏的保护因素(P值均0.05)。  相似文献   

16.
于艳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7):2756-2758
目的:了解周口市0~3岁小儿佝偻病患病情况,分析25(OH)D3与骨碱性磷酸酶(BALP)在佝偻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抽取周口市0~3岁小儿样本240例,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小儿营养状况、既往病史、饮食习惯、生活环境、户外活动等情况进行调查,并测定小儿身高、体重、血清钙、磷、25(OH)D3和BALP水平。结果:240例小儿中患佝偻病25例,患病率为10.42%,其中0~6个月龄患病率最高为20.97%,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病率(P<0.05)。佝偻病患病率与小儿喂养方式、居住环境、饮食习惯、户外活动和反复呼吸道感染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佝偻病患儿血清25(OH)D3和BALP水平明显低于非佝偻病小儿(P<0.01)。结论:0~6个月龄是小儿佝偻病高发段,儿童佝偻病患病与喂养方式、居住环境、饮食习惯、户外活动和反复呼吸道感染有关,其血清25(OH)D3和BALP明显低于健康儿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徐州市区冬季0~5岁儿童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指导临床及家长合理使用维生素D。方法 收集2015年12月-2016年2月在徐州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门诊进行常规保健的242例0~5岁儿童血清,采用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VD]。结果 242 例0~5岁儿童血清25-(OH)VD的平均水平为(51.34±19.38)nmol/L,其中充足组108例,占44.63%,有55.37%的儿童25-(OH)VD处于较低水平(26.45%不足、28.93%缺乏)。0~5岁儿童血清25-(OH)VD水平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岁组儿童血清25-(OH)VD水平明显低于<1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徐州市区0~5岁儿童血清25-(OH)VD水平普遍偏低,应重视儿童血清25-(OH)VD的检测及补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2019—2021年广东省云浮市0~10岁儿童25-羟基维生素D[25(OH)D]的水平,为指导本地区0~10岁儿童维生素D补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0月在广东省云浮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进行健康体检的6 208例儿童血清25(OH)D水平情况,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季节对血清25(OH)D水平的影响。结果 6 208例0~10岁儿童的25(OH)D平均水平为(41.40±13.44)ng/mL,25(OH)D水平在不同性别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血清25(OH)D缺乏和不足比例低于女童,充足比例高于女童(χ2=19.057,P <0.001)。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血清25(OH)D水平下降,0~<1岁儿童血清25(OH)D平均水平最高[(49.05±14.17)ng/mL],7~10岁最低[(31.09±7.65)ng/mL],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血清25(OH)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0.097,P <0.001)。春季儿童血清25(OH)D水平最高,秋季最低,4...  相似文献   

19.
了解温岭市3~6岁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为学龄前儿童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2-2016年冬春季和夏秋季在温岭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入园入托体检的6 776名3~6岁儿童,测定其血清25-(OH)D的含量.结果 学龄前儿童的25-(OH)D平均水平较为适宜,为(88.95士21.23)nmol/L,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1,P>0.05);未见维生素D过量及中毒的儿童.25-(OH)D充足率为66.07%,不足率为28.69%,缺乏率为5.24%.学龄前儿童25-(OH)D水平夏秋季高于冬春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8,P<0.05);缺乏、不足、充足率季节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99,144.77,154.63,P值均<0.05).不同年龄组儿童缺乏、不足、充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79,74.14,90.38,P值均<0.05).结论 温岭市3~6岁儿童25-(OH)D总体水平较为适宜,部分儿童存在不足及缺乏.需要定期监测学龄前血清25-(OH)D水平,进行合适的干预及加强户外活动.  相似文献   

20.
王旭  刘霞  朱兰兰  邓宇  肖湘  刘永  刘峰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1):1638-1641
  目的  了解重庆市0~12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析其维生素D缺乏(vitamin D deficiency, VDD)可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  随机抽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重庆市妇幼保健院进行规律儿童保健的0~6岁儿童1 877名和重庆市3所小学6~12岁学龄儿童707名,采集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自行设计问卷并分析维生素D缺乏可能的影响因素。  结果  儿童血清25-(OH)-D平均质量体积浓度为(39.9±9.1) ng/mL,VDD检出率为14.59%。不同年龄段、就诊时间、就诊季节、体型、户外活动时间和维生素D补充情况儿童VDD检出率(0~3,4~6,7~12岁分别为14.73%,22.19%,10.47%;疫情前、疫情后分别为11.18%,17.08%;就诊季节春、夏、秋、冬分别为12.97%,10.65%,14.86%,21.33%;体型消瘦或正常、超重或肥胖分别为12.34%,26.13%;户外活动时间充足、不足分别为11.84%,16.27%;补充维生素D、未补充维生素D分别为11.71%,15.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6.17,17.59,30.98,53.74,9.60,6.17,P值均<0.05)。体型消瘦或正常、户外活动时间充足和规律补充维生素D与儿童VDD均呈负相关[OR值(OR值95%CI)分别为0.68(0.55~0.84),0.57(0.25~0.77),0.62(0.44~0.85),P值均<0.05]。  结论  重庆市学龄前及学龄儿童VDD检出率高,控制超重/肥胖、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和口服维生素D制剂等群体防控策略可能改善维生素D缺乏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