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评价肾细胞癌组织病理亚型——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罹患二次肿瘤的风险。回顾性分析1970年至2000年因散发肾细胞癌行肾切除的272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病理标本都由一位泌尿外科病理医师进行分型,二次原发肿瘤与肾细胞癌病理亚型的关系通过X^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中,透明细胞癌2188例(80.4%),乳头状癌378例(13.9%),嫌色细胞癌128例(4.7%)。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比透明细胞癌患者更容易患结肠癌(P=0.041)、前列腺癌(P=0.003)和其他肿瘤(P<0.001)。  相似文献   

2.
10218例消化系恶性肿瘤贫血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总结消化系癌的贫血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且明确诊断的消化系癌10218例,其中食管癌1118例,胃癌2418例,十二指肠癌134例,小肠癌85例,肝细胞癌1508例,胆管癌546例,胰腺癌1242例,结肠癌1582例.直肠癌1585例。对其贫血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按照中国贫血标准(血红蛋白小于120g/L).接受调查的患者中消化系癌贫血发生率为27.5%(2813/10218),不同肿瘤贫血发生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小肠癌(64.7%)、十二指肠癌(60.5%)、结肠癌(42.6%)、胆管癌(36.6%)、胃癌(33.3%)、胰腺癌(22.6%)、直肠癌(20.4%)、肝细胞癌(18.7%)和食管癌(10.0%)。在胃癌、胆管癌、胰腺癌、结肠癌和直肠癌中,贫血以高龄患者多见;在小肠癌和胆管癌,贫血以男性患者多见,但在肝细胞癌和胰腺癌中则以女性患者多见(P〈0.05)。结论消化系癌易发生贫血,其中以十二指肠癌和小肠癌发生率最高,胃癌和结肠癌次之.食管癌贫血发生率最低。在某些消化系癌中,贫血发生可能与年龄和性别有关。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手术切除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3  
Fan J  Wu Z  Tang Z  Yu Y  Zhou J  Qiu S  Zhang B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8-11
目的 探索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手术切除的疗效及其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总结近10年111例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主干或第一分支癌栓的患者,均行肝癌联同门静脉左或右支癌栓切除或经左、右支断端取栓或切开主干取栓,其中22例患者切除肿瘤及癌栓后行肝动脉和(或)门静脉插管。32例患者术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和(或)经门静脉导管化疗。另14例PVTT患者仅行保守治疗(非手术组),20例PVTT患者行探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胃癌患者根治术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168例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根据肿瘤部位分为胃上部癌(42例)、胃中部癌(57例)、胃下部癌(69例)三组,并对其临床病理特点、预后进行比较。结果胃上部癌男性患者比例较高(78.6%),平均年龄亦较中、下部癌高;上部癌、中部癌、下部癌中肿瘤直径≥4 cm的分别占71.4%、49.1%、29.0%(P<0.05);上部癌的全胃切除、联合脏器切除的比例显著高于中部、下部癌(P<0.05);术后3年,上部癌的生存率明显低于中部癌和下部癌(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TNM分期高、上部癌均是胃癌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胃上部癌与中、下部癌临床病理特征明显不同,且其预后较差,结合肿瘤生长部位并据此选择合理的术式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食管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和治疗的47例食管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7例患者占同期收治食管癌患者的1.1%(47/4189).其中食管类癌5例.食管小细胞癌42例(其中局限期40例。广泛期2例)。全部采用手术治疗.其中8例接受术后化疗.4例接受术后放疗,3例予以术后放化疗。类癌和局限期小细胞癌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5.5(10.0~168.0)个月和13.0(4.7~21-3)个月。结论食管神经内分泌癌少见.宜采用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研究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upervision法分别检测40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10例非肝癌患者的肝脏组织中LVD和MVD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肝癌肝内转移、门脉癌栓和淋巴转移间的关系;分析癌旁组织LVD与癌组织MVD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在40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及10例非肝癌患者的肝脏组织中平均LVD值分别为(10.65±3.75)、 (8.98±2.52)、 (3.15±1.49);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的LVD值差异有均统计学意义(均 P <0.01)。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脏组织平均MVD值分别为 (71.08±43.19)、 (23.20±4.70)、 (16.80±3.01),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的MV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1)。结论 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LVD及MVD高表达,与肝内转移、门静脉癌栓及淋巴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7.
庄奕宏 《医师进修杂志》2005,28(10):18-19,44
目的 研究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以及人乳头瘤病毒(HVV)感染与阴茎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124例阴茎癌患者癌组织中的HPV,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STNFR Ⅰ、STNFE Ⅱ水平,并与正常70例对照。结果 阴茎癌患者癌组织中HPV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阴茎癌患者血清STNFR Ⅰ、STNFR 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1);在阴茎癌患者中HPV感染阳性组STNFR Ⅰ、STNFR Ⅱ水平均高于阴性组(P〈0.01);阴茎癌患者术后3个月血清中STNFR Ⅰ和STNFR Ⅱ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01)。结论 STNFR与阴茎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术后明显降低,STNFR水平的增高可能与阴茎癌HP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在治疗甲状腺微小癌中的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2年12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8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甲状腺全切除术,部分行辅助131I治疗。 结果:128例患者中,单发微小癌87例(67.97%),多发微小癌41例(32.03%);单发微小癌肿瘤直径均在0.3 cm以上,术前经超声检查可发现病灶;多发微小癌术前超声可明确所有病灶者25例(60.98%),另16例(39.02%)多发微小癌中除较大的病灶(>0.3 cm)在术前超声检查中明确外,其余病灶均是在术中冷冻切片中发现或术后石蜡切片中发现;多发病灶局限于单侧甲状腺腺体者 22例(53.66%),分散于双侧腺体者19例(43.34%)。术后随访率100%,1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 结论:掌握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仔细检查,可避免漏诊;甲状腺全切除术对治疗甲状腺微小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早期胃癌的病理检查结果 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2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纳入患者的镜下活检结果和术中标本病理特点。结果 早期胃癌胃镜下癌灶主要分布于胃窦(41.46%)及胃体部(32.93%),胃底部(14.63%)和贲门部(10.98%)较少累及;浸润至黏膜下患者35例(42.68%)、黏膜内47例(57.32%);癌灶直径<0.5 cm的患者共10例(12.20%),直视下分型共见六种类型,分别是隆起型(9.76%)、浅表隆起型(24.39%)、浅表平坦型(10.98%)、浅表凹陷型(31.71%)、凹陷型(15.85%)及隆起凹陷复合型(7.32%)。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中组织学分型统计共有五种,其中高分化癌(34.15%)和低分化腺癌(47.56%)共计67例,中分化癌(8.54%)、粘液腺癌(6.10%)及印戒细胞癌(3.66%)构成比较小。82例患者共发生淋巴结转移10例(12.20%),其中未分化型9例,黏膜下癌8例,分化程度及浸润程度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胃镜下活检与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碳酸酐酶9(MN)mRNA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对30例肾细胞癌患者及30例非肾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肾癌细胞标志物MN mRNA进行检测。结果:非肾癌组外周血中均不表达MN mRNA。肾癌患者外周血MN mRNA阳性表达13例(43%),其中肾癌转移8例,局限性肾癌5例;肾透明细胞癌12例,混合型癌1例。外周血MN mRNA表达与肾癌的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而肾透明细胞癌阳性率(12/22)明显高于其他组织类型(P<0.05)。结论:RT-PCR技术可较敏感地检测到血液中肾癌细胞,有助于早期诊断肾癌微小转移。MN可被视为透明细胞癌特异的相关蛋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癌结节对初始可切除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同期切除术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15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同期切除的212例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资料,分析癌结节和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分析癌结节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癌结节的阳性率为43.9%(93/212),癌结节和肿瘤分化、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和神经浸润显著相关(P=0.044、0.001、0.035、<0.001),是低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癌结节阳性患者的OS和DFS明显低于癌结节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1)。淋巴结阳性的135例患者中,癌结节阳性和阴性患者的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8),癌结节阳性患者DFS更低(P=0.003);在淋巴结阴性的77例患者中,癌结节阳性患者的OS和DFS均显著低于癌结节阴性患者(P<0.001、0.010)。 结论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切除术后患者,癌结节和肿瘤分化、淋巴结转移以及神经浸润显著相关,且预示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与膀胱癌的关系。方法:检测58例膀胱癌患者(膀胱癌组)、80例泌尿系非肿瘤患者(泌尿系非肿瘤组)和40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血清中GST活性及24例膀胱癌患者癌组织、配对癌周正常组织和13例正常膀胱组织中GST活性。结果:膀胱癌组织血清中GST活性明显高于泌尿系非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泌尿系非肿瘤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GST活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膀胱癌组癌组织中GST活性明显高于癌周正常组织及正常膀胱组织(P<0.01),癌周正常组织与正常膀胱组织之间,GST活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各级和各期膀胱癌之间血清中 GST活性及各级膀胱癌组织之间GST活性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Ⅱ-Ⅳ期膀膛癌周期组织中GST活性较I期增高(P<0.05)。结论:膀胱癌患者GST活性明显增高,GST活性在癌组织中随着癌分期的增高而增加,提示GST与膀胱癌的发生及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存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的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18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存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同期手术治疗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共1 657例,185例(11.16%)合并甲状腺癌,其中乳头状癌158例(85.4%),滤泡状癌17例(9.2%),混合型癌9例(4.9%),未分化癌1例(0.5%)。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患者钙化发生率(42.8%,74/173)明显高于单纯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10.8%,159/1472)(χ2=130.16,P=0.00);砂砾钙化患者癌变率(100%,36/36)明显高于非砂砾样钙化者(19.3%,38/197)(χ2=91.49,P=0.00)。患者均行术中快速病理检查(除12例近期外院已确诊),并根据不同情况均采取了不同范围的手术方式,术后均终生服用甲状腺素片。 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存甲状腺癌时,多为分化好的乳头状癌。对于合并钙化,特别是砂砾样钙化的结节性甲状腺肿应积极手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手术中应行快速病理检查帮助诊断,从而有利于术中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体尾癌的临床特点、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至2009年行手术探查并获得随访的93例胰体尾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93例胰体尾癌患者手术探查病例中,80例患者(86.0%)获得根治,8例患者姑息切除,5例患者单纯探查。中位生存时间(16±0.56)个月。其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9.9±4.8)%、(19.4±4.1)%和(8.6±2.9)%。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肿瘤TNM分期和分化程度与患者的生存时间相关。结论胰体尾癌的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改善胰腺癌的疗效需要综合治疗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ⅡC期结直肠癌炎性浸润与癌性浸润患者的预后差异及目前临床病理分期的合理性.方法 回顾分析287例原发ⅡC期结直肠癌(结肠癌152例,直肠癌135例)、120例原发ⅡB期结直肠癌(结、直肠癌各60例)及140例ⅢA期无局部浸润结直肠癌患者(结肠癌80例,直肠癌6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152例ⅡC期结肠癌患者中癌性浸润组和炎性浸润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38.5%和59.4%,135例ⅡC期直肠癌患者中癌性浸润组和炎性浸润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2.1%和6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ⅡB期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ⅡC期炎性浸润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ⅢA期无局部浸润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则分别低于ⅡC期结肠癌和直肠癌癌性浸润患者(均P<0.05).原发ⅡC期结肠癌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分化程度、有无癌性浸润及术后并发症有关;原发ⅡC期直肠癌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及有无癌性浸润有关(均P<0.05).结论 原发ⅡC期伴癌性浸润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明显劣于ⅡC期炎性浸润者,其临床病理分期有待重新界定:局部有无癌性浸润可作为原发ⅡC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一个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探讨胃窦癌的CT灌注特点,并探讨其与肿瘤血管生成间的关系。方法 30例胃窦癌患者(胃窦癌组)的CT灌注参数与24例正常胃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胃窦癌各灌注参数与MVD及VEGF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在胃窦癌组与对照组患者CT灌注参数的比较中,胃窦癌组血容量(B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2组灌注值(PF)、强化峰值(PE)和达峰时间(TT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V与胃窦癌患者MVD计数呈正相关(r=0.522,P=0.02),而PF(r=0.072,P=0.78)、PE(r=0.253,P=0.31)和TTP(r=0.235,P=0.35)与胃窦癌MVD计数无相关性。PF(r=-0.208,P=0.45)、PE(r=-0.251,P=0.37)、TTP(r=-0.284,P=0.31)和BV(r=-0.472,P=0.09)与VEGF表达均无相关性。结论 BV能反映胃窦癌内血管生成的状况,CT灌注成像可以作为胃窦癌微血管状态的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和分析肺癌合并胸腔积液的特点,加强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分析106例在笔者所在科室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肺癌合并胸腔积液患者的资料。结果 106例患者中,45岁以上89例(83.9%);腺癌50例(47.2%),鳞癌29例(27.4%),小细胞癌12例(11.3%),大细胞癌8例(7.5%),类癌3例(2.8%),其他病理类型4例(3.8%);大量胸腔积液47例(44.3%),中量36例(33.9%),少量23例(21.7%);痰液细胞学检查首诊的患者17例(16.1%),X线胸片首诊的27例(25.5%),经胸部CT首诊的41例(38.7%);右侧积液59例(55.7%),左侧积液31例(29.2%),双侧积液16例(15.1%);渗出液97例(91.5%),漏出液9例(8.5%);血性积液83例(78.3%),非血性23例(21.7%)。结论对胸腔积液患者全面检查,分析积液性质,可提高肺癌确诊率。  相似文献   

18.
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的病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胃癌手术切缘癌残留的病理特点,以探讨相应预防对策。方法整理分析1964年12月至2004年12月间胃癌术后108例发生切端残留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8例手术切端残留癌患者占同期有完整资料的胃癌手术患者1670例的6.5%。男女比例为1.4:1.0:年龄23~82(中位年龄54)岁。根治性、姑息性胃癌切除术切端残留癌发生率分别为3.6%(48/1333)和17.8%(60/337)(P=0.000)。早期和进展期胃癌切除术切端残留癌发生率分别为2.3%(3/129)和6.8(105/1541)(P=0.046)。远、近端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率分别为4.5%(37/815)和8.0%(55/689)(P=0.000)。胃上部癌、Borrmann Ⅲ、Ⅳ型、进展期癌、癌肿直径大于或等于5cm、低和未分化癌以及癌肿侵破浆膜者,易发生癌残留(均P〈0.05)。结论癌残留与患者病期及肿瘤的Borrmann分型、大小、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腹途径非体外循环下肾癌伴右心房下下腔静脉癌栓手术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行经腹途径非体外循环下肾癌根治性切除术和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的肾癌伴右心房下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病理分期分为转移性肾癌组和非转移性肾癌组。转移性肾癌组包括男性6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2±11)岁;下腔静脉癌栓I级2例、Ⅱ级3例、Ⅲ级3例及Ⅳ级1例。非转移性肾癌组依据下腔静脉癌栓分级水平分为低分级癌栓组:共12例,包括下腔静脉癌栓I级3例、Ⅱ级9例,男性8例,女性4例,平均(57±10)岁;高分级癌栓组:共23例,包括下腔静脉癌栓Ⅲ级18例、Ⅳ级5例,男性18例,女性5例,平均(59±9)岁。结果38例(86%)成功实施经腹途径非体外循环下右心房下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平均手术时间(215±90)min,下腔静脉平均阻断时间(19±4)min,平均失血量为(1220±995)ml,平均输血量为(950±840)ml。围手术期7例(15.9%)出现并发症,无1例围手术期死亡。随访中18例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28±16)个月。26例患者存活,平均随访(30±13)个月,其中12例为无瘤生存,14例发生肾癌转移。转移性肾癌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2.2±1.2)个月,显著低于非转移性。肾癌组的(48.0±3.0)个月(P〈0.05)。非转移性肾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12%,其中低分级癌栓组平均生存时间为(50.8±4.2)个月,与高分级癌栓组平均生存时间(44.7±3.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2)。结论肾癌伴右心房下下腔静脉癌栓可经腹途径非体外循环下完成,病理分期而非下腔静脉癌栓级别是其重要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不同部位胃癌患者根治术后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问行胃癌根治术的14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胃上部癌(U组)21例.胃中部癌(M组)38例,胃下部癌(L组)87例,分析比较3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差异。结果3组患者Borrmann分型分布相互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U组患者平均年龄和原发病灶直径均大于M组和L组(P=0.034.P=0.001).采用扩大淋巴结清扫的病例亦明显少于M组和L组(辟0.009)。L组患者N分期和TNM分期均早于M组和U组(P=0.007.P=0.020),复发病例明显少于M组及U组(P=0.006),且3年和5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U组和M组(P=0.007.P=0.001)。结论胃上部癌与胃下部癌具有较为独立的生物学行为特征,胃中部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介于胃上部癌与胃下部癌之间。不同部位胃癌的预后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