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坏疽性脓皮病治疗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坏疽性脓皮病(PG)治疗方法众多,一般以系统治疗为主,主要包括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和细胞祛除法等,其中皮质类固醇激素目前是治疗坏疽性脓皮病的一线药物,免疫抑制剂可单独也可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使用,生物制剂和细胞祛除法等是新近研究发现可治疗PG的方法,在部分患者中也取得良好疗效。局部治疗作为系统治疗的辅助治疗,在症状较轻时也可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表现多样的慢性自身免疫病,可累及全身。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为主的传统药物对部分SLE患者的疗效欠佳,且长期应用毒副作用大。生物制剂的出现为SLE治疗带来新的选择,临床应用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就生物制剂在红斑狼疮临床治疗中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研究者们发现IL-23/Th7轴在银屑病发病中具有中心地位,直接或间接靶向于此通路的生物制剂如TNF-α抑制剂、IL-12/23抑制剂、IL-17抑制剂等在治疗中重度银屑病中有明显疗效。药物遗传学通过研究药物疗效与不同个体之间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可以预测药物疗效的个体差异。生物制剂的药物遗传学研究和应用可以使银屑病的治疗更加合理及个体化,本文对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的药物遗传学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坏疽性脓皮病(PG)是一种少见的非感染性嗜中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复发性、破坏性及潜行性皮肤溃疡,疼痛剧烈,常伴有发热、关节痛和呼吸困难等系统性症状,治疗上常首选单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等。我科诊治1例PG,单用秋水仙碱治疗有效,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62岁。因躯干及四肢反复溃疡11年,于  相似文献   

5.
类天疱疮是一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包括大疱性类天疱疮、黏膜类天疱疮、妊娠类天疱疮等.外用或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是类天疱疮传统的治疗方法,长期使用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近年来一些学者使用生物制剂治疗类天疱疮取得一定疗效,现将生物制剂治疗类天疱疮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以免疫系统介导为主的慢性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例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仍然广泛应用于该疾病的治疗。近年来,随着SLE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促进了SLE分子水平靶向治疗的发展。生物制剂受到了广泛关注,生物制剂与传统的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相比,它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或炎症介质,从而减少了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同时比其他治疗的不良反应少,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文中就细胞因子相关生物制剂、针对B细胞的生物制剂、改变T细胞和B细胞相互作用的生物制剂、与免疫耐受相关的生物制剂及补体抑制剂等在红斑狼疮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7.
寻常型天疱疮是一种严重的慢性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目前糖皮质激素仍是该病的主要治疗药物,部分病程较长的患者还需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霉酚酸酯或环磷酰胺等.部分对大剂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仍抵抗的患者,则会采用更积极的治疗如IVIG、利妥昔单抗等生物制剂及血浆置换.为了找到更特异有效的药物,p38 MAPK 抑制剂、Dsg3 肽段等也已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  相似文献   

8.
脓疱型银屑病是一种多因素影响及介导下的免疫异常性皮肤病,其病因复杂;遗传因素、免疫机制、感染、药物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均参与发病;治疗方法包括维甲酸、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物理治疗、生物制剂等多种疗法。  相似文献   

9.
儿童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临床少见,约占儿童银屑病患儿的0.6%,其治疗难度较大.因儿童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其用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不完全同于成人,因此对药物的选择需要更加谨慎,甚至存在一定的限制,临床工作中应充分权衡疗效与安全性之比.一般认为,儿童系统治疗的疗程尽量不超过半年,以避免或减少药物长期使用的不良反应.概述维A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光疗及生物制剂治疗儿童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天疱疮是一种罕见且可危及生命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依据临床及病理特征,天疱疮分为寻常型、增殖型、落叶型及红斑型四种类型。天疱疮治疗目的是尽快控制病情、修复松解的表皮,减少或延缓复发、预防感染、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于病情轻中度的患者,外用或系统应用中强效糖皮质激素仍是首选,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生物靶向制剂治疗难治性天疱疮有望取得满意疗效,对于不能耐受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抵抗的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旨在归纳总结出针对不同病情、患者情况的个性化方案。  相似文献   

11.
银屑病是由T细胞、树突细胞和炎症细胞因子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当传统治疗方案疗效不佳时,可考虑应用生物制剂。近年来,多种高效生物制剂可用来治疗中、重度银屑病,包括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T细胞调节剂及靶向药等。生物制剂具有安全、有效、作用迅速及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国内关于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的应用较少,该文对银屑病生物制剂的疗效、用法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色素脱失性皮肤病,该病易诊断,治疗困难,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白癜风发病机制复杂,随着自身免疫、氧化应激、遗传易感基因等机制的深入研究,特别是细胞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方面取得进展,一些特异性分子靶标及新型生物靶向药物被研究者发掘,并应用于白癜风的临床治疗,取得了一些成效。本文旨对目前小分子拮抗剂、生物制剂及其他新型靶向药物治疗白癜风的作用机制、用法用量、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摘要】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银屑病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靶向发病机制中关键分子的治疗策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除生物制剂外,银屑病小分子靶向药物日益受到关注,以磷酸二酯酶4、Janus激酶、酪氨酸激酶2等为主要靶分子,越来越多的候选药物在研究中观察到较好的疗效,部分药物已获批用于临床,在银屑病的治疗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皮肤的鳞屑性红斑,部分患者可累及关节。尽管目前针对特异性炎症性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的生物制剂在银屑病治疗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但仍缺乏长期安全有效而经济的治疗药物。小分子抑制剂是一些相对分子质量〈1000的化合物,主要针对一些细胞内信号通路或分子靶点,如蛋白激酶C、JAK通路、磷酸二酯酶等。小分子抑制剂最初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中应用,现已进入寻常性银屑病和关节病性银屑病的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因此,小分子抑制剂有望成为治疗银屑病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5.
坏疽性脓皮病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提高对坏疽性脓皮病(PG)的认识,探讨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994—2004年在我科住院的19例P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病发病年龄以45岁以上居多;PG除有皮肤损害外,还可累及其他器官。约42.1%的患者并发有系统性疾病,其中以并发糖尿病居多。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组织病理改变无特异性。结论:PG是一种少见的皮肤病,主要根据其临床特点诊断。目前,糖皮质激素是控制PG最有效的药物,亦可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磺胺类、米诺环素等药物,局部治疗有利于皮损愈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新型药物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分子靶向药物和生物制剂得到了极大的开发和推广,使得多种肿瘤性和难治性炎性疾病有了新的治疗选择,但其导致的皮疹等药物不良反应也较常见,轻者如痤疮、甲周炎、脱发等,较重者可出现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因此,临床皮肤科医...  相似文献   

17.
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皮肤病,临床上表现为剧烈疼痛的慢性、潜行性和复发性的皮肤溃疡。目前治疗坏疽性脓皮病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①局部药物治疗: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环孢素、他克莫司等;②系统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TNF-α拮抗剂等;③其他手段治疗:如高压氧、血浆置换等。虽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仍缺乏特效的治疗手段,因此根据患者病情和当地医疗机构的条件选择可行的治疗手段,并恰当地进行综合应用在坏疽性脓皮病的治疗上,将会取得可能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近年研究表明生物制剂与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治疗银屑病能减少生物制剂单独应用时抗抗体的产生,增加生物制剂的疗效。本文就生物制剂联合免疫抑制剂在治疗银屑病中的相互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副肿瘤性天疱疮是一种危及生命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由于其病程复杂、对药物反应具有不确定性,其治疗比较棘手.目前治疗主要针对副肿瘤天疱疮伴发的肿瘤和自身免疫反应.为此,根据副肿瘤天疱疮伴发的肿瘤良恶性不同,概述近几年副肿瘤天疱疮的治疗,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外用他克莫司、应用生物制剂等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坏疽性脓皮病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enosum,PG)的认识,探讨其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1998年1月~2009年2月收治的19例坏疽性脓皮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患者中男女比为3.75∶1,11(57.89%)例合并有基础疾病,7(36.84%)例皮损位于小腿,3(15.79%)例皮损泛发,所有病例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局部治疗后7例痊愈,12例好转。结论PG是一种皮肤特发性、溃疡性和炎症性疾病。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治疗一线用药,局部治疗包括外科换药、抗感染和注射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