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膀胱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42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膀胱治疗仪治疗,联合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方案实施前、后排尿日记的指标:24h排尿次数、24h尿失禁次数、每次排尿量;尿流动力学指标:膀胱充盈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残余尿量;LUTS评分,比较2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24 h 尿失禁次数、24 h排尿次数及尿流动力学观察指标逼尿肌压力、残余尿量分别较治疗方案实施前均减少,联合组减少更明显,排尿日记的观察指标每次排尿量及尿流动力学观察指标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较治疗方案实施前均增大,联合组增大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 LUTS 评分较前均有明显减少(P<0.05),且联合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SCI后 NB临床疗效较好,明显减少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功能状态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具有联合康复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在饮水计划的基础上实施清洁间歇导尿,并给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患者膀胱功能。结果:治疗后排尿日记指标比较,2组每次排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多(P0.05)、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膀胱残余尿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每次排尿量较对照组改善增加(P0.05)。治疗后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2组最大膀胱容积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及逼尿肌漏尿点压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提高膀胱排尿功能、降低膀胱输尿管返流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骶神经根磁刺激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SCI后NB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电针组、磁刺激组和联合组各20例,联合组为前3种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并均在执行饮水计划的前提下行间歇性清洁导尿。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患者的排尿日记评定和尿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因排尿症状而影响的生存质量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对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发现,联合组明显优于常规组、电针组和磁刺激组,电针组和磁刺激组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电针及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均能改善SCI后NB患者的排尿功能,而联合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康复锻炼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61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采用阴道康复锻炼,观察组3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两组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盆底不同阶段肌电值、尿动力学参数以及性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4个月后,观察组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快肌评估、10s慢肌、60s慢肌阶段肌电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最大尿流率(Qmax)、腹压漏尿点压力(ALPP)、最大尿道压(MUP)高于对照组,排尿达峰时间(TQmax)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女性性功能量表(FSFI)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康复锻炼可通过调节产妇盆底不同阶段肌电值,增强盆底肌肌力,改善盆底肌功能,从而调控尿动力学参数,提高膀胱功能,显著提升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俞募穴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电针组29例,对照组行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各组患者每日记录排尿日记,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以评价膀胱排尿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后8周后,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最大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压、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等评价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上述指标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俞募穴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有明显治疗作用,是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有效疗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法治疗脊髓损伤(SCI)术后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选取脊髓损伤术后排尿功能患者82例,按系统抽样法随机分为治疗组(n=40)与对照组(n=42)。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导尿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1~2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拔除尿管试验,并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膀胱B超检查和尿动力学测定,最后于随访结束时对2组患者进行满意度指数(PSI)评定。 结果治疗2~4周后,治疗组拔除尿管成功率为87.5%,对照组仅为42.8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有膀胱巨大结石,有25例有不同程度尿路感染;治疗组患者中未见膀胱结石和尿路感染。治疗后,2组患者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对照组患者满意15例(35.7%),治疗组患者满意27例(6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法可显著改善SCI术后患者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7.
孙燕霞  李淑萍 《临床医学》2013,33(10):57-58
目的 对针刺腧募穴治疗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进行分析及探讨.方法 选取60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针刺俞募穴,20例)、B组(针刺俞穴,20例)、C组(针刺募穴,20例),均为针刺双侧穴位,同时选取同期行盆底肌肉康复锻炼的3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为对照组,观察四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A、B、C三组患者治疗后膀胱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A、B、C三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膀胱排尿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P〈0.05),膀胱余尿量显著降低(P〈0.05),其中A组患者改善效果优于B组及C组患者(P〈0.05),B组及C组患者改善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针刺腧募穴可有效改善患者膀胱排尿功能,效果让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盆底肌生物反馈刺激治疗脊髓损伤(SCI)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将64例SCI伴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2)和治疗组(n=32)。两组均接受盆底肌功能锻炼,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生物反馈刺激治疗,共8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Glazer盆底表面肌电(sEMG)曲线[选取5次快速收缩的最大值(Flick-Max)、持续60 s收缩的平均值(Edu-Mean)]的检测、膀胱残余尿量的检测、以及国际脊髓损伤下尿路功能数据集问卷的调查,以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Flick-Max及治疗组Edu-Mean较治疗前提高(P均<0.05);治疗组Flick-Max和Edu-Mean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后,两组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减少(P均<0.01),且治疗组少于对照组(P<0.01)。问卷调查结果提示,治疗后,治疗组尿意、泌尿系症状、膀胱排空情况较治疗前改善(P<0.05,P<0.01),对照组仅尿意情况改善(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尿意、泌尿系症状、膀胱排空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P<0.01),尿失禁情况两组相当(P>0.05)。结论盆底肌生物反馈刺激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治疗对SCI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盆底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联合膀胱训练治疗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9年1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62例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共有患者32例)行常规间歇性导尿,治疗组(共有患者30例)在此基础上增加盆底肌电刺激及膀胱训练。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尿动力学检测指标、拔尿管试验成功率以及治疗15d、30d时尿路感染率,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5个月。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或平均尿流率、充盈期末逼尿肌压力等指标均明显改善(均P<0.05);随访终末期时治疗组膀胱残余尿量[(12.34±1.34)ml]、最大尿流率[(19.21±2.41)ml/s]或平均尿流率[(15.35±2.49)ml/s]、充盈期末逼尿肌压力[(32.43±7.65)kPa]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治疗组拔尿管成功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平均导尿天数[(18.3±5.6)d]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治疗15d、30d时治疗组尿路感染率(分别为16.7%和6.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 结论盆底肌电刺激结合膀胱训练可显著改善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排尿功能,减少持续导尿天数,降低尿路感染率,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时长任脉灸对骶上脊髓损伤(S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SSCI后NB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患者鸠尾穴至中极穴的任脉段给予任脉灸,每次灸治1 h,3次/周,共治疗4周;观察组每次灸治时间改为2 h,其余治疗操作同对照组,3次/周,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24 h排尿日记(单次排尿量、24 h排尿次数、24 h漏尿次数)、最大膀胱安全容量和残余尿量评价患者的排尿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对照组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单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分别为(11.25±0.43)次/d、(5.30±0.37)次/d、(148.55±17.81)mL、(301.90±14.73)mL、(72.50±7.21)mL,观察组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单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分别为(9.80±1.51)次/d、(4.45±0.31)次/d、(159.40±10.97)mL、(314.90±16.33)mL、(67.05±7.18)mL。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4周后每日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均明显降低,单次尿量、膀胱安全容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每日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残余尿量降低更加明显,单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安全容量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长时程任脉灸可以更有效改善SSCI后NB患者排尿功能,减少尿失禁。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盆底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奥昔布宁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方法:选取骶上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40例,分为药物组和药物联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组(简称联合组),分别记录治疗前1周,治疗后2月的排尿日记和尿流动力学参数来评价疗效。包括日漏尿次数、膀胱安全容量、逼尿肌漏尿点压力,尿道闭合压,功能性尿道长度监测指标。 结果:药物组及联合组治疗前后日漏尿次数、膀胱安全容量、逼尿肌漏尿点压力有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尿道闭合压,功能性尿道长度无明显改善,联合组的改善幅度优于药物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盆底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奥昔布宁对痉挛性膀胱引起的尿失禁具有协同效应,同时可以减少药物使用量,减轻药物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2组采用常规间歇式导尿技术并制定饮水计划,观察组加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膀胱功能及国际下尿路症候群症状(LUTS)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每日最大排尿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每日平均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平均漏尿次数及LUT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方法对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康复的疗效优于常规的膀胱功能治疗训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督脉穴、夹脊穴电针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随机分组到电针组、生物反馈组、电针生物反馈组。3组患者均接受基础康复治疗,电针组取穴督脉、夹脊穴,生物反馈组进行电子生物反馈治疗,电针生物反馈组在电针组的基础上加上电子生物反馈治疗。4周后观察3组患者的膀胱容量、膀胱充盈压力、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功能症状评分,盆底肌的肌电指标等指标。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膀胱容量、膀胱充盈压力、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功能症状评分,盆底肌的肌电指标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电针生物反馈组疗效优于单一电针组和生物反馈组治疗,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督脉、夹脊穴电针联合电子生物反馈能有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且疗效优于单一电针治疗或单一生物反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A、B、C、D、E5组,每组患者16例,分别给予药物治疗、膀胱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电针刺激及综合治疗,疗程结束后,通过对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等的监测来评价疗效。 结果5组患者经2个月的治疗后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等均有明显改善(P<0.05),同时生活质量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也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药物治疗、膀胱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电针刺激及综合治疗均可以显著改善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或穴位埋线联合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治疗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轻中度SUI女性患者分为盆底肌训练组、电针观察肌及埋线观察组。3组患者均给予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电针观察组、埋线观察组患者则在上述干预基础上分别辅以电针或穴位埋线治疗,3组患者治疗持续时间均为6周。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时分别采用尿垫试验、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简表(ICI9-Q9-SF)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1h漏尿量、ICI9-Q9-SF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随访时发现3组患者1h漏尿量、ICI9-Q9-SF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治疗后电针观察组、埋线观察组患者1h漏尿量[分别为(5.8±1.5)g和(6.0±1.4g)]及ICI9-Q9-SF评分[分别为(4.5±1.0)分和(5.0±1.2)分]亦显著优于盆底肌训练组(P<0.05),而治疗后电针观察组与埋线观察组1h漏尿量及ICI9-Q9-SF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或穴位埋线联合盆底肌训练均能有效改善轻中度SUI患者控尿能力,且远期康复疗效较好;与电针比较,穴位埋线耗时短,治疗次数少,更易被患者接受,上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值得在轻中度女性SUI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高压氧(HBO)联合电针八髎穴治疗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20例、电针组20例、联合组20例,各组均接受常规膀胱功能训练,电针组增加电针治疗,联合组增加电针治疗及高压氧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及排尿日记评价3组患者的膀胱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充盈期逼尿肌压(Pdet)、膀胱顺应性(BC)、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RV)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3组患者BC及Qmax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Pdet及RV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电针组及联合组患者BC及Qmax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Pdet及RV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BC及Qmax明显高于电针组(均P<0.05),Pdet及RV显著低于电针组(均P<0.05)。治疗后,3组患者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少于治疗前(均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下尿路症状(LUT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电针组及联合组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LUT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少于电针组(均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LUTS评分均明显高于电针组(均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电针八髎穴治疗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及排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盆底肌肉电刺激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2组均接受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和饮水计划,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盆底肌肉电刺激和针灸治疗。2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治疗8周后)均采用膀胱B超检查膀胱残余尿量、每天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检查和拔除导尿管试验评定治疗疗效。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每天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检查和拔除导尿管试验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患者残余尿量、日排尿次数等均少于对照组,治疗组初尿意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治疗组临床治疗疗效维持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盆底肌肉电刺激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罗少玲  黄小燕  蒋子慧 《妇幼护理》2024,4(10):2304-2306
目的 研究按摩联合康复护理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下肢淋巴水肿和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2 年 2 月至 2023 年 7 月期间在本院接受宫颈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 63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1 例)和观察组(32 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按摩联合康复护理。分析比较两组的下肢淋巴水肿、术后康复情况及膀胱功能。结果 两组 术后第 1d 的下肢淋巴水肿程度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术后 7d、术后 14d 的下肢淋巴水肿程度均比对照组更轻(P<0.05)。观察组 的自行排尿时间和膀胱功能恢复时间均比对照组更短,初次排尿量比对照组显著增加,排尿后膀胱残余尿量比对照组更少 (P<0.05)。两组干预后的排尿阈值均小于干预前,最大尿流率均大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干预后的排尿阈值显著小于对照组, 最大尿流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实施按摩联合康复护理,能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减轻下肢 淋巴水肿程度,加快排尿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Kegel运动训练联合盆底肌生物反馈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3月收治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Kegel运动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Kegel运动训练、盆底肌生物反馈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尿失禁程度评分、尿流动力学指标(最大尿道压、膀胱顺应性、功能性尿道长度、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16%较对照组68.63%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盆底肌力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尿失禁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最大尿道压、膀胱顺应性、功能性尿道长度、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Kegel运动训练联合盆底肌生物反馈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可改善盆底肌力、尿流动力学状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A、B、C、D、E5组,每组患者16例,分别给予药物治疗、膀胱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电针刺激及综合治疗,疗程结束后,通过对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等的监测来评价疗效.结果 5组患者经2个月的治疗后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等均有明显改善(P<0.05),同时生活质量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也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物治疗、膀胱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电针刺激及综合治疗均可以显著改善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