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ME491/CD63蛋白表达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临床医学实践杂志》2004,3(6):492-494,F003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6):1000-1001
目的探讨HBV感染型与非HBV感染型肝细胞癌VEGF与CD34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并确诊的82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HBV感染与否分为HBV感染型组、非HBV感染型组,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VEGF、CD_(34)阳性表达的差异,同时记录两组微血管密度值(MVD)情况。结果 HBV感染型组VEGF、CD_(3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4%、51.2%,显著高于非HBV感染型组的38.5%、2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型组MVD计数水平显著高于非HBV感染型组,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型肝癌较非HBV感染型肝癌VEGF、CD34阳性表达高,MVD计数也较高,VEGF、CD_(34)高表达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glypican-3、Hep Par1和CD34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研究101例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glypican-3、Hep Par1和CD34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意义,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HCC中glypican-3阳性率为83.2%,在癌旁正常肝组织内为(-)。在HCC中Hep Par1阳性率为90.1%。glypican-3和Hep Par1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微血管浸润、有/无肝硬化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CD34呈现特殊的HCC型微血管染色。结论glypican-3、Hep Par1和CD34联合使用对HCC的诊断有更显著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建议作为HCC诊断的首选一线抗体。  相似文献   

4.
1991年Günthert等[1]采用针对大鼠转移性胰腺癌细胞表面糖蛋白的一种单抗,其相关抗原的cDNA序列与CD44同源,后证实为CD44v6,将这种单抗与肿瘤细胞同时注入裸鼠体内,可延缓甚至完全阻断其淋巴结和肺转移灶形成。他们最早提出了CD44v6与肿瘤转移相关,而1998年李祖国等[2]首次证明在肝细胞癌(HCC)细胞中CD44v6可能通过细胞内羧基端结构影响细胞内骨架蛋白的构象和分布,  相似文献   

5.
背景:在恶性肿瘤中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过程与肿瘤干细胞有密切联系. 目的:分析肝癌干细胞标志物 CD133和 CD34在肝细胞癌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建立肝癌细胞 HCC97H、SMMC7721和正常肝细胞 L02三维培养体系,结合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分离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肝癌细胞,分别利用 RT-PCR 和 Western blot 技术检测 CD133和 CD34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三维培养条件下,肝癌细胞 HCC97H 细胞形成血管生成拟态,肝癌细胞 SMMC7721以及正常肝细胞L02未形成血管生成拟态.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肝癌细胞 HCC97H 中 CD133、CD34在 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上均高于未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肝癌细胞 SMMC7721和正常肝细胞 L02(P <0.05).表明高侵袭性肝癌细胞在三维培养下形成血管生成拟态,而低侵袭性肝癌细胞及正常肝细胞不能形成血管生成拟态;肝癌细胞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过程中与表达肝癌干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在恶性肿瘤中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过程与肿瘤干细胞有密切联系。目的:分析肝癌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CD34在肝细胞癌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肝癌细胞HCC97H、SMMC7721和正常肝细胞L02三维培养体系,结合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分离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肝癌细胞,分别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CD133和CD34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三维培养条件下,肝癌细胞HCC97H细胞形成血管生成拟态,肝癌细胞SMMC7721以及正常肝细胞L02未形成血管生成拟态。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肝癌细胞HCC97H中CD133、CD34在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上均高于未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肝癌细胞SMMC7721和正常肝细胞L02(P<0.05)。表明高侵袭性肝癌细胞在三维培养下形成血管生成拟态,而低侵袭性肝癌细胞及正常肝细胞不能形成血管生成拟态;肝癌细胞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过程中与表达肝癌干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7.
CD133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133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84例肝细胞癌组织和40例正常肝组织中CD13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84例HCC组织中CD13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1)。CD133表达与肝细胞癌血清AFP水平(χ2=4.02)、TNM分期(χ2=4.69)、病理分级(χ2=5.48)、门静脉癌栓(χ2=5.27)及肝硬化(χ2=6.04)具显著相关性(P〈0.01),而CD133表达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及有无肿瘤包膜无相关性(P〉0.05)。结论 CD133的过表达是反应HCC生物学行为的有效指标,对HCC的病情进展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周建英  袁有斌 《临床荟萃》1998,13(13):590-590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细胞病理及分子机制十分复杂,有关的研究工作尚处于简单初步的水平.目前已知造成肝细胞完全恶性化的因素可能至少有4个:①细胞核原癌基因(如c-myc,c-fos,c-raf等家族);②质膜原癌基因(如ras,raf等家族);③抗癌基因的突变及失活:④多种自分泌或旁分泌的生长(如IGF-II,TGF-a,TGF-β,HGF)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癌浸润、转移过程中CD34表达及微血管密度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癌旁2cm乳腺组织及距癌组织5cm以上正常乳腺组织中CD34的表达情况,检测3种组织中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结果乳腺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值(54.60±10.54)明显高于癌旁组织(33.05±7.70)和正常乳腺组织(25.40±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D34阳性表达与乳腺癌血管生成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脐血CD34^+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体内外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以脐血CD34 细胞为起始细胞,分别在人体外和肝受损的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体内诱导CD34 细胞向肝细胞转化。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6在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取健康足月产妇的新鲜脐血,产妇知情同意。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将单个核细胞悬浮于免疫磁珠法缓冲液中,获取CD34 细胞。将CD34 细胞在干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3 白细胞介素6细胞因子组合中培养1周,然后在肿瘤抑制素 成纤维细胞因子1 成纤维细胞因子2 白血病抑制因子 肝细胞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组合中诱导其向肝细胞分化。将2-乙酰氟氨以0.4mg/只的剂量通过腹腔注射输入到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体内。7d后再腹腔注射入0.4mL/kg的CCl4,同时向实验组小鼠尾部静脉注射CD34 细胞,对照组小鼠则仅输注2-乙酰氨芴和CCl4。分别于4,6周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脏中的人源细胞,并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人源血清白蛋白基因和抗原的表达。结果:①CD34 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细胞总数扩增了近30倍,并且在培养21d收获的细胞中可检测到人血清白蛋白基因和抗原的表达,CD34 在体外被诱导成肝样细胞。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肝脏中的人源细胞,并用RT-PCR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人源血清白蛋白基因和抗原的表达,4周时发现小鼠肝脏中含有7.66%的人源细胞,但人源细胞不表达血清白蛋白基因和抗原。6周时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肝脏中的人源细胞的比例增加至31.10%,并且人源细胞开始表达血清白蛋白基因和抗原。结论:CD34 细胞无论在体外培养还是在肝脏受损的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均能成功转化为肝实质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TEN基因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肝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46例,2例外伤性肝破裂3例肝血管瘤周围正常肝组织手术切取标本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检测。结果:5例正常肝组织,4例阳性表达,阳性率为80%。HCC患者PTEN表达总阳性率为65.2%(30/46),癌旁组织中阳性率为90.9%(30/33)(P〈0.05),PTEN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AFP是否阳性.HBsAg是否阳性,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PTEN阳性表达与肝细胞癌病理分级,包膜的有无及癌栓的有无关系密切。其中高分化组(Ⅰ+Ⅱ级)阳性率为88%(22/25),低分化组(Ⅲ+Ⅳ级)阳性率为47.6%(10/21)。(P〈0.05),包膜完整者阳性率为88.2%(15/17)。无或包膜不完整者,阳性率为68.7%(17/29),有癌栓者38.4%(5/13),无癌栓者80.1%(27/33)(P〈0.05)。  相似文献   

12.
<正>患者,男,28岁。因“肝占位性病变”于2020-02-20收治于北华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患者于入院前1 d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上腹部疼痛,呈间断性胀痛,恶心但无呕吐,伴反酸,否认肝炎及糖尿病病史,无嗜酒及吸烟史。查体:患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表情痛苦,呈贫血貌,口唇苍白,上腹部压痛阳性。超声显示肝右叶无回声区,脾稍大。CT显示肝右叶团片状低密度影。MRI钆塞酸二钠注射液增强示肝右叶结节影延迟期及肝胆期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CD40分子的表达情况。方法 用SABC免疫组化法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6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并用25例非肝癌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51 4%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检测到CD40抗原。与非肝癌组织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有CD40 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原发性肝癌的生物学行为及基因治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乳腺癌血管生成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利用能量多普勒超声 (power Doppler imaging,PDI)检测乳腺癌肿块内血流信号 ,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36例乳腺癌肿块内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 density,MVD) ,比较乳腺癌肿块内微血管密度及血流信号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即 L N 组 15例 ,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即 L N- 组 2 1例。L N 组肿块内血流信号较 L N- 组明显丰富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1。L N 组 CD31、CD34标记的血管计数较 L N-组明显增高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1。说明腋窝淋巴结转移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乳腺癌 L N 组和 L N-组与患者年龄、肿块位置、肿块大小、肿块内钙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管生成是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的。利用 PDI技术与 MVD检测结合 ,评估乳腺癌血管生成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CD34免疫组化染色在肝细胞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评估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肝细胞腺瘤(HCA)和高分化肝细胞癌(w-HCC)三者之间在微血管密度和分布类型上的差异,提高肝细胞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在对比3组各30例患者的一般临床病理特点的基础上,重点观察CD34免疫组化染色在显示上述3种肝细胞性肿瘤微血管分布上的特征性表现。结果:在CD34微血管分布模式上,FNH微血管CD34以围绕纤维瘢痕或纤细纤维间隔两侧分布的局灶型为主,HCA微血管CD34呈斑片状不规则分布为主,微血管区与无血管区间或存在,w-HCC的微血管以全病变区域均匀分布的弥漫型为主,三者之间的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34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清晰地显示出不同性质的肝细胞性肿瘤在微血管分布类型上的特征性差异,是一个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细胞癌、癌旁及肝硬化组织中CD68(+)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罡  罗殿中  郭芳  李萍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2):141-142,i015
Kupffer细胞(Kupffer cell,KC)是肝内固有的巨噬细胞(M4),也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重要成员之一,是人体内最大的吞噬细胞群。CD68主要标记各种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本研究旨在探讨肝细胞肝癌(HCC)、肝硬化组织中的CD68的表达情况,并分析CD68( )细胞与HCC分化和预后的关系,探讨它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yclinDl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取133例肝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HCCs)及癌旁组织(PTLTs)病理切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分析CyclinDl的表达,统计分析CyclinDl表达强度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法检测不同CyclinDl表达组的生存差异。最后以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51例肝癌患者的癌组织中CyclinDl表达阳性,表达率为38.3%(51/133),而在癌旁组织中仅有4例CyclinDl表达阳性,表达率为3%(4/133),肝癌组织中Cy-clinDl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Mann-WhitneyU检验发现肝癌组织中CyclinDl的高表达与AFP水平(P=0.006)之间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而CyclinDl表达与性别(P=0.394)、年龄(P=0.232)、肿瘤大小(P=0.842)、肿瘤数目(P=0.479)、包膜(P=0.085)、脉管侵犯(P=0.331)、淋巴结转移(P=0.168)和Edmondson-Steiner病理分级(P=0.521)不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CyclinDl表达强度与患者生存相关,即表达强者预后差(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肿瘤数目、脉管侵犯、CyclinDl表达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03,0.010和0.017)。结论CyelinDl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升高,其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呈负相关,并且是肝细胞肝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肝细胞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侵袭和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CC)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factor,VEGF)的表达水平与肝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法对 80例HCC、6 8例肝脏良性疾病患者和 4 0例健康人的血清标本进行VEGF活性检测。结果 HCC组血清VEGF水平〔(42 9 6 1± 2 12 18)pg ml〕 ,与肝脏良性疾病组〔(15 3 4 7± 89 77)pg ml〕及健康人组〔(116 79± 5 6 39)pg ml〕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值均 <0 0 1) ;HCC转移组患者血清VEGF表达水平与未转移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血清VEGF表达水平还与HCC合并门静脉瘤栓、肿瘤大小和TNM分期密切相关 ,VEGF含量随TNM分期升高而逐步升高。结论 VEGF在HCC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术前检测血清VEGF水平对预测HCC的侵袭和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模型,分析其外周血CD4 细胞、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抗体及Th细胞因子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4-10/2006-10在南京军区肝病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动物:雄性3月龄Wistar大鼠8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褪黑素治疗组、猪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组,20只/组。②实验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给予弗氏完全佐剂 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建立自身免疫性肝炎模型。褪黑素用含0.01%乙醇的生理盐水配制成1g/L的溶液,褪黑素治疗组腹腔注射2mg/kg;猪促肝细胞生长素用含0.01%乙醇的生理盐水配制成2g/L的溶液,猪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组腹腔注射2mg/kg;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均腹腔注射含0.01%乙醇的生理盐水,1次/d,连续60d。③实验评估: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浓度、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抗体水平及Th细胞因子的浓度,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8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模型对照组CD4 细胞百分比、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抗体水平、白细胞介素4,6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1),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γ水平均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褪黑素治疗组、猪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组CD4 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变化(P>0.05),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抗体水平显著升高(P<0.001)。与猪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组比较,正常对照组、褪黑素治疗组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γ水平显著升高(P<0.01),白细胞介素4,6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①CD4 细胞百分比与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抗体水平有关,当CD4 细胞百分比达到正常水平时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抗体表达虽受到明显抑制却并未停止表达。②褪黑素调节Th细胞因子水平的作用强于猪促肝细胞生长素。③Th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与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抗体水平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模型,分析其外周血CD4^+细胞、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抗体及Th细胞因子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4-10/2006-10在南京军区肝病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动物:雄性3月龄Wistar大鼠8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褪黑素治疗组、猪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组,20只,组。②实验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给予弗氏完全佐剂+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建立自身免疫性肝炎模型。褪黑素用含0.01%乙醇的生理盐水配制成1g/L的溶液,褪黑素治疗组腹腔注射2mg/kg;猪促肝细胞生长素用含0.01%乙醇的生理盐水配制成2g/L的溶液,猪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组腹腔注射2mg/kg;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均腹腔注射含0.01%乙醇的生理盐水,1次/d,连续60d。③实验评估: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浓度、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抗体水平及Th细胞因子的浓度,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8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模型对照组CD4^+细胞百分比、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抗体水平、白细胞介素4,6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1),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γ水平均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褪黑素治疗组、猪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组CD4^+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变化(P〉0.05),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抗体水平显著升高(P〈0.001)。与猪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组比较,正常对照组、褪黑素治疗组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γ水平显著升高(P〈0.01),白细胞介素4,6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①CD4^+细胞百分比与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抗体水平有关,当CD4^+细胞百分比达到正常水平时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抗体表达虽受到明显抑制却并未停止表达。②褪黑素调节Th细胞因子水平的作用强于猪促肝细胞生长素。③Th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与肝细胞特异性脂蛋白抗体水平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