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资料及心电图分析 患者女,45岁,因患胃癌住院手术。10年前曾住院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本次术前心电图检查见附图,上下两行为Ⅱ导连续记录。窦性P波规律发生,频率约50—60次/min,P—R间期约为0.11s,符合L—G—L综合征。图Ⅱa频发室性早搏呈二联律,室早的配对间期长短交替,两种恒定的配对间期分别为0.40s和0.48s,相邻两个配对间期差值>60ms,同时可见每个室早后均随有P~-波,为室房传导所致,R—P~-间期亦呈现长短交替,且室早配对间期长者其R—P~-间期短0.16s,配对间期短者其R—P~-间期长0.24s,相邻两个R—P~-间期差值亦>60ms。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心律不齐;②L—G—L综合征;③频发室早二联律(室内折返径路中呈双径路传导);④室早伴室房传导(房室结呈双径路室房逆传)。  相似文献   

2.
室性早搏(以下简称室早)折返径路内存在双径路传导和多水平阻滞现象,国内外已见报道。笔者最近发现1例室早二联律,其特点是室早配对间期一致,但由二种形态规律地交替出现,说明室早双径路内存在折返时间相同,但折返途径不同的交替性室内传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逸搏心律伴室房双径路传导心电图特征和发生机制。方法选取11例逸搏心律伴室房双径路传导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逸搏心律包括交界性7例、室性4例,逸搏频率相对匀齐,其后跟随P波,P波呈两种形态的7例,单一形态的4例。均存在长、短两种R-P间期,差值明显大于0.06s,长、短RP间期最大增量变化在0.11~0.38s(平均0.23±0.09s),3例伴随单个心室回波,1例出现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室房双径路传导是一种少见的心电现象,通过体表心电图合理分析,可以对逆向型双径路做出初步诊断,为下一步实施电生理检查和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4.
室性期前收缩伴折返径路内双径路传导的心电图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传导系统的双径路传导以房室结最常见 ,而发生在心室折返径路内则罕见 ,现报告 3例。1 临床资料  例 1 女 ,49岁 ,冠心病 ?动态心电图示室性期前收缩 1 3498次成对出现 1 79次 ,连续出现 3次呈短串性室性心动过速 31次。图 1系模拟 V5导联 1 3时 37分连续记录一个片段 ,示窦性搏动的 T波振幅低平 ,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 ,偶呈成对出现 ,其QRS形态一致 ,偶联间期为 0 .46s、0 .41 s交替出现 ,符合心室折返径路内双径路传导。图 1 例 1心电图  例 2 女 ,1 3岁 ,病毒性心肌炎。 导联连续记录 ,P- P间期 0 .68~ 0 .84s,较长 P- …  相似文献   

5.
室上性折返性心动过速,多由交界区内存在着不同特性的两条或多条径路所致。双径路传导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P或P‘-R间期不等的两种传导现象。经双径路的房室绪源性折返性心动过速P~-在QRS波群之前者只占4%。现将非阵发性与阵发性心动过速并存、双径路传导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43岁。因心悸、胸闷不适10d来院就诊。查体:血压114/75mmHg,心率76次/分,呼吸20次/分。心界不大,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X线胸部透视示:心肺未见异常。12导联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规律出现,P-R间期0.12s,QRS波时限0.08s,可见两个窦性激动间插入一个室性早搏,其后的窦性P波落于室性早搏的T波起始部,下传心室后形成一明显延长的窦性P-R间期(0.48s),QRS波群后接着一个逆行P-波落于QRS波群后,R-P-间期0.10s,其后P--R间期为0.44s。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插入性室性早搏逆向隐匿性传导显示房室结双径路及房室折返激动。讨论在心电图中,出现插入性室性早搏不足为奇,但本例室性早搏逆传房室交接区,使其产生一次新的不应期,对下次窦性激动P波下传产生干扰,传导延缓、P-R间期0.48s,少见的是此经过缓慢传导的窦性激动下传心室,使原先未显现的旁道恰好脱离不应期得以逆传,并再次通过房室结下传心室,产生长P--R间期0.44s。此份图初略一看像室性早搏后房性心动过速表现,只要理解了插入性室性早搏伴隐匿性逆传发生机制,此图就迎刃而解(见梯形图)。但...  相似文献   

7.
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中的双径路传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庄亚纯 《心电学杂志》1997,16(3):157-158
目前对期前收缩发生的机制尚未充分了解,但有几种解释:(1)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激动,(2)折返激动。目前公认折返激动是引起期前收缩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期前收缩有固定的偶联间期,少数情况下可出现折返径路中的文氏、交替性文氏,或反文氏现象而使偶联间期出现有规律的变化。但作者最近遇到1例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中的双径路传导现象,国内外文献仅见零星病例报道,现介绍如下。 患者女,6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示持续性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在常规12导联中,同一导联室性期前收缩的QRS波群形态基本相同,但偶联间期呈长短不规则交替。从图中显示的几个导联来看,Ⅱ、aVR导联为长-长-短-短;V_1为短-长-长-长;V_5为短-短-长-长。长者520ms,短者410ms,相差甚大。交替找不出规律,偶联间期长短与窦性周期长短也无关系。显示心室内产生期前收缩的折返径路中的双径路传导现象。  相似文献   

8.
例1 患者男性,66岁.既往有阵发性房颤史.临床诊断: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慢-快型).ECGⅡ导联3组三联律(图1)示:QRS呈室上性型,每组的R_1-R_2间距1.08s,各波前无窦P,后于T波升降两肢各见一形态相仿的逆行P~-波,R_1-P~-(180ms)和R_2-P~-(360ms)间期短长交替,互差180ms.每组的R_2-R_3间距0.56s,组成R_2-P~--R_3(V-A-V)序列,P~--R_3间期0.20s,R_2-P~->P~-R_3,R_3形态略异,其后无相关P波.上述征象,酷似单源交界性逸搏心律逆行快慢径路交替传导及反复搏动三联律并室  相似文献   

9.
关于室性早搏折返径路内反文氏期心电图的报导散见于心电学杂志上,其大致特征是早搏的联律间期逐搏缩短,终至一次或数次早搏脱落,其发生机制的解释多认为是在室早折返径路中存在着双层阻滞,由于双层阻滞可能呈A型或B型,相似于交替性房室交界区文氏周期那样,由于上层呈文氏型阻滞下层呈2:1阻滞或上层旱2:1阻滞下层呈文氏型阻滞,再加  相似文献   

10.
例1 患者男性,14岁。临床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Ⅱ和V1导联同次不同步记录(图1)示窦性心律,心率为97次/min,呈持续2:1房室传导。下传的心室波呈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型交替,P—R间期亦呈长(0.30s)短(0.20s)交替。提示房室结快慢径路纵行分离,快径路经左束支下传心室,慢径路经右束支下传心室,未下传的P波为房室结快慢径路顺传同时受阻所致。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2:1房室传导阻滞,左右束支交替传导阻滞,P—R间期长短交替。  相似文献   

11.
心室内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室内折返激动是引起室性早搏、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 ,多数室性早搏的配对间期、QRS形态是一致的 ,少数因折返径路内出现文氏 (Wenchebach)现象、多径路传导 ,致配对间期不等或QRS形态多变。兹对心室内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作一探讨。  心室内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有 8种类型 :   1 配对间期、QRS形态均一致的室性早搏 ,常呈显性或隐性二、三联律。   2 心室内双径路、多径路折返  ①传入双径路 ,可伴蝉联现象 (图 1) ;  ②传出双径路、多径路等速传导 (图 2、3) ;  ③传出双径路、多…  相似文献   

12.
室性早搏折返径路内交替性逆转型文氏周期2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何方田 《心电学杂志》1992,11(2):94-95,103
交替性文氏周期分为 A、B 二型,多发生在房室交界处。现报道罕见的室早折返径路内交替性逆转型文氏周期 A、B 型各1例。例1 患者男性,32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图1)为 V_1导联连续记录,示QRS 波形态有4种:①rS 型,P-R 间期0.14s,属窦性激动下传心室。②rsR′s′型,P-R 间期0.11s,系室性融合波(如 E_1)。③rsR′型,提早出  相似文献   

13.
女,44岁,风心病、二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电图记录于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第2天,心电图显示每组心搏中第1个为交界性逸搏,逸搏周期1.20s,QRS时间0.08s,交界性逸搏的激动与房室结慢径路逆传心房,R-P间期0.40s,以后又沿房室结快径路前传心室,P~--R间期1.0s。交界性激动沿房室结快—慢径路连续折返两次之后自行中断,构成交界性逸搏—成对反复搏动三联律。心电图上未见到窦性P波,有两种可能:①窦房结自律性降低或窦性停搏;②窦房结被逆行心房传导的激动所抑制而未能表现出来。心电图诊断:交界性逸搏—成对反复搏动三联律。 讨论 房室结双径路传导是一种常见的电生理的  相似文献   

14.
窦房交接区的双径路和折返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房交接区的双径路和折返现象毛伯根1临床资料与心电图分析患者男性、69岁,临床确诊冠心病。动态心电图MV5导联示P波直立,QRS波群呈RS形、S波粗钝,时限0.12s;MV1导联示QRS波群呈qR形,R波有切迹。病人睡眠过程中,出现PP间期长短交替,...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65岁。临床诊断: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症。长Ⅱ导联连续记录示:窦性P-P间期匀齐,频率约107次/min,可见频发的室性期前收缩(PVS)。呈二或四联律,且2个PVS之间的窦性搏动数目符合2n 1规律,配对间期呈长短交替,短的约为0.42~0.44s,长的为0.50~0.52s,传导形式如梯形图所示:在PVS的折返径路内存有2个水平传导性能不同的阻滞区,近端为2:1阻滞,远端为3:2传导的文氏阻滞区,故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速;②显性、隐匿性PVS二联律伴折返径路内A型交替性文氏传导。  相似文献   

16.
例1患者女、70岁,因反复晕厥入院。门诊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V1导联连续记录(图1A)示:窦性心律,心率83bpm。下传心室QRS波呈左、右束支阻滞型,且不固定比例交替。同时PR间期亦呈长短交替,长短PR间期差>0.06s,其中右束支阻滞型QRS波前PR间期长,约0.16s,左束支阻滞型QRS波前PR间期短,约0.08s,两者形成十分固定的"匹配"关系。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记录还出现较长时间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及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其前也分别呈现固定的长短两种PR间期(图略),上述情况可以排除室性期前收缩,考虑为房室结双径路,快径路经左束支下传心室,慢径路经右  相似文献   

17.
例1 患者女性,32岁。心悸、胸闷20余天就诊,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示;STⅡ、Ⅲ、avF水平压低0.05my。TⅡ、Ⅲ、avF浅倒、V_2—V_6低平。同时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二联律,配对间期呈规律性的短(0.05s)—长(0.06s)交替,未见介于两者间的配对间期,提示可能为室性早搏折返径路内的双径路传导。口  相似文献   

18.
讨论本例仰卧起坐20次后即刻描记的心电图出现长P-R间期,其特征为P-P间期基本规则的情况下,间歇出现短长P-R间期,互差260~280ms。长短P-R间期呈跳跃式传导,提示存在一条不应期长传导快的快径路,另一条为不应期短传导慢的慢径路。一般情况下,房室传导均由快径路下传,两条径路很少同时表现。但在特定环境下,窦性P波连续经慢径路下传,且从慢径路下传的P-R间期没有进行性延长,而是缩短或不变,国内学者认为,这是双径路间的隐匿性折返连续发生构成的双径路蝉联现象。由于房室结内存在着传导性能不一致的功能性分离…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48岁,因心悸不适1个月就诊,临床疑诊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显示阵发性室性早搏二联律,早搏的联律间期极具规律性,表现为逐搏延长直至二联律现象消失,周而复始。心电图特征符合室性早搏伴折返径路文氏现象。适时出现的房性早搏下传心室过程中,恰好与折返径路传出的室性早搏相遇,各自激动一部分心室肌,并形成房室室性融合波。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69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附图)为Ⅱ导联连续记录。A 行窦性 P 波规整,P-P 周期0.81s,频率74次/min。P-R 间期0.26s。由于左前分支阻滞(LAH),QRS 呈 rS型。B 行第7个 P 波前的 P-P 间距同 A 行。第8个 P 波突然后延0.10s,由此开始 P-P 间距呈长、短交替,差别为0.12s;P 波的频率70次/min,经过8次心搏达 C 行第4个 P 波后,频率恢复为74次/min;但 P-P 间距持续呈长、短交替。对这一现象,结合梯形图作如下解释: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