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80例机械瓣替换术后早期的抗凝治疗,其中单纯二尖瓣替换45例,主动脉瓣替换19例,双瓣替换16例。术后48~72小时开始口服华法林,维持PT比值在1.5~2.0之间。住院期间未见明显血栓形成和栓塞并发症,抗凝出血8例(10%),胃肠道大出血6例(7.5%),一过性鼻出血2例。出血时间在术后6~13天(平均9天),出血时PT比值为1.7~3.0。作者建议:术后早期采用低浓度抗凝治疗(PT比值1.3~1.5),抗凝首剂不宜过大,剂量调整直缓慢。  相似文献   

2.
1 临床资料本组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最大者59岁,最小者34岁,平均44岁.行二尖瓣替换术者2例,主动脉及二尖瓣双瓣替换术2例,出现颅内出血的时间分别为术后2个月、5个月、11个月和18个月.4例病人均经头颅CT扫描确诊,其中左侧顶、额、枕叶大面积血肿1例.本组病人在确诊为颅内出血后立即查凝血酶原时间,均在30秒以上,其中1例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机械瓣替换术后抗凝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分布规律,调整抗凝药的用量。方法;对167例心脏机械瓣替换术的病人进行了1-8年的凝血酶原时间随访研究。结果:血栓率0.72%病人.年;出血率9.21%病人.年。血栓集中在非风湿性心脏病及倾斜机械瓣置换者;出血集中在风湿性心脏病及术后心功能不全,肝瘀血者。结论:抗凝治疗期间注意了解病人的心功能,肝功能情况,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相似文献   

4.
机械瓣膜替换术后抗凝治疗的国际标准化比值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机械瓣膜替换术后适宜的抗凝程度时最佳国际标准化比值(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方法] 对我院从 2000年 4月至 2002年 4月收治 40例瓣膜替换术后应用华法令抗凝治疗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所在患者均应用 CarboMedics 双叶瓣行人瓣膜替换术.术后 24 h开始每天服华法令 3 mg,每天测定 INR值,连测 14次,出院后临床随访 1~ 2年,按研究计划测定 INR值共 14次.同时观察指标包括与抗凝有关的出血、血栓、栓塞和死亡等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口服华法令 3~ 5 d后 INR趋于稳定,术后 2周时华法令用量为( 2.56± 0.57) mg, INR达 2.11± 0.67.随访 1~ 2年,平均 18月,总随访 62个患者年,出院后平均口服华法令量为 (2.66± 0.72)mg, INR达 1.98± 0.54( 1.44~ 2.52).出血并发症 12例.出血性事件发生率为 19.35%患者年,其中轻度出血 8例( 7例 INR< 2.5,1例 >2.5) 中度出血 2例( INR >2.5),重度出血 2例( INR >3.0). 10例出血发生在 3个月内, 2例出血发生在 3~ 6个月内.全组无血栓、栓塞和死亡.[结论] 机械瓣膜替换术的患者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建议 INR 的理想范围保持在 1.80~ 2.50为适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机械瓣膜替换术后合理抗凝治疗。方法 将129例患者分为2组,A组年龄≥65岁(30例),B组年龄<65岁(99例),随访2~79个月,比较不同年龄组在不同抗凝强度下血栓栓塞和出血发生率,观察抗凝效果。结果 随访期间共发生与抗凝有关的出血16例,血栓栓塞6例,其中A组分别为4例(13.3%)和2例(6.7%),B组12例(12.1%)和4例(4.0%)。死亡4例(3.1%),A组1例(3.3%),B组3例(3.0%)。在同一抗凝水平下,A、B两组血栓栓塞和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抗凝治疗期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长时间低于1.65或高于2.50者,血栓栓塞和出血发生率高于INR 1.65~2.50水平者。结论 老年患者机械瓣膜替换术后维持INR为1.65~2.50,可有效减少抗凝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我科自1992年至1998年,共施行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35例,术后均予以抗凝治疗。现将术后住院期间使用华法林(Warfarin)抗凝治疗及其监测资料分析讨论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35例中男11例,女24例。年龄15~56岁。术前心功能(NY...  相似文献   

7.
杨立信  谢家声 《中原医刊》1996,23(12):12-13
本文总结了80例机械瓣替换术后早期的抗凝治疗,其中单纯二尖瓣替换45例, 动脉瓣换19例,双瓣替换16例。术后48-72小时开始口服华法林,维持PT比值在1.5-2.0之间。期间未明显血栓形成和栓塞并发症,抗凝出血8例,胃肠道大出血6例,一过性鼻出血2例。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人工机械瓣膜围术期合理抗凝治疗, 减少血栓栓塞与抗凝出血并发症, 对40 例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第1、3、7、15 d 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因子X活性、抗凝血酶Ⅲ(AT Ⅲ)、D-二聚(D-dim er)、纤维蛋白原含量(Fg) 及血浆血小板α颗粒蛋白(GMP-140) 改变进行了动态监测。研究结果: 体外循环期间及术后早期, 出现大量血小板破坏、多种凝血因子减少、抗凝血酶Ⅲ水平降低, 同时伴有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讨论了引起凝血功能异常的因素以及围术期及时抗凝治疗并适当提高抗凝强度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替换术后抗凝治疗的经验,以期改进和提高。方法:2000年~2009年4月,对6例瓣膜替换术后抗凝治疗中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6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抗凝治疗方法有待改进。结论:华法林是心脏瓣膜替换术后抗凝治疗的首选药物,一般应在术后第1 d开始,PT-INR控制在1.5~2.5为宜,最初3~5 d应与低分子肝素重叠。  相似文献   

11.
人工机械瓣膜替换围术期凝血功能改变及抗凝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人工机械瓣膜围术期合理抗凝治疗,减少血栓栓塞与抗凝出血并发症,对40例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第1,3,7,15d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因子X活性,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D-dimer),纤维蛋白原含量(Fg)及血浆血小板α颗粒蛋白(GMP-140)改变进行了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2.
13.
人工机械瓣膜替换手术做为心脏瓣膜病变的可行性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我科1990年1月~1994年6月急诊接治术后晚期猝死病人12例,现就死亡原因及预防方法探讨如下。1 临床资料1.1 瓣膜替换术后晚期死亡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27岁,平均48.6岁。12例病人均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其中二尖瓣替换7例,主动脉及二尖瓣双瓣膜替换5例。1.2 死亡时间距手术时间最短为5个月,最长为  相似文献   

14.
1987年1月至2000年4月,共施行人工机械瓣膜替换手术700例,其中二尖瓣替换术398例,主动脉瓣替换术81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替换术213例,三尖瓣替换术8例.158例患者术中和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22.6%,死亡44例,死亡率6.3%.死亡原因主要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严重感染和心律失常等.  相似文献   

15.
刘美莲  要帅 《包头医学》2013,37(4):196-196,221
目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病人需进行终身的抗凝治疗,指导病人正确服用抗凝药物,为患者及时、定期化验,调整药物剂量,预防并发症发生。方法:监测患者化验结果维持凝血酶原时间为正常值的1.5-2.0倍,(一般在18.24秒)或活动度为35%~45%,INR为1.5~2.0。根据,临床表现及化验结果调整抗凝药物剂量。结果:使患者及家属认识到定期监测INR的重要性,避免用药过程中出现出血、栓塞等并发症。结论:病人按时准确服用抗凝药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1984年12月~1991年12月施行心脏人工瓣膜替换术252例,术前心功能Ⅱ级占2.4%、Ⅲ级53.6%、Ⅳ级44.0%;心胸比率>0.70者42.5%。行二尖瓣替换术154例,主动脉瓣替换术20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替换术78例;同时行三尖瓣环成形术和/或三尖瓣交界切开术87例。早期死亡23例(9.12%)。223例随访6~90个月,晚期死亡15例(6.72%)。存活的208例中心功能Ⅰ级165例(74.O%)、Ⅱ级39例(17.5%)、Ⅲ级4例(1.8%)。本文强调了重症患者的术前准备、手术时机的选择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游昕 《医学综述》2000,6(10):466-467
<正>心脏瓣膜机械瓣替换术后应终生抗凝早已有定论。现就抗凝治疗监测与控制等问题综述如下。 1 抗凝治疗的监测指标 抗凝治疗必须在一定的监测下进行。几乎所有文献均以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作为抗凝监测的惟一指标,并以此来调整抗凝药物的用量,控制抗凝水平。传统的PT表达方式多样,其报道方式有:直接报告时间(秒),同时报告对照时间(秒),计算活动度(PT-A),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心脏机械瓣膜替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7年至2004年143例心脏机械瓣膜替换术的手术方法、术后处理以及死亡原因。结果全组手术死亡率9.8%,近九年手术死亡率3.2%。结论提高手术技术、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改进心肌保护方法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报告心脏人工机械瓣膜替换术36例,植入瓣膜42枚,二尖瓣替换28例,主动脉瓣替换2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替换6例,占同期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27%,手术早期死亡1例(2.7%),其余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1-13个月,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恢复了劳动能力,本文对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要点及手术过程中的心肌保护进行分析。探讨,认为,心脏瓣膜病谱致瓣膜严重损坏者,及时实施心脏瓣膜替换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唯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