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下颌第一恒磨牙的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分析远中舌侧根管口发生率及探寻其定位规律。方法:随机抽取江苏省口腔医院放射科行CBCT检查的患者图像数据。记录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远中根管数目,测量各根管口间的距离(近中颊侧根管口MBO、近中舌侧根管口MLO、远中颊侧根管口DBO、远中舌侧根管口DLO)和形成的角度(MBO?DBO连线与MBO?MLO连线的夹角∠DBML、MBO?DBO连线与MBO?DLO连线的夹角∠DBDL)。通过ROC曲线筛选出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侧根管口存在的最佳诊断指标,并计算其临界值。对远中舌侧根管口及其他各根管口间形成的角度、距离之间比例关系进行分析,定位远中舌侧根管口。结果:共获取300例患者572颗下颌第一恒磨牙CBCT图像数据。远中出现双根管共213例,比例为37.2 %。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根管分组在性别、年龄、左右侧牙位上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 > 0.05)。∠DBML为判断下颌第一恒磨牙存在远中舌侧根管口的最佳指标,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88,其诊断的临界值为72.143°。∠DBDL和∠DBML比值为0.551;MBO?DLO和MLO?DBO比值为1.035。结论: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侧根管发生率较高,下颌第一恒磨牙∠DBML为远中舌侧根管口存在的诊断指标。∠DBML和∠DBDL角度和MBO?DLO和MLO?DBO距离比例关系可为临床上定位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侧根管口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乳磨牙根管数目及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文献对乳磨牙根管详细解剖阐明不多,作者对50例离体乳磨牙的根管数目、分布及牙根外形等进行了研究。临床资料选50颗乳磨牙,上颌第一轧磨牙15颗,上颌第二乳磨牙15颗,下颌第一乳磨牙10颗,下颌第二乳磨牙10颗。方法;本组so颗乳磨牙分别用涡轮牙钻揭除范室项后用1号扩大外探查报管口的位置形态、根管数目、根管分布以及牙根外形及数目。结果上颌第一乳磨牙(IV)94%为三根管,分别为近中颇侧根管,远中须侧及跨侧根管,6%为四根管,表现为近中顿或远中须处有二根管、二根管口相距0.5~!毫米.根管口均位于髓底边缘侧。94%…  相似文献   

3.
牙科三维CT研究下颌乳磨牙髓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姜莉  石四箴 《上海医学》2006,29(6):395-397,F0003
目的测量下颌乳磨牙髓腔形态参数,为牙体解剖学提供基础资料并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7例儿童干燥下颌骨标本,利用牙科三维CT对完全萌出的24颗乳磨牙进行三维重建以观察其髓腔解剖形态并测量相关参数。结果下颌第一乳磨牙的髓室颊舌向最大距离与近远中向最大距离、髓室底最高点水平面上近中根管口颊舌向最大距离、远中根管口颊舌向最大距离与近远中向最大距离均小于下颌第二乳磨牙(P值均<0.05),而髓室高度大于下颌第二乳磨牙(P<0.05),其余指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左右分组比较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下颌乳磨牙的近中与远中根管相比,其根管口的颊舌向最大距离及近远中向最大距离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牙科三维CT测量方法具有先进性。掌握下颌乳磨牙的髓腔特点对于牙髓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2005年至今收集到经根管治疗后磨牙断根9例,拔除断根后磨牙行全冠修复,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9颗磨牙,8人次;上颌第一磨牙颊侧远中根3颗;上颌第一磨牙腭根2颗;下颌第一磨牙远中根1颗;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3颗.其中2颗第二磨牙为固定修复体基牙.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锥形束CT分析研究川渝地区人群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的牙根与根管解剖形态,以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调取乐山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因治疗需要而拍摄的下颌磨牙CBCT影像从中选择根尖孔发育完全、未行牙髓治疗、无桩或冠修复的下颌恒磨牙影像资料数据,详细记录下颌磨牙的牙根数目与形态,并采用Vertucci分类法统计分析其根管形态。结果本研究纳入845例患者共1370颗下颌第一磨牙和1412颗下颌第二磨牙。其中,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根均为单根,远中舌根的发生率为23.50%;其近中根常见根管构型为VertucciⅣ型(64.31%)和Ⅱ型(25.33%);远中单根的下颌第一磨牙以Ⅰ型(54.48%)和Ⅳ型(27.96%)根管为主,而对于远中双根的下颌第一磨牙,94.10%的远颊根和所有的远舌根为Ⅰ型单根管。在下颌第二磨牙中,36.69%为不完全融合的C型牙根,仅0.42%的下颌第二磨牙拥有三个牙根。下颌第二磨牙C型根管的发生率为33.85%,两侧C型根管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渝地区人群下颌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多样,变异性较大;锥形束CT较其他影像检查方法在研究牙根和根管形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为根管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侧第二根管口(MB2)形态和解剖位置关系,为根管治疗时寻找根管口提供解剖学依据;评估上颌第一恒磨牙根管治疗的临床技术特点;研究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侧第二根管发生率;测量各离体牙牙根距根尖5 mm处的牙根最小外径的平均值。方法:选取83颗离体经固定液固定好的无龋坏的上颌第一恒磨牙为实验对象,术中采用小号K锉配合15%EDTA溶液探查根管,记录根管数目、形态和类型;采用常规逐步后退法进行根管预备,侧向加压充填技术充填根管,标准牙胶尖侧向加压充填。结果:83颗离体牙中,存在MB2的为35颗(42.17%)。结论:上颌第一恒磨牙颊侧第二根管的发生率高,多数根管细小弯曲,小号K锉配合EDTA疏通根管,机动镍钛器械预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为临床上颌第一恒磨牙根管治疗四根管的发生率提供理论指导;测量各离体牙牙根距根尖5 mm处的牙根最小外径,进行根管治疗时,为临床在该处的根管预备的最终粗度提供解剖依据,为各牙位的根管最终预备椎度提供临床指导及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安氏Ⅰ类错患者中,采用微型种植体作支抗,压低下颌磨牙的临床效果及其作用特点。方法选择12例成人患者,将24枚微型种植体植于下颌第一磨牙近、远中的颊侧牙槽骨内,Ni-Ti螺旋弹簧拉长后分别连接于下颌第一磨牙带环颊侧,来压低下颌第一磨牙。测量磨牙的压低量、颊舌向的位置变化、近远中倾斜度以及磨牙移动的速度,并通过治疗前后的X线片对比以观察磨牙牙根有无吸收,牙周膜腔的变化情况。通过测量下颌第二磨牙与下颌中切牙的位置变化来衡量支抗强弱。结果下颌第一磨牙平均压低3.5mm,疗程5.2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67mm/月;磨牙牙冠近颊尖、远颊尖分别颊向移动1.2mm、1.3mm。磨牙牙根没有吸收,牙周膜腔宽度没有改变。下颌第二磨牙与下颌中切牙的位置没有改变。结论所有下颌磨牙均被压低到了恰当的位置,为对颌牙的修复治疗提供了足够的间隙。同时该方法临床操作简单易行,适于推广。  相似文献   

8.
我科自1985年以来,以减少拔牙,争取保存和修复残冠、纵裂牙等为基点,对磨牙龋蚀范围较大、磨牙牙冠纵裂或者隐裂等病牙,临床上难以用自身回位或加钉固应,我们利用金属带环给予固位,嵌补汞合金修复,恢复原自体牙基本形态和咀嚼功能,获得了满意效果。一、适应症 1.上颌或下颌磨牙牙冠龋蚀范围较大,颊尖或舌腭侧尖缺损较严重者,用自身固化修复困难之患牙;2.磨牙牙冠各种方向的斜裂;3.磨牙牙冠近远中向的双端全纵裂或单端纵裂、隐裂,4.磨牙牙冠颊舌向或颊腭向横裂者,5.牙根较  相似文献   

9.
高速牙钻是口腔内科的常用器械 ,但在口腔外科拔牙术中应用较少[1] 。我们自 2 0 0 1年以来 ,在复杂困难牙的拔除中应用高速牙钻 ,并与传统的捶击凿劈法在拔牙时间和术后感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自 2 0 0 1年以来 ,随机应用牙钻法和凿劈法拔除复杂困难牙共 12 0颗 ,其中下颌阻生齿 90颗 ,下颌第一恒磨牙残冠 2 0颗 ,上颌第一恒磨牙 10颗。牙钻法拔除 6 5颗 ,凿劈法拔除 5 5颗。1.2 方法常规口腔消毒和麻醉。牙钻法拔除阻生齿时 ,根据X线片查清阻力部位 ,然后用消毒的高速牙钻在靠近阻力部位颊舌向去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离体上颌磨牙标本采用冠颈横切髓底根管口直接裸露法,研究离体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MB2)的出现,与近中颊根管口(MB)、腭侧根管口(P)的相对位置关系,为上颌磨牙根管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2008-2011年在银川市三甲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患者,因各种原因拔除的牙根发育完全、牙冠完整、离体上颌第一、二磨牙500颗,冠颈横切髓底根管口直接裸露法探查近中颊根第二根管数。同时用金属冠测量尺测定MB2根管口与MB、P根管口的关系。结果 MB-P距离为(4.37±0.53)mm,MB与MB2距离为(1.37±0.45)mm,MB2根管口与MB-P连线的垂直距离为(0.58±0.20)mm,MB-P连线与MBMB2连线的夹角为(24.11±10.55)°。肉眼下有280颗牙找到MB2根管口,占总牙数的56%,其中有43颗牙近中颊第二根管钙化不通。12颗牙近颊第二根管口位于距离MB-P连线的近中处。结论上颌磨牙近颊第二根管的出现率较高,近中颊第二根管口形态显线形、半圆形居多。  相似文献   

11.
<正>后牙残根残冠在临床上非常多见,对其进行完美修复成为广大临床医生要解决的难题。本文采用插销式分体桩与烤瓷冠修复磨牙残根残冠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磨牙残根残冠患者49例,男性23例,女性26例,年龄1850岁,平均35岁。49例共50颗患牙中,上颌第一磨牙14颗,上颌第二磨牙12颗,下颌第一磨牙13颗,下颌第二磨牙11颗。纳入标  相似文献   

12.
随着口腔牙体牙髓治疗学和修复技术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腔保健意识的增强 ,使原来主张拔除的大多数残根残冠得以保存 ,各种核桩冠也随之产生。在大多数残根残冠中 ,以后牙最多见。笔者采用铸造桩核冠修复后牙残根残冠取得满意的效果。资料和方法1 临床资料  4年随访 3 2例 3 8颗牙 ,残冠 2 6颗 ,残根 1 2颗 ,患者年龄在 1 8岁~ 60岁之间 ,平均 3 6岁。 3 8颗牙均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牙位分布情况如下 :第一双尖牙 ,上颌 6颗 ,下颌 2颗 ;第二双尖牙 ,上颌 3颗 ,下颌 1颗 ;第一磨牙 ,上颌 8颗 ,下颌 1 0颗 ;第二磨牙 ,上颌 2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研究活体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侧第二根管(MB2)的发生率和根管影像,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一定的影像学依据。方法按年龄段分组,各随机选择70张,共420张锥形束CT扫描图像,截取上颌第一磨牙根管口横断面影像,针对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侧根管数目、近中颊侧第二根管根管口的位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锥形束CT能在根管口横断面上清晰显示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侧第二根管的存在和分布。结论锥形束CT可以真实反映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侧第二根管的解剖形态,图像清晰,给临床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有利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根尖片诊断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颌第二磨牙的根管形态有单根管、双根管、三根管、四根管、C形根管,相应的牙根形状呈融合牙根、锥形牙根、C形牙根等。高加索人种C形根管的发生率为2.7%~8%[1],蒙古人种为11.4%~31.5%[24~]。C形根管的主要解剖结构为一个弧形的根管裂隙,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根管口,从髓腔内看象一个缎带形的根管口,由近中到远中弯成180°弓形,髓室底深[5]。C形根管变异较大,纤细近舌根管,粗大远中根管和缎带形近颊根管的预备和根充都有一定的难度。本实验的目的是摸索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X线诊断依据和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1资料和方…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定性定量研究多用唇弓作用下牙周组织应力分布情况,为临床正确应用多用唇弓提供理论根据。方法:通过建立包括牙周膜、牙槽骨的左下颌中切牙和左下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多用唇弓作用下牙体与牙周组织的应力分布以及牙体的位移情况,明确牙齿移动的机制。结果:左下中切牙受力-0.34 N,左下第一磨牙受力0.65 N(负为压力,正为拉力);左下颌第一磨牙牙根表面、牙周膜、牙槽骨所受的最大拉应力均位于近中侧牙颈部,最大压应力位于远中侧牙颈部;下中切牙牙根表面、牙周膜、牙槽骨所受的最大拉应力位于牙颈部舌侧,最大压应力均位于根尖区;运动趋势:左下颌第一磨牙有近中冠向、远中根向及向远中和舌侧运动的趋势;左下颌中切牙有向舌侧压低和近中移动的趋势。结论:应用多用唇弓时必须在支抗磨牙区增加额外支抗,以防止不利的牙齿移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上颌磨牙根颊侧植入微种植体用于全牙列远移的可行性。方法:按纳入标准选取88例初诊患者的锥体束CT(CBCT)影像资料,根据上颌第二磨牙颊根数目分为双颊根组和单颊根组。测量上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二磨牙根颊侧的实际骨厚度及在相应部位与上颌牙合平面成70°角植入微种植体所需骨厚度,比较这2组数据得出研究对象中可按该方法植入微种植体的百分比。测量各植入部位前方沿弓形方向的根间距,分析磨牙的可远移量。结果:在上颌磨牙各根颊侧均有一定比例患者可植入微种植体,最高可植入百分比在双颊根组位于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颊侧6 mm高度,为85.70%;在单颊根组位于上颌第二磨牙根颊侧6 mm高度,为91.38%。上颌磨牙近中颊根前方根间距较大,远中颊根前方根间距较小。结论:上颌磨牙各根颊侧均有部分患者可植入微种植体,最佳部位位于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或单根颊侧,但亦非绝对安全。上颌磨牙根颊侧植入微种植体用于全牙列远移方法的应用需要个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治疗前后X线片探讨微种植体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矫治安氏Ⅱ类错的临床应用中,上颌第一磨牙远移的临床效果,牙根的吸收程度,并对其远移距离与牙根长度变化量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 选取20例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平均年龄(25.50±4.10)岁,20例患者均在双侧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颊侧牙槽间隔植入40颗微种植体,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侧位片及曲面断层片.在头颅侧位片上测量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U6-PP Vert)及颊侧近中根尖(U6R-PP Vert)的远移距离,上颌第一磨牙牙轴(U6/PP)及上颌第一磨牙垂直向(U6-PP)的变化;在曲面断层片上测量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颊侧近远中牙根长度的变化.对样本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远移的距离及牙根长度进行配对t检验,检验各测量项目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并对上颌第一磨牙远移的距离和牙根长度的变化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研究,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微种植体远移磨牙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垂直向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第一磨牙牙轴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颊侧近远中牙根长度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远移距离与其颊侧近远中根长度变化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1=0.912,r2=0.893;P<0.01.结论 利用微种植体远移磨牙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牙根有一定程度吸收;上颌第一磨牙远移距离与其颊侧近远中牙根长度的变化量呈正相关关系,随着牙齿移动距离增加,牙根吸收程度也增加;说明牙齿移动距离对牙根的吸收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们对后牙残冠、残根70例进行了核冠修复,效果良好。患者25.50岁,其中双尖牙25颗,以上颌牙居多;磨牙48颗,以下颌第一磨牙居多。对患牙进行细致检查,包括牙体、牙髓、咬牙A关系及X线检查,对有价值的牙牙冠缺损者在完善后根管治疗后行核冠修复术。如上颌双尖牙颊侧壁完整,仅舌侧壁缺,根管条件良好能获得足够的固位  相似文献   

19.
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多为双根管,远中根多含1~2个根管以往文献报道了下颌第一磨牙包括1%~8%出现近中中间根管(middle mesial canal,MMC),MMC的遗漏可导致根管治疗失败。临床上,手术显微镜和内窥镜的应用有助于发现位于近中颊侧和近中舌侧根管之间的MMC。德众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临床中发现多例下颌第一磨牙MMC,现报道其中一例如下。  相似文献   

20.
韩亚飞  乔义强△ 《广东医学》2021,42(10):1245-1248
目的 采用2种方法直立近中阻生的下颌第二磨牙,探讨磨牙直立前后的牙根、牙周以及下前面高的变化,并评价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别。方法选取双侧下颌第二磨牙均近中阻生的患者10例,共计磨牙数20颗,每组10颗,每例患者左右下颌阻生第二磨牙随机化选取不同的直立方法。A组:应用种植钉辅助悬臂梁的方法直立近中阻生的第二磨牙。在阻生第二磨牙近中颊侧(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局麻下植入助攻型直径16 mm,长8 mm微种植钉,两周后使用0019英寸×0025英寸不锈钢丝弯制悬臂梁,远中插入颊面管内,近中弯制小挂钩放置在种植钉上。B组:采用鱼钩丝的方法直立近中阻生的第二磨牙。排齐整平牙列以后采用0021 5英寸×0028英寸不锈钢丝弯制鱼钩丝,在局麻下从阻生第二磨牙近中牙槽骨内颊侧穿入,抵住阻生第二磨牙的近中面,舌侧穿出并将远中回弯放置在近中磨牙的窝沟内,近中弯制小挂钩,加力时放置在全牙列不锈钢方丝下。两者矫治力值均为100 g,并与矫治前后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T, CBCT)、头颅侧位片检查,比较直立完成后直立时间及牙根、牙槽骨改建情况,以及面部垂直高度的变化。结果A组10颗前倾阻生的下颌第二磨牙完全直立所需的矫治时间为(804±093)个月,B组时间为(707±04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直立后,牙根长度平均减少(058±018)mm, B组平均减少(066±02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直立后的牙槽骨高度明显增加,平均增加(385±166)mm,B组平均增加(378±139)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下颌第二磨牙直立前后平面角、下颌平面角、Y轴角、下前面高、全面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方法均可以有效直立阻生的下颌磨牙,且牙根吸收程度较轻,牙周健康状况良好,但B组时间更短;在直立过程中应及时注意牙根吸收的问题,对成人高角型患者慎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