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加压素样神经纤维(VP-IR)在树Qu、大鼠、豚鼠正中隆起的分布并探讨VP-IR在正中隆起分布的种属差异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PAP法观察树Qu、大鼠、豚鼠正中隆起加压素样神经纤维(VP-IR)的分布。结果:3种动物正中隆起的内带均有VP-IR纤维的分布并有种属差异性;VP-IR样神经纤维除在内带有分布以外,在外带也有分布。结论:加压素在垂体门脉血流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对加压素样神经元在树丘脑室旁核中的分布进行了观察,并同时对比了加压素样神经元在大鼠和豚鼠室旁核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加压素样神经元在室旁核中的分布有较大的种属差异性.差异主要表现在室旁核内侧区的位置,内外区和后区加压素样神经元的密度,距离第三脑室的距离等方面.此外,3种动物室旁核所含大、中、小加压素样神经元的比例亦有种属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刘少君  鞠躬 《医学争鸣》1990,11(6):412-414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大鼠正中隆起及垂体结节区内生长抑素免疫阳性成分的分布,新发现:在交叉后区的正中隆起前部内侧带,有少量的生长抑素免疫阳性神经元胞体;少量阳性纤维几乎垂直行向腹侧,有的可达脑膜表面。垂体结节区内可见较密集的生长抑素阳性纤维丛,其上可见较多的膨体;一些纤维同样到达腹侧表面。  相似文献   

4.
用CB-HRP追踪与免疫细胞化学结合的方法,对大鼠中缝背核、正中隆起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将CB-HRP注入第三脑室后,中缝背核、正中隆起内观察到CB-HRP标记细胞。标记细胞分布于中缝背核的腹侧部(在中脑水管腹侧呈对称性分布)及正中隆起的室管膜带。在CB-HRP与5-羟色胺(5-HT)免疫细胞化学结合的切片上,中缝背核及正中隆起内出现三种标记细胞:HRP单标细胞、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HRP/5-HT双标细胞,双标细胞中为中小型、三角形或圆形。上述结果提示:中缝背核、正中隆起存在着5-HT能触液神经元。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醛-锇酸固定法对大白鼠正中隆起栅状带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正中隆起柵状带内有大量的毛细血管、神经终末和伸展细胞的基突ぷ创拿秆苣谄は赴胧头?或释放抑制)激素的转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采用免疫组化双染色法研究了催产素(OT)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阳性神经纤维在大鼠正中隆起(ME)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OT和GNRH阳性纤维末梢在ME的4个部位相互重叠。①漏斗隐窝(重叠面积为32.32μm~2/1000μm~2);②外带毛细血管周围(17.86μm~2/1000μm~2);③室管膜下层(10.20μm~2/1000μm~2);4.OT纤维与GNRH纤维在行走过程中交互重叠。因此在ME,OT不仅调节GNRH向毛细血管内释放,而且可能调节GNRH在轴突内的运输。  相似文献   

7.
小鼠、大鼠、豚鼠及家兔肠道寄生虫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感染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情况作为依据的实验动物质量等级标准已在我国实行。为了确定本中心动物寄生虫感染的种类,我们对开放系统下饲养的部分动物肠道寄生虫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8.
应用“离体肠道流体推进检测系统”发现:(1)大鼠十二指肠的腔内压较高,并循空肠—回肠—结肠逐渐降低。(2)豚鼠、大鼠、猫十二指肠、空肠的推进活动不活跃,回肠自发明显而规律的推进复合波,结肠的袋状壁运动及推进复合波强劲,并有显著的肛向纯输出。(3)三种不同食性动物离体小肠的推进复合波频率在大鼠最快,豚鼠次之,猫最慢;但大鼠和豚鼠的推进波频率曲线在结肠交叉倒置,转变为豚鼠(草食)—大鼠(杂食)—猫(肉食)的频率高低次序。(4)豚鼠空肠、回肠推进复合波幅值高于大鼠;在豚鼠结肠,推进波的肛向幅值更明显升高,致使肛向纯输出远超过大鼠。(5)实验动物肠管的紧张性及腔内压高低循远口方向形成梯度,且不同食性动物肠道的壁运动和推进行为各具特点,以适应不同类型食物消化吸收、残渣传送、粪团形成和排出的功能需要;这是肠平滑肌和壁内神经调控机制适应性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对加压素样神经元在树Qu下丘脑室旁核中的分布进行了观察,并同时对比了加压素样神经元在大鼠和豚鼠室旁核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加压素样神经元在室旁核中的分布有较大的种属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注入大鼠正中神经或桡神经干内,标记细胞出现在注射侧脊髓前角和脊神经节内。正中神经组:出现在脊髓C_4~T_2节段,在前角外侧群中的分布偏向背侧;在脊神经节分布于C_6~T_2节段。桡神经组:出现在脊髓C_4~T_1节段,在前角外侧群中的分布偏向腹侧;在脊神经节分布于C_6~T_1节段。  相似文献   

11.
使用免疫细胞化学PAP法和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下丘脑正中隆起内生长抑素免疫反应(SRIF-ir)阳性纤维的变化进行了半定量研究。结果如下:SRIF-ir阳性纤维主要分布于正中隆起的纤维带和栅状带内,但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的阳性纤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实验组和对照组阳性纤维的积分光密度(IOD)分别为(1.18104±0.2243)和(1.7989±0.3672)。该研究从形状学角度证实,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下丘脑SRIF-ir阳性纤维向正中隆起的投射减少,从而提示:下丘脑SRIF通过下丘脑-垂体通道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可能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树鼩乳腺肿瘤模型。方法用DMBA联合人工合成孕激素MPA的方法,挑选45只雌性树鼩,随机分为3组。(1)DMBA组:连续3次进行DMBA(20 mg/次)灌胃处理,每周1次;(2)DMBA+MPA组:每3周1次,连续3次DMBA灌胃处理之后,于树鼩背部左侧皮下第1次植入MPA缓释片剂(150 mg/片,90 d缓释),间隔3个月,第2次植入MPA片;(3)正常对照组:使用花生油进行灌胃处理,每3周1次,连续3次。实验处理后,每周定期观察肿瘤发生情况,共观察45周。采用HE染色对诱发肿瘤的病理类型进行鉴定。结果 DMBA能单独诱导树鼩特异的产生乳腺肿瘤,诱发率为12%;联合MPA皮下植入可以把DMBA诱导的乳腺肿瘤发病率提高到50%;而对照组没有观察到乳腺肿瘤的发生。诱导的肿瘤主要为导管内乳头状瘤,恶性程度低,仅有一例为恶性程度高的浸润性导管癌。结论所诱导的树鼩导管内乳头状瘤和浸润性导管癌均为人类共有的肿瘤病理类型。诱发肿瘤形态与自发肿瘤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性进行树鼩断尾试验,初步探讨断尾对实验室驯养树鼩运动状况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45只树鼩随机均分成3组,组1(断尾后饲养3个月)与组2(断尾后饲养6个月)从第2、3尾椎或3、4尾椎间实施断尾手术,分别饲养3个月、6个月后,用生理仪测定树鼩腓肠肌肌张力增量,与组3(对照组)腓肠肌肌张力增量进行比较.光镜检查各组腓肠肌组织机构;各组内动物雌雄以1∶1交配(每组雌雄各5只),观察记录树鼦受孕、产仔及离乳情况.结果 断尾树鼩全部存活;组1和组2,与对照组腓肠肌肌张力增量比较差异显著(P<0.05);各组树鼩实验结束体重与增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树鼩受孕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断尾对实验室驯养树鼩的运动有一定抑制作用,断尾树鼩可以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对本中心培育的Zmu-1:DHP豚鼠染色体的G带、C带及银染核仁组织者作了观察。结果表明大部分细胞有较恒定的8个银染点,G带与其他豚鼠有差异,C带则与其他哺乳动物相似,说明Zmu-1:DHP豚鼠在染色体核型上已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15.
乳头体是突出于下丘脑底面的半球形核团、是脑内血管最密集、血液供应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也是神经病学和解剖学较少涉足的领域。心钠素(Atrial Natriuretic Factor.ANF)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血管调节多肽,已有人发现乳头体内侧核含有许多ANF免疫活性神经元,但尚未见乳头体ANF含量的定量分析及病态下乳头体ANF含量变化的报告。本实验分三组对实验性脑出血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对照组SHR和Wistar大鼠的乳头体和正中隆起ANF进行了定量观察。结果发现:随着血压升高,乳头体ANF含量呈动态变化,出血组SHR乳头体ANF含量为93.98pg/mg,对照组SHR为68.82/mg.Wistar大鼠为30.09pg/mg,出血组SHR和Wistar大鼠乳头体的ANF含量有显著差异(t=2.40,p<0.05),而三组大鼠正中隆起处ANF含量相对稳定。实验结果表明,乳头体ANF以某种方式参与了对血压的调节,高血压、高盐饮食对乳头体ANF含量都会产生明显影响,但具体调节方式和调节途径目前还不清楚,而正中隆起ANF与血管调节活动无关。可能主要参与对垂体前叶功能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建立树鼩角膜上皮细胞(CECs)稳定的体外培养技术,为人类角膜疾病研究提供新的实验材料.方法 使用改进的双酶消化法取得树鼩CECs,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抑制剂配合梯度消化对树鼩CECs进行纯化,角蛋白3/12抗体对CECs进行免疫荧光检测及鉴定.结果 优化的酶消化法可以快速、有效得到高纯度的树鼩CECs. TGF-β抑制剂及梯度消化法可以达到良好的纯化目的,纯化的CECs在传代过程中仍保持良好形态.树鼩CECs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角蛋白3/12单克隆抗体阳性.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有效、简单、经济适用的树鼩角膜上皮原代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所获得的原代细胞具有较好的上皮细胞形态特征并可以连续传代,为眼科疾病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