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的影像学特点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成人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该病病人22例,入院时均行颈椎X线、CT及MRI检查.结果 X线及CT上表现为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椎间隙变窄、颈椎不稳、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及后纵韧带骨化.颈髓MRI信号改变包括信号无改变6例,脊髓水肿10例,髓内血肿出血6例.结论 退...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骨折的多种影像学特征及损伤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院收治的17例明确强脊炎患者合并脊柱骨折病人的影像检查和临床资料,总结其特点。结果17例患者中,颈椎骨折3例,胸腰段骨折14例,其中剪力骨折3例,应力骨折13例,胸腰段多发压缩骨折1例,贯通三枉骨折15例,累及椎体32个,椎间关节38处,合并脊髓损伤5例。结论AS患者脊柱骨折通常表现为累及三柱的贯通骨折,其中应力骨折最为多见,影像学检查是发现病变的主要手段,MRI检查对显示脊髓损伤及椎体终板病变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由于老年人易于跌倒和易发生交通事故伤,故老年人颈椎损伤相当常见[1].我国目前正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逐渐增多,老年颈椎脊髓损伤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老年颈椎脊髓损伤的处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复杂,如心肺等内科疾病、对制动的耐受性及骨性愈合的能力降低等.因此,临床医生对老年人脊髓损伤的发生、发展及其治疗常持消极态度[2].我们对1988~1998年来的老年颈椎脊髓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6.
探讨对不稳定性脊柱骨折的影像学诊断。材料和方法 :复习了 10 0例脊柱骨折的综合分类资料 ,并着重对平片和 CT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认为在区分单纯屈曲压缩型和爆裂型骨折 ,尤其在判断椎管受累的程度方面 ,CT明显优于平片 ,但平片对骨折脱位型的显示较好 ,并提出了不稳定性脊柱骨折的影像诊断要点。结论 :CT与平片相结合 ,可提高不稳定性脊柱骨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不同手术方法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外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方法及其疗效。结果随访6-48个月。术中、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经X线及CT检查植骨均骨性愈合。不同术式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平均提高级数为:前路组1.5级,后路组1级,前后路组1.2级。结论对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应根据脊髓神经受压的方向及结构稳定重建的因素选择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崔海宁  张永进  单军标  徐杰  蒋恒 《浙江医学》2001,23(10):622-623
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病情重 ,并发症多 ,致残率高 ,治疗困难。我院从1998年8月至2000年3月 ,采用颈前路直接减压、撑开下复位、致压物切除、植骨、带锁纯钛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12例 ,效果满意 ,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12例 ,其中男7例 ,女5例 ;年龄18~63岁 ,平均42岁。致伤原因 :车祸伤8例 ,坠跌伤3例 ,压伤1例。损伤节段C31例 ,C43例 ,C54例 ,C63例 ,C71例 ;其中1例为C 4.5 两个节段 ,1例伴关节突交锁脱位。致压物为爆裂进入椎管的骨块和不同程度突入椎管的相邻椎间盘 (12…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无脊髓损伤的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对21例牵引复位失败的无脊髓损伤的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首先俯卧往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的侧决螺钉或棘突间钢丝固定;陈旧骨折脱位,需行脱位小关节的上关节突部分切除及黄韧带切除.不固定.然后再行前路切开椎体减压,髂骨植骨或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后一周带颈托下地行走.结果 本组21例脱位完全复位,无脊髓损伤发生,随访8~24个月,平均16月,植骨完全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结论 对于无脊髓损伤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宜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于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最大限度保留活动节段,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对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颈椎损伤的MRI诊断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保刚 《中原医刊》2004,31(10):10-12
目的:探讨MRI检查在颈椎损伤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0例颈椎损伤病例的临床和MRI表现,结果:本组30例颈椎损伤中发生于C5-7椎体水平22例,C3-4椎体水平7例.C1-2水平1例:单纯型骨折共10个椎体.压缩型骨折共18个椎体.爆裂型骨折共6个椎体。椎体脱位和脊柱不稳16例。脊髓肿胀6例,水肿12例.出血3例.脊髓横断2例.萎缩1例,脊髓空洞2例。椎间盘示14例变形、突出或破裂。椎旁软组织损伤26例。前、后纵韧带损伤14例。结论:MRI在颈椎损伤中具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可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弥补X线平片及CT的不足,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及可靠的依据,应作为颈椎损伤检查的首选方法及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1.
下肢疲劳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下肢疲劳骨折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分析经临床随访或病理证实的54例下肢疲劳骨折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X线及CT表现:早期呈边界清晰的低密度骨折线;中期可见与骨折线方向一致、边缘模糊的横形或斜形致密线;晚期增生的骨膜边缘清楚、范围局限,呈梭形或丘形骨痂.MRI表现:骨折线、骨膜增生及骨痂均为低信号,骨折端周围的骨髓及软组织水肿呈长T<,1>、长T<,2>信号,于脂肪抑制序列T<,2>WI上呈明显高信号.结论 疲劳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X线、CT及MRI三者相互结合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报告采用椎弓根钢板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4例。这是一种技术较简单而固定效果较确实的治疗颈椎骨折的方法。本文详细描述了手术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种手术方式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4月至2010年1月,分别采用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59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病历资料,其中前路手术组24例,后路手术组8例,一期前后联合手术组27例,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脱位纠正及植骨融合等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术后脊髓感觉及运动ASIA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椎体间移位平均(6.55±2.56)mm,术后为(1.04±0.37)mm,术前脱位椎体间成角(Cobb′s角)平均(16.80±7.02)°,术后为(2.71±1.45)°(P〈0.01);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椎体间植骨全部融合。结论采用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得到一定恢复,根据损伤类型、损伤节段以及脊髓受压部位、程度等综合因素选择手术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下颈椎骨折脱位术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种手术方式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4月至2010年1月,分别采用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59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病历资料,其中前路手术组24例,后路手术组8例,一期前后联合手术组27例,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脱位纠正及植骨融合等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术后脊髓感觉及运动ASIA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椎体间移位平均(6.55±2.56)mm,术后为(1.04±0.37)mm,术前脱位椎体间成角(Cobb′s角)平均(16.80±7.02)°,术后为(2.71±1.45)°(P<0.01);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椎体间植骨全部融合。结论采用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得到一定恢复,根据损伤类型、损伤节段以及脊髓受压部位、程度等综合因素选择手术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在其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5年8月我院30例经病理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患者影像学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资料特点。结果30例颈椎骨折患者中29例发生于下颈椎,CT和MRI检查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检出率均为100%,显著高于X线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CT及X线评估骨折严重程度准确率分别为100%、93.33%及56%,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好发于下颈椎,X线、CT及MRI检查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均可见特异性临床征象,具有较高的检出率,CT和MRI还能较好的反映骨折严重程度,对治疗临床和预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告158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探索治疗中的几个问题;方法1985-1996年,手术治疗胸腰椎不稳性骨折158例,手术方式为:脊椎棘定钢板,Harington‘s棒Lugue‘s棒和椎弓根针固定系统;结果经1年以上随访,有效率为44%-83%;结论手术治疗是恢复脊柱脊髓功能所必需的,为取得较好疗效,内固定方式应根据伤情和骨折类型进行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8例DVT患者进行检测,观察血管内径,血栓范围,血栓回声特征及管腔血流情况。结果:急性DVT形成后静脉内径明显增宽,血栓表现为均质低回声;慢性血栓回声为不均质较高回声,血栓部位血流信号消失或充盈缺损,并可继发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DVT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方法。且操作简便,具有安全、迅速等特点,同时可通过动态观察其演变情况,判断临床治疗效果,故为诊断DVT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09年7月-2012年1月确诊为下颈椎骨折脱位的3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皆行颈椎CT扫描,充分评估下颈椎骨折脱位及脊髓压迫程度。术中采用后路减压复位术联合前路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辅以康复治疗效。结果:术后随访7~21个月,39例患者脱位完全复位,损伤节段稳定,均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脱出及神经、血管、食管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均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JOA评分治疗评分改善率为43.17%,神经损伤均有恢复,脊髓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级。结论: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前路内固定术联合后路减压复位术具有有效、安全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的诊断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期间在本院行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且术后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先行彩色多普勒检查,随后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患者确诊后立即实施溶栓治疗,统计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下肢深静脉造影后,对比两者诊断情况.同时,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溶栓前后血流频谱Vs、Vd和RI指标变化.结果:经彩超检查显示38例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检出率为76. 00% (38/50),根据血栓形成情况分为周围型18例(36. 00% ),中央型22例(44. 00% ),混合型10例(20. 00% ),其中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比最低,显著低于周围型和中央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下肢深静脉造影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检出率84. 00% ,略高于超声诊断76. 00% ,但是无显著差异(P>0. 05).与下肢深静脉造影相比,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0. 48% (38/42),无误诊者,漏诊者为9. 52% (4/42). 4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溶栓治疗前血流频谱显示:Vs(48. 06 ± 5. 03)cm/s、Vd(10. 36 ± 2. 39)cm/s、RI(1. 75 ± 0. 37);溶栓后为Vs(37. 06 ± 4. 11)cm/s、Vd(7. 69 ± 2. 67)cm/s、RI(2. 67 ± 0. 53);溶栓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准确性较高,可为临床溶栓治疗提供参考资料,可作为疑似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无髁突骨折的颞颌关节即刻损伤后的潜在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无髁突骨折的颞下颌关节损伤患者36例,共72侧关节纳入研究。所有的患者锥形束CT结果均显示髁突及关节窝无骨折且伤后髁突表面骨质“完整”。患者伤前均无关节疾患,伤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区疼痛和张口受限及弹响,其中24例合并有面部及其他部位的骨折。通过MRI对纳入患者进行影像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MRI检查显示有关节48侧关节发生不同程度损伤,发生率为66.7%。损伤类型为骨髓水肿12侧(25%),关节盘后区损伤撕裂27侧(56.25%),关节盘移位33侧(68.75%)以及关节腔积血、积液36侧(75%)。关节盘后区损伤撕裂,关节盘移位,关节腔积血(积液)与骨髓水肿的发生率相比较,前3者发病率明显高于骨髓水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MRI在无髁突骨折的颞颌关节即刻损伤后,能清楚的显示出关节软组织的损伤部位和类型。此外,在这些损伤中关节盘后区损伤撕裂,关节盘移位,关节腔积血(积液)与骨髓水肿的发生率相比较,前三者发生率明显高于骨髓水肿。MRI是无髁突骨折的颞颌关节即刻损伤后重要检查和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