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虹  张萍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377-379
<正>冠状动脉慢血流是指除外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病、瓣膜病等因素,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未发现冠状动脉具有明显病变,却出现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这一现象由Tambe等[1]于1972年首次提出。尽管近年来心脏科医生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有所认识,但目前国内外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发病机制及出现的临床危害所进行的研究并不多,治疗亦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在为反复胸痛患者行冠脉造影检查时会发现部分患者冠状动脉并没有明确的狭窄,但其远端血流却灌注延迟,当除外溶栓术后、冠脉成形术后、冠脉痉挛、冠脉瘤样扩张、心肌病、瓣膜病等一系列疾病,这一现象被称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表现为反复发作静息型心绞痛,而且可能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等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由于冠脉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逐渐被引起重视,但人们仍然对其发病机制及治疗了解甚少,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治疗及预后缺乏明确的认识。本文重点讨论了冠状动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并总结了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治疗以及该疾病的预后影响,并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研究进展及治疗进行简单的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立普妥)在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治疗作用。方法入选有胸痛症状但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存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但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75例病例,随机分为他汀组(45例)和非他汀组(30例)。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半年。入选28例有胸痛症状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且运动试验阴性的无心脏病患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ET-1及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以比色法测定NO水平。结果 (1)冠脉造影结果显示,CSF组(他汀组及非他汀组)各支冠状动脉的血流TIM I帧数及平均帧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年后,他汀组及对照组各支冠状动脉的血流TIM I帧数及平均帧数均明显低于非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三组间TG和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组TC和LDL-C明显低于非他汀组及对照组(P0.05);(3)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hs-CRP、ET-1、IL-6和NO与CSF的发生相关。(4)阿托伐他汀治疗心绞痛临床症状的总有效率84%。结论阿托伐他汀在调脂的同时可以发挥调脂外效益,具有抗炎、保护内皮作用,从而改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临床症状。其治疗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有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PAF)与冠脉慢血流的关系。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但存在冠脉慢血流的患者66例为I组,男38例,女28例。冠脉造影正常无冠脉慢血流的患者88例为II组,男51例,女37例。冠状动脉血流情况按照校正的TIMI血流分级方法评估。所有患者在住院后随访1年,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有无PAF。P波离散度(Pd)从体表12导联心电图测得。计算PAF在各组的发病率。结果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心力衰竭、糖尿病、高脂血症、抽烟史等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I组患者Pd与II组比较明显延长(39.3±12.6)vs21.5±10.8milliseconds,P<0.01).,PAF发病率明显比II组升高(18.2%vs7.9%,P<0.01)结论在有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患者中患者P波离散度较对照组明显延长,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病率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存在慢血流现象但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53例患者为慢血流组,并随机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流正常的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对影响慢血流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临床指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而慢血流组患者的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尿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血尿酸水平增高是慢血流患者的危险素。结论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尿酸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与慢血流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相关危险因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与冠状动脉慢血流发生可能有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存在慢血流现象但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43例患者为慢血流组,并随机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流正常的40例为对照组。应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对影响慢血流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率、血压、血糖、血脂及凝血时间等临床指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而慢血流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体重指数、尿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体重指数、尿酸是慢血流患者的危险因素。结论体重指数、尿酸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与慢血流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外膜主要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校正的TIMI帧数大于正常冠状动脉血流速度2个标准差者定义为冠状动脉慢血流,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的年龄、性别、吸烟史、体重指数(BMI)、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以及血尿酸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浓度、C反应蛋白水平、血小板聚集率等的差异,同时进一步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观察上述因素中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结果冠状动脉慢血流组的BMI、吸烟史的比例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慢血流组的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高脂血症、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血小板聚集率均是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吸烟、高脂代谢状态和炎症状态以及高血小板聚集是促进冠状动脉慢血流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检出率、临床意义及诊治方法.方法 在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采用多体位投照及观察并对可疑者经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200 μg后复查造影,对检出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0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共检出慢血流现象34例,检出率4.8%,结合临床观察,3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痛及心电图ST-T改变.结论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并不罕见;治疗上以能扩张小于200 μm血管的双嘧达莫为主要药物,患者总体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王喆  宋德明  郑元喜  胡进 《安徽医药》2017,21(9):1566-1569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冠状动脉疾病,临床表现类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但却发生血流灌注延迟现象.目前对CSFP发生的机制尚存在争议,治疗上也同样无明确指南.临床上针对CSFP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双嘧达莫、曲美他嗪等.这几种药物虽然都有一定改善慢血流现象的作用,但都未在临床上大规模使用.尼可地尔作为近些年用于治疗CSFP的新药,其独特的扩张血管作用,可能成为治疗CSFP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造影 ( CAG)常不能显示直径 <0 .6mm的小冠状动脉病变 ,并低估病理上 5 1%~ 75 %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 [1 ] 。大约有 15 %~ 2 0 %临床有明确的心绞痛、运动试验阳性、心肌核素显像也有运动后心肌缺损 ,甚至在平静时心电图可以有 ST段下移 ,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 [2 ] ,故冠状动脉造影有其局限性。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是一种心脏负荷试验 ,是通过一定负荷量的生理运动增加心肌的氧耗 ,推测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从而了解心脏病理变化的技术。为此 ,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同时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 ,分析两种方法差异性并作一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血脂、炎症标志物、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校正的TIMI血流分级(CTFC)方法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于本院2012年8月~2013年10月因胸痛可疑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中选择诊断为慢血流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31例)和常规治疗组(35例),他汀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4周,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另选取36例有胸痛症状但CAG正常的无心脏病患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内皮素-1(ET-1)及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采用比色法测定NO水平.结果 他汀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水平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治疗组治疗后ET-1、IL-6水平明显降低,NO水平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期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改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2.
<正>在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尽管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PCI)术开通了梗死相关血管,但仍有部分患者发生慢(无)血流现象,导致心肌水平再灌注失败,影响手术疗效和患者的预后[1]。近年来兴起的血栓抽吸术可有效去除"罪犯"血管的血栓,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国外研究表明,在常规PCI术前使用抽吸导管可以改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再灌注及预后[2]。为此,将我院开展导管血栓抽吸术联合PCI术治疗的临床观察报告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液细胞成分与男性冠状动脉慢血流( SCF)的关系。方法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经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40%的男性患者199例,根据校正的TIMI血流计帧法分为SCF组151例,正常对照组48例,比较2组临床变量。结果2组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吸烟史和冠脉轻度狭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SCF组年龄较低,而高脂血症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05)。血液细胞成分比较发现SCF组白细胞计数[6.70(5.62,7.94),6.12(5.38,6.65)]、血红蛋白[150(142,157),145(137,151)]和红细胞压积[43.2(40.74,5.0),42.2(40.4,44.2)]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05),多因素分析提示高脂血症( P =0.014,OR 2.385,95%CI 1.197~4.753)和血红蛋白( P =0.030,OR 1.034,95%CI 1.003~1.066)是SCF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高脂血症和血红蛋白是男性冠状动脉SCF的临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是指有胸闷或胸痛等症状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心外膜冠状动脉病变,而远端血管造影剂充盈延迟的现象。Tamble等于1972年首先报道,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造影的普及,CSF的检出率不断增高,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胰岛素抵抗与非糖尿病患者CSF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是指排除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结缔组织病等病因后,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未见明显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而存在远端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1]。最早是由Tambe等于1972年首次提出,近年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普及,此现象逐渐增多而被心血管医生所重视,成为目前研究热点之一。但对于导致此现象的原因尚不明确,有研究认为内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冠状动脉慢血流(SCF)现象患者肺功能变化。方法 60例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发现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应用尼可地尔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诊治的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患者286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143例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143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尼可地尔,比较患者治疗后的校正的血流分级血流帧数(CTFC)以及心绞痛发作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CTFC、心绞痛的发作频率以及持续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应用尼可地尔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冠状动脉远端血流灌注延迟现象,缓解患者心绞痛病情,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132例研究对象按照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CSF组66例和对照组66例,比较2组间血清GDF-15、hs-CRP水平差异;Spearman法分析血清GDF-15和hs-CRP与冠脉血流平均TIMI血流帧数(mTFC)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CS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SF组血清GDF-15[969.01(620.39,1 191.01)ng/L vs. 552.73(197.06,776.09)ng/L]、hs-CRP[5.36(2.57,6.77)mg/L vs. 0.96(0.49,3.47)mg/L]水平以及冠脉血流mTFC[27.38(23.17,33.20)帧vs. 16.52(14.13,19.12)帧]均升高(P<0.01);CSF组血清GDF-15、hsCRP水平与mTFC呈正相关(rs分别为0.417、0.336,均P<0.01);二元Logistic回归...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的易发因素及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将被诊断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的76例患者作为病例组,6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分析慢血流的易发因素。将76例慢血流患者随机分为叶酸治疗组36例和对照治疗组40例,比较叶酸治疗的疗效。应用SPSS 16.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两样本等方差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中男性56例,占73.68%;多数患者有吸烟史(40例,52.63%)、糖尿病史(18例,23.68%)和高血压病史(12例,15.79%),尿酸、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叶酸治疗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70.0%,对照治疗组的有效率为4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体重指数高、吸烟史、血脂水平高、尿酸值高、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能为慢血流的易发因素,叶酸治疗慢血流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20.
探讨血尿酸(UA)水平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CSFP患者为冠脉慢血流组,30例冠脉有病变者为冠心病(CHD)组,30例冠脉造影检查正常者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测量三组血UA水平。对冠脉慢血流组及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左前降支、回旋支和右侧冠状动脉TIMI帧计数(TFC〉值,并分析冠脉慢血流组患者平均TFC值与血UA之间的关系。结果冠状动脉慢血流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左前降支、回旋支以及右侧冠状动脉TFC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均P〈0.05);冠状动脉慢血流组血UA水平为(340.79±79.40)μmoI/L,对照组UA水平为(220.45±82.34)μmol/L,CHD组UA水平为(426.25±87.02)μn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冠状动脉慢血流组血uA水平与冠状动脉TFC值呈正相关(r=0.943,P=0.007)。结论血UA水平的升高与CSFP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