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患者,男,38岁,农民,2000年初无明显诱因,自觉乏力、发热(38℃左右)、咽癌,消炎治疗后缓解。数天后间断出现傍晚发热(38℃~39℃),晨起体温正常,无咳嗽,无盗汗,抗炎治疗无效。半月后,自觉腹胀,小便黄。查体:皮肤及巩膜轻度黄染,面色污秽,肝掌,蜘蛛痣,肝肋下未触及,脾于肋下6.0cm边缘钝、质韧、轻度触痛,腹部移动性浊音(+),血常规WBC4. 0× 109/L,肝功检查异常(ALT 235. 4u/L, AST 409u/L, ALB 27.2g/L, TBIL 89umol/L, DBIL4… 相似文献
2.
病例摘要:男患,37岁,于1988年7月10日入院。患者近4年来因肝炎后肝硬化并上消化遭出血、腹水多次住院治疗。此次入院前3天开始呕吐咖啡色液体,解黑色稀便,伴发热,腹胀。入院体检。体温38℃,脉搏10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80/50mmHg。呻 相似文献
3.
4.
5.
6.
本文报告了1例水貂养殖员布病患者。患者发烧,最高体温39.7℃,伴有乏力、身困、食欲不振,常大汗淋漓,关节疼痛不明显。经询问病史得知患者发病前经常接触病死羊羔,血检布病虎红平板凝集抗原和布病试管凝集抗原均阳性,确诊该患者为布鲁氏杆菌感染。经布病的对症治疗和抗菌治疗,患者痊愈出院。布病健教对象应扩大范围,同时应做好高危人群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48岁。因反复腹胀、乏力、呕血、黑便7年,诊断为门脉性肝硬化腹水并上消化道出血先后15次住院治疗。近10天来腹胀、乏力加重,排黑便,故再次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4次,呼吸20次,血压16/11kPa。慢性病容,巩膜轻度黄染,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84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胀呈蛙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报告此病例,主要是分析布鲁氏菌病误诊为慢性活动性肝炎的原因。方法通过临床症状和体征、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做出正确的诊断。结果该病例诊断为布鲁氏菌病。结论通过对布鲁氏菌病误诊原因分析,能为临床医生对布鲁氏菌病诊断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0.
食用烤羊肉串后患布鲁氏菌病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国内外报道的病例多为农牧区密切接触者,食用烤羊肉串患布病尚未见报道。 患儿:张××,女,8岁。于1997年2月10日下午在张家口市内小摊点食用火烤羊肉串18串,12日午后发烧,体温39.2℃,出汗后退热。在医院注射安痛定、柴胡半月余无好转,先后到北京市、张家口市、部队等9家医院就诊,诊治达5个月之久。 病程中查白细胞4.7×10~9/L、中性0.58、淋巴0.42,B超检查肝、胆、脾、肾正常,心肺功能正常,乙肝表面抗原(-),血培养无细菌生长,疟原虫(-),类风湿因子(-),狼疮细胞(-)。先后静脉点滴青 相似文献
11.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造成误诊,甚至延误治疗,使病情加重或转为慢性。为了给更多的临床医师提供参考,现将1例急性期布病误诊为心肌炎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2.
张兴国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9,(6):407-407
患者,男,38岁,2008年11月7日起出现高热、乏力、出汗、周身关节痛等临床症状,住丰宁县医院内科按感冒治疗1周。治疗期间高热一直未退,症状尚未缓解,经专家会诊怀疑布病转丰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血清学检查,经布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为阳性,试管凝集试验为1:400(+++)。 相似文献
13.
1 临床资料患者 ,男 ,38,因持续发热 3天于 2 0 0 0年 9月10日入院。自述 2周内有野外工作史。入院体检 :体温 39.5℃ ,急性热病容 ,心肺无异常 ,肝脾未及。血常规示 :白细胞 10 .9× 10 9/ L ,中性 78% ,淋巴 2 2 % ,未见异淋。尿常规示 :蛋白 ,镜检未见异常 ,出血热抗体阴性 ,心电图正常。入院后 ,每日给予青霉素80 0万 μ,清开灵注射液 60 ml,联合分次静滴治疗 2天后 ,患者仍持续发热不退 ,且出现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查体心音极弱。急作心电图示 : 、 、 、 a VL、 a VF、 V4 ~ V6导联 ST下移 0 .15~0 .2 0 m V,T倒置。实…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71岁,因"反复纳差伴发热半年,加重1个月"入院,既往有胆囊结石史10余年,无肝炎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病程中有纳差、乏力、上腹部不适,反复发热,以低热为主,最高39℃.入院查体:T 37℃,P 72次/min,R18次/min BP100/68 mmHg,神志清楚,精神一般,消瘦,皮肤黏膜无黄染,颈软,双肺呼吸音粗,左下肺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HR 72次/min,律齐,心音低钝,腹平软,肝肋下未触及,右上腹压痛(+),肝区叩痛(+),墨菲氏征(+),脾左肋下3 cm,双下肢无浮肿,病理反射未引出.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阴性,ALP 204.7 U/LGGT 89.9 U/L,肾功能、血糖、电解质正常,血常规示RBC1.92×1012/L,Hb 55 g/L,HCT 18.6%,WBC 9×109/L,N83.61%,PLT 70×109/L.肿瘤标志物AFP 1.6 ng/mLCEA7.2 ng/mL,CA199>400 U/mL,上腹部CT示肝内胆管囊状扩张,肝内胆管、胆囊、胆总管多发结石,肝右叶占位,考虑肝内胆管癌,脾大.胸片示左肺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性肠病与肝功能分级、门脉高压性胃病、食管静脉曲张的关系.方法:对42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常规结肠镜检查,跟踪随访两年,并对其并发PHC进行分析.结果:42例肝硬化患者中,PHC发生率52%,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率为79%,其中行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及套扎治疗者分别为26%、38%.PHG发生率为55%.随访跟踪两年,发现51%的患者发生下消化道出血.PHC发病率没有随肝功能分级加重(X2=2.64,P>0.05)、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增加(X2=1.84,P>0.05),下消化道出血与PHC发病率存在明显相关性(X2=13.14.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PHC发病率没有随肝功能分级、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增加而上升,但PHC是出现下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王××,男,28岁,工人。主诉上腹部疼痛、间歇性黑便3个月。1991t年8月12日我院门诊胃镜见胃体大弯侧有一直径为1.5cm山田Ⅲ型息肉,表面充血糜烂,未见活动性出血。诊断为胃息肉。1991年8月21日因呕血黑便急诊入院。既往无肝病史,有烟酒嗜好。体温36.8℃,脉率100次/分,血压10.7/6.7kPa,发育正常,营养欠佳,贫血外貌,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入院拟诊胃息肉并出血。入院后经补液、输血、胃内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 ,47岁 ,农民。因畏寒、发热、周身酸痛伴右腹股沟肿痛 1周 ,于1999- 10 - 0 7入院。患者于 1周前急起畏寒、发热 (体温高达 39 5℃ )、头痛、全身肌肉及关节酸痛 ,伴右侧腹股沟肿痛 ,右下肢活动时疼痛加重 ,因而不能走路 ,曾在当地医院治疗无好转而入我院。体检 :体温 39 5℃ ,脉搏 96 /min ,呼吸 2 2 /min ,血压 15 0 / 9 5kPa ,神志清楚 ,精神萎靡 ,呈急性重病容 ,全身皮肤巩膜无黄疸及出血点 ,右侧腹股沟皮肤红肿。双侧腹股沟均可扪及 45枚黄豆至蚕豆大小淋巴结 ,右侧腹股沟有一淋巴结约 3cm× 3cm× 2cm ,质硬 ,… 相似文献
18.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34岁。因阵发性腹绞痛伴嗜睡、精神错乱、咖啡色尿10天.于1984年2月16日以“血卟啉病”住院。入院前10天暴食后突感右季肋部胀满,上腹部不适,阵发性全腹绞病,以右上腹为著,伴头晕、嗜睡、言语错乱,并在大便时突然晕倒,不省人事,约20分钟后自行清醒。相继出现皮肤搔痒,巩膜黄染,怕光,咖啡色尿。在某医院诊为“急性肝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并结节病在临床相当罕见. 本文报道1例中年女性患者, 因皮肤巩膜黄染1年余, 进行性加重6 mo入院. 入院后给予保肝退黄降酶等治疗, 经查体、血尿便常规以及免疫全套等检查, 确诊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并且经淋巴结活检诊断为淋巴结结节病. 相似文献
20.
<正>患者,男性,20岁,因反复发热、喘息2年,发现丙型肝炎肝硬化1年,抗病毒治疗4月,再次加重1周于2015年9月14日入住我院。患者于16年前因出现蚕豆病,急性溶血性贫血有输血史。患者于2年前受凉后出现发热,伴咳嗽,咳白色痰,伴喘息,予以抗感染等治疗,患者症状稍好转。后多次反复发作抗感染治疗无效,2015年4月26日ALT87 U/L,AST122 U/L,HCV RNA2.44×107 IU/mL,武汉同济医院明确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