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利用分级液压脑损伤骨折模型研究脑损伤后大鼠血清中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的变化及对脑损伤后骨折愈合加速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空白对照组10只,单纯骨折组48只,脑损伤骨折组144只,脑损伤按轻重分成轻、中、重三组,通过侧方液压脑损伤及开放骨折建立模型,损伤后适时取SD大鼠血清及骨折标本,通过放射免疫荧光、X片及骨折直径及生物特性测量了解血清中NPY的含量、骨折愈合情况、骨痂直径及抗应力的大小。结果单纯骨折组、脑损伤骨折组血清中NPY含量升高,尤以中、重度脑损伤骨折组明显;单纯骨折于第1天达到高峰,为(10.96±4.48)ng/ml,随后下降,而脑损伤骨折组于第3天达到高峰,分别为(22.27±6.48)ng/ml、(34.94±7.12)ng/ml、(56.63±12.36)ng/ml,随后下降,除轻度脑损伤骨折组伤后3h及伤后14天,轻、中、重度脑损伤骨折组血清中NPY含量明显高于单纯骨折组(P<0.05),且时间长;脑损伤骨折组骨痂无论在影像学、直径大小及骨痂抗应力均大于单纯骨折组,术后3、4周X片、骨痂直径及抗应力重度组明显大于中度、轻度及单纯骨折组,而中度组大于轻度组且骨痂致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本实验结论与临床观察一致,脑损伤骨折大鼠骨折愈合快于单纯骨折,且脑损伤越重血清中NPY含量越高,骨折愈合越快,骨痂量越大,愈合时间短,推测脑损伤轻重可能与NPY含量及骨折愈合速度相关。  相似文献   

2.
杨颖  冷秀梅 《现代医学》2002,30(1):34-35
目的 初步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病过程中神经肽Y(NPY)和内皮素 1(ET 1)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 (RIA)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 3、7、14、2 8d的NPY、ET 1水平 ,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各期NPY、ET 1含量均明显升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NPY在脑梗死治疗前含量最高 ,治疗后呈进行性下降 ;ET 1在发病后 2周左右达到高峰。结论 循环状态下的NPY、ET 1的变化能反映脑部病灶部位交感神经、网状内皮系统分泌的情况 ;NPY、ET 1的变化与病情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患者血浆神经肽Y和内皮素含量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颖  冷秀梅 《铁道医学》2002,30(1):34-35
目的:探讨探讨脑梗死患发病过程中神经肽Y(NPY)和内皮素-1(ET-1)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测定急性脑梗死患治疗前及治疗后3,7,14,28d的NPY,ET-1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各期NPY,ET-1含量均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性差异(P<0.01)。NPY在脑梗死治疗前含量最高,治疗后呈进行性下降,ET-1在发病后2周左右达到高峰。结论:循环状态下的NPY,ET-1的变化能反映脑部病灶部位交感神经,网状内皮系统分泌的情况;NPY,ET-1的变化与病情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孙巨军  张鹏  杨三林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0):1430-1431
神经肽Y(NeuropeptiderY,NPY)是美国学者Tatemoto等于1982年首次从猪脑中发现并分离提纯的含3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活性多肽,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及许多器官。NPY在神经组织中含量最高,血浆中也有一定含量。NPY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对血管系统而言,它是较强的缩血管因子之一。在脑出血发生后,由于神经组织和脑血管的病变,神经组织中的NPY释放并弥散人血而使血浆中NPY的含量增高[2]。为探讨血浆NPY含量在脑出血后的变化和与脑血管病发生的关系,笔者对76例脑出血患者及30例健康人血浆NPY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谢景烈  王学群  邓英太 《中外医疗》2010,29(1):74-74,76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时神经肽Y(NPY)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AMI患者胸痛发作时及治疗缓解3d后血浆中NPY浓度。结果AMI入院胸痛发作时血浆NPY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69.5±100.7)ng/L,(270.8±99.7)ng/L对(155.6±37.8)ng/L,P〈0.010],经治疗缓解后均下降到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172.4±100.9)ng/L,(176.8±60.5)ng/L对(155.6±37.8)ng/L,P〉0.05]。急性心梗组入院时泵功能Ⅲ~Ⅳ级者(n=5)血浆NPY浓度明显高于Ⅰ~Ⅱ级者(n=5)[(333.7±79.4)ng/L对(167.9±36.9)ng/L,P〈0.05]。结论AMI患者发病时NPY增高可能是由于严重心肌缺血、剧烈胸痛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及血小板释放NPY增多所致,而NPY增加进一步引起冠脉痉挛,加重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含量的变化,并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正常人进行对照,认识其变化的意义。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例,正常对照者20人,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浆NPY水平。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作期血浆NPY水平为202.12±35.34pg/ml,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164.45±24.27pg/ml和156.35±21.84pg/ml(均P<0.05)。且经2周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NPY含量显著下降至159.66±18.75pg/ml,治疗前后差异明显(P<0.05)。结论 血浆NPY水平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作期显著升高,NPY参与了心绞痛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31例脑出血患者治疗前后和30例正常人的血浆NPY含量。结果 脑出血急性期与对照组比血浆NPY无显著性差异,经治疗在发病1 ̄2周及3 ̄4周血浆NPY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结论 NPY在脑出血发病机理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神经肽Y(NPY)是机体内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NPY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中以海马内浓度最高,通过与不同亚型的受体结合发挥不同的生物学功能。神经损伤时,NPY可通过调节腺苷酸环化酶、相应离子通道及酶的作用,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神经损伤的机制不同,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疾病状态下NPY均可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但具体的作用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0.
黄伟  季峰 《浙江医学》2006,28(8):626-627,630
目的 探讨胃溃疡患者血液中瘦素与神经肽Y(NPY)的变化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48例胃溃疡溃疡组和79例健康体检者(癌素正常对照组和NPY正常对照组)血液中瘦素和NPY的浓度。结果 胃溃疡组和正常对照组的瘦素和体脂呈正相关(P=0.678,P=0.000;P=0.557,P=0.000),但瘦素和NPY间无相关性(P=0.009,P=0.951)。胃溃疡组瘦素、NPY水平显著低于瘦素正常对照组及NPY正常对照组(P=0.000;P=0.005)。结论 瘦素、NPY可能参与了胃溃疡的发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外伤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的变化规律及与脑外伤严重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86例重型脑外伤患者 和86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于入院时、入院后第1、2、3、5、7天和体检时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ELISA 法测定血浆脂联素水平。结果 脑外伤后血浆脂联素水平6h内升高,24h到达高峰,后逐渐下降,入院时、入院后第1、2、3、5、7天的血浆脂联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蛛网膜下腔出血、环池消失、中线移位(>5mm)和瞳孔散大患者各个时间点血浆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其对照组(均P<0.01)。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与各个时间点血浆脂联素水平均呈负相关(均P<0.01)。结论 脑外伤后血浆脂联素水平升高,与脑外伤严重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调节活化正常T 细胞表达 和分泌因子(RANTES)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 年1 月—2019 年12 月武警海警总队医院 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50 例作为颅脑损伤组,选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150 例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 发生主要不良事件分为不良事件组51 例和无不良事件组99 例。测定血清MCP-1、RANTES、C 反应蛋 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S100B 水平。结果 颅脑损伤组血 清MCP-1、RANTES、CRP、IL-6、TNF-α 和S100B 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颅脑损伤患者血清 MCP-1、RANTES 水平与入院GCS 评分呈负相关(r =-0.627 和-0.634,P <0.05),与血清CRP、IL-6、 TNF-α、S100B 水平呈正相关(MCP-1 :r =0.516、0.497、0.534 和0.558,P <0.05 ;RANTES :r =0.542、 0.485、0.497 和0.516,P <0.05)。不良事件组血清MCP-1 和RANTES 水平高于无不良事件组(P <0.05)。 颅脑损伤死亡组血清MCP-1 和RANTES 水平高于存活组(P <0.05)。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血清MCP-1 和 RANTES 水平升高,其水平与脑损伤程度、炎症程度、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骨折病人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骨折部位、骨折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出现深静脉血栓(DVT)的关系。方法收集因骨折住院的病人35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再划分为A组(ISS ≤ 16分,n=178),B组(ISS>16~ < 25分,n=62)和C组(ISS ≥ 25分,n=110);根据病人治疗期间是否出现DVT分为DVT组(n=32)和非DVT组(n=318)。同时,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100名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D-D、FIB水平。结果观察组D-D、FIB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 < 0.01);不同骨折部位的D-D水平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多发性、脊柱、胫腓骨、足骨、股骨、肱骨、尺桡骨,FIB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多发性、胫腓骨、足骨、脊柱、肱骨、股骨、尺桡骨。随着损伤程度越严重,D-D、FIB水平均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P < 0.01);DVT组D-D、FIB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D、FIB与DVT的发生有较强的相关性(P < 0.01和P < 0.05)。结论D-D、FIB水平的检测可以帮助判断病人的凝血情况、病情的严重情况以及帮助预测DVT的发生率,是骨折病人重要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髓过氧化物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邹国英  蒋洪敏 《重庆医学》2011,40(29):2915-2917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患者血清髓过氧化物酶(serum myeloperoxidase,MPO)活性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90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GC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损伤(13~15分)29例,中度损伤(9~12分)29例,重度损伤(3~8分)32例。测定颅脑损伤患者伤后3、6、12、24、487、2 h血清中MPO活性(比色法)、血液白细胞数(WBC)、中性粒细胞数(neutrophil,NEUT#)、中性粒细胞比值(neutrophil ratio,NEUT%),并作相关分析。结果 颅脑外伤患者血清MPO活性、WBC、NEUT#、NEUT%与患者的损伤程度呈正相关。不同损伤程度患者血清MPO活性均受病情进程的影响(P<0.01),随病情发展伤后3 h血清MPO活性开始增加,于12 h达高峰,以后逐步下降,72 h后降至受伤时水平,只有轻度患者可降至正常水平。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MPO活性只与NEUT%存在正相关性(P<0.01),且其他三者不受病情进程的影响。结论 血清MPO活性更能敏感地表现出颅脑损伤患者随病情发展的变化,监测患者血清MPO活性并进行动态观察对病情的评估及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测定脑外伤合并骨折后血清素与NGF在不同时间段的含量变化,分析与骨折愈合的关系,拓展脑外伤加速骨折愈合机制的研究视角,同时为骨折愈合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脑外伤合并骨折组(A组)、单纯脑外伤组(B组)、单纯骨折组(C组)各40例,健康体检人员(D组)20例作为对照组.于外伤后第1、3、7、14天抽取实验对象的外周静脉血3mL,通过离心得到血清并编号,ELISA法测定所有标本的血清素及NGF的含量,A组及C组于伤后4、8和12周摄片观察骨痂形成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 伤后第1天A、B、C组血清素含量均高于D组,伤后第3天A、B、C组血清素含量趋于下降;伤后第7、14天B、C组血清素含量下降至正常,与D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血清素含量下降明显,低于D组,A组不同时间水平差异有显著性,且为下降趋势,分组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伤后第1天A、B、C组NGF含量与D组差异无显著性,伤后第3、7、14天均高于D组,A组不同时间水平差异有显著性,且为上升趋势,分组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4周时A组骨痂发生率较C组有明显差异(P<0.05),8周及12周A组骨痂发生率较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外周血中血清素含量降低及NGF水平上调可促进骨形成,血清素与NGF在骨折愈合加速过程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16层螺旋CT对可疑颅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16岁以上颅脑外伤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的对象为CT诊断为可疑颅骨骨折且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患者在术前行头颅CT检查,以术中探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绘制头颅CT诊断颅骨骨折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确定其特异度、灵敏度,分析其诊断颅骨骨折的能力。 结果16层头颅CT诊断可疑颅骨骨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P=0.038,95%CI: 0.816~0.964)。当骨折线宽度为1.29mm时,诊断结果特异度为71.7%,灵敏度为96.3%,Youden指数为1.68。亚组分析表明,头颅CT对年龄偏大者诊断价值较高(P=0.03)。结论 头颅CT可用于颅脑外伤可疑颅骨骨折的急诊筛查,尤其是年龄偏大者,但对于颅骨骨折的确诊仍需要术中探查来明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血浆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水平与重型脑外伤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取86例重型脑外伤患者入院时及86例健康体检者静脉血,用ELISA法测定血浆UCH-L1水平,分析血浆UCH-L1水平与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重型脑外伤后6个月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1~3分)的相关性,以及血浆UCH-L1水平对重型脑外伤患者6个月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预测特异度和敏感度.结果 重型脑外伤患者血浆UCH-L水平[(1.69±0.45)ng/ml]较健康体检者[(0.14±0.03)ng/ml]明显升高(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血浆UCH-L1水平是重型脑外伤后6个月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入院时GCS呈显著负相关(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血浆UCH-L1水平预测脑外伤后6个月神经功能预后不良有显著预测价值(P<0.01),且判定血浆UCH-L1水平2.08 ng/mL对预测脑外伤后6个月神经功能预后不良有83.3%的灵敏度和81.8%的特异度.结论 脑外伤后血浆UCH-L1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重型脑外伤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TBI)患者血糖动态变化与伤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71例中、重型TBI患者,于入院当时和入院后第2~7天空腹抽取静脉血,进行血糖测定,动态观察血糖的变化,并对临床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总结,评估血糖动态变化与伤情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本组均为伤后12 h入院。71例患者中,A组中型伤者37例,B组重型伤者22例,C组特重型伤者12例。入院时A组、B组、C组患者的平均血糖值分别为(5.9±2.5)mmol/L、(8.9±2.1)mmol/L和(14.2±1.9)mmol/L,B组、C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后7 d内动态监测显示,B组伤后1~4 d内血糖值高于A组,而5~7 d内则无差异;C组伤后7 d内的血糖值,均明显高于A组、B组(P<0.01)。本组死亡18例,存活53例;死亡组伤后7 d内的血糖值,也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结论:中型、重型TBI患者伤后血糖均有程度不同的增高,血糖增高的程度和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血糖明显增高者往往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