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髂骨恶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盆环稳定性重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髂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及转移瘤切除后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联合异体骨移植或联合骨水泥(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重建骨盆环稳定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1999年7月~2004年7月,采用完全切除重建的方法治疗16例髂骨恶性骨肿瘤,男9例,女7例。年龄16~80岁。原发性骨肿瘤10例,其中软骨肉瘤4例,骨肉瘤3例,尤文氏瘤2例,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根据Enneking肿瘤分期系统进行分期,ⅠA期2例,ⅡB期8例,髂骨完全切除后,均采用异体骨联合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重建骨盆环稳定。转移瘤6例,其中乳腺癌2例,肺癌1例,肾癌1例,甲状腺癌1例,前列腺癌1例,均为孤市性转移病灶;采用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或结合PMMA固定重建。术后观察重建并发症,局部肿瘤复发及植骨愈合情况,采用Enneking保肢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10例髂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获随访5~65个月,平均35.6个月。可疑深部感染2例,内固定松动2例,异体植骨不愈合1例;植骨愈合时间4.2~8.4个月,平均5.8个月,无排异反应;肿瘤局部复发2例,肺转移3例,死亡2例;8例生存者平均功能评分24.8(82.7%),其中优4例、良3例、可1例。转移瘤患者中位生存期11.8个月(4.6~48.5个月),4例患者生存超过1年;术后无深部感染,2例内固定松动均未使用PMMA,局部出现新病灶3例,术后患者疼痛均有明显缓解,并能负重行走;1年时随访,平均功能评分21.7(72.3%),其中优2例、良2例。结论 椎弓根钉一棒固定系统联合异体骨或PMMA对髂骨原发性及转移性恶性骨肿瘤全髂骨切除后骨盆环重建可以达到稳定的目的,其并发症低,功能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髂骨翼肿瘤的切除与重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Guo W  Tang S  Dong S  Li X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2):813-816
目的 探讨髂骨翼肿瘤切除及重建方式。方法1998年7月至2004年7月,61例髂骨翼肿瘤患者接受髂骨肿瘤切除重建手术。其中男38例,女23例;年龄12~78岁,平均43岁。根椐Enneking骨盆肿瘤分区:肿瘤累及Ⅰ区36例,Ⅰ、Ⅱ区17例,Ⅰ、Ⅳ区8例。肿瘤切除术后,检查骨缺损的大小,将钉棒系统应用于髂骨肿瘤切除后的缺损重建中。对于肿瘤累及Ⅳ区的患者,行钛网杯重建髋臼顶及全髋置换术。对于儿童患者,采用植骨或斯氏针+骨水泥固定。结果61例髂骨肿瘤切除的患者中4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6个月至6年,平均43个月。其中33例存活,无肿瘤局部复发迹象;15例死亡。36例行Ⅰ区肿瘤切除的患者中,19.4%(7/36)出现局部复发;17例行Ⅰ、Ⅱ区肿瘤切刮、骨水泥填充、髋臼重建的患者中,35.3%(6/17)出现局部复发;8例行Ⅰ、Ⅳ区肿瘤切除的患者中,1例死于围手术期,50.0%(4/8)局部复发。功能结果:36例行Ⅰ区肿瘤切除的患者,术后有正常行走功能。17例行Ⅰ、Ⅱ区肿瘤刮除、骨水泥填充、髋臼顶重建、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基本正常。结论可将钉棒系统应用于成人患者髂骨肿瘤切除后的缺损重建中,维持骨盆环的完整。对于儿童的髂骨肿瘤切除后的重建,应尽量采用比较简单的固定。可应用异体骨或自体髂骨(取自残存的部分髂骨)植于髂骨颈与骶骨翼之间,用加压螺丝钉固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髂骨肿瘤Ⅰ型切除后骨盆的应变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健康成人尸体骨盆标本6例,按照Ennecking对骨盆肿瘤Ⅰ型切除标准行髂骨大部分切除;双足站立位,0~500 N垂直分级载荷下,采用应变片对缺损骨盆关键部位的应变进行检测,并和正常骨盆各对应点的应变值进行对照.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缺损骨盆各测点应变变化较大.双侧耻骨上支由正常状态下的压应变变为拉应变.双足站立位,500 N垂直载荷下,缺损组骨盆健侧骶1侧块、髂骨弓状线应变值分别为-554.5±251.2及-1105.5±352.7,为正常组的2.86、3.7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立了人体双足站立位髂骨肿瘤Ⅰ型切除的生物力学模型;髂骨肿瘤Ⅰ型切除后,缺损骨盆健侧应变值增大,传递压应力,耻骨联合区域应变绝对值增大,传递拉应力,必须进行修复重建,以恢复骨盆正常的应力传导功能;电阻应变片法测试骨盆表面应变的方法具有测试方法简单、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4.
髂部肿瘤切除重建钢板重建骨盆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髂部肿瘤切除自体髂骨翻转植骨重建钢板重建骨盆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2例髂骨肿瘤应用此法治疗效果,其中男8例,女4例,骨盆肿瘤Enneking分区全部为1区肿瘤,骨巨细胞瘤5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软骨肉瘤2例,骨转移瘤2例,骨肉瘤1例。肿瘤全部行瘤段切除。结果:本组12例病人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月-3,平均12个月。植骨全部愈合,平均骨愈合时间3月。1例骨肉瘤患者术后8月局部复发,术后1年死于肺转移。全部病例均可负重行走,髋关节功能正常。结论:肿瘤切除自体髂骨翻转植骨+重建钢板重建骨盆环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髂骨肿瘤的保肢方法,但对于2B期髂骨肿瘤应慎用。  相似文献   

5.
骨盆肿瘤切除重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盆肿瘤可分为原发肿瘤和转移肿瘤。前者主要为软骨肉瘤、骨肉瘤、脊索瘤和神经源性肿瘤等,发病率占原发性骨肿瘤的10%-15%;后者常见于乳房癌、肾癌、前列腺癌、肺癌等的骨转移。骨盆肿瘤发病隐匿而早期诊断困难,往往发现时侵犯范围已经很大,加上骨盆周围解剖复杂并与很多重要脏器毗邻,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疗效欠佳,死亡率高。1970年前对骨盆肿瘤主要采取半骨盆切除或改良半骨盆切除截肢术,以后出现了各种骨盆肿瘤切除重建手术。不少作者报道,结合放、化疗的重建手术与非重建截肢手术相比,患者5年生存率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在功能上优于非重建手术,因此国内外开展骨盆肿瘤切除重建手术日益增多。尽管如此,骨盆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生物力学测试的方法分析新鲜人骨盆模型不同骶骨平面切除对骨盆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8具男性新鲜尸体L5-骨盆标本,平稳加载至1 000 N,对各个测试点保留完整骶骨及不同平面骶骨切除骨盆模型的剪切应力、最大主应力、位移及刚度变化依次测试,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进行骨盆环的测量,记录骨折部位和骨折类型。结果随着骶骨切除平面的增高,各个测试点的剪切应力、最大主应力及骶骨下沉位移均有不同程度增大,骨盆的轴向刚度逐渐减小。当切除平面到达S_1时变化明显,尤以经过1/4 S_1组、1/2S_1组变化显著,与S_0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骨的切除范围与骨盆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密切相关,残留骶髂关节各种应力随着骶骨切除平面升高而急剧增高,骨盆的稳定性明显下降。当骶骨切除到S_1椎体时,极易发生骨折,需要通过腰骶髂局部重建的方式增强骶髂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累及骶骨的骨盆恶性肿瘤合理的手术切除及重建方式.方法 1999年7月至2007年7月,共有19例累及骶骨的骨盆恶性肿瘤患者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接受肿瘤切除重建手术.平均年龄37岁(12~78岁);男性12例,女性7例. 其中,软骨肉瘤5例、尤文肉瘤4例、骨肉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1例、骨巨细胞瘤1例、转移癌4例.切除髂骨翼及部分骶骨、保留髋臼手术10例,采用了钉棒系统内固定,其中5例患者同时进行了自体腓骨或髂骨植骨;切除部分骶骨、髂骨翼及髋臼手术9例,应用组配式人工半骨盆重建骨盆环完整性.结果 肿瘤学结果:7例出现局部复发(7/19,36.9%),其中骨肉瘤2例、软骨肉瘤2例、尤文肉瘤2例及转移癌1例.19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至7年,平均4.5年.功能结果:9例保留髋臼、钉棒重建的患者术后正常行走,无步态异常.9例行Ⅱ区肿瘤切除、人工半骨盆重建的患者中,8例术后2个月能够扶拐行走.ISOLS评分平均20分以上,其中,良好3例,一般5例,较差1例.人工半骨盆重建的患者中,术后脱位1例,行切开复位;因深部感染取出假体1例.结论 对于保留髋臼的髂骨肿瘤切除,采用钉棒内固定结合自体骨植骨是一种理想的重建骨盆环稳定性的方法,可使患者早期恢复行走功能.将股骨头颈植于骶骨侧方,将组配式人工半骨盆卡于质骨块的下方,重建累及骶骨及髋臼的骨盆切除,是一种可取的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8.
骨盆部分切除及简单重建治疗骨盆肿瘤的长期疗效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11例骨盆肿瘤患者采用骨盆部分切除术后的5a随访结果。[方法]1996年8月-1998年2月的全部骨盆肿瘤患者11例经骨盆部分切除术后,长期随访,观察疗效。[结果]11例患者至今无瘤生存,主观满意度高,功能至少能够满足日常生活和轻强度工作。[结论]骨盆部分切除术及简单重建疗效确切,且相对于其它术式而言创伤相对较小,费用相对较低。仍然可以作为骨盆肿瘤治疗的主要外科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以股骨近端上移重建骨盆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手术技术要点,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方法 自2006年10月至2011年5月,对5例骨盆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同侧股骨近端截骨上移重建骨盆环连续性、肿瘤型人工关节假体重建髋关节,男3例,女2例;年龄19~55岁,平均30.6岁。软骨肉瘤3例、原始神经外胚层瘤2例。3例肿瘤累及骨盆Ⅰ+Ⅱ区,2例累及Ⅱ+Ⅲ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MSTS)功能评分评价患肢功能,评价肿瘤学预后。结果 至末次随访时5例患者中1例死亡,1例带瘤生存,其余3例无瘤生存。主要并发症包括肿瘤局部复发、假体松动、植骨不愈合、浅表感染、坐骨神经麻痹。1例患者术后15个月发生植骨不愈合,内固定松动,可扶拐行走。1例患者因假体松动,术后26个月行翻修手术。1例患者术后6个月肿瘤局部复发改行截肢手术;1例术后18个月局部复发,未进一步处理带瘤生存。MSTS评分为11~25分,平均19.2分。结论 同侧股骨近端上移重建骨盆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是一种有效重建骨盆连续性的方法,既适用于骨盆Ⅱ+Ⅲ区缺损,也适用于骨盆Ⅰ+Ⅱ区缺损。但此术式仍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其近期效果与骨盆假体类似,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盆肿瘤患者接受自体瘤骨灭活再植重建手术后的并发症、下肢功能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接受灭活再植手术治疗的15例骨盆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15~62岁,中位年龄31岁.肿瘤类型以软骨肉瘤(6例)和尤因肉瘤(3例)为主.手术切除大块肿瘤,去除骨外肿瘤包块,刮除松质骨内肿瘤,将残余骨壳放入65℃的20%高渗盐水灭活30 min;原位植入灭活骨,使用螺钉、钢板固定,累及髋臼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必要时填充骨水泥提高骨强度.根据原发肿瘤类型和外科边界决定术后是否接受放疗和化疗等辅助治疗.术后定期进行随访,术后3、6个月、1年评估灭活骨愈合情况及下肢功能,分别应用国际保肢学会(ISOLS)移植骨评分和美国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MSTS)评分.结果 1例患者术后2 d死于围手术期大出血,其余患者术后随访6~ 96个月,平均40.4个月,5例患者死于复发和转移.11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内固定相关机械并发症包括折断2例,关节脱位l例.深部感染3例,浅表感染4例.ISOLS评分显示移植骨愈合良好,为30.0%~95.0%,中位值81.0%;MSTS-93评分显示下肢功能中等,为23.0% ~ 93.0%,中位值60.0%.结论 对于低级别软骨肉瘤和化疗敏感的高度恶性肿瘤来说,肿瘤骨灭活再植是一种可行的重建技术.虽然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但对预期生存期较长的患者中仍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198 8年 1~ 3月 ,我们采用吻合旋髂深血管的髂骨游离移植 ,修复病理诊断右肱骨骨囊肿刮除后和右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瘤段骨切除后的骨缺损各一例 ,效果较好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 1 男 ,2 2岁。打篮球时用力过猛 ,右上臂突感疼痛、肿胀 ,不能活动。在当地医院摄片诊断为“右肱骨骨囊肿并病理性骨折”。外固定治疗后患肢逐渐可轻微活动 ,不能用力。 2 1个月后用力抬书桌时右上臂又突然疼痛 ,不能活动 ,X线片示“右肱骨骨囊肿并病理性骨折”。经三角巾悬吊限制活动等处理后逐渐好转 ,因患处仍隆起及触痛入我院。检查 :右上臂上段外侧轻…  相似文献   

12.
新型复合重建技术重建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新型复合重建技术对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重建效果.方法 2001年3月至2007年3月,对23例髋臼周围肿瘤患者行切除复合重建,其中男性16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3岁(16~78岁).肿瘤类型:原发性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17例,其中软骨肉瘤7例、成骨肉瘤4例、尤文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滑膜肉瘤1例;骨巨细胞瘤2例;侵袭性骨母细胞瘤1例;转移瘤3例,其中甲状腺癌1例、乳腺癌l例、卵巢癌1例.术后对肿瘤控制和功能结果进行评定.结果 原发性恶性骨盆肿瘤中Ⅰ A期1例,Ⅰ B期5例,ⅡA期3例,ⅡB期8例,3例良性骨肿瘤均为Ⅲ期,原发瘤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6.8个月(9~73个月);3例转移瘤患者生存期9.6~36.6个月.肿瘤局部复发4例,肺转移5例,死亡5例,术后无深部感染和皮肤坏死.深静脉血栓2例;坐骨神经不全损伤1例,股骨头假体脱位2例,螺钉松动3例,肢体短缩3例,其中植入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1.7%,术后6个月MSTS功能评分平均为68%;随访5年以上的6例患者MSTs功能评分平均为62%.结论 新型复合重建技术可有效重建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骨缺损同时可以较好恢复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和评价经数字减影造影术(DSA)介入后手术治疗骶骨肿瘤的价值。方法 24例骶骨肿瘤术前经双侧髂内动脉行DSA介入治疗,介入后1周内行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全部病例肿瘤均顺利切除,术中出血减少,平均出血量为1200ml;20例获随访,平均随访28个月,仅1例局部复发,2例恶性肿瘤死亡。结论 经DSA介入后手术治疗骶骨肿瘤,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及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15.
髂骨钉置入深度对腰椎-骨盆重建结构的生物力学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髂骨长钉和短钉对腰椎-骨盆重建结构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7具成年防腐尸体L3-骨盆标本用于实验.使用脊柱椎弓根钉后路系统对L4-S1椎间活动度进行固定,并将这一状态定义为骶髂关节完整状态.完整状态测试后,将骶骨全部切除,联合髂骨钉行L4-L5-骨盆的稳定重建.根据髂骨钉置入长度顺序分为短钉组和长钉组.其中短钉长度定义为过坐骨切迹水平2 mm,长钉长度定义为穿透髂前下棘前方皮质2 mm.在858型MTS材料实验机上,给标本施加800N轴向压缩和7 Nm轴向旋转载荷后,行髂骨钉轴向拔出实验,记录压缩和旋转刚度、最大拔出力,并加以分析.结果 髂骨短钉和长钉的置入长度分别为(70±2)mm和(138±4)mm.髂骨短钉和长钉的重建结构,在压缩实验中分别获得脊柱.骨盆间初始刚度的53.3%±13.6%和57.6%±16.2%;在旋转实验中,分别恢复脊柱-骨盆间初始刚度的55.1%±11.9%和62.5%±9.2%;长钉和短钉结构间的压缩和旋转刚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两者的轴向压缩及旋转刚度均显著低于完整状态组(P<0.05).髂骨长钉的最大拔出力显著高于髂骨短钉(P<0.05).结论 在生理载荷下,髂骨短钉的脊柱-骨盆重建结构可获得与髂骨长钉同等的力学稳定性;髂骨短钉的置入深度仅为长钉的一半,可降低置入的风险.但是,无论髂骨长钉或短钉的脊柱.骨盆重建装置均难以恢复局部的初始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骨盆肿瘤的切除与功能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骨盆不同部位肿瘤的最佳切除术式及其功能重建方法。方法1999年1月-2006年12月,对48例骨盆肿瘤患者进行骨盆肿瘤切除及重建手术。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14~72岁,平均45.1岁。良性肿瘤12例,恶性肿瘤36例。肿瘤累及Ⅰ区14例,Ⅱ区11例,Ⅲ区12例,Ⅳ区3例:肿瘤侵犯2个及以上区域8例。手术治疗术式选择:良性肿瘤予以刮除或边界切除,或加植骨;恶性肿瘤予以广泛切除或边界切除,植骨或不加植骨;对于累及髋臼部位肿瘤,采取肿瘤切除后行半盆置换、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重建髋关节功能。结果12例骨盆良性肿瘤术后获随访12~72个月,均恢复较好的行走功能,1例半年后局部复发,放弃治疗。36例恶性肿瘤术后获随访6~72个月,其中生存6~12个月2例(5.6%),12~24个月2例(5.6%),24~36个月6例(16.7%),36~72个月14例(38.8%),72个月以上12例(33.3%)。21例行边界切除患者,未出现局部复发。28例(77.8%)恢复正常行走功能。21例行边界切除患者均恢复行走功能。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其中静脉血栓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伤口延迟愈合2例,半盆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1例,经相应治疗已明显好转。结论根据肿瘤部位确定切除及重建手术,有利于取得较好的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腰椎骨盆重建内固定术在骶骨肿瘤切除后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骶骨切除术后腰椎与骨盆TSRH-3d内固定重建方法及其作用。[方法]本院于2001年12月-2006年12月,收治68例腰骶段骨肿瘤患者,其中原发肿瘤48例,转移癌20例,L5S127例,L5-S211例,L5-S312例,S1-38例;肿瘤切除方式:本组患者术中尽可能保留骶神经,低位骶骨肿瘤保留S1-3神经,原发肿瘤行植骨,转移癌行骨水泥填塞成型,肿瘤切除术后给予腰椎与骨盆TSRH-3 d腰骨盆固定术,并给予相应的放疗与化疗。[结果]术后随访8-48个月,近期效果满意,3例出现排尿困难,5例出现脑脊液漏,2例切口感染及延迟愈合,5例转移癌患者,分别于术后14、17、20、25、23个月因多处转移,全身衰竭死亡。患者腰骶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恢复正常负重及行走。X线检查未见钉孔扩大、骨盆内聚及腰椎下移(L5下沉)。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断钉、断棒或螺钉松动。[结论]骶骨肿瘤切除与重建术有利于保持腰椎及骨盆稳定性,可减轻疼痛,保留患者的行走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累及骨盆Ⅱ区肿瘤切除重建术后脱位方向、脱位时间等临床特征,并尝试提出术中及术后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并分析2011年3月至2021年3月122例累及骨盆Ⅱ区切除重建术患者,骨盆Ⅱ区32例,骨盆Ⅰ+Ⅱ区31例,骨盆Ⅱ+Ⅲ区40例,骨盆Ⅰ+Ⅱ+Ⅲ区19例;122例中发生术后脱位17例。男73例,女49例;年龄平均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腓骨重建骨盆环的应变。方法选择健康成人尸体骨盆标本6例,按照Ennecking对骨盆肿瘤Ⅱ型切除标准行髋臼周围切除,行腓骨重建骨盆环;双足站立位,在0~500N垂直分级载荷下,采用应变片及应变花对重建后骨盆关键部位的应变进行检测,并和正常骨盆各对应点的应变值进行对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重建骨盆各测点应变变化较大。在双足站立位,500N垂直载荷下,重建侧骨盆之骶块最大主应变明显小于完整骨盆(P〈0.05);而健侧髋臼弓状线应变稍增大;双侧耻骨上支应变绝对值增大、由正常状态下的压应变变为拉应变。结论利用人体双足站立位髋臼周围肿瘤Ⅱ型切除腓骨重建骨盆环的生物力学模型进行检测;用腓骨重建的骨盆具有与正常骨盆相似的应变,但不能完全恢复骨盆正常的应力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20.
肿瘤型人工关节重建下肢骨肉瘤切除后的骨缺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总结应用肿瘤型人工关节重建下肢骨肉瘤切除后骨缺损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1997年7月~2004年7月共对167例下肢骨肉瘤实施广泛性切除后人工假体重建保肢术,100例获得随访。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13~57岁。股骨近端5例,股骨远端57例,胫骨近端38例。Enneking分期A期3例,B期85例,期12例。使用国产假体71例,进口假体29例。17例患者采用灭活肿瘤骨结合人工假体复合重建缺损,21例采用异体骨人工关节复合体,余62例采用人工假体进行重建。所有成骨肉瘤患者术前均行1~2个疗程规范化疗,术后3~5个疗程化疗。术后采用MSTS保肢评分系统对随访患者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1~8年,中位随访时间3.5年。人工关节3年生存率为81.8%,5年生存率为65%。6例假体折断,13例假体迟发性感染,2例假体松动,5例移植物与宿主骨接合处不愈合,2例异体骨吸收,2例假体下沉,1例骨折。7例于术后6个月~2年内肿瘤局部复发,其中软组织肿瘤复发4例,接受肿瘤再切除治疗;另3例接受截肢手术。患者MSTS评分平均为23.30±5.17。肢体功能优62例,良27例,中7例,差4例,优良率为89%。结论与其他保肢重建方法比较,肿瘤型人工关节能保留最好的关节功能。但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人工关节的设计及加工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