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沙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中c-fos蛋白表达及纳洛酮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沙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纳洛酮对海马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及神经元形态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沙鼠急性全脑缺血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海马c-fos蛋白表达及细胞形态改变。结果纳洛酮能明显加强急性全脑缺血沙鼠海马各区c-fos蛋白的表达,CA1区尤为明显。同时纳洛酮能明显改善缺血后CA1区神经元细胞的变性坏死。结论纳洛酮对缺血后海马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加强c-fos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脑缺血选择性海马CA1区神经元损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Pulsineli-Brierley4血管阻塞脑缺血模型观察了大鼠全脑缺血20min再灌流8h,c-fos基因表达及再灌流7d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损害。在缺血再灌流早期(8h)海马CA1区极少c-fos表达,而齿状回、海马CA3区、杏仁核大量c-fos表达。缺血再灌流晚期(7d)镀银染色显示海马CA1区神经元及其突触终末带呈黑色溃变相,而齿状回、海马CA3区、杏仁核呈金黄色正常相。相邻切片HE染色示缺血组海马CA1区核完整的锥体细胞数(5±2.6个/200μm)与对照组(40±2.9个/μm)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脑缺血诱导的c-fos基因表达对于缺血易损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可能起直接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中即早基因c-fos和c-jun的表达。结果发现缺血15min时可见到c-fos和c-jun mRNA表达缺血30min时引起轻微左侧局灶脑缺血改变,可诱导左侧局灶脑缺血区c-fos和c-mRNA广泛的表达;缺血90min后,导致大面积局灶脑缺血改变,诱导上述两种基因在同侧缺血区与同侧非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海马中表达。后者有相当轻的缺血症状。再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中即早基因c-fos和c-jun的表达。结果发现缺血15min时可见到c-fos和c-junmRNA表达缺血30min时引起轻微左侧局灶脑缺血改变,可诱导左侧局灶脑缺血区c-fos和c-junmRNA广泛的表达;缺血90min后,导致大面积局灶脑缺血改变,诱导上述两种基因在同侧缺血区与同侧非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海马中表达。后者有相当轻的缺血症状。再灌流60min后诱导两种基因的共同表达立即达高峰。我们采用标准化的大鼠局灶脑缺血及再灌注模型,在分子水平上动态观察缺血/再灌注后基因变化特征,为缺血性脑损害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脑局部缺血后C—fos基因表达的意义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局部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经颞骨开窗结扎大鼠大脑中动脉,制成脑局部缺血模型,采用地高辛标记C-fos探针原位杂交法,观察脑缺血后大脑皮层及海马等区域C-fos基因的表达状况,用C-fos阳性细胞密度作定量研究指标。结果:脑缺血组、氯胺酮组和对照组,在大脑皮层及海马区域C-fos阳性细胞分别呈高密度、低密度和散在分布,三组间相差显著(P<0.01)。在脑的其余部位,包括丘脑、脑干、小脑等区域,三组C-fos阳性细胞均呈散在分布,无组间差异。结论:脑局部缺血可诱发大脑皮层及海马C-fos基因表达,C-fos基因表达可能是缺血致神经元损伤的分子机制之一;氯胺酮对脑缺血后C-fos基因表达有部分抑制作用;NMDA受体激活可能参与了缺血后C-fos基因表达过程  相似文献   

6.
脑缺血再灌流大鼠海马egr-1及bcl-2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缺血后再灌流海马结构选择性易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阻断大鼠两侧颈总动脉结合放血制备前脑缺血再灌流损伤动物模型,应用Northern杂交、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egr-1及bcl-2基因的表达和组织学分布。结果发现易损伤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egr-1及bcl-2基因表达受抑制,而耐受缺血的海马CA3区锥体细胞则明显表达这两种蛋白,并且这两种基因表达的组织学分布具有惊人的一致性。结论提示EGR-1及BCL-2蛋白参与损伤神经元的修复,对神经元有保护作用;EGR-1蛋白可能参与bcl-2基因表达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缺血再灌流后脑组织钙依赖性中性蛋白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鼠全脑缺血模型,观测脑缺血再灌流脑组织钙依赖性中性蛋白酶(calcium-actizatedmeutualproteimase,calpain)活性的变化及海马CA1区神经元损害改变。结果显示脑缺血再灌流脑组织calpainⅠ和calpainⅡ活性都明显升高(P<0.01),CA1区神经元密度相应下降,提示calpains在脑缺血损害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小檗碱对大鼠海马CA_1区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Pulsinelli-Brierley4血管结扎致SD大鼠全脑缺血(10min)再灌流模型,分别观察了早期不同再灌流时间(12、24、48h)点上,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超微结构以及再灌7d时光镜结构变化,同时观察了小檗碱对CA1区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的影响。结果显示脑缺血再灌流早期,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7d时光镜下绝大部分细胞脱失;而用药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在相应时间点上超微结构变化相对较轻,7d时仍有绝大多数(82%)细胞存活,细胞密度为172±12.2个/mm,显著高于缺血对照组27±7.6个/mm,P<0.001。提示小檗碱对大鼠短暂脑缺血再灌流造成的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具有显著的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9.
小檗碱对小鼠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Pulsinelli-Brierley4血管结扎致SD大鼠全脑缺血(10min)再灌流模型,分别观察了早期不同再灌流时间(12、24、48h)点上,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超微结构以及早灌7d时光镜结构变化,同时观察了小檗碱对CA1区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的影响。结果显示脑缺血再灌流早期,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7d时光镜下绝大部分细胞脱失,而用药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在相应时间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氨基酸递质变化与神经元损害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流模型,测定海马CA1区和CA3/齿状回区游离氨基酸含量,观察阻断隔-海马通路对海马神经元损害和氨基酸水平的影响。结果(1)海马结构中仅CA1区神经元明显损害,但CA1区和CA3/齿状回区的Glu、Asp和GABA含量无差异。(2)阻断隔-海马通路可明显减轻海马神经元损害,但对海马氨基酸水平变化无影响。结论脑缺血再灌流后,氨基酸递质水平的异常变化不是海马CA1区神经元选择性易损的唯一决定因素,隔-海马通路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也参与海马神经元损害过程。  相似文献   

11.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c-fos、bcl-2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探讨细胞凋亡在脑缺血再灌注时脑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缺血再液注不同时间内c-fos、bcl-2蛋白表达的水平。结果:①脑缺血再灌注时在缺血侧皮层和基底节区可见c-fos阳性表达,并于缺血 30min再灌注1h时阳性表达达高峰;②脑缺血再灌注时缺血侧皮层和基底节区均有bcl-2阳性表达,于缺血2h再灌注3h时阳性表达达高峰。结论:c-fos和bcl-2参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缺血性细胞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Alzheimer病患者海马神经元退变与原位癌基因c—fo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原位癌基因c-fos与Alzheimer病(AD)海马神经元变性的关系,我们以尸检人脑海马标本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青年组、老年组(此两组作为对照组)和Alzheimer病组,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对海马神经元中原位癌基因c-fos信使核糖核酸(mesengerribonucleicacid,mR-NA)进行研究,并以图像分析技术定量分析海马神经元中c-fosmRNA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Alzheimer病海马神经元中原位癌基因c-fosmRNA的着色面积和积分吸光度明显增加。提示原位癌基因c-fos的过度表达,可能在Alzheimer病病理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时细胞凋亡与c-fos表达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研究凋亡细胞在脑缺血及再灌注后的时空表达方式及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以期探讨脑缺血时c-fos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DNA缺口末端标记法原位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c-fos的表达。结果:缺血侧鼠脑凋亡细胞数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多,凋亡细胞主要分布于额顶叶皮层与纹状体,以梗死灶边缘区密度最高。正常组、假手术组未见c-fos表达,缺血及再灌注各组  相似文献   

14.
谷氨酸载体在鼠脑缺血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谷氨酸载体在脑缺血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方法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脑缺血后脑内谷氨酸载体GLASTmRNA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用药理分析手段观察谷氨酸载体摄取抑制剂L反式吡咯烷2,4二羧酸(LtransPDC)对脑缺血致神经元损伤的影响。结果脑缺血后24小时,大脑皮层缺血周边区GLASTmRNA和GFAP表达无显著变化;而缺血后72小时,缺血周边区GLASTmRNA和GFAP表达都显著增加,脑缺血后24小时和72小时,缺血侧海马CA1区GLASTmRNA表达则无显著变化;与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组相比,侧脑室注射1μg或2μgLtransPDC有使脑梗塞体积增大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意义;侧脑室注射5μgLtransPDC使脑梗塞体积显著增大。结论脑缺血后谷氨酸载体功能可能呈代偿性增强,提示谷氨酸载体在限制脑缺血时谷氨酸神经毒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核酸分子斑点杂交技术制作脑缺血模型,观察脑缺血10分钟及再灌注后不同时间脑组织C-fos原癌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脑缺血10分钟,C-fosmR-NA即增加(P<0.05)。缺血后再灌注45分钟C-fosmRNA达到峰值(P<0.01),150分钟降至对照组水平,提示脑缺血后再灌注可诱导脑组织C-fos原癌基因一过性增高  相似文献   

16.
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bcl-2mRNA、Bax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张苏明王伟选用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缺血及再灌注期大鼠海马细胞程序性死亡(PCD)调控基因bcl-2mRNA、Bax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以期了解缺血与神经元PCD二者的关系。材料...  相似文献   

17.
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c-fos基因表达与丹参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地高辛精标记c-fos探针进行原位杂交。结果示缺血再灌注鼠栓塞侧皮层及海马c-fos基因表达显著增多,图像分析灰阶值为118.6±5.1,对侧为159.6±3.1(P<0.001)。丹参组栓塞侧皮层及海马c-fos基因表达亦增多,灰阶为135.00±2.05,对侧为167.00±2.00(P<0.001)。丹参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栓塞侧丹参组c-fos基因表达显著低于缺血再灌组(P<0.05),而两组栓塞对侧比较无显著差异。本实验表明,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c-fos基因表达显著增多,丹参能部分抑制缺血后c-fos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核酸分子斑点杂交技术制作脑缺血模型,观察脑缺血10分钟及再灌注后不同时间脑组织C-gos原癌基因的变化。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脑缺血10分钟,C-fos mR-NA即增加。缺血后再灌注45分钟C-fosmRNA达到峰值,150分钟降至对照组水平,提示脑缺血后再灌注可诱导脑组织C-fos原部基因-过性增高。  相似文献   

19.
胰岛素对脑缺血后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及记忆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观察胰岛素对全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及大鼠学习记忆力改变的影响 ,探讨胰岛素对全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产生中枢直接保护作用的机理。方法 利用 4 VO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模型。造成脑缺血 15min后行再灌注 ,于再灌注后即刻经脑室注入 1U胰岛素 ,利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标记法分别于全脑缺血后 1、3d观察海马CA1区Bcl 2、Bcl xl蛋白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情况 ;缺血后 8周 ,利用“Y”型迷宫测试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结果 全脑缺血后 3d ,缺血组大鼠海马CA1区Bcl 2、Bcl xl蛋白的表达呈阴性 ,海马CA1区原位标记阳性细胞计数为 14 3.5± 11.6。治疗组大鼠海马CA1区Bcl 2、Bcl xl蛋白呈阳性表达 ,海马CA1区原位标记阳性细胞计数为 75 .6±6 .7。全脑缺血后 8周 ,治疗组大鼠学习记忆力明显好于缺血组。结论 全脑缺血后脑室内注入胰岛素可促进海马CA1区Bcl 2、Bcl xl蛋白表达 ,减少神经元的凋亡 ,进而减轻脑缺血后大鼠的学习记忆力损害 ,这可能是其对全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产生中枢直接保护作用主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0.
早期即刻基因与老年性痴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即刻基因(c-fos)在脑中参与神经元的信号转导及凋亡过程,认为其与认知功能和学习记忆有关,c-fos基因表达对长期记忆的保持是必须的;Alzheimer病患者大脑皮层及海马中发现c-fos过度表达,推测c-fos可能在AD的病理中起一定作用。了解c-fos的生理特性、研究c-fos与学习记忆的关系、探讨c-fos基因突变在AD发病中的作用,将对明确AD的发病机理、寻求防治原则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