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服避孕药与宫颈癌关系外文文献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口服避孕药(OC)与女性宫颈癌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对国外学者自1996年1月~2005年12月公开发表的有关口服避孕药使用时间与宫颈癌发病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定量分析,应用RevMan4.2软件计算优势比值(OR)。结果:入选的5篇文献包括了1567个病例及3471个对照。单纯以使用OC与否进行分组,观察两组发病率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持续使用OC组根据使用时间进行亚组分析,长期使用OC亚组中,OR=1·55,95%CI为(1·23,1·95),表明长期使用OC者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度是对照组的1·55倍。结论:长期使用OC能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2.
随着口服激素类避孕药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口服避孕药(OC)与恶性肿瘤的关系成为医务人员和众多育龄妇女关注的问题.现在的研究已经证明,OC能够减少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的患病风险;在一定条件限制下可能增加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患病风险,目前证据尚不足以改变OC的使用常规.现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口服激素类避孕药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口服避孕药(OC)与恶性肿瘤的关系成为医务人员和众多育龄妇女关注的问题。现在的研究已经证明,OC能够减少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的患病风险;在一定条件限制下可能增加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患病风险,目前证据尚不足以改变OC的使用常规。现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人们早就发现,使用OC与心血管病关系密切,过去一直认为OC主要通过影响血脂水平进而导致心血管系发病率增加。近来研究结果表明,OC也可改变血浆载脂蛋白水平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因为此类患者血浆ApoA-I浓度多有降低而ApoB增加。OC中雌、孕激素通过不同机制对血浆ApoA-I及ApoB浓度施加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5.
北京育龄妇女应用复合口服避孕药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北京地区妇女使用口服避孕药(OC)与脑血管疾病(CVA)的关系及其它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CVA148例和444例(1:3)年龄配对的对照病例;进行包括使用OC等15个有关变量的资料收集。两组妇女以使用18甲短效片(滴丸)为主;与从未使用OC的对照组比较,CVA病例组妇女现在使用OC的粗OR值为2.21(95%C.IO.94,5.18);与现在未使用OC(从未使用+过去使用)对照组相比,CVA组现在使用OC的OR值为1.90(0.87,4.12);校正后的OR值(既往高血压史)为1.78(1.4,4.9)。连续使用OC时间达24月以上显示出与CVA较明显的联系,OR值为2.01(1.12,3.60);现在使用OC与既往有高血压史(服OC前)共存时更增加CVA的危险。过去使用OC的粗OR值为1.50(0.99,2.70);过去服用OC在停用OC后3~12月与CVA的危险仍有联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有高血压史、有CVA家族史、现患高血压和现在使用OC与CVA之间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告诫既往有高血压史的妇女避免使用OC和定期监测使用OC期间妇女的血压是防止高危妇女发生CVA危险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口服避孕药(oral contraceptive,OC)上市后的不良反应问题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重点,多数国际多中心研究结果表明,OC与心血管疾病、乳腺癌和宫颈癌的发生风险升高有关。近期的研究提示,OC暴露与遗传易感性的联合作用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多项研究从动物致癌性模型、受体介导作用、遗传及相关作用、病毒感染等方面数据对激素致癌机制进行探讨。同时,明确不良反应的预防策略与措施,以期指导安全使用避孕药,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7.
口服避孕药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服避孕药(OC)的使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有关学者对OC与宫颈癌的关系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由于不同地区人群宫颈癌的发病率不同,各研究方法不尽相同,且存在某些与宫颈癌关系密切的易混淆因素的影响,因此至今尚无定论。尽管如此,使用OC妇女应定期行宫颈细胞巴氏涂片检查。  相似文献   

8.
口服避孕药(OC)于30年前问世,其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已有50多篇研究文章,结论不一,一般认为无关,某些研究组认为危险性增加,这种增加只是对年轻妇女有短暂影响,还是影响一直延续到老年期?荷兰是世界上使用OC比例最高的国家,有条件研究各年龄直至55岁妇女长期使用OC与发生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服避孕药(OC)暴露、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多态性及二者联合作用与女性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江苏省太仓和如东两地选择621例女性高血压病例和621例对照,进行问卷调查及血压相关体格检查,采集静脉血后,用RFLP-PCR法检测AGT基因的5种基因型。结果:妇女患高血压的风险随OC累积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P<0.05),且使用OC≥15年的妇女患高血压的风险高于未使用者;AGT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病风险间关联无统计学意义,但综合OC使用时间分析,除C-532T基因型携带者外,携带其他4种基因型的妇女使用OC≥15年患高血压的风险高于未使用者。结论:使用OC≥15年增加妇女患高血压的风险;使用OC≥15年与AGT基因多态性的联合作用可能使妇女患高血压的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妇女口服避孕药(OC)的使用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太仓和如东两地区选择665例高血压病例和665例非高血压对照,用问卷调查和体检的方式对高血压相关因素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随着OC累积使用时间的增加,妇女患高血压的风险也逐渐增加,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趋势性检验P=0.0001)。调整年龄和地区因素后,当前和既往使用OC≥15年的妇女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显著增加(P=0.0196,P=0.003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指数、高血压家族史和OC累积使用时间升高均显著增加妇女患高血压的风险,太仓和如东地区服用OC的妇女对高血压的易感性可能存在差异。结论:累积使用OC≥15年显著增加妇女患高血压的风险,影响血压变化的其它危险因素尚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使用口服避孕药(OC)后有时会延长一段不孕期,常不能总以患者的内分泌的改变来解释。削弱生育力可能是患者的免疫状态改变。本文目的是探索年轻者使用口服避孕药抗精子抗体的发生率和抗精子抗体与生殖道的沙眼衣原体、念珠菌及不同细菌感染的关系。所有患者都是因妇科症状就医和作避孕门诊咨询。有内分泌、代谢和/或免疫性疾病或经产妇患者均不纳入研究。入选对象分两组,并在年龄、性生活和社会经济情况方面作配对,具有可比性。A组(使用OC至少4月)35例,B组(未用OC)24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育龄妇女使用口服避孕药(OC)与子宫肌瘤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513例确诊为子宫肌瘤现患病例,按照1∶1比例匹配对照,使用统一的问卷、健康检查表进行调查,分析子宫肌瘤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与从未使用OC者比较,当前使用OC的育龄妇女发生子宫肌瘤的风险略有升高(调整OR=1.80,95% CI:1.19~2.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妇女子宫肌瘤发生风险升高的主要因素有当前使用OC(OR=1.73,95% CI:1.13~2.65)、体质量指数≥25 kg/m2(OR=1.35, 95% CI:1.02~1.78)。结论:当前使用OC、体质量指数≥25 kg/m2可能升高育龄妇女子宫肌瘤的发生风险,影响妇女子宫肌瘤的其他危险因素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肿好发于妇女。雌激素可能是致病因素,故口服避孕药(OC)可能使甲状腺肿的危险性增加,但最近一项对OC与甲状腺肿的流行病学关系进行一大样本队列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使用OC人群的甲状腺体积缩小,3712例妇女参加,年龄分别在18~22,25~30,40~45及60~65岁,来自丹麦二处轻~中度缺碘的地区,平均服用OC 5年,一般为3~8年 B超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农村育龄妇女子宫肌瘤的患病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妇女口服避孕药(OC)与子宫肌瘤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试点调查已婚育龄妇女生育史、避孕方法应用和副作用发生情况,同时进行相关健康检查。结果:江苏省农村育龄妇女子宫肌瘤患病率为4.01%,当前使用OC的妇女子宫肌瘤患病率为5.63%。与从未使用OC组相比,当前使用OC组发生子宫肌瘤的RR为1.60(95%CI 1.24~2.06),既往使用OC组的RR为1.35(95%CI 1.11~1.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子宫肌瘤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年龄、体重指数(BMI)、当前使用OC可能与子宫肌瘤的发生有关。结论:40岁以上、BMI≥25kg/m2、当前使用OC的育龄妇女子宫肌瘤的患病风险略有升高,影响子宫肌瘤的其它因素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一些研究已确定口服避孕药(OC)应用与脂质及脂蛋白水平变化有关,但很少有足够病例数的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研究目前所使用的OC制剂。本随机试验在年轻、健康的妇女使用OC前、后3及6个月时检查血脂、载脂蛋白B、A_1及脂蛋白。研究对象的条件为18~35岁,月经周期规律,无服OC禁忌症,无明显内分泌、血液、代谢病,6个月内无妊娠哺乳史及使用OC或性激素史,无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评价健康妇女中口服避孕药(OC)与血栓栓塞、中风和非致死性心肌梗塞之间关系的随访研究。 1980年1月1日至1982年12月31日间,曾是the Group Health Cooperative of Puget Sound成员6个月以上、15~44岁的健康妇女,除外妊娠、严重慢性疾患、心血管疾患、住院期间发生的血管疾病以及急性损伤等情况,以妇女率估计OC的危险度。分OC使用组和未用组进行比较。结果:OC使用组共37,807妇女年,未用组共167,901妇女年。两组共有18例发生心血管疾病。静脉血栓栓塞9例,OC使用组3例,发病率为0.08/1,000妇女年;未用组6例,发病率0.04/  相似文献   

17.
一些观察研究了 OC 对凝血系统的不同参数的作用,得出许多矛盾的结果,本研究的目的是使用较新及较灵敏的方法评价 OC 对凝血系统的作用,并观察 OC 使用者中某些临床因素与凝血的关系。共观察161例妇女(对照30例,OC 使用者131例),无糖尿病,静脉曲张,肝,肾,心脏病史,近两周内无服用干扰凝血系统药物史。测定了在体内凝血系统活性的血浆中某些标志物的水平:纤维蛋白肽 A,反映凝血酶生成(血凝);血小板因子4(PF_4)及β-血栓球蛋白(β-TG),为血小板活性及释放的两个指标;纤维结合蛋白为血管内皮损伤的可能指标。还测定了与血栓形成可能有关的几种蛋白质;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血管舒缓素  相似文献   

18.
对含第二及第三代孕激素及<50μg雌激素的复合口服避孕药(OC)(现代OC)与心血管安全性的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近期研究中有关现代OC引致静脉血栓栓塞的相对危险度(RR)类似于或小于第一代OC。现代OC较早期OC显示更少引起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至于一些研究提示第三代OC引致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是第二代的1.5~2倍,这一结果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因素。近期研究关于心肌梗塞及中风的证据显示第二及第三代OC较第一代更安全。总之,对于年轻妇女极少发生的心血管疾病,现代OC较早期制剂更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生素E(Vitamin E,VE)水平与宫颈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检索1980年至2017年5月期间关于VE与宫颈癌发病关系研究的文献,使用Stata12.0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按照不同指标进行定量合成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7篇文献,包括了2631例宫颈癌病例; meta分析结果显示:(1)膳食VE摄入水平的最高组比最低组与宫颈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OR,0.64;95%CI,0.46-0.90),且存在一种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fornon-linearity:0.45)。(2)血清VE水平的最高组比最低组与宫颈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OR, 0.69; 95%CI, 0.57-0.8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病例对照研究中高水平的血清VE是保护因素,高水平的血清VE在北美洲组和亚洲组是保护因素。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检验结果显示,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稳定,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增加膳食VE摄入量可以降低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20.
口服避孕药(OC)的避孕机理是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抑制排卵。服药期间由于药物的副反应,如:呕吐、腹泻可能减少药物的吸收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有关新的避孕药,如:孕二烯酮的肠肝循环少是有临床证据。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重复服用活性炭创造一个干扰OC肠肝循环的环境,研究两种不同OC使用期间在中期重复使用活性炭对排卵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