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MSCTPA)对肺动静脉畸形(PAVM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肺动静脉畸形的临床和MSCT表现。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增强后分两期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7~9s和21~23s。图像传后处理工作站进行血管重建,重建方法包括VR、MIP、MPR。结果CTA后处理血管重建可以显示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供血动脉的来源、引流静脉的去处也充分易显示。按病变形态与影像表现,肺动静脉畸形CT后处理表现分为三型:单纯型5例,复杂型2例,弥漫型3例。临床上单纯型均为体检发现,复杂型2例中1例体检发现,1例表现反复咯血;弥漫型3例患者均表现低氧血症。结论不同类型PAVMs,其临床表现、CT征象各异。MSCTPA可取代常规血管造影成为PAVMs的首选检查和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肺动静脉畸形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扫描在肺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PAVM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增强后分两期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7-9s和21-23s。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血管重建,重建方法包括MPR、VR、MIP。结果全部病例均清楚的显示了瘤体形态、大小、走向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能够对肺动静脉畸形做出明确诊断。结论瘤样扩张的血管囊腔与其相连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血管成为PAVMs的基本构筑。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是诊断PAVMs理想和无创伤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杨健  归俊  许承志  毛健强 《广西医学》2010,32(2):174-17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支气管肺隔离症(PS)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PS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平扫与增强扫描,经图像后处理成像采取了MSCT血管成像与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MIP)、容积重建(VR)相结合的技术,显示异常血管与病灶的关系。结果10例PS均为单发,左肺下叶后基底段8例,右肺下叶后基底段2例,均为叶内型。MSCT与多模式重建血管成像均清晰显示异常供血全部来自胸主动脉分支,单支动脉供血。结论MSCT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PS,可取代有创性DSA检查,作为临床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技术在诊断婴幼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中的应用价值及地位.方法 使用四排螺旋CT对32例可疑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病例行薄层CT扫描,运用容积扫描作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CT仿真内窥镜成像等图像后处理,明确诊断后即由纤维支气管镜取出.结果 32例婴幼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其中气管6例、右主支气管12例、中间支气管1例、右肺下叶支气管8例、左主支气管4例、左肺下叶支气管1例,纤维支气管结果与CT结果一致.结论 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结合后期重建技术对婴幼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直接征像和间接征像的显示率为100%.MSCT扫描技术是诊断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的最可靠手段,MSCT扫描是诊断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颅脑血管成像扫描技术。分析多种图像后处理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OMATOMSensation64层螺旋CT,对76例疑颅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按颅脑血管成像参数扫描,获得的原始图像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立体容积漫游技术(VRT)重建颅脑血管图像。结果所有病例血管显示良好,符合诊断要求。76例中,脑血管无异常23例,动脉瘤36例,脑血管动静脉畸形11例,烟雾病1例,脑动脉狭窄或闭塞3例,2例为颅脑肿瘤性病变。结论64层螺旋CT颅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创伤性脑血管疾病检查手段。MIP及VRT是两种非常重要的血管后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对肺动静脉漏诊断价值及介入治疗后随访观察的意义。方法:对3例肺动静脉漏患者作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后,采用内插薄层处理,在ADW4.1工作站上作三维血管重建,观察病变的形态及细节。结果:MSCT能明确诊断肺动静脉漏,直观显示肺动静脉漏内弹簧圈的数目、形态及栓塞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动静脉畸形(PAVMs)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影像学分型,评价病灶大小与供血动脉及回流静脉管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肺动静脉畸形患者的MSCT平扫及增强图像,根据病灶的分布、数目进行影像学分型.分别记录供血动脉及回流静脉的数目及直径,与病灶大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AVMs可根据病灶的形态分为瘤样型,直接交通型及弥漫型.瘤样型共10例,7例(54%)为单发病灶,3例(23%)为多发病灶,共38个畸形血管团.病灶截面积与供血动脉及回流静脉直径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908和0.918),供血动脉与回流静脉间亦呈正相关(r=0.957);弥漫型2例;交通型1例.结论:MSCT可以无创地对PAVMs的病理学形态及血管结构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肺栓塞诊断中的运用与价值,分析其CT表现。方法利用多层螺旋CT机对50例肺栓塞病人分别进行多层螺旋CT薄层轴位和动脉增强扫描,将增强扫描图像进行MPR(多层面重建)、MIP(最大密度投影)、VRT(容积重建)技术重组处理。比较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与多层螺旋CT薄层轴位显示栓塞数目的差异。从MPR、MIP、VRT技术优势,体现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肺栓塞诊断意义价值。结果 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相比多层螺旋CT薄层轴位,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更能清楚准确显示栓子显示肺段动脉以上的栓塞,两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MPR、MIP、VRT在后处理技术中更能够清晰、立体显示血管走形、异常病变。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有直观、立体、准确的优点,有利于进一步显示病变细节的CT表现,能早期发现栓塞并可提高影像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CTPA)在肺动脉栓塞(P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两种型号螺旋CT机对临床拟诊肺动脉栓塞的39例患者进行检查。以不同层厚进行胸部增强螺旋扫描并行平面重建(MPR),对重建的图像进行比较。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32例。对于主肺动脉及肺叶动脉栓塞,3种图像检出结果一致,对于肺段以下动脉栓塞的显示,层厚1mm优于3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观察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围,而且检查及时、方便、无创,便于复查对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并探讨其在颅内血管畸形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例疑诊脑血管畸形及动脉瘤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检查,对图像进行多种模式的后处理。结果 20例检查中发现Willis环及分支动脉狭窄5例,先天性变异3例,烟雾病1例,AVM6例,动脉瘤5例。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SCTA)准确的显示Willis环及主要分支,应用多种重建方式显示动脉瘤;明确显示动静脉畸形的所致的畸形血管团。结论 多层螺旋CT脑血管CTA是能够对临床疑诊血管畸形诊断的一种可靠检查方法,能无创的为临床治疗提供治疗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1.
林珏慧  林顺发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0):2879-288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颅脑血管成像的技术方法及优化扫描参数。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33例疑脑血管疾病的病人进行颅脑CTA检查。扫描延迟时间使用直接确定延时时间法及智能监测自动触发扫描。原始图像在工作站通过3D软件的多平面重建(M RP),最大密度投影(M IP)及立体漫游容积技术(VRT)重建颅脑血管图像。结果:33例中31例血管显示良好,符合诊断要求。共发现颅脑动脉瘤7例,动静脉畸形6例,颅脑肿瘤性病变4例,颅脑血管未见异常14例,通过CTA重建均能明确诊断。结论:CT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性脑血管疾病检查手段。扫描延迟时间以智能监测触发扫描方法为优,VRT重建的图像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 血管造影( CTA)对脑动静脉畸形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 BRILIANCE 64排螺旋CT 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后,对图象进行后处理.结果通过CTA重建技术诊断脑动静脉畸形16例.CTA后重建技术可以很好并清晰显示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的形状、数目及其与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结论 CTA是一种可靠、无创的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方法,为DSA提供有力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黄婷  宋军荣 《中外医疗》2013,(36):176-177
目的 探讨分析肺内恶性毛玻璃结节病灶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获取有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的CT影像特征.方法 对22例经手术证实的肺部恶性肿瘤患者的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多层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毛玻璃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及边缘,22例患者中出现分叶、毛刺者17例,空泡、含气腔隙者19例,空气支气管征伴扭曲、截断19例,血管集束征8例,胸膜凹陷征15例.结论 多层螺旋CT通过薄层断面扫描毛玻璃结节对早期诊断肺癌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且CT图像具有特征性,能为临床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手术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造影及重组技术对左肺动脉吊带(left pulmonary ar-tery sling,LPAS)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对LPAS的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MSCT图像重组诊断的LPAS畸形影像学表现。结果:6例左肺动脉均起源于右肺动脉远端,5例婴儿病例表现不同程度的气管狭窄,气管分叉呈典型"倒‘T'形征"4例,1例成人病例无气道异常。结论:MSCT图像重组可多方位观察气管、主支气管与肺动脉的形态、走行、管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明显提高了本病的诊断准确性,并能明确有无合并胸部的其他畸形,已成为LPAS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例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检查,图像采用1.0mm层厚、0.7mm层间距进行重建,CTPA后处理采用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对重建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6例病例中,实验组41例病变肺动脉重建图像改变与对照组15例相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具有安全、快速、无创优点,可以比较准确的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 (MS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 51例MSCT平扫确诊为SAH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以0.5mm层厚扫描,0.3mm的层间距重建,并结合三维重组图像对病灶进行观察.其中,8例MSCT检查后进行DSA检查,38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MSCT显示51例自发性SAH中,41例为动脉瘤出血(41/51),占80.39%,5例脑动静脉畸形(5/51,9.80%),另5例MSCT为阴性.51例病例中,46例行DSA或手术证实.结论 MS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性高,无创伤性,可作为一种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64排螺旋CT对脑动静脉畸形诊断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剑辉  汤连志  于红   《中国医学工程》2011,(10):136-13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脑动静脉畸形(AV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至至今,因疑诊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在我科接受CT检查患者43例,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1例在CT显像下呈阳性,有28例出现钙化,21例平扫为均匀稍高或等密度不规则颅内团块影,5例表现为高密度灶轴位,阳性图片经过VR、MIP、CPR、VE各种重建方式处理后的图像,均能够观察到畸形血管团和增粗迂曲血管影像。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MSCTA最大优势在于安全、方便、快速、准确,无DSA及MRA检查禁忌证,适合于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检查,尤其适用于合并脑出血的急重症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耳部疾病多层螺旋CT(MSCT)的扫描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临床可疑耳部疾病患者的MSCT扫描资料,140例均采用小螺距重叠扫描、高分辨率骨算法扫描并薄层图像重组。结果明确诊断112例,其中耳廓畸形9例,外耳道闭锁8例,中耳炎68例,耳蜗或半规管发育异常19例,颞骨肿瘤3例,骨性内听道狭窄2例,岩骨骨折累计面神经管骨折3例。结论合理的CT扫描方法及图像重建方法能清楚显示外耳、中耳及内耳的解剖结构,有助于耳部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认识肺隔离症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中的基本征象,探讨多平面重建(MPR)配合多层螺旋CT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10例,全部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胸部平扫,增强扫描及病灶区最大密度投影(MIP)和MPR。结果8例位于左肺后基底段,2例分别位于右肺叶后、内侧基段。MPR配合多层螺旋CT扫描对10例患者能清晰显示病灶影像特点,特别是异常体循环供血血管。结论MPR配合多层螺旋CT技术达到各项同性成像,获得高分辨率图像,可以为肺隔离症的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利用多层螺旋CT胸部薄层平扫图像进行肺血管三维重组诊断肺动静脉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CT增强肺血管三维成像证实的肺动静脉瘘患者共17个肺动静脉瘘病灶的CT胸部薄层平扫图像并进行肺血管三维重组,联合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多向倾斜VR和MIP等重组技术,比较与CT增强诊断肺动静脉瘘的一致性、辐射剂量和碘对比剂用量。结果CT胸部薄层平扫图像联合应用多种三维重组技术清楚显示了全部17个肺动静脉瘘囊瘤的大小、形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对全部病例均做出了明确诊断,辐射剂量是CT增强的33%~50%,不使用对比剂而CT增强需要使用45~85ml碘对比剂。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胸部薄层平扫图像进行肺血管三维重组能对肺动静脉瘘做出准确诊断并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和避免碘对比剂的使用,大大增加了检查的安全性,在临床上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