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蜕膜细胞条件培养液(DCM)对卵巢癌相关侵袭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早孕蜕膜细胞及晚孕蜕膜细胞并提取DCM,用DCM处理卵巢癌细胞株COC1,利用RT-PCR法对卵巢癌侵袭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卵巢癌细胞株COC1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2)及纤溶酶原抑制剂(PAI-1),而不表达MMP-9、TIMP-1及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早孕及晚孕DCM能显著下调卵巢癌细胞株COC1 MMP-2的表达(P<0.01);早孕及晚孕DCM处理的卵巢癌细胞株COC1也表达TIMP-2、PAI-1mRNA,且有显著差异(P<0.00)。结论 DCM可以通过改变卵巢癌细胞株COC1侵袭基因MMP-2/TIMP-2以及u-PA/PAI-1之间的平衡,从而降低卵巢癌细胞株COC1的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蜕膜细胞条件培养液(DCM)对卵巢癌相关侵袭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早孕蜕膜细胞及晚孕蜕膜细胞并提取DCM,用DCM处理卵巢癌细胞株COCl,利用RT-PCR法对卵巢癌侵袭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卵巢癌细胞株COC1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2)及纤溶酶原抑制剂(PAI-1),而不表达MMP-9、TIMP-1及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早孕及晚孕DCM能显著下调卵巢癌细胞株COC1 MMP-2的表达(P<0.01);早孕及晚孕DCM处理的卵巢癌细胞株COC1也表达TIMP-2、PAI-1 mRNA,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DCM可以通过改变卵巢癌细胞株COCl侵袭基因MMP-2/TIMP-2以及B-PA/PAI-1之间的平衡,从而降低卵巢癌细胞株COCl的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3.
朱金虎  陈士岭  邢福祺  庞战军 《广东医学》2005,26(12):1644-1646
目的研究蜕膜细胞条件培养液(decidual conditioned media,DCM)中TNF-α及EGF对卵巢癌细胞株COC1侵袭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早孕蜕膜细胞并提取DCM,用DCM及分别加入TNF-α及EGF抗体的DCM处理COC1,利用RT-PCR法对COC1侵袭基因MMPs/TTMPs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COC1表达MMP-2,TIMP-2,而不表达MMP-9,TIMP-1。早孕EGF-Ab组与对照组(DCM组)比较,前者可以使COC1的MMP-2 mRNA表达降低,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TNF-α抗体组可以降低MMP-2 mRNA的表达,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280)。与DCM组比较,EGF-Ab组可以使COC1的TIMP-2 mRNA表达增加,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TNF-α抗体组有增加TIMP-2 mRNA表达,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孕DCM中TNF-α可能抑制COC1侵袭力。早孕DCM中EGF可能促进COC1侵袭力。  相似文献   

4.
蜕膜细胞条件培养液对滋养细胞侵袭调节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蜕膜细胞条件培养液(DCM)对洋养细胞侵袭调节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体外培养早孕,早孕蜕膜细胞的方法制备DCM,然后将其处理体外培养的早孕滋养细胞,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早孕滋养细胞侵袭调节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正常培养的早孕滋养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1),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mRNA均有表达;而TIMP-2,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抑制因子(PAI-1)mRNA未见表达,早孕和晚孕DCM均能下调滋养细胞MMP-2,MMP-9,uPAmRNA的表达,而上调TIMP-1mRNA的表达。早孕,晚孕DCM均能诱导滋养细胞PAI-1mRNA的表达,但对TIMP-2mRNA的表达未见有影响。结论 蜕膜细胞可能通过调节滋养细胞中MMP-2,MMP-9与TIMP-1之间的平衡以及u-PA与PAI-1之间的平衡,而影响滋养细胞的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蜕膜细胞条件培养液(DCM)对滋养细胞侵袭调节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体外培养早孕、晚孕蜕膜细胞的方法制备DCM,然后将其处理体外培养的早孕滋养细胞。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早孕滋养细胞侵袭调节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正常培养的早孕滋养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1)、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mRNA均有表达;而TIMP-2、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抑制因子(PAI-1)mRNA未见表达。早孕和晚孕DCM均能下调滋养细胞MMP-2、MMP-9、u-PAmRNA的表达,而上调TIMP-1mRNA的表达。早孕、晚孕DCM均能诱导滋养细胞PAI-1mRNA的表达,但对TIMP-2mRNA的表达未见有影响。结论 蜕膜细胞可能通过调节滋养细胞中MMP-2、MMP-9与TIMP-1之间的平衡以及u-PA与PAI-1之间的平衡,而影响滋养细胞的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系统组分uPA、uPAR、tPA及PAI-1在人乳腺癌细胞侵袭中的作用。方法以3株具有不同侵袭转移能力的乳腺癌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应用RT?PCR方法比较纤溶组分在此3株细胞中的表达,牛奶板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纤溶活性,用Boyden小室模型测定细胞侵袭能力。结果发现MDA-MB-231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uPA、uPAR、PAI-1和中等水平的tPA,无血清培养上清中总纤溶活性和uPA纤溶活性最高;MDA-MB-435细胞表达较低水平的uPA和较高水平的tPA,但未测出uPAR和PAI-1的表达,无血清培养上清中总纤溶活性较高,主要是tPA活性;MCF-7细胞表达较低水平的uPAR和较高水平的PAI-1,但未测出uPA和tPA的表达,无血清培养上清中几乎没有纤溶活性。与纤溶活性相一致的是,Boyden小室模型实验结果发现MDA-MB-231在3株细胞中体外侵袭能力最强,MDA-MB-435次之,MCF-7则几乎无体外侵袭能力。经抗uPA和抗uPAR抗体预处理MDA-MB-231细胞,分别使侵袭能力下降83.1%和43.9%(P<0.05)。结论uPA和uPAR的活性与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人胰腺癌细胞BxPC3转染Smad7基因,观察转染阳性细胞克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表达的改变,进一步阐明Smad7在胰腺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经脂质体介导将含有Smad7重组表达质粒转染BxPC3细胞,用G418筛选及RT-PCR、蛋白质印迹法鉴定;又分别采用RT-PCR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转染阳性细胞克隆uPA及PAI-1的表达.结果: 成功建立高表达Smad7的阳性BxPC3克隆(F-16、F-21),并证实其uPA、PAI-1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结论: Smad7可能通过增强胰腺癌组织内uPA及PAI-1的生成而起到促进胰腺癌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系统通过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激活普遍存在的蛋白酶纤溶酶来调节细胞外基质重塑。系统组分包括u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和uPA受体(uPAR)。uPA系统在乳腺癌发生和进展中非常活跃,其异常调节导致癌细胞转移和病情恶化。体内外研究表明,uPA、PAI-1和uPAR的过度表达不仅增强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而且在临床和病理学角度可以作为本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和靶向治疗的新靶标。本综述阐述uPA系统对乳腺癌症预后的预测作用,总结了其在本病转归中的效应,探讨其作为乳腺癌预后生物标记物和靶向治疗新靶点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组织中纤溶酶原激活系统--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受体(uPAR)及其抑制物-1(PAI-1)的表达与卵巢癌化疗耐药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卵巢癌患者77例,根据临床治疗和随访结果分为化疗耐药组(26例)与非耐药(51例)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两组癌组织中uPA、PAI-1和uPAR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化疗耐药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卵巢癌患者的年龄、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及分级、残留灶直径、化疗方案和三者表达与卵巢癌化疗耐药的关系;同时对预后进行多因素的COX生存分析.结果:uPA、PAI-1的阳性表达率,耐药组分别为96%(25/26)和92%(24/26),均明显高于非耐药组的80%(41/51)和82%(42/51,P值均<0.01);uPAR的阳性表达率,耐药组为31%(8/26),非耐药组为35%(18/51),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668).多因素分析显示uPA、PAI-1表达与卵巢癌的手术病理分期均为与耐药(P值均<0.05)及预后(P值分别为0.045、0.031、0.001)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卵巢癌组织中uPA、PAI-1的高表达是卵巢癌化疗耐药及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系统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翠娇  史玉霞  何蔚林 《华中医学杂志》2001,25(4):190-191,F004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uPA受体(uPAR)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1)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探讨肿瘤侵袭转移的机制。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子宫内膜腺癌中uPA、uPAR,PAI-1的表达差异,结果:子宫内膜腺癌组uPA,uPAP,API-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及癌前病变组,其定位也不同,而正常子宫内膜与癌前病变的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uPA,uPAR,PAI-1的表达可以作为诊断和判断子宫内膜腺癌预后的一个新的依据;uPA,uPAR,PAI-1可能与子宫内膜腺癌的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两种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在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滑膜组织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PAI-1,PAI-2的表达。结果骨关节炎滑膜中PAI-1,PAI-2的阳性表达比例高于正常滑膜(P<0.05),骨关节炎滑膜中PAI-1与uPA、tPA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呈直线正相关关系。结论 PAI可能与骨关节炎软骨退变表现为长期慢性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2.
背景:纤溶酶原激活有效参与细胞外蛋白溶解,也是正常创面愈合的基本构成。同时,构成了慢性不愈合溃疡的发病。传统学说认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因子(uPA)与细胞外蛋白溶解活性相关涉及到组织修复过程,组织性纤溶酶原活化因子(tPA)主要与血管内纤维溶解相关。目的:本项研究旨在特征性划分各种纤溶酶原活化系统成分在慢性、急性、肉芽肿性创面的空间分布。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uPA、tPA、尿激酶受体(uPA P)、纤溶激酶活化抑制因子(PAI-1)、vitronectin原位杂交法检测uPA、tPA和PAI-1的表达。样本来自8例慢性静脉溃疡,5例褥疮…  相似文献   

13.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uPA、uPAR及PAI-1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uPA受体(uPAR)及其抑制剂(PAI-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法检测60例上皮性卵巢癌、30例良性卵巢肿瘤及3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uPA、uPAR及PAI-1蛋白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uPA、uPAR、PAI-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率(75.0%、65.0%、66.7%)明显高于良性肿瘤(40.0%、33.3%、30.0%)及正常组织(30.0%、26.7%、33.3%),差异均有显著性(χ2=11.779~19.510,P<0.05),而良性肿瘤与正常组织比较无明显差异.uPA、uPAR、PAI-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分级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χ2=8.242~36.906,P<0.05).结论 uPA、uPAR、PAI-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高表达,可能与卵巢癌发生、发展及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生长及其尿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和1型抑制因子(PAI-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四唑盐(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苦参碱对卵巢上皮癌SKOV3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HE染色法及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在不同浓度苦参碱作用前后SKOV3细胞形态学改变及其uPA、PAI-1的表达情况.采用细胞计数法观察在不同浓度苦参碱作用下SKOV3细胞的生长曲线变化,采用软琼脂集落观察在不同浓度苦参碱作用下对SKOV3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结果:①苦参碱对卵巢癌SKOV3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苦参碱浓度升高,其抑制作用增强,两者呈正相关关系(r=0.965,P<0.05);②苦参碱对SKOV3细胞的uPA、PAI-1表达有下调作用;③苦参碱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生长曲线及集落形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苦参碱对体外培养的卵巢癌SKOV3细胞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并具有杀伤肿瘤干细胞的能力,苦参碱的抗肿瘤机制可能通过细胞毒作用、诱导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参与,并可能与下调uPA、PAI-1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l)基因沉默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合成针对HDAC1的小干扰RNA (siRNA),利用脂质体转染入人卵巢癌SKOV3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内HDAC1蛋白和乙酰化组蛋白H4(Ac-H4)的表达,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DAC1、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受体(uPAR)基因的mRNA表达;通过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利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经转染HDAC1基因siRNA后,卵巢癌SKOV3细胞HDAC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细胞内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增加;SKOV3细胞迁移速度降低,穿过Transwell滤膜的细胞数量减少;SKOV3细胞内uPA和uPAR基因mRNA表达也降低.结论:HDAC1基因沉默能够抑制人卵巢癌SKOV3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机制可能与增加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抑制uPA和uPAR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磁热化疗联合作用对人胶质母细胞瘤U251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分析.方法 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纳米Fe3O4粒子及抗肿瘤药物多西紫杉醇共混的复合膜,植入U251荷瘤裸鼠皮下模型肿瘤,通过体外交变磁场加热,观察裸鼠肿瘤体积及生存期,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检测肿瘤组织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ion,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ion receptor,uPAR)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activator inhibitor 1,PAI-1)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肿瘤终末体积为3 683.16mm3,中位生存期13d;热疗组1 156.12mm3,中位生存期30d;化疗组2 749.943mm3,中位生存期18d;热化疗组71.882 25mm3,中位生存期41d.与对照组相比,热化疗组uPA,uPAR及PAI-1表达均有明显下调(P<0.05).结论 热化疗联合应用可通过下调U251的uPA系统表达而抑制胶质瘤的侵袭和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sC)转染Smad3基因,观察转染阳性细胞克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表达的改变,以进一步阐明转移生长因子-β(TGF-β)介导肾小球硬化发生的作用机制。方法:经脂质体介导将含有Smad3重组表达质粒转染大鼠MsC,用G418筛选及RT-PCR,West-ern blot法鉴定;又分别采用RT-PCR与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阳性细胞克隆uPA及PAI-1表达改变。结果:成功建立高表达Smad3的阳性MsC克隆(Th-8,Th-15),并证实其uPA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PAI-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结论:TGF-β可能通过上调Smad3而减少组织内uPA的生成和增加PAI-1的合成,从而促进肾小球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卵巢癌组织中uPA与PAI-1 mRNA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mRNA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38例卵巢癌、21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及17例正常卵巢组织中uPA及PAI-1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uPA及PAI—1 mRNA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水平均较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正常卵巢组织显著升高(F=184.51、51.00,q=11.34~26.69,P〈0.05)。在不同分化程度的卵巢癌组织中uPA及PAI-1 mRNA的表达量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加(F=110.62、38.43,q=3.10~6.86,P〈0.05)。结论 卵巢癌组织中uPA及PAI—1 mRNA呈高表达,且与卵巢癌的病理分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内毒素脂多糖(LPS)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VECs)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从人脑组织分离、纯化和培养HBMVECs,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和电子显微镜对HBMVECs进行鉴定.检测TNF-α和LPS刺激前后HBMVECs凝血纤溶活性变化:一期凝同法检测凝血活性(PC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胞组织因子(TF)、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水平.结果:分离、纯化的HBMVECs表达内皮细胞典型的标志分子vWF、CD31,并具有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LPS和TNF-α促进HBMVECs的凝血活性,上调PCA和TF的产生.抑制抗凝血活性,下调TM的表达;并明显促进纤溶活性t-PA和PAI-1的表达.通过比较PCA/TM发现,TNF-α对HBMVECs凝血活性的影响明显强于LPS.结论:TNF-α在感染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可能是导致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活化系统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查确诊的72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依据Child-Pugh分级分为3级,其中A级23例,B级29例,C级20例。健康志愿献血者6例做为正常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uPA、uPAR、PAI-1的变化。同时检测血浆TGF-β1、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PCⅢ)变化以及血浆白蛋白、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改变。结果随着肝硬化的进展,血浆uPA、uPAR、PAI-1逐渐增加,血浆TGFβ1、血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也明显增加。Child C组患者血浆uPA、uPAR、PAI-1水平明显高于ChildA、ChildB组。Child A组PAI-1/uPA值下降,而Child B组、Child C组PAI-1/uPA又复升高。Child C组血浆uPA、uPAR、PAI-1水平与正常组、Child A组相比,差异显著。在Child A组,血浆uPA与PCⅢ呈负相关,与TGFβ1正相关;在Child C组血浆TGFβ1与血Ⅲ型胶原呈正相关,与HA呈正相关。结论血浆uPA、uPAR、PAI-1变化与肝硬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肝硬化晚期,虽然血浆uPA、PAI-1增加,但总的效应表现为uPA相对不足,肝基质纤维降解受抑。适当增加uPA活性,抑制TGFβ1的早期激活,抑制肝硬化晚期PAI-1过度表达,可能有助于抑制HSC的激活、增加肝细胞外基质降解,从而有助于延缓肝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