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治疗后3小时ST段回复程度对预后的评估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林杰 《广东医学》1998,19(7):500-501
比较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病人治疗前与治疗后3小时各导联ST段抬高振幅的总和(ΣST),根据ΣST下降≥70%、≥30%而<70%<30%分为此A、B、C三组,观察CPK峰值及临床特点,超声测量心脏射血分数(EF)。CPK峰值A组<B组<C组,EF值A组>B组>C组,早期再灌注成功率A组>B组>C组。A组病人预后好,C组病人预后差,而B组介于两者之间。因此,观察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治疗后3小时ST段抬高的回复程度,并以70%和30%为界,可作为早期判断预后的简便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和下降时间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7例AMI患者按溶栓后60min、120min、180min、1d、3d等各时段记录的心电图ST段恢复情况,分为A组(ST段回降≥50%),B组(ST段回降〈50%)。比较两组1个月及6个月心脏性病死率和左室功能,比较两组住院期间CPK、CD-MB峰值与ST段回降幅度的关系,比较两纽溶栓后各时段心脏性病死率。结果:两组1个月CPK、CK-MB峰值、心脏性病死率和左室射血分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6个月心脏性病死率和左室射血分数无显著差异。结论:心电图检测AMI溶栓后ST段的变化,有助于对预后评估及指导中远期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后早期心电图ST段下降对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塞(AMI)6h内静脉溶栓88例,将溶栓前基础心电图和溶栓后2h心电图,根据ΣST抬高恢复情况相对于早期ST段抬高情况按百分比评估分为三组:显效组(>70%,n=29);有效组(30%~70%,n=30);无效组(<30%,n=29)。结果无效组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高血压病发生率、吸烟率、病死率、胸痛及溶栓后CPK-MB峰时、CPK-MB峰值含量明显高于显效组及有效组(P<0.01或0.05)。结论AMI溶栓后ST段恢复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可作为早期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与心肌酶峰、心电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11月到我院就诊的120例STEMI患者进行研究,经临床诊断后进行静脉药物溶栓或者经皮冠状动脉(PCI)治疗,分为早期和延迟再灌注两个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心肌酶峰、左心室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并发症及用药等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患者的左前降支病变血管、Killip分级及FMC有统计学差异;早期再灌注组的∑ST、∑R、∑Q、ST波、Q波、心肌酶峰指标、BNP最高值及LVEDD均显著高于延迟再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延迟再灌注组的LVEF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再灌注组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的∑ST、∑Q、ST波、Q波与Killip分级、心肌酶峰指标、BNP及LVEDD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R与心肌酶峰指标、BNP及LVEDD呈负相关,与LVEF呈正相关;ST段抬高幅度、Q波最大值与Killip分级、心肌酶峰指标、BNP及LVEDD呈正相关.其中BNP和LVEF与左心功能的相关性最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TEMI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越多、Q波和心肌酶指标(CK、CK-MB、cTnT)越高、R波越小,左心室功能越差,值的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迟发性ST段再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发病12小时之内行溶栓治疗成功的AMI患者180例,根据溶栓12小时后ST段是否再抬高分为A、B两组,监测CPK、CK-MB峰值及峰值时间,记录有无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1周、1月、3月及6月各随访1次,复查心脏超声。结果:A组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者以及CPK、CK-MB峰值显著高于B组,CPK、CK-MB峰值时间较B组提前程度小,心力哀竭、室壁瘤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B组(P均〈O.05)。结论:AMI溶栓成功后迟发性ST段再抬高者心力衰竭、室壁瘤发生率高,预后相对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静脉溶栓以及延迟用药的疗效。方法 对36例AMI患者,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检查治疗后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开放率。结果 24例AMI患者发病后6h内溶栓,冠状动脉开放率为70.83%,12例发病后6 ̄12h时溶栓,冠脉开放率为33.33%,结论 溶栓疗法能使AMI的预后完全改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心电图早期ST段变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70例AMI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h心电图(ECG)ST段进行分析,根据溶栓前后ST段下降的不同程度分组,观察ST段下降>70%组、下降30%~70%组及下降<30%组的心肌酶(CK-MB)释放规律.结果:ST段下降<30%组,CK-MB峰值...  相似文献   

8.
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经典治疗方案,大量临床观察均证明治性治疗可明显减低AMI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由于部分AMI患者梗塞相关血管存在血栓自溶现象,现有的判断梗塞相关血管的指标尚有不足之处。本文对32例经静脉溶栓后患者,于溶栓开始后90分钟行急诊冠状动脉检查,旨在探讨国产尿激酶(天普-洛欣)的血管再通率,并对部分梗塞相关血管未通的行补救性PTCA,以挽救部分存活心肌,提高AMI患者的生存率。结果发现静脉溶栓冠脉再通率为78.12%。判断梗塞血管再通无创指标中以心肌酶峰值前移最为准确,其次为心电图ST段下移,胸痛缓解及再灌注的心律失常不能作为判断再通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9.
我院对10例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时间大于6-16h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并查心电、心肌酶及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0例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在30.3~50.2岁。3例年龄大于65岁,5例心电有/J‘q波,前壁心梗6例,下壁心梗3例,侧壁1例。1.2溶栓的方法。尿激酶50~100万U加入0.9%生理盐水30min内静脉输入,1次用,连用3天。观察溶栓后30min内心电图很快有改变,ST-T基本回等电位线,酶学峰值降低。2结果再灌注患者中58%抬高ST&在30min内降低50%以上,胸痛缓解,有5例溶栓后心电小q波形成患者溶栓…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后,一些溶栓再通患者中,可见早期降低的ST段再度出现抬高现象。本文回顾溶栓成功者81例,其中早期出现ST段再度抬高者21例(占35%),与ST段非再度抬高者相比,CPK、CPK-MB峰值,心功能及院内死亡率等无显著差异。笔者认为,此现象也为再通的标志之一。因此,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早期连续监测心电图对确认再通与否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对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溶栓前及溶栓后2h心电图(ECG)ST段进行了分析,根据溶栓前后ST段下降的不同程度分组,观察了ST段下降的百分数≥70%组,<70~≥30%组及<30%组的心肌酶(CPK—MB)释放规律及梗塞危险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ST段下降<30%组,其CPK—MB峰值时间明显长于其它两组,而CPK—MB最大含量也明显高于ST段≥70%组;溶栓治疗前后梗塞危险区的程度无改善,而且该组死亡率高。结论:心电图早期ST段变化可作为AMI病人溶栓治疗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旨在探讨肌酸磷酸激酶(CPK)与急性心肌梗塞(AMI)面积大小、并发症的关系,以及对溶栓疗效判定的意义。方法:本对我院31例AMI患给予溶栓治疗后观察CPK峰值、峰值出现时间、梗塞面积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CPK峰值越高,梗塞面积越大(F检验,P<0.01);CPK峰值越高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大(T检验,P<0.05);CPK峰值提前时间,可作为判定AMI溶栓成功的指标之一。结论:提示临床上可根据心肌酶学的变化估计梗塞面积的大小、病情变化及预后,为临床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谢秀成 《广东医学》1998,19(7):504-504
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90分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显示链激酶静脉溶栓血管再通车63.9%(达TIMIⅢ级血流)。在判别血管再通的无创评定指标中心肌酶峰值前移确诊率最高,其次为ST段迅速回降,而胸病突然缓解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为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92例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其中冠状动脉再通44例,未通48例。除6例死亡病例外,对其余86例患者于发病后2~4周进行了二维超声心动图、24h动态心电图、症状限制性踏车运动试验检查。结果:急性心肌梗塞经溶栓治疗再通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未通组(P<001),室壁瘤的检出率,室早Lown分级,运动试验后心绞痛及收缩压下降、梗塞后心绞痛的发生均明显低于未通组(P<005),死亡例数再通组低于未通组。结论:溶栓治疗后梗塞冠脉再通可改善左室功能,增加心电稳定性,降低心肌缺血发生率,提高运动耐量,从而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崔连群  沈卫峰 《上海医学》1989,12(7):389-391
本文对36例首次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心电图和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测定,19例梗塞区冠脉不完全阻塞(再通甲组)和17例梗塞区冠脉完全阻塞(乙组)。两组相比,甲组梗塞后4和8小时内ST段抬高总和(EST)显著下降。8小时内甲组中15例而乙组中无1例∑ST下降≥35%(敏感性为79%,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89%)。甲组中出院前病理性Q波导联数和QRS积分较乙组明显降低,而左心室功能明显优于乙组。提示,心肌梗塞后8小时内抬高的∑ST段降低≥35%预示梗塞区冠状动脉再通,后者对左心室功能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心肌再灌注介入(PCI)治疗后,其早期12导联动态心电图ST段抬高的振幅总和(∑STE)的下降幅度的临床意义。方法96例STEMI患者,入院后6h内行PCI治疗,测量并比较PCI术前与PCI术后2h内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中∑STE的下降幅度。同时记录进行PCI治疗及再灌注时间。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STE下降幅度≥50%胸痛症状基本消失,而∑STE下降幅度〈50%,胸痛症状不明显,心功能受损较重。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至PCI治疗的时间及∑STE下降的幅度对早期AMI的治疗十分重要,早期PCI治疗及∑STE下降的幅度≥50%者,其近、远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STⅡ/Ⅲ比值及Ⅰ导联ST段移位对预测下壁急性心肌梗塞(AMI)罪犯血管的价值。方法 分析比较了39例首发下壁AMI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 STⅡ/Ⅲ=1预测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闭塞的敏感性为67%,特异性为77%;STⅡ/Ⅲ〈1预测右冠状动脉(RCA)闭塞的敏感性为77%,特异性为67%。STⅠ无移位预测LCX闭塞的敏感性为78%,特异性为77%;STⅠ压低预测RCA闭塞的敏感性为77%,特异性为78%。结论 STⅡ/Ⅲ=1及STI无移位是预测LCX型下壁AMI较敏感和特异的指标,而STⅡ/Ⅲ〈1及STⅠ压低有助于识别RCA型下壁AMI。  相似文献   

18.
陈敏娜 《实用新医学》2006,7(12):1086-1087
目的探讨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方法在心电图监测下,对6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行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68例患者中冠脉再通44例,再通率达64.7%;未再通24例,其中死亡4例,病死率为16.7%。不同时段溶栓时其并发症的发生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05)。结论早期溶栓治疗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中心电图T波早期倒置的临床意义蒋宝琦,张朝虹,朱继红,吴淳,卢明喻,许延敏(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100044)溶栓疗法对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已获公认。静脉溶栓的开展促使人们对冠脉再通的非创伤性指标进行大量研究[1,2...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溶栓治疗过程中ST段改变对患者心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 84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并计算溶栓后2 h内ST段抬高振幅总和(∑STE)的下降幅度。结果溶栓治疗2h后,∑STE较溶栓治疗前下降大于50%时,患者自觉胸痛症状消失,心功能得到较好保护;而∑STE较治疗前下降小于50%时,患者心功能不同程度受损。结论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经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其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可作为心肌血供能否恢复的间接预测指标,从而能较准确地反映心肌再灌注情况及预测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