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导丝环甲膜下气管穿刺逆行导引气管插管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逆行气管插管患者60例,ASAⅡ~Ⅲ,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A组予一次性中心静脉包中中心静脉导丝逆行导引,B组予一次性硬膜外穿刺包中硬膜外导管逆行导引。观察逆行导引插管一次性成功率,插管时间,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并发症的发生。检测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置入导引导丝后即刻(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退出导引导丝即刻(T3)的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P),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DP)及HR。结果插管成功率100%。A组从诱导开始到退出导引导丝时间为(220.5±25.6)s,快于B组从诱导开始到退出导引导丝时间(430.7±24.3)s,P<0.05。两组间T0、T3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B组中T1、T2的SP、DP和HR较A组显著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与T0比较,A组的SP和HR在T2明显升高(P<0.05),而DP各时点均无明显变化(P>0.05);B组的SP、DP和HR均在T1、T2明显升高(P<0.05)。插管时患者SPO2均在98%以上。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导丝环甲膜下气管穿刺逆行导引气管插管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逆行引导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2.
对于各种解剖异常的困难气管插管,目前临床上常采用清醒插管、经环甲膜穿刺逆行插管或利用纤维气管镜技术等方法来完成。93年5月我们引进了一种可塑性纤维气管导芯,用于引导气管插管,现将我们临床20例的使用体会介绍如下。资料与方法这种可塑性纤维气管导芯是一种可弯曲的塑料插管导引器,在它的近端有一指环式的操纵手柄,通过手柄的操作可使远端作前后的弯曲(图1)。使用时,先将气管导管套在该管芯的外面,借助直接喉镜将导管与导芯一同放入口腔,此时无论是否可窥见声门,均可通过手柄的操作,调节导芯远端的弯曲度使其尖端进入声门。然后顺着它的导引,将气管导管置入气管(图2)。  相似文献   

3.
一种简单易用的逆行气管插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行导管引导气管插管法临床多采用硬膜外导管作引导。我院自 1998年起采用COOK逆行气管插管装置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材料与方法逆行气管插管装置 (COOK公司产 )包括 :(1) 18G套管针 ,5cm长 ;(2 )Amplatz超硬不锈钢导丝 ,110cm长 ,带 3cm安全J形头 ,定位标记距两头 2 0cm ,两标记相距 70cm ;(3)11 0FrTeflon引导管 ,70cm长。操作方法 :(1)咽喉部表面喷雾麻醉以及环甲膜穿刺注入 1%丁卡因 2ml。 (2 )表面麻醉满意后 ,18G套管针通过环甲膜中点下缘向头侧穿刺进入气管。 (3)证明进入气管后 ,拔出…  相似文献   

4.
严重气道狭窄患者12例,年龄34~87岁,体重50~80kg,ASA分级Ⅳ或Ⅴ级,X线透视下,采用介入放射法引导,经口腔插入导丝.沿导丝置入鞘管与扩张器套装,套上合适型号的气管导管,固定导丝,将鞘管及扩张器越过狭窄气管,插至隆突上方或一侧主支气管内,固定鞘管及扩张器,气管导管顺鞘管越过狭窄的气管段插至狭窄的气道下方,固定气管导管,迅速将鞘管、扩张器和导丝从气管导管内撤出,外固定气管导管.12例严重气道狭窄患者气管插管均成功,插管时间1~5 min,未见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制两端开口输尿管导管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中的应用价值和方法。方法 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共86例上尿路结石患者,将F5输尿管导管盲端自侧孔处剪除,修整平滑,PCNL术中用于灌注液体制造人工肾积水,灌注美蓝及插入斑马导丝协助寻找输尿管入口(UPJ),逆行放置安全导丝,引导斑马导丝留置双J管。结果 8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120min,平均65min。无插管导致的损伤和出血。术中寻找UPJ困难者10例,6例经自制两端开口输尿管导管插入斑马导丝后循导丝找到UPJ,4例经灌注美兰后找到UPJ。无通道意外丢失。经皮肾通道顺行留置双J管困难者13例,均通过自制两端开口输尿管导管逆行置入斑马导丝引导下留置双J管成功。结论 PCNL术中采用自制两端开口输尿管导管安全、方便,能协助处理术中遇到的一些意外困难。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50例插管困难的ERCP手术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插管困难患者50例,予行导丝占据胰管法进行胆管插管及配以熟练的配合和细致的护理。结果插管成功46例,成功率92%。结论熟练的配合和细致的护理是顺利完成导丝占据胰管法行困难ERCP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7.
<正>视可尼喉镜(shikani optical stylet,SOS)作为一种可视的气管插管用具,不仅能应用于普通的气管插管,还能应用于困难气道的插管,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由于视可尼的镜杆长度根据聚乙烯导管的长度制作,有时在应用加强气管导管时,视可尼镜杆的长度不够,无法用导管固定器固定气管导管,应用起来很不方便。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采用阿曲库铵上的橡皮帽改造成了一种气管导管固定器,协助视可尼喉镜进行气管插管。具体方法如下:首先  相似文献   

8.
逆行导引法在困难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麻醉中常见困难气管插管的病例,反复气管插管操作可诱发严重的并发症,严重时可致患者死亡。本院应用逆行导引法实施困难气管插管4例,成功3例,失败1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感染因素进行原困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我科28例行48次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导管尖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培养阳性5例,其中表皮葡萄球菌2例,肺炎克雷伯杆菌1例,鲍蔓不动杆菌1例,铅黄球菌1例,白假丝酵母菌1例,感染率10.3%(5/48)。结论留置导管时间过长,忽略插管部位的监测和护理,无菌操作不严格,高渗静脉液等是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原因,加强基础性疾病的治疗及抗生素技术的应用等可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相关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经典喉罩管腔较小,只能使用内径小于6.0 mm的气管导管,且插管成功后喉罩退出困难,因而引导气管插管的使用范围有限。经典插管型喉罩虽然管腔较大,但其通气导管为硬质导管,无法使用各种纤维硬镜和各种可视管芯引导气管插管。而Cookgas气管插管型喉罩(CILA)是一种新型插管型喉罩,是用于引导气管插管和困难气管插管的有效工具。视可尼喉镜(SOS)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气管插管和困难气管插管的光导纤维硬镜,但能否采用SOS经CILA引导气管插管尚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拟评价SOS经CILA引导全麻患者气管插管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7例患者成功使用逆行技术经皮肾造痿,平均肾造瘘时间约46分钟,平均荧光屏观察时间仅3分钟,无任何手术并发症。逆行技术的优点是迅速、安全,几乎无照射,特别适于无扩张的收集系统及有肾周瘢痕的患者。 Lawson技术:全麻、截石位,电视监视下经膀胱镜将0.038inch的弯头导丝插入输尿管,套入Teflon导管后拔出导丝,注入造影剂,了解收集系统解剖。反向旋转手术床和C型臂,通过收集系统侧面观确定后侧肾盏。将可操作导丝插入7F Teflon导管,电视下操纵导管,使其进入预选肾盏。拔出导丝,换入带不锈钢鞘的穿刺导丝,穿索导丝向上通过Teflon导管时应与鞘锁住。穿刺导丝尖端达Tefon导管外时,电视下检查穿刺导丝的角度。如导丝过于朝向尾端,稍后退7 F导管即可纠正:如过于朝向头端,可稍推进7 F导管。打开穿刺导丝与鞘上的锁,电视下推进导丝,穿过肾实质、肾周脂肪、腹壁,直  相似文献   

12.
光索引导下经鼻插管在困难插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光索引导下经鼻插管在困难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术前评估为困难气道患者29例.插管前静脉给予小剂量芬太尼和咪达唑仑,于插管侧鼻道作表面麻醉,再行环甲膜穿刺以完善喉及气管内黏膜的表面麻醉.将食管导管经鼻插入食管,食管导管口正对声门,然后将导引光索经此口插入气管内后改换成气管导管.观察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插管成功率为97%,插管时间为(4.8±1.5)min,插管期间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光索引导下经鼻插管为困难气道患者提供了安全舒适、经济可靠的插管新方法,有利于提高基层医院处理困难气道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正血透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虽然中心静脉导管不是长期血透通路的最佳选择,但对于内瘘建立困难的患者以及需要急诊透析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不可避免。60%以上长期透析的患者首次透析使用的血透通路为中心静脉导管[1],近20%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仍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作为长期血管通路[2]。中心静脉导管的高使用率及导管留置时间过长会引起中心静脉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床旁超声诊断中心静脉导管(CVC)置入术中导丝尖端异位的准确性。方法择期全麻手术需通过双侧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放置CVC的患者90例,性别不限,年龄18~90岁,BMI 15.5~44.8 kg/m2,ASA分级Ⅰ~Ⅳ级。使用超声探查并选定目标血管。静脉注射异丙酚、舒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术后行正压通气。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成功后置入导丝至预定长度,行床旁X线和床旁超声检查,确定导丝尖端位置,并进行记录。确定导丝尖端位置正常后置入CVC。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床旁超声和床旁X线诊断CVC置入术中导丝尖端异位的一致性;计算床旁超声诊断CVC置入术中导丝尖端异位的灵敏度、特异度、总符合率、误诊率、漏诊率、Youden指数、比数积、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90例患者中17例发生了导丝尖端异位,导丝尖端异位发生率为19%。床旁超声与床旁X线诊断CVC置入术中导丝尖端异位具有一致性(Kappa值0.945,P<0.05)。床旁超声诊断CVC置入术中导丝尖端异位的灵敏度为97.44%,特异度为97.78%,总符合率为97.67%,误诊率为2.22%,漏诊...  相似文献   

15.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自2009年6月至2012年4月采用导管直接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114例,其中经健侧股静脉及患侧大小隐静脉、腘静脉插管失败7例,对这7例患者采用直接经患侧股静脉穿刺的方法,将导丝插入下腔静脉,再从健侧股静脉拉出建立左-右股静脉导丝轨道,再沿导丝轨道插入溶栓导管至血栓段行溶栓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经右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准确定位导管位置,构建置入导管深度简易预测公式.方法 选择择期行心脏手术患者172例,男101例,女71例,年龄>18岁.于麻醉诱导后放置TEE探头,经右颈内静脉穿刺置入导丝,初次导丝置入深度为Peres公式计算深度(身高÷10 cm),TEE观察导丝尖...  相似文献   

17.
困难气管插管常常困扰着麻醉医师,如何找到一种简单有效的解决困难气道方法是麻醉界一直探索的问题。我院应用气管导管经导管芯塑形钩S形气管插管法,利用导管经合适的塑形及抽出导管芯时导管变形运动对可看到会厌的成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自2003年以来使用气管导管经导管芯塑形钩S形气管插管法进行气管插管共15000例,其中包括急救插管1500例。具体操作:(1)插管前对气管导管进行塑形。导管塑形方法: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用较柔韧的金属导管芯伸到导管头端并将导管取直,在导管的尾端将管芯折弯使导管芯固定。…  相似文献   

18.
近期影像学技术虽有很多进展,判断胰腺癌侵犯门静脉有时仍很困难,Kanebo在术中应用门静脉血管内B超检查的技术。剖腹后,切开肠系膜上静脉属支,插入8.5~11F的插管器,由一0.018吋导丝引导插入血管内B超扫描导管直至肝内门静脉,逐步退出此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魏氏喷射气管导管用于患者气管插管术的效果.方法 择期全麻气管插管术患者102例,性别不限,年龄15~50岁,体重40~99 kg,ASA分级Ⅰ~Ⅲ级,Cormack&Lehane分级Ⅰ~Ⅳ级(Ⅰ或Ⅱ级为非困难气道,Ⅲ或Ⅳ级为困难气道).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51):常规导管组(C组)和魏氏喷射气管导管组(WJ组).2组根据Cormack&Lehane分级分为2个亚组:困难气道组(n=16)和非困难气道亚组(n=35).C组使用普通Kendall气管导管进行插管;WJ组使用相同内径的魏氏喷射气管导管,在喷射通气同时行气管插管.记录机械通气即刻PETCO2;记录首次气管插管成功情况及气管插管时间;记录气管导管拔除后24h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WJ组气管插管时间延长,困难气道患者气管插管首次成功率升高(P<0.01).与非困难气道患者比较,WJ组困难气道患者机械通气即刻PETCO2、气管插管时间和首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困难气道患者机械通气即刻PETCO2升高,气管插管首次成功率降低(P<0.01).WJ组未出现气胸、纵隔气肿及皮下气肿等严重气压伤;2组喉痉挛、咽喉痛和胃胀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魏氏喷射气管导管不仅能安全有效地为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提供通气,还可提高困难气道气管插管成功几率.  相似文献   

20.
牵引法与导引法逆行气管插管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颈部活动受限、口内肿瘤影响声门暴露、粗颈、高喉以及其他方法气管插管失败的成年病人13例均先作口咽及气管内完善表面麻醉和静脉注射适量安定、芬太尼及羟丁酸钠,待入睡并保持自主呼吸的情况下,经环甲膜置入连续硬膜外麻醉导管(简称导引管)逆行出声门、咽喉至口外。若经鼻孔气管插管,则另经鼻孔置入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