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手术室接受治疗的1 000例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情况、出院时的护理质量及患者、医生满意度情况.结果:手术前后研究组焦虑发生率、S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1,P<0.05);出院时研究组护理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90分以上"多于对照组(P<0.01),"70分以下"少于对照组(P<0.01);出院时研究组患者和医生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5),"不满意"人数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效果较好,不仅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同时获得较好的护理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提高门诊导医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方法 以优质护理服务为分界点,选取优质护理实施前后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的导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优质护理实施后,分诊护理质量、导诊服务质量、护理行为规范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优质护理实施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使门诊导医工作井然有序,保证了医患的协调性,有效提高了导医的护理质量和患者的门诊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顾问式全程护理服务在眼科门诊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1日~2019年2月28日120例眼科门诊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顾问式全程护理干预;于患者入院和出院时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的负性情绪,统计两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意外事件、信息核查不到位及护理投诉、医疗纠纷等发生率,于入院时和出院后3个月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两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干预后SA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干预后SD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且低于对照组干预后(P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意外事件、信息核查不到位及护理投诉、医疗纠纷等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高于对照组干预后(P0.05),对照组SF-36量表中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健康、总体健康及精力维度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在眼科门诊实施顾问式全程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就诊时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医疗和护理纠纷,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整体护理对烧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选取烧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整体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定量表所有指标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自尊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整体护理能提高烧伤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回归社会和家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推动精神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作用.方法 对开展品管圈活动前(2013年度,活动前组)及活动后(2014年度,活动后组)患者、护理人员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家属、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活动后组患者及护理人员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活动前组(P<0.05),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满意度显著高于活动前组(P<0.01).结论 在精神科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效果及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组长目标管理考核在临床护理中的作用。方法我院2016年1-12月对护理组长实施目标管理考核,比较实施前一年护理组长临床实际工作能力、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后护理组长临床实际工作能力考核成绩优于实施前(P0.01),实施后基础护理、危重患者护理、优质护理质量、分级护理质量、护理文件书写等护理质量评分明显实施前(P0.05),患者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1),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1)。结论实施护理组长目标管理考核,充分发挥了护理组长主观能动性,提升护理组长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连续性排班在护理质量管理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 比较APN连续性排班实施前后1年责任护士对患者相关疾病知识比较、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患者及医生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护理质量的变化.结果 实施APN连续性排班后,责任护士对患者相关疾病知识的掌握、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患者及医生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均高于传统排班(P<0.01),护理质量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 APN连续性排班模式能使责任护士熟练掌握患者病情、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有效提高患者对相关疾病知识的知晓率、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升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消化性溃疡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50消化性溃疡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75例。对照组给予消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分别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Nottingham健康量表对2组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比较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心理正常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中重度焦虑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1),但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优质护理服务能有效缓解消化性溃疡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改善生活质量,增加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精神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精神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通过建章立制、规范服务、创新管理环节等措施开展工作,比较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红灯呼叫次数、时间分布、原因及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结果:实施优质护理后,日均及白班、中班、夜班、周末班的红灯呼叫次数均较实施前下降(P<0.05);患者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2%升高至94%(P<0.01);实施优质护理后基础护理质量评分较实施前升高(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是一项贴近患者、深入民心的良好决策,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的良好措施,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2):2319-2320
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97820例门诊输液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后患者的满意度、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的调查分析,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为观察组,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为对照组,进行评价对比。结果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对输液环境、静脉穿刺水平、服务态度、服务意识、健康教育等5个方面的满意度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1)。患者对护理投诉事件有所下降(P0.05)。在门诊输液患者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有助于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增进护患关系、降低护理投诉事件发生。优质护理服务是提高患者满意度和赢得社会认可的最好保证。  相似文献   

11.
12.
正确应用护理模式和护理理论指导护理实践(2)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雁 《上海护理》2007,7(5):5-6
4理解西方护理模式/理论过程中存在的难点护理学科常用的模式/理论大多来自于西方社会,在进行护理理论的教学中发现,无论是阅读原文还是翻译为中文的理论,往往会感到文字上生涩,某些概念比较生僻,对照原版文字还会发现翻译上的不一致性,这些都成为我国护理人员理解西方护理理论的障碍。现举几个实例:①Roy在其适应模式中认为相关刺激(contextual stimuli)和固有刺激(residual stim-uli)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刺激,必须在二级评估时加以区分。而这两类刺激的区分往往是理解该理论的难点之一,更容易理解与更容易应用的方式是根据刺激的来源评估患…  相似文献   

13.
正确应用护理模式和护理理论指导护理实践(1)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胡雁 《上海护理》2007,7(4):5-6
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护理学作为一门发展中的专业,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知识体系,包括一系列的模式和理论。尽管尚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但这些模式和理论对护理实践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正如众多其它学科一样,如何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一直是各学科努力探索的问题,尤其是绝大部分现有的护理模式和理论均来源于西方社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For many years nursing practice has found its foundations in nursing theory. A review of theorists such as D. E. Orem, C. Roy, B. Neumen, V. Henderson, M. E. Rogers and others reveals a focus o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 care, not leadership. This has provided most nurses with a solid foundation in 'management', but little in terms of 'leadership.' In more recent years, theories such as the Deming Management Method, Managers as Developer Model, Shared Governance and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have been introduced, none of which are nursing theori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ceptualized differences between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theory arguing that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A leadership theory is proposed utilizing Ida J. Orlando's model for nursing. This theory provides a nursing foundation for nursing leaders to utilize both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 care and in leadership.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