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胃炎是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疾病,除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自身免疫机制、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因素有关外,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所致的胆汁反流则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而胆汁反流病因与机制不十分清楚。本文对38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进行分析与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02年10月~2004年10月经胃镜检查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382例,其中男198例,女184例;年龄15~76岁,平均45·5岁。合并胆囊疾病98例,占25%,其中胆囊炎52例,胆结石28例,胆囊息肉18例;曾有胃溃疡、胃穿孔、胃肿瘤行胃部分切除史者38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胆囊炎与萎缩性胃炎相关性。方法:应用^99mTc—EHIDA核素十二指肠胃反流显相检查的方法,分析98例萎缩性胃炎患者胆汁反流发生率。结果:98例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生十二指肠胃反流46例,发生率为46.9%,其中伴有慢性胆囊炎46例,发生十二指肠胃反流34例,发生率73.9%,发生率高,与不伴有胆囊疾病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萎缩性胃炎常伴有胆汁反流,尤其是伴有胆囊疾病者胆汁反流发生率高,慢性胆囊炎与萎缩性胃炎有一定相关性,HP感染对十二指肠胃反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旋杆菌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方法:对电子胃镜检查疑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在胃窦大、小弯距幽门2—3厘米处,各取一块胃黏膜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对快速尿素酶试验及Warthin银染色检查阳性患者定为HP感染阳性。HP阳性患者进行抗HP治疗两周。停药1个月后胃镜复查,观察胆汁反流情况并行病理切片检查。Warthin银染色及快速尿素酶实验HP检查阴性患者,定为HP根除。结果:9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胃术后患者占15.2%,胆囊疾病者占27.2%,不明原因者占57.6%。9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中HP阳性28例,占30.4%。HP阳性患者中25例,于停药一个月后行胃镜复查,发现23例HP根除,HP根除后有6例患者仍存在胆汁反流性胃炎(24%),HP根除后胆汁反流性胃炎治愈率为76%。结论:HP感染与胆汁反流性胃炎关系密切,可能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阿莫西林、吗丁啉、痢特灵联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胆汁反流性胃炎多见于幽门功能不全,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患者,大量胆汁流入胃破坏胃粘膜屏障,造成胃的糜烂、炎症等改变。近几年发现,胆汁反流性胃炎占慢性胃炎的相当比重,为了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方案,笔者收集了1996年3月-1999年2月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者72例,用对照法比较治疗,取得明显效果。方法:治疗组采用阿莫西林、痢特灵、吗丁啉联合治疗,对照组应用硫糖铝安慰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6.1%,对照组有效率38.9%。意义:事例证明:阿莫西林、痢特灵、吗丁啉联用,确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561例胆汁返流性胃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国梁 《临床荟萃》1993,8(1):21-22
胆汁反流性胃炎又称碱性反流性胃炎,近年颇受重视。我院自1982年12月至1991年12月共作内镜检查15232例,其中检出胆汁反流性胃炎561例(不含残胃反流性胃炎),占受检数的3.67%,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561例中,男性288例,女性273例。其中40岁以下组382例,41~60岁组141例,61岁以上组38例。以40岁以下组最多见。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72-174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昆山中医医院行胃镜检查检出1419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及体重指数。1419例患者男性占比显著低于女性;患者年龄分布中21~30岁年龄段占比相对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胆汁反流性胃炎在女性中发病率较高,在21~~30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寻引发胃十二指肠动力学异常的胆结石、胆囊炎类型及其发生机制。方法采取随机检查、追踪回访、回顾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100例胆结石、胆囊炎(发作性和静止性各50例)患者的胃十二指肠动力学改变情况进行详细观察与记录,然后将伴有或不伴有胃十二指肠动力学异常的胆结石、胆囊炎类型进行归纳、分类,阐述引发胃十二指肠动力学异常的胆结石、胆囊炎类型及其病理基础。结果100例胆结石、胆囊炎患者,有胃十二指肠动力学异常42例,其中有胃十二指肠反流者37例,包括发作性HR结石、胆囊炎患者31例,其发生率31%,静止性胆结石、胆囊炎患者6例,其发生率6%;伴不全幽门梗阻5例,发生半5%无胃十二指肠动力学异常58例,14例为发作性胆结石、胆囊炎患者,44例为静止性胆结石、胆囊炎患者:结论静止性胆结石、胆囊炎患者对胃十二指肠动力学影响相对较小,发作性胆结石、胆囊炎患者对胃十二指肠动力学有显著的影响,胆囊内巨大结石、嵌顿性胆囊颈部结石伴急性胆囊炎引发巨大胆囊对幽门的压迫以及胆囊炎性产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足造成胃十二指肠动力学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我院门诊在接受胃肠超声检查的患者中检出 132例的半流质显像剂从十二指肠逆向反流胃窦及胃腔 ,经胃镜和胃内p H值检测对比 ,其中 12 9例为胆汁反流性胃炎 (DGR)。我们在此对胃肠超声显像诊断碱性反流性胃炎的可行性和重复性进行分析并加以评价。1 对象和方法本组男 79例 ,女 5 0例 ;其中 2 0岁以下 ,6 0岁以上各 8例 ,2 0~ 6 0岁 113例 ,大多数患者均有食欲减退、腹部不适或疼痛腹胀嗳气、呕吐 ,个别患者因未能及时确诊 ,合理治疗而身体明显消瘦。 12 9例中吸烟者 85例 ,饮酒者 73例 ;合并胆结石、胆囊炎的 37例 ,有 3例属于生理性肠胃…  相似文献   

9.
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又称为十二指肠胃反流病,是由于胆汁、十二指肠液、胰液与胃酸等因素的协同作用直接损伤胃黏膜或造成胃黏膜屏障功能减退所致,胆汁可能是最主要的损伤因素.尤其易发生在胃大部切除术后毕Ⅱ式吻合的患者,这种手术后胃因幽门被切除而导致过量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所引发的胃炎称为继发性BRG;对发生在非手术胃的BRG,通常称为原发性BRG.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十二指肠胃反流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诊断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2月来该院就诊的86例十二指肠胃反流性疾病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内镜检查,记录内镜下的相关表现,并对患者采用适宜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对收集的既往病史、内镜检测结果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86例老年十二指肠胃反流性疾病患者中有22例由手术引起(毕Ⅰ式20例,毕Ⅱ式2例),占25.6%;有胆囊疾病史者28例(以胆结石、慢性胆囊炎为主),占32.5%;其他原因36例,占41.9%;而内镜检查结果则以患者胃黏膜充血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胆汁附着,13例患者胃窦黏膜出现糜烂;86例患者中采用一般治疗方式治疗的有13例,治疗有效率为69.2%;药物治疗的有56例,治疗有效率为83.9%;手术治疗17例,治疗有效率为82.4%。结论老年十二指肠胃反流性疾病患者主要以胆囊疾病及胃部手术为主要起病原因,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以胃黏膜充血、胃窦黏膜糜烂及伴有不同程度的胆汁附着为主要的内镜下表现。  相似文献   

11.
正胆石症在中国发病率高,胆囊切除术是临床常见的手术,术后部分患者出现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又称碱性反流性胃炎[1],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在确诊时常被忽略。华德林等[2]对6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进行了调查,其中19.12%有胆道系统疾病,而胆囊疾病或行手术的有13例,可见胆囊切除术及胆系病变均可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本文对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BE)临床特点及相关致病因素。方法对经胃镜及病理检出的37例Barrett食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BE病人中有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酸等反流性食管炎症状者各占73.0%、64.9%和51.4%,无症状者3例(8.1%)。胃镜下伴有反流性食管炎表现者占89.2%,伴有胆汁反流者7例(18.9%),胃动力减弱者6例(16.2%)。病理检查结果为37例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结论BE多见于老年人,其发病主要与胃食管反流有关;小部分无明显胃食管反流症状和反流性食管炎胃镜表现的病人,其病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内镜诊断279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我院胃镜检查中发现胆汁反流性胃炎高发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 我院自2005年2月至2007年4月共进行胃镜检查703例,均用PENTAX 2930K型电子胃镜作检查,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内镜下可见有胆汁从十二指肠反流入胃腔(安静状态下)胃黏液湖呈黄色或黄绿色胆汁样,黏膜上有胆汁淤斑,黏膜充血、水肿、变脆或糜烂.结果 内镜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279例(39.7%).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因主要与胆囊疾病、胃排空障碍有关,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糜烂程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约占胃炎总数的16.4%[1]。胆汁反流是慢性胃炎的病因之一,可损害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炎症、充血、水肿、糜烂、出血、萎缩、肠化生和局灶性增生。同时在食管炎、食管腺癌及胃癌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因此探索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有效治疗方案,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联合埃索美拉唑片、莫沙比利分散片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6例,临床较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胃大部切除术后,由于胆汁反流入胃,临床可引起一种特殊类型的病征。1969年VanHeerden 将其首次命名为“术盾碱性反流性胃炎”(以下简称术后胃炎)。从此术后胃炎受到重视,近几年来国内外均有报道认为是胃切除后的一个重要并发症。术后胃炎可发生在多种胃部手术之后,但以胃切除Billroth Ⅱ式吻合者最高。Kennedy(1978)报告36例术后胃炎,BillrothⅡ式胃切除术占19例,胃空肠吻合9例,幽门成形5例,Billroth Ⅰ式胃切除3例。张英  相似文献   

16.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4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汁反流性胃炎又称碱性反流性胃炎,多发生于胃手术后或有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患者,本病是由于含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过量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屏障而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症,2000年来,我们采用中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汁反流性胃炎46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20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消化内科常见病,近年来,胆汁反流与胃炎及胃溃疡的关系普遍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于1995年1月-2005年10月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206例,获得显著疗效。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20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均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胃肠病学》诊断标准[1],其中门诊治疗观察164例,住院治疗观察42例;男78例,女128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41.5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2.5年。206例患者均有胃脘痞胀疼痛、暖气、灼热感,或恶心呕苦;胃肠钡剂检查提示为胃窦炎者206例,其中62例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8例合并十二…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促进胃动力、抑制胃酸分泌的西药吗丁啉、法莫替丁配合中药柴芍术苓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38例,以14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临床治愈18例,有效13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7%.有效病例经6个月随访,复发2例,复发率为5.6%.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确切,并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李军  王宜田  朱铁兵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11):1591-1593
【目的】观察铝镁加混悬液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胃内24 h胆汁的影响.【方法】经胃镜和胃内24 h胆汁监测确诊的胆汁反流性胃炎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服用铝镁加混悬液和莫沙必利;对照组22例,单用莫沙比利.疗程均为4周,观察腹痛、腹胀、呕吐胆汁等症状变化,治疗结束后复查胃镜和胃内24 h胆汁监测.【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5.83%和81.82%,无显著差异(P〉0.05);但治愈率分别为54.17%和22.73%,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24 h胃内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比均有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变化率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铝镁加混悬液可有效的结合胃内胆汁,与莫沙必利联用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反流性食道炎、胃炎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一般是由胆汁或胃酸反流到食管或胃内而引起。经常性恶心,呃逆或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最容易引起反流性食道炎和胃炎。临床上常以腹痛、腹胀、胸痛、反酸、反食、嗳气等表现,特别是以阵发性胸痛为主症表现时最容易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现将本院2001~2006年反流性食道炎、胃炎误诊为心绞痛1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