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和手术入路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7年3月手术治疗的92例小脑幕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内侧型和外侧型向幕上发展者,采用扩大翼点入路10例,颞下入路23例,颞枕部入路18例;肿瘤全部或主体在颅后窝21例,采用枕下或枕部幕上下联合入路;20例镰幕型采用枕部经小脑幕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86例,部分切除6例。无手术死亡病例。83例术后随访1~8年,正常工作、生活71例,生活自理8例,生活需要照顾4例;肿瘤复发再次手术7例(次全切除5例,全切除2例)。结论 手术全切除小脑膜脑膜瘤可获得满意效果及良好预后;根据肿瘤特点设计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及熟练掌握局部神经解剖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深静脉系统及大静脉窦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显微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附34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总结松果体区肿瘤显微手术切除的经验。方法 回顾34例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和手术体会。结果 本组患者中生殖细胞瘤12例,畸胎瘤7例,胶质瘤5例,脑膜瘤4例,胆脂瘤、海绵状血管瘤各2例,松果体细胞瘤和异位垂体腺瘤各1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采用枕部经小脑幕入路27例,幕下小脑上入路4例,侧脑室三角部入路2例,经胼胝体入路1例。肿瘤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手术后无住院期内死亡者。结论 显微手术技术的提高显著降低了松果体区肿瘤直接手术切除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我们认为积极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是松果体区肿瘤最佳的一线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技巧。方法 对1992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收治的小脑幕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56例,占同期收治的所有颅内脑膜瘤的8.66%,女性占绝大多数。对主要向幕上发展者,根据肿瘤的部位,采用扩大翼点入路、颢下入路、颞枕部入路和枕部入路;肿瘤全部或主体在后颅窝者,采用枕下或枕部-枕下联合开颅术;跨幕者采用颞下-乙状窦前入路。结果 本组全切除53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死亡2例(3.6%),出现新增神经功能障碍5例,复发6例。结论 小脑幕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计;熟悉局部的显微解剖并熟练运用显微外科技术是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底中央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策略和方法.方法 收集147例颅底中央区脑膜瘤患者,根据肿瘤部位和生长方向不同,分别选择额下入路、翼点人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乙状窦前幕上下联合入路、远外侧入路等予以显微手术切除,对手术方法和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Simpson Ⅰ、Ⅱ级切除112例,Ⅲ级32例,Ⅳ级3例.1例术后颅内感染.30例脑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25例脑神经功能障碍较术前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结论 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显微手术操作能提高颅底中央区脑膜瘤的全切除率和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5.
颅底脑膜瘤的显微手术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提高颅底脑膜瘤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方法 本组61例颅底脑膜瘤,根据肿瘤部位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进行手术,手术入路包括双(单)侧额下入路,翼点或改良及扩大翼点入路,幕上枕下、幕下小脑上或幕上下联合入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枕下入路,远外侧入路等。结果 肿瘤切除达到SimpsonⅠ-Ⅱ级全切除54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早期发生颅神经麻痹1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通过合适的手术入路,依靠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和先进手术设备,积极而谨慎地切除颅底脑膜瘤可以取得满意效果。充分暴露。严密止血,正确处理肿瘤与重要组织的关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小脑幕脑膜瘤手术入路和显微手术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小脑幕脑膜瘤病例资料,根据肿瘤基底附着于小脑幕的位置及肿瘤主体部位所在而分为6个类型:幕上内侧型6例,幕上外侧型8例,幕下内侧型7例,幕下外侧型4例,跨幕型6例和镰幕型5例,采取个体化手术入路进行显微手术切除。结果小脑幕脑膜瘤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18例(50.0%),Ⅱ级切除13例(36.1%),Ⅳ级切除5例(13.9%),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96个月,失访2例。术前KPS为(85.83±8.74),术后1个月为(65.83±10.52),术后6个月为(83.06±11.42)。5例肿瘤残留病人与2例复发病人,均采用伽玛刀治疗,随访中未见再次复发。结论根据小脑幕脑膜瘤不同分型,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并运用显微操作技术,可提高手术全切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天幕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天幕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期间收治的39例天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肿瘤基底附着部位和主体生长方向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其中31例普通型天幕脑膜瘤经单侧枕下入路12例,经颞枕或枕部入路7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5例,经枕下正中入路4例,经幕上下联合入路3例;8例天幕游离缘脑膜瘤中,经枕一天幕入路5例,经改良翼点入路2例,经幕下小脑上入路1例。结果肿瘤达SimpsonI级全切除19例(48.7%),II级全切除17例(43.6%),次全切除2例(5.1%),大部分切除1例(2.6%),无手术死亡。对37例患者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至5年,28例(75.7%)恢复正常生活,7例(18.9%)生活完全自理,2例(5.4%)生活需他人帮助。结论天幕脑膜瘤应积极手术治疗。适宜的手术入路及精细的显微外科技巧,可显著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复发,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天幕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提高天幕脑膜瘤的治疗效果。方法1989~2003年经显微外科治疗天幕脑膜瘤患者53例,其中普通型天幕脑膜瘤42例(后外侧型32例、后内侧型10例);天幕游离缘脑膜瘤11例(前外侧型3例、后内侧型8例)。普通型天幕脑膜瘤经颞枕或枕部入路者9例,枕下正中入路6例,单侧枕下入路24例,幕上下联合入路3例;天幕游离缘脑膜瘤经枕-天幕入路7例,幕下小脑上入路2例,改良翼点入路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43例,次全切除7例,大部分切除3例;无一例手术死亡。手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视野障碍(5例)、脑神经损害(7例)、偏瘫(3例)、癫痫发作(2例)、颅内感染(4例)以及手术区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3例),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47例患者接受为期7个月~8年的随访,其中恢复正常生活学习者25例,改换工作11例,生活完全自理7例,部分自理4例。结论天幕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诊断主要依靠CT和MRI。显微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最佳方法。根据肿瘤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合理地使用辅助器械以及熟练的手术技巧,可有效地提高天幕脑膜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岩斜区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自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岩斜区肿瘤23例,分别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11例)、乙状窦后经小脑幕入路(7例)和幕上幕下(颞下-乙状窦后)联合入路(5例)进行手术切除。结果 23例岩斜区肿瘤中脑膜瘤9例,神经鞘瘤12例,胆脂瘤2例。颞下经小脑幕入路11例中,肿瘤全切9例,次全切2例;乙状窦后经小脑幕入路7例均全切除;幕上幕下联合入路5例中,次全切4例,部分切除1例。23例患者随访6~36个月;术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为(83.0±7.0)分,术后1月为(75.2±9.0)分,术后6个月为(80.0±6.0)分;6例次全切除及1例部分切除患者术后1月行伽玛刀治疗,在随访时间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根据岩斜区肿瘤的不同类型,选择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乙状窦后经小脑幕入路和幕上幕下联合入路,可以提供肿瘤全切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枕部纵裂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21年1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枕部纵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10例松果体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最大直径为(4.4±1.4)cm(2~7 cm);幕-镰交界区脑膜瘤9例, 中间帆型脑膜瘤1例。Bassiouni分型Ⅰ型4例、Ⅱ型4例、Ⅲ型1例、Ⅳ型1例。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10例患者共接受了11例次手术, SimpsonⅠ级切除1例次、Ⅱ级9例次、Ⅳ级1例次。术后发生短暂性同向偏盲3例, 1周内均恢复;其中1例有轻偏瘫, 术后3个月恢复。1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4个月至12年)。无一例患者肿瘤复发及死亡, 末次随访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80分8例, 50~70分2例。结论经枕部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脑膜瘤, 通过枕部纵裂切开小脑幕或大脑镰, 可有效地显露占据小脑幕下空间的肿瘤, 肿瘤切除程度较高, 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1.
Combined supra/infratentorial approach to tentorial meningioma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n spite of significant advancements in imaging technology, monitoring, and microsurgical techniques, complete and safe removal of tentorial meningiomas remains a challenge for most neurosurgeons. Classifications of tentorial meningiomas are revised. The combined supra/infratentorial approach to resect tentorial meningioma is discussed. This approach provides a wider exposure of the supra/infratentorial region with less brain retraction. With this approach the occipital lobe and the cerebellum are exposed along the tentorium. Two illustrative cases are presented. The patients were studied with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and angiography. The anatomy of the transverse sinus and the confluence of the sinus could be appreciated with these studies. The operative technique is described stepwise. Emphasis is placed on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and surgical technique, leading to a total surgical removal of the lesion with margins of safety. The goal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tentorial meningiomas is their complete and safe removal. With this unique approach we sought to confirm that it offers a safe means of resection not only the neoplasm but also the infiltrated dura.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经显微手术治疗的62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大小、主体生长方向、与周围重要结构关系等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其中,51例鞍结节脑膜瘤经翼点入路,6例经额下入路,5例经额下翼点联合入路切除肿瘤。结果:SimpsonⅠ级和SimpsonⅡ级切除肿瘤55/62例(88.7%),SimpsonⅢ级切除7/62例(11.3%),无手术死亡病例。对62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期限4~96个月,平均随访期38.6个月。47/62例(75.8%)恢复正常生活,12/62例(19.4%)可生活自理,3/62例(4.8%)日常生活需他人帮助,随访期间3/62例(4.8%)肿瘤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疗效确切,充分的术前准备和个体化的手术入路及良好的显微外科技巧,可显著提高肿瘤全切率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侧脑室内脑膜瘤临床特点及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51例脑室内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方法。结果本组病例82.3%存在头痛与视乳头水肿,17.6%表现为阵发性头痛加重,27.4%出现内囊、丘脑、视放射、Wemiche区受压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症状。采用颞间沟后部入路20例(39%),顶枕入路31例(61%)。肿瘤全切48例,新出现偏盲或视野缺损扩大6例,术后出现感觉性失语2例。3例肿瘤大部切除辅助伽马刀治疗。死亡3例(5.9%)。结论侧脑室内脑膜瘤症状以慢性颅内压增高为主,少数伴有阵发性头痛加重与局灶性神经功能缺陷。入路主要有经颞部与顶枕部两种,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注重微创原则,可得到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天幕脑膜瘤的影像学分型及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显微手术治疗的31例天幕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按影像学资料分型:前内侧型(Ⅰ型)、前外侧型(Ⅱ型)、内中型(Ⅲ型)、后内侧型(Ⅳ型)、后外侧型(Ⅴ型);根据肿瘤生长方向分为幕上型、幕下型、幕上下型。依据肿瘤分型选择合适手术入路。结果 31例中,Ⅰ型3例 ,Ⅱ型5例,Ⅲ型3例,Ⅳ型8例,Ⅴ型12例;幕上型6例,幕下型19例,幕上下型6例;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23例,Ⅱ级5例,Ⅳ级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31例术后随访3~18个月;2例部分切除术后行伽玛刀治疗,复查MRI未见肿瘤增长;1例部分切除术后13个月复查MRI显示肿瘤进展,但无新发症状,动态复查MRI随访观察;所有病人术后均恢复良好,KPS评分≥70分。结论 天幕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必须依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及生长方向综合分析,个体化设计。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熟悉掌握运用局部显微解剖关系、术中尽量避免过度牵拉造成肿瘤周围组织及血管损伤、最大程度减少手术并发症,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The literature describes a variety of surgical approaches to deal with meningiomas that involve the apex of the petrous bone and lie predominantly in the posterior fossa, e.g. the transpetrosal (translabyrinthine and transcochlear), the combined supra- and infratentorial, the subtemporal with or without pyramid resection, the suboccipital and the orbitozygomatic approaches. This study presents an alternative surgical approach, namely a modification of the occipital craniotomy with or without tentorial division. This approach was used for the removal of three petrous bone apex meningiomas which were medium to large in size and located predominantly in the posterior fossa with extension into the middle fossa. Complete tumour excision was achieved with no morbidity and no mortality.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分析并探讨了64例小脑幕脑膜瘤的分型、手术入路和方法。方法:本文总结了1990年至2006年期间,64例小脑幕脑膜瘤(女39,男25)行手术治疗。患者年龄19~73岁(平均43岁)。临床表现为头痛(38例)、共济失调(33例)、头昏(28例)、听力下降/耳鸣(15例)、癫痫(8例)、颅神经损害(29例)。脑膜瘤分为三型:Ⅰ型(幕上型):肿瘤主体位于幕上17例;Ⅱ型(幕下型):肿瘤主体位于幕下32例;Ⅲ型哑铃型(幕上下型)15例:肿瘤向幕上下发展。其中,又根据肿瘤主体发展方向分为两个亚型:Ⅲa型4例:肿瘤主体位于幕上,向幕上发展;Ⅲb11例:肿瘤主体位于幕上,向幕下发展。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单纯幕下入路38例,单纯幕上入路19例,幕上幕下联合手术7例。手术切除的64例患者中,SimpsonⅠ级和Ⅱ级56例,Ⅳ级8例。无手术死亡的病例。结论: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及生长方向选择手术入路。术中尽量避免过度牵拉造成肿瘤周围组织及血管的损伤。此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可作为小脑幕脑膜瘤的补充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