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1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患者男,40岁,农民。右下肢可见线状浸润性斑块、结节、溃疡和结痂4个月。右下肢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可见多核巨细胞,有大量红细胞外溢。真菌培养可见孢子丝菌。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63岁,农民。胸腹部结节、斑块、溃疡2年半。曾被误诊为"坏疽性脓皮病",并予糖皮质激素、米诺环素等反复治疗1年余,用药时皮疹有所好转,停药后皮疹加重。皮损组织病理示:呈炎性肉芽肿改变,脓液真菌培养鉴定为孢子丝菌。诊断: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予特比萘芬口服,治疗3个月后皮损明显好转,目前仍在随访治疗中。 相似文献
3.
正患者女,56岁,农民。主诉:右面部红色丘疹、斑块1年。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右颊部出现一个针尖大小红色丘疹,后其周围出现类似几个丘疹,并逐渐增大融合成斑块,部分上覆少量黄色和暗红色痂,无明显瘙痒及疼痛。患者曾于外院就诊,具体诊断不详,未予治疗。后类似皮疹逐渐增多,向下蔓延至颏部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57岁。右拇指、腕部及前臂结节伴瘙痒和疼痛3月。右前臂皮损组织病理示:化脓性肉芽肿性改变。真菌培养见申克孢子丝菌生长。诊断: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 相似文献
5.
6.
孢子丝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孢子丝菌病是一种由申克孢子丝菌感染引起的,呈全球性分布的慢性真菌病,由于孢子丝菌的黑素形成对其毒力有很大的影响,故对人体有较大危害性。现就孢子丝菌病的微生物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1996年8月,在四川省珙县石碑乡发生因臀部肌肉注射药物后引起注射部位硬结、溃烂,伴同侧淋巴结肿大、溃烂的患者87例。均按一般外科脓肿抗炎治疗及手术治疗2个月,效果不佳,损害经久不愈。为诊断疾病,找到致病原因,指导治疗,我们赴当地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 相似文献
13.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发的一种皮肤、皮下组织和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多发于四肢等容易暴露受伤的部位.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阴囊的固定型皮肤孢子丝菌病,并对申克孢子丝菌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的鉴定. 相似文献
14.
精制孢子丝菌素诊断孢子丝菌病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制孢子丝菌素首次由我科周冼苡研制,1988~1995年用于儿童孢子丝菌病的诊断,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自1988~1995年间临床上确诊为孢子丝菌病患者218例。其中男105例(48.2%),女113例(51.8%),儿童46例(21.... 相似文献
15.
我科在1998年~2001年发现3例孢子丝菌病,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 例1,患者,男,45岁,1998年7月就诊。病史6年,发病前是农民,有外伤史,现为个体户,广东籍。右踝部一鹤鹑蛋大紫红色呈疣状增生样结节,近半年来破溃、糜烂、与皮下粘连。近2个月 相似文献
16.
皮肤播散性孢子丝菌病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男,74岁.因半个月前胸部出现一结节,并渐增多,于2004年10月22日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就诊.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发现胸部出现一结节,约黄豆大,不久胸部及背部陆续出现高粱粒至黄豆大结节,并逐渐增大如蚕豆大,无自觉症状.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皮肤科检查:胸部、右上肢、背部共可触及七八个皮下结节,黄豆至蚕豆大,表面皮肤发红(图1),质地中等,无触痛.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正常.肝、肾功能及血糖正常.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HIV抗体(-),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正常.免疫球蛋白检测正常. 相似文献
17.
<正>临床资料患儿,女,4岁。主因右侧面颊外伤后出现暗红色斑块2个月,于2010年3月20日来院就诊。2个月前患儿在玩耍时,不慎树枝擦伤面部,未进行处理,2周后擦伤处皮肤出现黄豆大小结节,不断 相似文献
18.
19.
20.
申克孢子丝菌基因差异、致病力与孢子丝菌病临床型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申克孢子丝菌基因差异、致病力与孢子丝菌病不同临床型别的关系。方法 ①收集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分离株并提取DNA,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扩增。②BALB/c小鼠接种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分离株菌悬液,观察实验动物发病及病变情况。③发病小鼠皮肤及内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接种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分离株菌悬液后小鼠病变内申克孢子丝菌孢子数量及分布。结果 ①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分离株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电泳带型差异较明显:播散型分离株可见1800bp、850bp、500bp、180bp,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见1400bp、800bp、700bp、500bp,皮肤固定型分离株见2500bp、1400bp、1000bp、700bp。②注射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菌悬液的BALB/c小鼠比注射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小鼠发病早、病变部位广且死亡率高;注射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的小鼠较注射固定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小鼠皮损出现早、病变范围广且严重。③实验BALB/c小鼠病变皮肤及内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注射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的小鼠病变内孢子数量明显多于注射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小鼠病变内孢子数量,而后者较注射固定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的小鼠病变内孢子数量多。结论 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的基因差异、致病力与孢子丝菌病不同临床型别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