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提高急性重型颅脑损伤CT环池动态改变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影响的认识。方法: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CT表现有环池改变207例进行分析。研究CT环池改变与临床治疗和预后的关系。结果:207例中CT环池明显狭窄、闭塞,蛛血致高密度铸型及动态改变恶化死亡率50.6%,明显高于好转死亡率5.6%。结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后CT环池改变及动态观察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急性颅脑外伤CT环池动态改变进行观察分析,认为对临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环池CT三维重建变化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关系,为临床提供一定理论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86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环池CT三维重建变化的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为期3个月的随访,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对预后的情况进行评价,分为预后良好、中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死亡等结果。分析环池分型与颅脑损伤预后的关系、环池CT三维重建动态变化与死亡率以及环池分型与GC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环池分型1型死亡率0.00%(0/13),2型死亡率6.67%(1/15),3型死亡率15.00%(3/20),4型死亡率29.41%(5/17),5型死亡率33.33%(7/21),死亡率在不同环池分型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环池分型不断上升,死亡率逐渐上升,说明环池分型越高,死亡率越高,生存率越低,预后越差。环池受压减轻组生存率93.88%(46/49),死亡率6.12%(3/49);环池受压无改变或加重组生存率64.86%(24/37),死亡率35.15%(13/37),与环池受压无改变或加重组相比,环池受压组生存率更高,死亡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池分型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641,P<0.05),环池分型越高,GCS评分越低。结论:环池CT三维重建变化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加强对颅脑损伤化合环池CT三维重建变化观察,能够为颅脑损伤预后的改善提供一定的影像学参考,进而促进患者的远期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临床CT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颅脑外伤患者72例,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CT扫描,详细分析其CT表现与GCS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72例患者入院时GCS评分:3~5分16例,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闭塞或隐约可见13例,其中11例死亡,死亡率68.75%;6~8分14例,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显著变小但可分辨9例,其中4例死亡,死亡率28.57%;9~12分25例,13~15分17例,他们的预后均较好。12例中线移位15mm,其中7例死亡,死亡率58.33%;10 mm中线移位≤15 mm者10例,3例死亡,死亡率30%;12例中线移位5~10mm,3例死亡,死亡率25%。经治疗后,恢复良好者41例,轻残3例,重残6例,死亡22例。结论结合临床和CT表现,可较为准确评估病情、预测预后,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5.
张勇 《当代医学》2016,(32):27-28
目的:探析CT环池形态的改变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4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分析首次CT扫描征象,准确测量环池翼部的宽度,根据宽度进行分型,同时对患者随访3个月,并通过采取格拉斯预后评分标准(GPS)将其分为预后较好组100例,包括恢复良好、中残;预后不良组42例,包括残、植物生存、死亡,分析患者CT环池形体改变情况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关系,同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预后较好组环池形态的改变与GCS评分之间存在负相关:环池形态改变越为显著,患者的GCS评分越低;环池形态改变与GCS评分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预后。结论给予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采取CT环池检查,观察其改变,对判断患者预后及提供治疗依据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CT表现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CT影像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分析不同CT影像表现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96例患者中,急性硬膜下血肿33例,死亡9例,病死率27%,较其他颅内血肿明显增高(P<0.05)。颅内血肿容积>30 mL者,其病死率明显高于<30 mL患者(P<0.05);>50 mL者,其病死率71%。中线结构移位>10 mm的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10 mm者(P<0.05),>15 mm者,其病死率达75%。环池、四叠体池重度受压闭塞患者病死率高达82%。结论 CT显示重型颅脑损伤后的颅脑改变与临床预后有关,这有利于临床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基底池形态与闭合性颅脑损伤的预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基底池形态在急性颅脑损伤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临床帮CT资料完整的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患115例,分析基底池(环池、四叠体池)形态与瞳孔改变及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基底池形态与瞳孔对光反应密切相关(P<0.05);基底池消失组死亡率88%,明显大于受压组(19%)和正常组(11%)(P<0.005)。结论: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患入院时或伤后24小时内行头颅CT扫描可以提供预后预测;基底池形态(正常、受压或消失)是预后强有力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叶茂  徐颖  李大珍 《重庆医学》2004,33(5):735-736
目的总结小儿急性颅脑外伤的麻醉处理,探讨麻醉处理对小儿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急性颅脑损伤患儿麻醉处理及临床资料.结果43例病人恢复良好者为81.41%,轻、中度致残者15.04%,死亡率4.64%.结论小儿颅脑外伤虽然起病急,进展快,但是儿童颅脑损伤一旦渡过急性期,神经恢复较快,后遗症少.故恰当有效的麻醉处理对儿童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外伤CT表现的新分型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提高救治率,减少死亡率和后遗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56例急性颅脑外伤病人的CT表现进行总结分型,并分析CT分型结果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新的CT分型与预后呈明显负相关。结论新的CT分型与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对指导临床正确判断预后,确定恰当的治疗原则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颅脑损伤后常有遇到影像学表现为无明显颅内占位性血肿及中线结构移位的弥漫性脑肿胀,这类患者往往病情严重,进展迅速,而且预后差,至今仍是颅脑刨伤的救治难题。虽然核磁共振检查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引起的脑肿胀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但是由于检查时间长、设备昂贵不能广泛推广应用。CT扫描显示环池改变与脑外伤预后有重要关系,且环池改变一直被视为观察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变化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作者自2002年6月至2008年11月收治此类患者23例,在治疗过程中,采用CT扫描动态观察环池变化,观察环池改变与预后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环池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178例患者CT扫描变化,分析环池变化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I型:环池无变化,26例中死亡2例;Ⅱ型:环池部分变窄,58例中死亡7例;Ⅲ型:环池部分闭塞.50例中死亡18例;Ⅳ型:环池完全闭塞,44例中死亡30例。环池受压减轻组中114例死亡20例,无改变或加重组中64例死亡37例。结论:环池改变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动态观察环池的变化是必要的.有利于准确施治及正确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2.
张洪  柳建  陶建坤 《当代医学》2010,16(12):4-5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以环池、脑干的形态学改变为主要变化的CT分级方法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以环池、脑干的形态学改变分为4级,并对GCS评分和GOS分级数据进行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结果CT分级与GCS评分及GOS分级均显著相关。结论以环池、脑干的形态学改变为主要变化的CT分级是判断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何庆璋  陈后勤 《安徽医学》2012,33(4):403-405
目的分析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体感诱发电位(SEP)测定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脑出血住院患者68例,在发病48 h内及1个月时行BAEP、SEP、头颅CT检测及Glasgow昏迷评分测定。随访3个月后记录预后结局,根据患者预后结局分为:良好组和不良组,比较2组上述指标与预后结局的相关性。结果发病48 h内良好组的BAEP及SEP正常率、头颅CT环池≥1 mm比例、Glasgow昏迷评分≥6比例较不良组高(P0.05);而1个月时良好组的BAEP及SEP正常率仍较不良组高(P0.05),但头颅CT环池≥1 mm比例、Glasgow昏迷评分≥6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EP及SEP测定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特异性高,重复率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基底池CT改变对判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对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BAEP测定及CT检测观察基底池形态变化,分析它们与格拉斯哥计分(GCS)及格拉斯哥预后计分(GOS)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病情的加重,BAEP和脑基底池形态的异常程度加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恶化后,BAEP的主要变化是按Ⅴ-Ⅲ-Ⅰ波的顺序逐渐消失,其次是各波潜伏期的延长及峰间潜伏期的延长;基底池的变化规律是环池受压→四叠体受压→环池及四叠体池闭塞→脑干变形。结论:BAEP检测及基底池形态的变化可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干功能并为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并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伤后1年随访,生存75例,其中50例(55.5%)预后良好,中残15例(16.6%),重残5例(5.5%),植物生存2例(2.2%),死亡18例(20.0%)。其中死亡病例基本为瞳孔散大或呼吸不规则或CT示:环池、鞍上池消失者,病因基本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肺部感染等。[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可使脑组织得到充分减压,有效保护脑功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测壮族新生儿脑室和脑池,为新生儿颅脑疾病的诊断提供正常的CT解剖数据。方法从进行颅脑CT扫描的壮族新生儿中选取无异常发现者103例(男51例,女52例)的CT片进行测量,测量项目为脑室7项,脑池5项。结果获得壮族新生儿脑室7项指标的平均值,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获脑池5项指标的平均值,其中鞍上池、环池和在脑纵裂池男大于女,性别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四叠体池和外侧窝池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壮族新生儿脑室和脑池测量指标中,除鞍上池、环池和大脑纵裂池男大于女,性别差异有显著性外,其余指标男女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小脑幕裂孔疝手术救治的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急诊手术救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小脑幕裂孔疝的病死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格拉斯哥计分(GCS)、瞳孔变化、中线移位、环池显示、手术方式与小脑幕裂孔疝的病死率显著相关(P<0.05)。结论:GCS、瞳孔变化、中线移位、环池显示状况是判断伤情和预后的重要指标;缩短伤后手术时间,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小脑幕裂孔疝的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报告了经CT与手术证实53例外伤性各型脑疝临床和CT表现,对各型脑疝的CT征象作了详细分析。本组采用CT检查诊断率占96%,治愈率为74%,死亡率降低为15%,致残率11%。CT对早期脑疝诊断依据是脑室受压变形,脑池消失,三脑室闭塞,中线结构移位>1.5cm者,尤以Sylvian裂及中间帆池模糊消失者为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9.
报告原发性脑干损伤90例,占同期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的11.3%。本组死亡率为71.1%,3d内死亡者占81.3%。行CT扫描43例,发现脑干有异常改变的41例;脑干周围脑池有异常改变的42例。作者将CT影像上脑干增粗、变形、密度减低或增高,混杂密度、血肿称为脑干损伤的直接征象;将脑干周围脑池消失,变窄、变形、出血称为间接征象。提示CT扫描不但可以确定原发性脑干损伤的存在,而且可以明确损伤的性质和程度。这一检查结果补充和完善了既往的临床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65例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临床特点与CT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65例HIE临床及CT表现。结果:HIE多发生于足月儿(78.5%),惊厥发生率高(58.49%),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34.72%),临床与CT分度相符者占51.7%,临床较CT分度重者占38.5%,临床较CT分度轻者占9.8%,CT分度与预后密切相关。结论:判断HIE病情及预后时应将临床与CT结合起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