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9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接受MRI检查,比较T2WI—TSE及SWI序列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情况。结果1.T2WI—TSE序列共显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81处,SWI序列共显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292处,SWI序列显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比例显著高于T2WI—TSE序列(P〈0.01)。2.在铁环征的显示中,T2WI—TSE序列显著高于SWI序列(P〈0.01)。SWI序列显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平均径线显著高于T2WI—TSE序列(p〈0.01)。结论SWI序列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十分敏感,可以清晰显示其影像学特征,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FLAIR序列在颅脑疾病MR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脑部不同性质的病变常规行MRI T2WI及FLAIR成像检查,比较2种序列对病灶的显示能力。结果:20例脑梗塞患者,FLAIR像共检出286处病灶;T2WI像显示247处。脑出血5例,亚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4例脑室内积血在T2WI像显示不清的病灶,在FLAIR像得以显示。急性脱髓鞘病变2例,FLAIR像显示24处病灶,T2WI像显示19处。FLAIR像显示病灶的轮廓更清楚。尤其对于皮层下、脑室旁病灶的显示。对常规T2WI像未能显示的脑池脑室内及脑沟内的积血灶,FLAIR像更显优势。结论:对于颅脑病变的MRI诊断,FLAIR可以作为一个常规序列,以减少漏诊误诊提高病灶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多种序列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MRI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TIWI、T2WI、FLAIR、扰相GRE—T2^*WI及DWI序列扫描。比较各种序列对脑内病灶的显示率,分析其信号特征。结果扰相GRE—T2^*WI和DWI序列的病灶检出数明显高于其它序列,病灶表现为脑内皮髓质交界区、深部脑白质、基底节区、胼胝体、脑干、小脑等区域散在的、大小不等的点状、串珠状、斑片状、条索状异常信号影。部分病例合并硬膜下血肿、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扰相GRE—T2^*WI及DWI序列对DAI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T2WI、T1WI和FLAIR序列,这几种序列结合起来可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科学、客观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颅脑静脉性血管瘤的再认识。方法与资料自2011年1月~2013#-10B所遇到6例颅脑静脉性血管瘤;磁共振扫描仪为GE Signa HDe 1.5T及安科SuperVan1.5T。常规扫描T1WI、T2WI、FLAIR、DWI,可疑病例加扫GRET2*、SWI、MRA、MRV。结果病灶多位于额叶白质内,同侧侧脑室旁,T1WI为等、高或低信号,T2WI为高或低信号,SWI、GRET2。序列为点、条状低信号,MRA、MRV均未见明显异常,增强扫描可见“水母头”样强化。结论MRI是诊断静脉性血管瘤的有效方法,磁共振增强扫描“水母头”是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5.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2例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全部患者行MR T1WI、T2WI序列扫描,11例增强扫描.结果 41例共有52个病灶,均呈结节状或类圆形,1例7个病灶呈散在分布圆点形.38个病灶T1WI、T2WI均呈高、低混合信号,3个病灶呈T1WI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5个病灶T1WI,T2WI均呈高信号,此46个病灶T2WI均见黑色低信号环影.6个病灶T1WI、T2WI均呈低信号,1例7个病灶T1WI、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 脑海绵状血管瘤T1WI、T2WI显示信号多样,但具有特征性.MRI对多数脑海绵状血管瘤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静脉血氧水平依赖成像(VEN_BOLD)对脑海绵状血管瘤(CC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3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常规磁共振图像及VEN_BOLD图像,通过与T1WI、T2WI以及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等序列对比观察,分析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信号特点以及VEN_BOLD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数目及范围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组35例患者共发现47个脑海绵状血管瘤病灶。脑海绵状血管瘤在MRI各序列上的影像表现呈多样性,有5个脑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在常规T1WI及T2WI图像上未能显示;而TOF-MRA及VEN_BOLD序列却能显示全部47个脑海绵状血管瘤病灶。VEN_BOLD对脑海绵状血管瘤最大径的显示较其他各序列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N_BOLD对于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具有显著优势,可作为脑海绵状血管瘤(CCA)重要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张慎忠 《四川医学》2013,34(5):746-747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在脑静脉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MRI诊断脑静脉血管瘤的常规MRI、SWI及Gd-DTPA增强扫描的表现,以确定SWI的诊断价值。结果 10例中常规序列(T1WI、T2WI、FLAIR、DWI)共显示引流静脉9例、显示髓静脉2例,SWI显示引流静脉10例、显示髓静脉9例,9例进行Gd-DTPA增强扫描,显示全部引流静脉和髓静脉。结论 SWI序列对在诊断脑静脉血管瘤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作为MRI检查首选序列。  相似文献   

8.
低场强磁共振成像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附13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低场强磁共振扫描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低场强磁共振扫描的影像学表现。结票 13例中男9例,女4例,年龄8~60岁,平均年龄29岁。其中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0例行增强扫描,3例行MRA,2例行DsA检查,5例经半年以上复查病灶影像无变化。13例中发现18个病灶,5个在T1WI上呈等信号,4个为高信号,9个为混杂信号;在T2WI上18个病灶均为不均匀高信号,于抑水序列(FLAIR)所有病灶均呈高信号,梯度回波序列(T2WI)发现9个病灶有低信号环,多数病灶无灶周水肿及占位征象。结论 低场强磁共振扫描可正确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序列和常规MRI序列在急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7例经临床诊断的急性DAI患者的MR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T1WI,T2WI,FLAIR及DWI序列扫描,分析其信号特征,比较各序列脑内病灶的显示率。结果DWI序列显示病灶最多、最敏感;FLAIR只有部分病灶显示;常规T2W1,T2WI较FLAIR敏感性差,其中,T1WI显示率最低。结论对急性DAI病灶检出率DWI序列较FLAIR及常规T1WI,T2WI高,可为急性DAI的诊断治疗提供科学客观的影像学依据,对临床疑有DAI患者,DWI应做为MR检查的常规序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DSA和/或MRI(MRA、SWI等)检查确诊的脑海绵状血管瘤60例。所有病例均行T1WI、T2WI及SWI序列扫描,其中28例行T1WI增强扫描。应用配对秩和及t检验对病灶检出数目及显示病灶范围进行比较。[结果]本组病例单发40例(66.7%),多发20例(33.3%);SWI发现病灶316个,明显多于T1WI显示的64个(20.3%)和T2WI显示的77个(24.4%)(P〈0.05);典型表现爆米花样或桑椹状混杂高信号,边缘呈低信号铁环征或高信号光环征(53.8%)。SWI与T2WI显示病灶面积分别为(3.39±5.68)cm2与(2.40±5.07)cm2(P〈0.05)。[结论]SWI较常规MRI序列可检出更多微小病灶,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定性及定量诊断方面极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例DAI患者行CT及1.5TMR检查,扫描方法为T1WI、T2WI、FLAIR及SWI序列扫描,比较不同序列对DAI脑内病灶的显示率并分析其信号特征,评价SWI在检查和诊断中的作用。结果:16例患者脑内各部位DAI病灶检出数依次为:CT发现5个病灶,MRI常规扫描共发现196个病灶,其中T1WI检出19个,T2WI检出43个,FLAIR检出62个,DWI检出72个,SWI序列共检出329个病灶。SWI序列发现病灶数量明显多于常规MR(IP<0.05)。结论:SWI对DAI脑内病灶的检出明显优于常规MRI,对DAI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 MRI 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进行 MRI 检查,回顾性分析他们的 MRI 征象及与病理状态的关系。结果:脑海绵状血管瘤的 MRI 表现具有特异性,呈爆米花样或桑葚状、结节状高低混杂信号并伴有 T2WI 周围低信号环是其特征性表现,T2*及 DWI 可以增加病灶的检出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MRI 平扫并结合 T2*或 DWI 序列对准确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鲁书琴  丁玖乐  田素良 《吉林医学》2011,32(23):4826-4827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征象,明确MRI在肝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与优势。方法:MRI检查用Siemens Verio 3.0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设备对4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MRI检查,常规平扫序列:T1WI加权像应用FLASH序列,T2WI加权采用HASTER,FS-TSE(脂肪抑制方法为频率选择饱和法)动态增强采用VIBE序列。结果:43例病例共发现50个病灶,T1WI均呈低信号病灶,T2WI均呈高信号或明显高信号表现,并且随着回波时间的延长,病灶的高信号越来越强形成所谓的灯泡征;MRI增强扫描:增强初期血管瘤病灶1.0~2.0 cm,均匀性强化,边缘模糊,消退较慢。3 cm以上病灶增强初期,从边缘开始呈结节状强化,或团状增强影逐渐向病灶中心渗透性强化,呈"慢显慢退"特征。结论:肝海绵状血管瘤在MRI图像中有其特征性表现,MRI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比CT和B超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脊柱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脊柱海绵状血管瘤的T1WI、T2WI、STIR及Gd—DTPA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结果:40例53个病灶T2WI全部呈长T2信号于STIR序列信号进一步增高。48个病灶T1WI呈短T1信号(90%),5个病灶呈等T1信号(10%)。11个病灶于T1WI序列和他WI序列见栅栏纵行样低信号影(栅栏征)。10例增强扫描患者,病灶呈轻至中度均匀强化,延迟20分钟扫描呈均匀强化表现。结论:MRI在脊柱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上有明显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进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他们的MRI征象及与病理状态的关系。结果: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异性,呈爆米花样或桑葚状、结节状高低混杂信号并伴有T2WI周围低信号环是其特征性表现,T2*及DWI可以增加病灶的检出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MRI平扫并结合T2*或DWI序列对准确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进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他们的MRI征象及与病理状态的关系。结果: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异性,呈爆米花样或桑葚状、结节状高低混杂信号并伴有T2 WI 周围低信号环是其特征性表现,T2*及DWI可以增加病灶的检出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MRI平扫并结合T2*或DWI序列对准确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进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他们的MRI征象及与病理状态的关系。结果: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异性,呈爆米花样或桑葚状、结节状高低混杂信号并伴有T2WI周围低信号环是其特征性表现,T2*及DWI可以增加病灶的检出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MRI平扫并结合T2*或DWI序列对准确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MRI资料,重点分析DWI信号特征及其对病灶的显示能力。结果 45例共捡出47个病灶,34个病灶T,WI和T1WI均呈网状高、低混合信号,8个病灶T,WI1T,WI均呈高信号,4个病灶T1WI、T1WI均呈低信号,1个病灶T1WI呈等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46个病灶(占97.87%)T1WI灶周具有“铁环征”:DWI显示的病灶范围包括瘤体及灶周舍铁血黄素区域,敏感性较高、可提高病灶的显示率。结论 MRI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常规SE序列与弥散成像相结合,能更准确、全面地提供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像学在诊断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1例临床诊断为PRE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15例接受CT检查,8例接受MRI检查,18例同时接受CT和MRI检查。结果 PRES累及双侧顶枕叶(27例)、基底节区(6例)、额叶(7例)、小脑半球(1例),主要位于双侧顶枕叶皮质下脑白质内,7例患者皮质亦受累。CT呈稍低密度影;MRI扫描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呈高信号,以FLAIR序列显示皮质病变为佳。DWI显示大部分病灶呈等或略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呈略高信号。随访所有患者病灶范围变小、数目逐渐减少。结论 PRES好发于顶枕叶白质,但也可见于基底节、额叶及脑皮质,MRI FLAIR及T2WI序列显示病灶较佳。CT、MRI头部扫描及定期复查对PRES的诊断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MRI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MRI扫描的影像所见。结果 38例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8~69岁。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3例行增强扫描,9例行MRA检查。38例共发现病灶45个。T1WI呈低或等信号8个,呈高信号12个,呈高等低混杂信号25个;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13个,呈中高周低信号21个,呈等或高信号8个,呈低信号3个,8个病灶周围出现脑水肿。7个病灶有占位征象。结论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具有较典型MRI表现,MRI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