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肺气肿、心脏病和高血压死亡归因危险比依次为9.3%、5.8%和 5.1%. Katzman等根据上海研究资料认为痴呆是老年人的一种"恶性"疾病.瑞典一个社区人群(≥75岁)AD死亡率为1.9/100 人年痴呆患者5年病死率为70%(非痴呆者为35%),AD导致死亡的RR为2.0 (95%CI 1.5~2.7),人群死亡归因危险比为14%.法国一项历时8年的人群队列研究显示AD患者死亡的RR为1.7 (95% CI 1.3~2.2),导致痴呆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RR=2.8,95% CI 1.3~6.2)和脑血管病(RR=1.7,95% CI0.8~3. 7).痴呆明显缩短患者寿命,不同研究报告痴呆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从3~10年不等.  相似文献   

2.
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由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皮层下白质的缺血性改变)引起的有痴呆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血管性痴呆的神经病理分类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损害所致的痴呆以及低血氧-低灌流性痴呆.血管性痴呆实际上是一系列由于血管因素引起的痴呆综合征,临床以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较多见.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种族、遗传因素和与中风相关的因素等.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aD)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两种痴呆类型,两者之间具有极为复杂的关联,其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而且经常相互伴随发病.对血管性痴呆最关键的治疗就是预防卒中的发生,而预防的关键则在于控制引起血管性痴呆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痴呆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记忆力丧失、思维混乱、问题解决能力及多步骤活动组织能力障碍等.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痴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其中根据病情是否可以逆转,可划分为可逆性痴呆和不可逆性痴呆.可逆性痴呆通常指的是祛除病因或通过治疗后,病情可以逆转的痴呆.不可逆性痴呆即为退行性痴呆.退行性痴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路易体痴呆(DLB)、额颞叶痴呆(FTD)和帕金森病(PD)等.FTD是指以额颞叶萎缩为特征性变化,出现认知改变的一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异质性疾病,为发病率仅次于AD的早发性退行性痴呆.本文通过相关临床研究、行为神经病学研究以及基因研究,以探讨FTD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痴呆(dementia)是指在意识清醒状态下,出现的已获得的职业和社会活动技能减退和障碍,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减退和丧失,视空间功能损害,定向力、计算力、判断力等丧失,并相继出现人格、情感和行为改变等障碍,且呈进行性加重过程.尤其是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高,并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病残安全问题和经济负担.以阿尔兹海默病性痴呆(AD)和血管性痴呆(VaD)最为常见,多发梗死性痴呆则是血管性痴呆中发病率最高的一个类型.笔者近期观察针刺治疗多发梗死性痴呆1例,颇有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期痴呆患者的血脂代谢改变与痴呆分型的关系.方法 分组测定78例老年期痴呆组和84例非痴呆正常老年人的空腹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水平与痴呆分型的相关比较.结果 痴呆组和对照组之间的血浆各项脂质代谢指标测定结果中,HDL及LDL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AD组和VD组间的HDL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老年期痴呆患者存在脂质代谢异常,AD组和VD组脂质代谢异常差异有显著性,AD组的HDL水平高于VD组.提示高水平的HDL可能是老年期痴呆的早期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由血管性疾病和血管危险因素引起的以认知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涵盖了从轻度认知障碍(MCI)到血管性痴呆(VD)所有不同程度的认知缺陷.铁死亡是近几年新发现的铁离子依赖性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其在形态结构、基因遗传和生物化学等方面均区别于凋亡、自噬、坏死等细胞死亡形式.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铁死...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痴呆(Laccular Dementia, VaD)是老年期痴呆中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elmer's AD)的第二位最常见的痴呆.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很多,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我院自2000年~2004年5月共观察89例,几乎均有脑血管和心血管的临床证据(伴发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予以安理申、脑多肽、葛根素三药联合治疗收到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8.
北京、西安、上海、成都四地区痴呆患者卫生保健现状调查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评估当今我国痴呆老人的卫生服务现状,以期改善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合理决策资源的分配.方法1998年在北京、西安、上海、成都四地区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照料者调查.在55岁及以上的34 807名居民中检出1 141名痴呆患者,随机取样428名进行问卷调查.实查405名,拒查23名.测量痴呆患者及其照料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照料者对疾病的知晓度和患者的医疗护理现状.结果痴呆患者405名,包括阿尔茨海默病298名、血管性痴呆81名和其他类型26名.轻度(157例)、中度(135例)和重度(110例)痴呆的平均MMSE得分分别为16.3±5.3、12.7±5.4和6.2±5.8.大多数患者(96%)在家,由亲属照料.照料者中有189名(48.8%)认为其亲人的认知、行为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下降是正常衰老的结果.照料者带痴呆患者就诊的比例低,与痴呆知晓度和严重度相关.轻、中、重度痴呆的就诊比例1996~1997年分别为8.3%、13.5%和19.4%,1998~1999年分别为14.4%、25.6%和33.6%.这些照料者报告就诊时的诊断显示痴呆漏诊率为73.1%,服药治疗者仅为21.3%,服国际推荐的一线抗痴呆药(胆碱酯酶抑制剂)的比例仅为2%.结论必须普及痴呆相关知识,提高公众的知晓度,加强社会支持,改善痴呆患者的照料水平,实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痴呆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和持续性智能障碍综合征.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的病症,引起痴呆的病因很多.西方国家以Alzheimer型老年痴呆(AD)多见,而东方国家则以脑血管性痴呆(VD)发病率高.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脑卒中发病率的升高,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亦有所增高.血管性痴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血管性痴呆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点公共卫生问题.在血管性痴呆中,以多发梗塞性痴呆(MID)发病率最高,且有不断增高的趋势.对于本病的深入研究,业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0.
<正> 痴呆是指意识清楚情况下脑部后天获得的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持久性智能衰退,以致影响个体的社交、行为、职业和经济活动的一组综合征,判断痴呆的智能指包括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性能、情感、人格及认识功能。目前,痴呆已成为世界人口主要死亡原因之一,65岁以上人群5%有严重痴呆,10%为轻-中度痴呆,预计在2050年痴呆的发病率将增长3倍,因此需要引起临床足够重视。痴呆可由60多种疾病所致,Alxheimer型痴呆约占50-60%,脑血管病所致的痴呆占10-20%,脑瘤所致的痴呆占4-5%;此外痴呆还可由神经变性病、感染(包括神经梅毒)、中毒、代谢病和血管炎等所致。最近发现爱滋病(AIDS)病毒也是痴呆的病因之一。但仍有5%的痴呆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血管性痴呆患者抗凋亡因子(Liv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血清水平值,探讨Livin、VEGF、IL-18、IFN-γ在血管性痴呆中的发病机制和作用,研究IL-18、IFN-γ与血管性痴呆细胞凋亡和血管修复的关系.方法:实验分为2组:正常组(N组)与血管性痴呆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VEGF、Livin、IL-18、IFN-γ浓度值.结果:IL-18与IFN-γ在血管性痴呆患者中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患者血浆IL-18与IFN-γ呈显著正相关(P<0.05);对照组IL-18与IFN-γ无显著相关性(P>0.05).VEGF与Livin在血管性痴呆患者中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IL-18、IFN-γ与VEGF、Livin具有负相关性(P(0.05).结论:IL-18、IFN-γ参与了血管性痴呆发生发展的炎性反应过程,炎症反应降低血管损伤修复作用可能是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老年痴呆的预防及家庭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AD),以智能障碍为主,早期表现为感情淡漠、生活懒散、沉默寡言、做事丢三落四。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得性情古怪、喜怒无常,不能料理最简单的吃、穿等日常活动,大小便失禁,整日卧床不起。最终因营养失调,合并躯体疾病而死亡。一般根据疾病程度分为轻度痴呆(不太影响日常生活)、中度痴呆(需少许监护和照顾)和重度痴呆(需经常监护和照顾),以轻度痴呆较多,中度以上需照顾者占痴呆总数的60%。  相似文献   

13.
人口老龄化在全球特别是中、低收入国家呈日益加快的趋势,因此,与年龄或衰老密切相关的认知功能退化性疾病(如轻度认知损伤和老年痴呆等)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现行医疗保健体制正带来巨大挑战.老年痴呆通常认为是由认知功能逐步退化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其中认知功能退化涉及记忆功能及其它认知领域(如语言、定向力和执行功能等),且退化严重程度足以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传统上认为,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是老年痴呆的两种主要类型,分别约占老年痴呆临床诊断病例的70%和20%[1].近年来,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神经病理学和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单纯阿尔茨海默病和单纯血管性痴呆相对较少见,而同时伴有脑血管损害和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混合型痴呆在老年痴呆病例中占绝大多数[2].老年痴呆症是导致老年人体力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下降、需要专业医疗保健机构长期监护(institutionalization)和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人痴呆的病种分类,临床症状,影像特点和诊断、鉴别诊断方法.方法:采用综合分析方法对108例老年人(60岁以上)痴呆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观察,神经心理、MRI检查,总结各种痴呆的特点及诊断要点.结果:108例老年人痴呆中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50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40例,混合性痴呆(mixed dementia,MD)18例;卒中病史在AD组中无,在VD和MD组中分别为45例和8例;神经系统局灶征在AD组中无,VD和MD组分别为48例和5例;影像学变化VD组多发性脑梗死45例,AD组全部有脑萎缩,MD组全部有脑萎缩和腔隙性脑梗死;3种痴呆均存在记忆力障碍.结论:①老年人痴呆以VD最多见,AD次之;②老年人痴呆各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变化;③老年人痴呆的诊断要符合痴呆的诊断标准,再根据VD、AD、MD的标准进行分型.  相似文献   

15.
老年痴呆症是以中老年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判断能力等认知功能下降,或伴随出现脾气暴躁、精神抑郁、紧张感等行为异常,甚至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而需要他人照料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其临床证治分型分为七种,阿尔茨海默氏痴呆(AD)和血管性痴呆(VD)和路易体痴呆(DLB),以上三种是老年痴呆中最主要的类型,患病率占所有老年期痴呆的90%以上,如果痴呆患者同时具有AD和VD的改变,则被称为混合性痴呆(MD).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足以影响日常生活活动的获得性进行性认知障碍,是造成依赖、残疾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1].《世界阿尔茨海默病2018年报告》显示,全球每3秒钟就有1例痴呆患者产生.目前,全球至少有5000万例痴呆患者,到2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痴呆帕金森病(PD)患者轻度认知障碍与发病年龄和疾病阶段的关系.方法:将120例非痴呆PD患者按年龄分为年轻组(<60岁,65例)和老年组(≥60岁,55例),再按照病程分为年轻早期非痴呆PD组(33例)、年轻晚期非痴呆PD组(32例)、老年早期非痴呆PD组(27例)和老年晚期非痴呆PD组(28例).将60例正常人按年龄分为年轻对照组(34例)和老年对照组(26例).分别采用简明精神量表(MMSE)、Fuld物体记忆测验(FOM)、语言流畅性测验(RVR)、积木测验(BD)和数字广度测验(DS)评定神经心理学功能.结果:①按照年龄分组,年轻正常对照组与年轻早期非痴呆PD组及年轻晚期非痴呆PD组间各神经心理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老年正常对照组与老年早期非痴呆PD组及老年晚期非痴呆PD组间MMSE、FOM、RVR、BD及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4.972、5.015、5.078、4.891和4.943,P均<0.05).按照疾病阶段分组,年轻早期非痴呆PD组与老年早期非痴呆PD组间各神经心理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轻晚期非痴呆PD组与老年晚期非痴呆PD组间MMSE、FOM、RVR、BD及D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734、2.926、2.972、2.773和2.741,P均<0.05).②检出51例(42.5%)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非痴呆PD(PD-MCI)患者,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非痴呆PD-MCI患者与认知正常的非痴呆PD患者相比年龄更大,起病更晚,运动损害更为严重.结论:非痴呆PD患者存在认知功能的下降.在非痴呆PD患者中筛查出PD-MCI患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PD-MCI的发生与非痴呆PD患者年龄和疾病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18.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由器质性脑损伤导致的智能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判断力、抽象思维能力等的丧失,可分为阿尔茨海默痴呆(AD)、血管性痴呆(VD)和二者混合性痴呆.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和血管性痴呆β淀粉样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测定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浆β淀粉样蛋白(Aβ)的含量,探讨其在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平衡饱和竞争放射免疫方法测定正常对照组(n=45)、脑卒中急性期患者(n=92)、血管性痴呆患者(n=62)血浆中Aβ的浓度,比较各组有无显著性差异.分析不同病因、病变部位、病情严重程度对Aβ含量的影响.结果脑卒中患者血浆中Aβ为(1.65±0.15)ng/ml,血管性痴呆组为(1.04±0.13)ng/ml,正常对照组为(4.12±0.11)ng/ml,脑卒中组血浆中Aβ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明显低于脑卒中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病变部位与Aβ的含量无明显的相关性,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Aβ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男性血管性痴呆(VD)与血浆性激素及局灶脑血流量(rCBF)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41例男性VD患者血浆雌二醇(E2)、孕酮(Prog)、泌乳素(PRL)、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酮(T)、的含量变化,采用133Xe吸入法测定rCBF变化.结果脑梗死痴呆组、脑梗死非痴呆组E2水平较对照组均有降低,痴呆组E2水平较非痴呆组降低更明显.两组Prog,PRL,FSH,LH和T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脑梗死痴呆组、脑梗死非痴呆组rCBF较对照组均有降低,痴呆组rGBF较非痴呆组降低更显著.结论血浆E2水平降低,则rCBF下降愈严重,VD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