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依据,并探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1月到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共46例,所有患者均经组织活检确诊后,进行手术治疗,总结患者的临床诊断特点和外科治疗效果。结果:良性肿瘤患者32例,恶性肿瘤患者14例,经外科手术治疗后,30例(93.8%)良性肿瘤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后痊愈,术后无一例复发,另2例患者因其它并发症致治疗无效,恶性肿瘤14例患者中,2例(14.3%)患者因急性复发而致死,术后复发患者8例(57.1%),其它4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痊愈。术后复发患者经二次手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临床上可使用胃镜、CT联合病理活检方法进行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外科手术切除在临床治疗中有良好疗效,可尝试性将药物和手术的联合疗法应用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其基本肿瘤细胞为非定向分化的多潜能梭形或上皮间叶样细胞,可发生于消化道的各个部位,其中以胃间质瘤最常见。由于临床上对GIST的认识不足,常使GIST的诊断和治疗遇到困难。本文对我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对2006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14例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4例手术均获得成功,9例行胃楔形切除术,1例行近端胃切除术,2例行远端胃切除术,2例行十二指肠局部切除.全部随访6~36个月,1例于术后第11个月局部复发,再次手术后无瘤生存.1例于术后23个月局部复发并腹腔转移伴腹腔内出血、失血性休克.再次手术后带瘤生存.1例于术后24个月肝脏转移.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完整的肿瘤手术切除是治疗的关键.规范化的外科治疗可改善病人生存质量,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可获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别于胃肠道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肉瘤,是一个随着临床病理技术发展而逐渐成熟的概念.近几年GIST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少进展,目前认为GIST定义为是一类特殊的、通常CD117免疫表型阳性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组织学上有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免疫表型上表达c-kit基因蛋白产物KIT,由突变的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A)基因驱动[1].但这类全新概念的实体瘤却在生物学特性上差异很大,各家所持观点不一,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深究,下面就GIST的诊断和外科治疗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2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部位:胃16例(76%),小肠2例(9%),结直肠3例(14%).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2%)和腹部肿块(47%).21例均行手术切除.全组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6~45个月,随访率为100%.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存活3年以上者10例.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好发部位以胃及小肠最多见,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的结合.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中最常见的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1%-4%。国外报道GIST的年发生率约在10/百万-20/百万,绝大部分位于胃(52%-58%)和小肠(25%-35%),位于结直肠(2.5%-11.0%)与食管(0~5%)者较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5年4月收治的2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情况,并应用4种抗体(C-Kit、CD34、SMA、S-100)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7例行完整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切除率为73.9%,C-Kit 阳性表达率91%,CD34阳性表达率85%,患者均未辅以化疗,18例随访5年以上,5年生存率为56%。结论 C-Kit 和 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术中的正确判断对指导术式选择也至关重要。对无法手术切除和(或)肿瘤复发、转移的患者建议应用格列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和外科诊治。方法对我院2002年至2007年诊断明确的32例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处理、病理结果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主要起源于胃(18例,56.3%)和小肠(8例,25.0%),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和贫血。内镜和CT是诊断GIST的重要方法,但术前确诊较困难。免疫组化染色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87.5%和71.9%。治疗以手术为主,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均治愈或好转出院。32例患者27例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7个月。结论GIST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免疫组化检测对确诊本病至关重要,外科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必要时联合脏器切除,以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对防止肿瘤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5年4月收治的2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情况,并应用4种抗体(C-Kit、CD34、SMA、S-100)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7例行完整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切除率为73.9%,C-Kit阳性表达率91%,CD34阳性表达率85%,患者均未辅以化疗,18例随访5年以上,5年生存率为56%。结论 C-Kit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术中的正确判断对指导术式选择也至关重要。对无法手术切除和(或)肿瘤复发、转移的患者建议应用格列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以及运用外科手段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行根治性手术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0个月,12例行非根治性手术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有别于胃肠道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的肉瘤。1983年Mazur等首先提出GIST这一概念,10年前Hirota等发现了其分子特征。目前GIST被定义为组织学上富于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呈束状、弥漫状排列,免疫表型上表达KIT蛋白(CD117)、巢蛋白(nestin)以及功能未知蛋白(discovered on GIST1,DOG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57例GIST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GIST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结肠、直肠和肠系膜较少;内窥镜检查阳性率89%,消化道造影阳性率77%,CT阳性率为9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D117、CD34表达的阳性率分别是84.2%、73.2%。结论:GIST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的肿瘤,其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CD34和CD117阳性在诊断上有其特殊意义;手术仍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治1例十二指肠降部间质瘤并皮肤软组织转移,结合文献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结果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间质瘤,随访3个月未再排黑便.结论胃肠间质瘤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宜行手术切除,根据良恶性程度选择手术方式.确诊胃肠道间质瘤必需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6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均行胃镜、B超或CT、钡剂灌肠和结肠镜检等检查后,行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手术42例,非根治性手术26例。结果根治性手术者中位生存时间31个月,非根治性手术者26例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初次手术者56例,中位生存时间33个月,复发后再次手术12例,中位生存时间9个月,两者相比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13例行化疗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未行化疗者为31个月,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外科手术是确诊和治疗GIST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免疫表型上表达CD117蛋白,遗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组织学上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交叉性或弥漫性排列为特征的间叶源性肿瘤。确切地说,GIST是病理学或分子病理学诊断名称,它占所有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的80%。最近Thomas等进行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流行病学调查,对1992~2000年美国12个地区的1458例恶性GIST患者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概念和诊断方法,阐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的区别。方法:对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121例患(原诊断为胃肠道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115例,神经鞘瘤或神经纤维瘤6例),全部进行免疫组化标准,标记的抗体为vimentin,CD34.actin和s-100。根据免疫组化表达特征,重新进行诊断分类。结果:121例患中诊为GIST58例。按病理组织学分类方法显示良性23例,恶性27例,潜在恶性8例。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消化道出血。58例均进行手术治疗。随访44例,随访时间平均3年。6例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经再次和多次手术2例存活。44例中8例死亡,均为恶性GIST。结论:GIST是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肿瘤,缺乏定向分化,根据其免疫组化特征可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鉴别。手术切除是最好的治疗方案。对复发和转移的GIST应争取再次手术切除病灶,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多变,临床治疗的关键是根据肿瘤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手术治疗及药物靶向治疗是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如何选择手术治疗或靶向药物治疗以及如何把握两者联合治疗,至今仍有争论,尚需进一步探讨。现结合国内外对GIST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