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180例患儿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随机纳为静滴组和口服组,各90例;口服组患儿口服阿奇霉素,静滴患儿组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分析用药不良反应。结果:使用阿奇霉素治疗后,两组患儿皆出现过敏性皮疹、肠胃道不适、发热等不良反应;但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可引发患儿的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与临床给药途径无明显关联,需科学用药、密切观察,开展有效的预防及应急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易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 :对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用药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为对照组患儿注射阿奇霉素进行治疗,为实验组患儿口服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并比较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患儿相比,实验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为患儿应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引发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临床医师应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决定为其使用此药的方案,尽可能为其口服此药进行治疗,以降低其在用药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统计并分析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南宁市妇幼保健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接受治疗的儿科患者200例,随机分成两组,甲组共有患者100例,全部采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的方法来进行治疗;而对于乙组的100例患者,均采用口服阿奇霉素的方法来进行治疗,最后,统计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用药后的观察,统计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有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发热、胃肠道反应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发热等症状,在进行临床治疗时,要采取有效的相应措施,避免不良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总结。方法:随即选取我院儿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20例患者,对其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人,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采取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的患者采取阿奇霉素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用药后观察患者的情况,发现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发烧发热、过敏性皮疹、胃肠道反应以及过敏性休克等,通过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发现差异并不明显。结论:阿奇霉素在临床上应用时会使患者出现发烧发热、过敏性皮疹、胃肠道反应以及过敏性休克等一些不良反应,对此医务人员应及早的采取应对措施,避免不良反应的加重,造成严重的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统计分析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该院2007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儿科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甲组患者100例,采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的方法进行治疗;乙组患者100例,采用口服阿奇霉素的方法进行治疗,统计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用药后,统计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发热、胃肠道反应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过敏性休克、过敏性、发热等症状,在进行临床治疗及使用时应对应给予相对的处理及有效预防措施,以免不良反应加重,导致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儿科临床使用阿奇霉素的效果,对该类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行探讨,给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10年~2013年我院一共有200例患儿参与了此次研究,将他们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非阿奇霉素抗生素治疗,观察组使用阿奇霉素治疗,对比2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治疗后,使用阿奇霉素的患儿,其临床不良反应类型为消化道反应、皮疹、发热、抽搐、听力损伤。观察组患儿的临床不良反应病例比对照组高。结论:临床中使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疾病,应该要注意药理,合理用药,避免引起不良反应,给患儿提供安全的治疗保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科临床应用中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该院收治的180例儿科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A组、B组,各90例。A组口服阿奇霉素治疗,B组选取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不良反应。结果 A组胃肠道反应、发热、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11%、7.78%、5.56%、2.22%,分别与B组的13.33%、10.00%、6.67%、4.44%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发热等症状,在临床治疗中应该合理选取静脉滴注及口服方式,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较高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小儿使用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间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所有患儿的不同症状,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为对照组患儿使用非阿奇霉素药物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儿使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结果:通过治疗后,对照组有5例患儿发生胃肠道反应,有1例患儿发生前庭功能障碍,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为12.00%;观察组有20例患儿发生胃肠道反应,有6例患儿发生结膜充血,有8例患儿发生急性喘息合并呼吸衰竭,有6例患者发生前庭功能障碍,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为80.00%。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阿奇霉素对患儿进行治疗,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因此,相关医疗工作者应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为其选取合适的药物和方法进行治疗,同时,要避免大剂量、长时间使用阿奇霉素对其进行治疗,降低其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儿科应用阿奇霉素导致不良反应的情况。方法:对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8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用药途径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患者。为观察组患儿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为对照组患儿口服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并对比观察两组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6.04%,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8.37%,二者相比差异不显著。结论:为患儿应用阿奇霉素较易引发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不良反应、发热、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等。为患儿应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引起不良反应的几率与其给药途径之间的关系不大,无论为患儿静脉滴注或直接口服此药均可能引起胃肠不良反应、过敏性皮疹及发热等不良反应。儿科医生在为患儿应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必须对其病情进行严密、全程的观察,一旦发现其出现不良反应必须立即为其停药及进行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上采用阿奇霉素治疗新生儿患者的不良反应。方法:以86例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期间在儿科接受治疗的新生儿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采用了阿奇霉素药物治疗,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6例),分别采用口服疗法和静脉滴注疗法,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用药之后的临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均发生了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发热、过敏性皮疹及过敏性休克等,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发生率分别为30.0%(12/40)、32.6%(15/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儿科新生儿的治疗选用阿奇霉素具有较多的不良反应,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慎重用药,并且加强用药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用阿奇霉素治疗儿科疾病的不良反应。方法:对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2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60例患儿。我们为对照组患儿使用口服阿奇霉素的方法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儿使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儿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规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儿在发生发热、皮疹、胃肠不适、急性喘息的不良反应方面相比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儿在半小时内发生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对照组患儿,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其他的时间段两组患儿发生的不良反应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结论: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的方法治疗儿科疾病不会影响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和数量,但会加快其发生不良反应的速度。在患儿使用阿奇霉素的半小时内,医护人员应对其进行监护,以便在其发生不良反应时及时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在儿科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方法:对应用阿奇霉素的105例患儿的用药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不良反应患儿通过护理干预,37例顺利完成治疗,2例患儿反应严重放弃治疗。结论:通过对不良反应加以预防性干预及精心护理,加强健康宣教可大大提高患儿对药物的耐受度,减轻不良反应及痛苦,使阿奇霉素安全有效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阿奇霉素为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抗菌谱广,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阿奇霉素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