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 为了进一步提高硬膜外阻滞穿刺一针成功率,避免穿破硬脊膜,提高硬膜外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我院于1978年4月~1984年4月,在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常规测量穿刺针针体和侧中线皮肤的夹角,进针的深度,硬膜外腔留置导管的长度。现将成人1000例硬膜外阻滞时测量结果介绍如下。方法患者取常规侧卧位,硬膜外腔穿刺均为直入法,当出现黄韧带突破感,负压吸入,气泡外涌等指征,证实穿刺成功后,用量角器测量寄刺针针体和侧中线皮肤之间的夹角,用直尺  相似文献   

2.
顾达民 《实用医技杂志》2009,16(11):854-854
<正>连续硬膜外阻滞是目前国内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在连续硬膜外穿刺针针尖进入硬膜外间隙后,我们通过测量针蒂至皮肤的距离,从而算出皮肤至硬膜外的距离,再用此距离加上硬膜外导管留置在硬膜外腔的长度,一般3~5cm,然后  相似文献   

3.
涂正一 《四川医学》2001,22(12):1191-1192
硬膜外阻滞麻醉在手术中应用普遍而广泛。但硬膜外穿刺成功后 ,却常因置管困难而改换穿刺间隙或麻醉方式 ,既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损伤 ,又耽误手术进程。所以 ,找出置管困难的原因 ,在临床麻醉中既必要又十分重要。置管困难因素及处理 :1穿刺前因素 :穿刺前未对穿刺器具进行检查引起置管困难 ,穿刺针重复使用、针尖内卷、针口变小 ;少数导管过粗 ,置管时导管不能通过针口。穿刺前必须进行检查 ,导管置入穿刺针并从中通过 ,注意观察导管出针口后的方向 ,以便确定其在硬膜外腔大体走向 ;2穿刺技术及部位的影响 :未达黄韧带拔出针芯进针 ,…  相似文献   

4.
胡俊  杨文庆 《四川医学》2005,26(11):1210-1210
患者,男,68岁。因诊断为直肠癌,拟在连续硬膜外阻滞下行直肠癌根治术,ASAⅢ级。麻醉操作:患者左侧卧位,选取L1-2间隙,常规皮肤消毒,以18G穿刺针行硬膜外穿刺,针蒂小缺口向尾侧。进针顺利,突破感明显,无脑脊液、血液流出。经确认穿刺针已进入硬膜外间隙后,缓慢注入0.5%布比卡因5ml。然后插入针芯,调整针蒂缺口指向头侧,并再次确认系在硬膜外间隙,且无血液、脑脊液外流后置人导管,置管顺利。置人导管5cm,取出穿刺针并以小纱条包裹穿刺点,粘贴薄膜。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中胸段硬膜外穿刺两种侧入法的进针方向、深度、成功率、及穿刺对脊柱的损伤情况.方法对80例中上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A、B两组,每组40例.A组结合人体脊柱解剖特点,采用棘突中点旁开1.5cm处为穿刺点,沿对应棘突进行穿刺;B组(对照组)采用棘突间隙旁开1.5cm为穿刺点的常规硬膜外侧入穿刺方法.观察两组病人穿刺的成功率、穿刺深度、穿刺针与皮肤、脊柱轴线的成角及术后背痛的发生率.结果A组所有病人的穿刺均获成功,进针深度为3~5.5cm,针体与皮肤、脊柱成角约60°、80°,所有病人均无背痛;B组有4例穿刺失败改用A组方法获得成功.成功病例进针深度为3.3~6.0cm,与皮肤、脊柱成角约45°、35°,有5例出现背痛(均为反复穿刺引起).结论棘突中点旁入路是中胸段硬膜外穿刺的较佳路径,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正> 连续低位硬膜外腔阻滞穿刺时常采用直入法。有时会遇到放置硬膜外导管困难。我院1998年~2000年采用改良的置管方法处理多例患者,效果良好。1 穿刺置管所遇到的困难及方法的改良 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使用16或18G,10cm长硬膜外穿刺针,行低位硬膜外腔穿刺术。确定针尖已进入硬膜外腔,然后经针蒂置入硬膜外导管。有时会出现以下情  相似文献   

7.
采用硬膜外腔留置穿刺针置导管后直接气液法,观察309例手术患者阳性成功率91.3%,此方法与常规采用硬膜外穿刺针突破黄韧带的落空感、硬脊膜外腔的负压试验阳性率71.7%相比较,硬膜外阻滞更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提高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CVC)成功率的技术改进方法.方法:对经锁骨下CVC操作规程进行细化,并对穿刺点、穿刺方向及其角度、进针深度和导管置入深度进行改进.结果:共穿刺2053例,穿刺置管成功2 039例(99.32%).右侧1 904例(93.38%),左侧135例(6.62%).置入单腔导管2 026例(99.36%)、双腔导管13例(0.64%).导管留置时间1~180天,中位时间9天.结论:以锁骨中点之下缘1~2cm处为穿刺点简明易定,穿刺针紧贴锁骨下缘与胸壁呈15°~30°,首针朝胸骨切迹上方斜刺并边进、退针边回抽,若不成功退至皮下改为逐次向喉结方向移行重新穿刺为关键技术.导管置入标准深度为身高(cm)×8%.只要掌握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经锁骨下CVC简便易行成功率很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坐位下行硬膜外腔穿刺置管在无痛分娩初产妇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无痛分娩适应证的初产妇60例,随机分为坐位穿刺组(A组)和左侧卧位穿刺组(B组),A组初产妇穿刺成功后置入硬膜外导管,硬膜外腔留置3 cm,给予试验剂量并观察5 min,排除局部麻药中毒和全脊髓麻醉等并发症后,向硬膜外腔注入0.075%的布比卡因10 ml+0.01%芬太尼10μg。B组初产妇穿刺成功后置入硬膜外导管,硬膜外腔留置3 cm后,体位改为仰卧位给予试验剂量观察5 min,确认安全后,按A组给药方法给药。比较两组初产妇穿刺成功率、给药后15 min初产妇疼痛VAS评分、阻滞偏向一侧发生率、PCA次数、麻醉失败率。结果:A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VAS评分、阻滞偏向一侧发生率、PCA次数及无痛分娩失败率均低于B组。结论:坐位硬膜外腔穿刺置管在无痛分娩中的效果优于左侧卧位膜外腔穿刺置管效果。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20岁。既往无神经系统疾患,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穿刺间隙T11~12,当18号硬膜外穿刺针刺入3.5cm深时,患者感到腰背剧疼,双下肢触电感,麻木而尖叫起来。由于硬膜外腔的指征不明显,操作者以为针末至硬膜外腔而继续进针,直刺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超声横切扫描定位在肥胖患者硬膜外穿刺应用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方法选择76例拟行硬膜外穿刺的肥胖患者。随机分为传统定位组(c组)和超声横切扫描定位组(u组),每组各38例。c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定位穿刺,u组采用超声成像(横切扫描,高清晰12L5高频电子线阵探头)定位脊柱正中线、所要穿刺椎间隙并测量皮肤至硬膜外间隙的距离(超声深度,UD)。穿刺成功后,利用标记有刻度的硬膜外穿刺针测量经皮肤到达硬膜外间隙的深度(进针深度,ND)。观察两组穿刺时间、成功率,术后腰痛发生率等指标以及u组UD和ND并进行比较。结果 76例肥胖患者中,u组穿刺时间比c组明显缩短(P〈0.05),38例肥胖患者均穿刺成功,成功率为100.0%;术后腰痛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c组。c组有3例下肢手术患者穿刺失败改全身麻醉。超声深度为(5.76±0.78)cm(4.4-8.7 cm),而进针深度为(5.77±0.76)cm(4.5~8.8 cm),两者行直线回归分析(r=0.571),相关性较好。结论经超声横切扫描定位的肥胖患者硬膜外穿刺成功率高,穿刺时间短,并发症少,安全性高,这提示超声横切扫描法可以为肥胖患者硬膜外穿刺提供可靠的定位标志。  相似文献   

12.
王前  尹橙  王天龙 《北京医学》2012,34(8):704-706
目的研究超声测量的硬膜外腔深度与实际穿刺深度的相关性,探讨采用超声预测硬膜外腔穿刺深度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0例椎管内麻醉下行择期剖宫产的孕妇。麻醉穿刺前使用超声测量皮肤至硬膜外腔的深度,比较实际穿刺深度(ND)和超声测量深度(UD),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实际穿刺深度[(5.54±0.72)cm]与超声测量深度[(5.12±0.7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呈直线相关,相关系数r=0.93(P<0.05)。直线回归方程为ND=0.76+0.93UD(R2=0.87,P<0.05),95%一致性界限为-0.1~0.94cm。结论超声测量硬膜外腔深度与实际穿刺深度呈直线相关,可以用于预测硬膜外腔穿刺深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提高经皮穿刺兔枕大池成功率的方法及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采用2 mL无菌注射器针头对30只2~2.5 kg新西兰兔行枕大池穿刺,确定穿刺的最佳深度、角度,解决常见问题。结果 25只家兔穿刺成功,其穿刺深度在1.2~1.6 cm之间,平均1.432 cm,5只失败。结论兔枕大池穿刺不要局限于固定深度、角度,应根据动物大小,体位适时作出调整;另外合适的穿刺针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坐位下行上胸段硬膜外穿刺的效果。方法择期行乳腺区段切除或胸前壁手术的患者31例,在助手的帮助下,按拟定好的要求摆好体位,并按程序进行硬膜外穿刺并留置硬膜外导管。记录局麻开始到置管成功所需要的时间和穿刺次数,手术结束后,拔除硬膜外导管并更换穿刺点敷料;在术后的第三天回访,以痛觉模拟评分(VSA)询问患者穿刺点局部疼痛情况并测量穿刺点敷料渗出面积。结果 31例患者中有30(96.8%)例患者在30min内穿刺成功,1例患者因为穿刺时间过长(〉30min),改成全身麻醉,平均穿刺时间为(12.3±7.2)min,最短穿刺时间为3min,最长穿刺时间为28min;平均穿刺次数为(2.1±1.8)次,最多穿刺次数为6次,有8例患者一次穿刺成功;6例患者述在平卧位穿刺点有中度疼痛,其余患者均为轻度疼痛;穿刺次数与穿刺后VSA的疼痛评分正相关(r=0.525);所有患者穿刺点均无明显出血,敷料渗出面积为(2.2±1.1)cm2,且呈正态分布。结论坐位下行上胸段硬膜外穿刺30min成功率高,无明显穿刺后疼痛和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增加增大进针深度与麻醉效果的关系.方法确定硬膜外穿刺针已进入硬膜外腔后分为两组,1组置入硬膜外导管;2组再进针2mm才置入硬膜外导管,两组在加入局麻药后测试麻醉平面,记录Bromage评分、未被阻滞的节段、补救措施、再加药时间等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手术开始时1组69%患者未发生阻滞不全,2组为89%,P〈0.05,两组间Bromage评分P〈0.05;补救措施P〈0.05;再加药时间P〈0.05.两组间Bromage评分与手术开始平面Spearman相关系数为0.228,P〈0.05;与未被阻滞的节段Spearman相关系数为-0.289,P〈0.05;与补救措施Spearman相关系数为-0.233,P〈0.05;与再加药时间Spearman相关系数为0.239,P〈0.05.结论腰段硬膜外麻醉随进针深度的增加麻醉效果得到明显的改善,再加药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6.
硬膜外麻醉单次快速给药弥散度及方向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硬膜外麻醉单次快速给药时药物的弥散性及方向性。方法:特施行硬膜外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两组,实验组快速给予麻醉药及显影剂(30 ml/s),对照组常规给予麻醉药(附加显影剂),药物弥散性及方向由放射自显影法探测。结果:实验组麻醉平面增加约30%,阻滞确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发现药物流动方向与穿刺针斜面方向有关。结论:硬膜外麻醉单次快速给药较传统方法更为有效,不良反应更少,药物流动方向与穿刺针斜面同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细针穿刺导丝引导置管腰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方法的可行性,以减少硬膜外麻醉后腰背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方法:100例择期下腹、下肢手术ASAI级~II级病人,年龄16岁~60岁,随机均分为两组:细针穿刺导丝引导置管CSEA组(I组)和18#Touhy针CSEA组(II组)。I组用9#8cm长细针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用26G腰麻针通过细针内穿刺施行腰麻;腰麻成功后退出26G针,从9#针内置入"S"形硬膜外导管导丝后退出细针,导管套入导丝,送入硬膜外腔;II组采用经典的针内针法腰硬联合麻醉。两组所用药物种类、剂量和硬膜外腔留管长度5cm相同。术后用相同药物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2d。观察并记录两组操作所用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有无异感、首次药量、手术时间、麻醉效果、术后疼痛和手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第9天腰背痛情况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两组操作所用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穿刺或置管异感、首次药量、手术时间、麻醉效果、术后疼痛VAS评分差异无明显性(P>0.05),但手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第9天腰背痛VAS评分I组明显低于II组(P<0.01)。结论:细针穿刺导丝引导置管CSEA不仅减少硬膜外麻醉后腰背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而且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控制性单侧硬膜外麻醉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女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试验组取患侧在下的侧卧位,于T3~4间隙正中入路行硬膜外腔穿刺,穿刺成功后向头端并偏向患侧30°置入硬膜外导管4cm,保持患侧在下的体位推注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药物固定15min后改为仰卧位。对照组则采用常规中向置管、仰卧体位后注药的方法。评测患侧神经阻滞数量、麻醉效果,并记录术中辅助用药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患侧神经阻滞数量多于对照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清扫腋窝淋巴组织及术终时段心率、呼吸频率加快,潮气量加大,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明显,与试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性单侧硬膜外麻醉在乳癌改良根治术中应用效果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黄铭  叶刚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3):114-114,121
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后硬膜外镇痛泵镇痛脑脊液外流极为少见,本文报道的2例患者既往体健,脊柱无畸形,麻醉穿刺顺利,无腰麻征象,术后接硬膜外镇痛泵镇痛。术后2~3d,脊柱麻醉穿刺部位渗漏无色透明液体,实验室证明为脑脊液。患者无不适,经加压包扎后大约6d痊愈,分析为留置硬膜外管损伤硬脊膜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简易“针内针”水平法行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择期行下肢及会阴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腰硬联合穿刺组(对照组)和9号皮针导引针内针腰麻穿刺组(观察组),各20例。2组均在L3与L4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注入0.75%布比卡因2 mL。对照组用16号硬膜外针先行硬膜外穿刺,后用5号腰硬联合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观察组用9号皮针引导,直接用5号腰硬联合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所有引导针的针尖斜面均与脊柱轴线平行,观察2组腰麻穿刺成功率、黄韧带和硬脊膜突破感知率、神经阻滞效果及术后头痛、腰痛、穿刺点痛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时间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细腰针突破硬脊膜时均有确切的纸质破裂感或阻力落空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穿刺成功率均为95%;2组感觉阻滞平面、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组皆无体位性头痛发生,但观察组术后第5天和第7天穿刺点痛和腰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9号皮针引导“针内针”水平法腰穿可以确切感知突破硬脊膜,脑脊液流出通畅,腰麻麻醉效果确切,术后穿刺点疼痛及腰痛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