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运用全脑血氧水平依赖性磁共振脑功能成像(BOLD-fMRI)技术,定量研究脑梗死所致共济失调患者手共济运动中枢的脑功能情况。方法健康右利手志愿者(对照组)和脑梗死所致共济失调患者(脑梗死组)进行主动与被动复杂对指运动,同时行全脑BOLD-fMRI检查比较两组相应脑运动功能区对侧感觉运动区(SMC)和同侧小脑的激活体积和强度。结果对照组主动和被动对指运动时右手激活对侧SMC体积(1373.7±509.6 vs.726.8±299.2,t=3.482,P=0.002;1531.2±455.3 vs.539.2±272.7,t=3.761,P=0.001)和强度(9.8±3.2 vs.7.9±6.1,t=2.132,P=0.041;11.3±5.1 vs.10.1±9.7,t=2.256,P=0.032)均大于左手;脑梗死组右手为患手时主动及被动对指运动时激活对侧SMC的体积(605.8±408.2 vs.452.7±213.5,t=2.491,P=0.020;397.2±248.7 vs.311.2±158.3,t=2.681,P=0.013)、强度(9.5±2.7 vs.7.6±5.0,t=2.372,P=0.031;7.9±6.1 vs.5.0±4.7,t=2.482,P=0.023)均低于对照组;脑梗死组左手为患手时主动及被动对指运动时激活对侧SMC的体积(1399.7±209.6 vs.689.5±422.7,t=2.846,P=0.010;3551.2±495.3 vs.413.6±264.2,t=3.072,P=0.007)、强度(11.3±5.1 vs.7.2±3.1,t=2.279,P=0.032;10.1±9.7 vs.6.1±3.9,t=2.811,P=0.016)亦均低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患手主动运动及被动运动激活同侧小脑的体积(932.5±2016.2 vs.61.8±214.0,t=2.441,P=0.021;197.6±297.4 vs.37.2±19.0,t=3.124,P=0.004)、强度(15.0±3.2 vs.6.7±1.8,t=3.001,P=0.005;13.8±2.9 vs.6.3±1.7,t=2.121,P=0.032)均小于对照组。结论脑梗死所致共济失调患者主要以对侧SMC及同侧小脑的功能受损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的水平及其临床检测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9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轻型55例、重型40例)和50例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血清中MMP-2和MMP-9的水平,并分析两者在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中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轻型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中MMP-2和MMP-9水平分别为(79.40±22.07)μg/L、(49.08±5.61)μg/L,重型病毒性脑炎患儿分别为(143.23±35.12)μg/L、(107.63±10.37)μg/L,均高于对照组的(33.24±7.25)μg/L、(12.78±2.7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型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中MMP-2和MMP-9水平高于轻型病毒性脑炎患儿(均P0.05)。轻型、重型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中MMP-2和MMP-9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0.654、0.730,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中MMP-2和MMP-9高水平表达,两者在病毒性脑炎的疾病发生和进展过程中可能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两者联合检测可能对病毒性脑炎的疾病诊断和预后判断有一定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及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CSF)1-磷酸鞘氨醇(S1P)的变化。方法选取病毒性脑炎患儿30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30例以及非颅内感染患儿(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测定CSF中S1P水平。结果化脑组CSF中S1P水平高于病脑组及对照组[(0.217±0.017)nmol/L vs(0.191±0.010)nmol/L、(0.172±0.015)nmol/L,P0.05];病脑组CSF中S1P的水平高于对照组[(0.191±0.010)nmol/L vs(0.172±0.015)nmol/L,P0.05]。结论 S1P参与儿童颅内感染发病过程,在不同病原导致的颅内感染中作用程度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73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轻型41例,重型32例)和30例行腹部手术患儿(对照组)脑脊液中IL-6和TNF-α的水平,并分析其指标在患儿脑脊液中的含量及相关性。结果轻型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IL-6和TNF-α水平分别为(81.36±13.84)ng/L、(53.21±8.52)μg/L,重型病毒性脑炎患儿分别为(128.90±22.31)ng/L、(95.77±13.82)μg/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型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IL-6和TNF-α水平高于轻型病毒性脑炎患儿(P均0.05)。轻型、重型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IL-6和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0.389、0.531,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IL-6和TNF-α水平异常升高,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联合检测患儿脑脊液中IL-6和TNF-α水平有助于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03—2015-03我科室收治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抗病毒、降颅压、解痉挛、稳定酸碱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分析治疗4周后2组患儿症状体征变化及治疗状况。结果 (1)治疗4周后实验组患儿发热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精神症状、住院时间分别为(2.1±0.3、1.6±0.3、3.8±0.7、3.6±0.7、5.1±1.2、14.5±2.3)d,均低于对照组(3.6±0.5、3.0±0.6、4.9±1.1、4.7±1.0、8.4±1.6、19.8±3.2)d,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治愈数、无效数及总有效率分别为(13例、1例、96%),均有优于对照组(8例、5例、80%)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患儿均未见心、肝、肾、胃肠道等器官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疗效肯定、确切,与常规治疗相比无明显不良反应,能显著提高患儿治愈率,降低患儿病死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泊尼松治疗24例丛集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泊尼松治疗丛集性头痛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的方法,给予丛集性头痛患者口服泊尼松40mg/d,连服10 d,然后每周减10 mg,与既往发作的丛集期比较,观察患者的丛集发作时间、发作频率、疼痛程度。结果经泊尼松治疗后丛集性发作时间较前有缩短[(2.88±1.23) d vs (28.88±11.96)d],有显著性差异(P=0.000);头痛发作频率较前有减少[(1.04±2.42)d vs (15.50± 11.24)d],有显著性差异(P=0.000);头痛的程度较前减轻[(0.83±1.74)d vs (9.83±0.48)d],有显著性差异 (P=0.000)。结论泊尼松能非常有效治疗丛集性头痛发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水平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后焦虑的关系。方法选取首次发病的确诊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9例(脑卒中组),以健康体检者53例为健康对照(对照组),分别于入院后1d、7d、14d和21d检测hs-CRP及IL-18水平,3周后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患者进行焦虑评分。根据该评分将患者分为脑卒中后焦虑组和脑卒中后非焦虑组,比较脑卒中组与对照组及脑卒中后焦虑组与非焦虑组hs-CRP及IL-18水平的差异。结果脑卒中组hs-CRP水平在入院1d〔(9.55±2.53)mg/L vs.(1.25±0.18)mg/L,t=22.89,P=0.008〕、7d〔17.31±4.83)mg/L vs.(0.78±0.23)mg/L,t=23.92,P=0.005〕、14d〔(15.56±3.67)mg/L vs.(1.34±0.30)mg/L,t=27.10,P=0.007〕、21d(13.28±2.96)mg/L vs.(0.85±0.34)mg/L,t=21.90,P=0.003〕均高于对照组。脑卒中后焦虑组hs-CRP水平在入院7d〔(19.43±2.17)mg/L vs.(14.56±1.83)mg/L,t=8.38,P=0.004〕、14d〔(17.85±2.75)mg/L vs.(13.21±2.94)mg/L,t=5.45,P=0.001〕和21d〔(14.08±1.86)mg/L vs.(9.78±2.67)mg/L,t=6.02,P=0.003〕时高于脑卒中后非焦虑组。与对照组比较,脑卒中组血清IL-18水平在入院7d〔(19.68±3.23)mg/L vs.(17.34±1.86)mg/L,t=4.32,P=0.006〕、14d〔(22.68±2.65)mg/L vs.(16.68±2.48)mg/L,t=11.53,P=0.002〕和21d〔(27.74±4.96)mg/L vs.(15.74±3.12)mg/L,t=14.03,P=0.001〕时均升高。脑卒中后焦虑组IL-18水平在入院7d〔(21.77±3.56)mg/L vs.(18.85±3.44)mg/L,t=2.82,P=0.007〕、14d〔(25.57±2.54)mg/L vs.(22.13±2.71)mg/L,t=4.15,P=0.002〕和21d〔(29.35±4.14)mg/L vs.(26.79±4.98)mg/L,t=4.15,P=0.002〕时高于非焦虑组。在7d、14d、21d时,焦虑组与非焦虑组患者炎性因子hs-CRP、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脑卒中后焦虑可能与hs-CRP、IL-18高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社区服药无缝连接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管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50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实施服药无缝连接管理,对照组实施常规社区管理。分别在基线、干预后6个月和干预后1年行患者社会功能缺陷(SDSS)及生活质量(QOL-BRIEF)评估。结果基线时研究组和对照组SDS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7.1±2.9vs 6.9±2.3);干预后6个月实验组SD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1±2.4 vs 6.3±2.3,t=2.66,P=0.009);干预后1年实验组SDSS评分仍然显著低于对照组(4.4±2.0 vs 6.0±2.4,t=3.50、P=0.001);干预后1年研究组WHOQOLBRIEF量表在躯体功能维度(13.8±1.6)、心理功能维度(15.0±2.4)、社会关系维度(15.1±2.4)及环境维度(14.9±2.1)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1.7±1.3、12.6±1.2、12.5±2.1、12.16±1.55,P0.001)。结论社区服药无缝连接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显著优于常规社区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白细胞与血小板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中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4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富血小板血浆(PRP)加患者白细胞前后和加正常人白细胞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和一氧化氮(NO)含量,同时作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结果患者白细胞、血小板数和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加白细胞前,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N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71.63±14.82)%对(63.23±14.30)%(t=2.491,P<0.05)和(0.386±0.026)μmo1/L对(0.292±0.020)μmo1/L(t=17,407,P<0.001),加患者白细胞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为(51.71±15.02)%,明显抑制(t=5.971,P<0.001),NO浓度为(0.496±0.072)μmol/L,明显升高(t=9.091,P<0.001),且血小板聚集抑制和NO升高呈负相关.加正常白细胞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和NO浓度分别为(67.39±16.62)%和(0.391±0.028)μmol/L,均无明显变化(t=1.205,P>0.05和t=0.826,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白细胞激活后通过释放NO对血小板聚集起抑制作用,并和梗死大小、病情轻重及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孤独感和共情缺陷特征。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67例住院时间超过2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组,66例病史大于2年的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对照组。所有受试完成一般情况调查表、感情-社会孤独量表(ESLS)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结果①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研究组感情-社会孤独量表总评分高于对照组[(29.78±5.58)分vs.(27.16±3.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P=0.002),情感孤独与社会孤独因子分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研究组IRI-C总评分低于对照组[(31.39±11.02)分vs.(39.69±9.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1,P0.001),反映共情缺陷的"同情关心"因子评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9.21±3.46)分vs.(11.18±2.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P=0.001)。结论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情缺陷和孤独感明显,需鼓励患者回归社区以缓解孤独感,降低共情缺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05—2013-04收治的12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观察组60例使用人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退热时间及止吐时间分别为(4.2±1.1)d、(2.4±1.2)d、(1.8±0.4)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血清免疫指标IL-1、TNF-α、lg G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具有显著疗效,可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患儿的预后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对病毒性脑炎患儿心理状况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9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使用阿昔洛韦及地塞米松常规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增用甲泼尼龙和丙种球蛋白。使用父母用症状问卷(PSQ)、运动功能评分(FMA)和痉挛量表(AS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及运动功能障碍,同时调查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PSQ、FMA和ASS评分,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各项PS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1%、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之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有助于改善病毒性脑炎患儿的心理状况,且可行性、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早期应用氨甲环酸预防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出血病灶增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52例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合并颅内出血患者,并随机分为实验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其中实验组患者予以氨甲环酸注射并8 h维持,对照组患者予以安慰剂治疗; 通过入院时和治疗后24 h的头颅平扫CT比较2组患者颅内血肿的改变,并评估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平均总住院天数和平均ICU住院天数较短,分别为[(13.4±6.2)d vs(21.8±7.6)d,P<0.001]和[(6.9±2.3)d vs(10.2±3.5)d,P=0.025]; 治疗后实验组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11.5% vs 34.6%,P=0.048); 实验组原发血肿体积减少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73.1% vs 34.6%,P=0.005); 氨甲环酸治疗是减少患者血肿体积(RR=0.45,95% CI=0.34~0.49,P=0.005)和降低手术治疗率的保护性因素(RR=0.65,95% CI=0.44~0.92,P=0.035); 实验组患者在观察期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创伤性脑损伤合并颅内血肿患者早期使用氨甲环酸能够有效减小血肿体积并预防再次出血可能,并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干脑炎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临床诊疗方法。方法 19例病毒性脑干脑炎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甘露醇、地塞米松、血管扩张剂等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有效率90.0%,对照组为5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干脑炎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诱因较多,医护人员应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方面考虑,从而提高患儿的存活率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发现抑郁症存在免疫炎症反应,但是其炎症反应的病理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目标:探讨抑郁症血液炎症细胞标志物水平,观察平均血小板体积水平能否反映抑郁症免疫炎症程度。方法:选取103例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106例健康者作为对照。采集所有参与者的外周血进行全血细胞分析,比较两组血细胞指标水平的差异。非正态分布的数据(中性粒和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血红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量、血小板分布宽度)采用Mann–Whitney U-test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如年龄、体重指数、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血小板压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抑郁症组白细胞计数(F=0.443,p=0.004)、血小板压积(F=8.3,p0.001)、中性粒和淋巴细胞比值(Z=-6.063,p0.001)、中性粒计数(Z=-5.062,p0.001)、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Z=-2.469,p=0.014)、红细胞分布宽度(Z=-2.481,p=0.013)、平均血小板体积(Z=-2.668,p=0.008)高于正常对照组。(2)正常对照组血红蛋白(Z=-3.876,p0.001)、平均血红蛋白量(Z=-3.005,p=0.003)、红细胞计数(F=0.248,p0.001)、淋巴细胞计数(F=3.826,p=0.004)、红细胞压积(F=0.000,p0.001)高于抑郁症患者组。结论:抑郁症存在血液炎症反应,平均血小板体积可能是炎症状态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背景:研究发现抑郁症存在免疫炎症反应,但是其炎症反应的病理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目标:探讨抑郁症血液炎症细胞标志物水平,观察平均血小板体积水平能否反映抑郁症免疫炎症程度.方法:选取103例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106例健康者作为对照.采集所有参与者的外周血进行全血细胞分析,比较两组血细胞指标水平的差异.非正态分布的数据(中性粒和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血红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量、血小板分布宽度)采用Mann–Whitney U-test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如年龄、体重指数、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血小板压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抑郁症组白细胞计数(F=0.443,p=0.004)、血小板压积(F=8.3,p<0.001)、中性粒和淋巴细胞比值(Z=-6.063,p<0.001)、中性粒计数(Z=-5.062,p<0.001)、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Z=-2.469,p=0.014)、红细胞分布宽度(Z=-2.481,p=0.013)、平均血小板体积(Z=-2.668,p=0.008)高于正常对照组.(2)正常对照组血红蛋白(Z=-3.876,p<0.001)、平均血红蛋白量(Z=-3.005,p=0.003)、红细胞计数(F=0.248,p<0.001)、淋巴细胞计数(F=3.826,p=0.004)、红细胞压积(F=0.000,p<0.001)高于抑郁症患者组.结论:抑郁症存在血液炎症反应,平均血小板体积可能是炎症状态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后凝血功能与硬化斑块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2-02—2015-02我院治疗的64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随机平行对照法为参照,划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依次行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与血糖、降脂、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脑循环等),观察临床疗效,并对比凝血功能[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DD(D二聚体)、Fbg(纤维蛋白原)]与硬化斑块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高(90.63%vs 71.88%,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平均面积(27.39±23.66vs 30.79±21.37)、DD(0.72±0.43vs 1.38±0.60)、Fbg(2.02±0.31vs 3.15±0.45)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APTT、PT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能有效调节其凝血功能,稳定硬化斑块,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PEE)的脑电图(EEG)及影像学特点,进一步探讨其临床高危因素。方法以明确诊断的34例PEE患儿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就诊的同年龄段病毒性脑炎未继发癫痫(no-PEE)患儿102例为对照组。收集患儿病毒性脑炎(VE)急性期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单因素分析得出2组病脑急性期痫性发作≥2次、癫痫持续状态(SE)、昏迷,EEG癫痫样放电、广泛或弥漫性慢波,影像学单纯皮层受损、皮层及皮层下受损、丘脑基底节受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毒性脑炎急性期痫性发作≥2次、SE、昏迷、EEG癫痫样放电、影像学皮层及皮层下同时受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PEE危险因素。2组患儿随访期间智力发育落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病毒性脑炎急性期EEG癫痫样放电、影像学皮层及皮层下同时受损、痫性发作≥2次、SE、昏迷为PEE危险因素。PEE患儿远期多有智力发育落后,应密切随访,及时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3岁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与发育障碍儿童杏仁核体积的差异,并对ASD儿童杏仁核体积与社会情绪功能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 对46例ASD儿童(ASD组)和39例年龄、性别、发育商与之匹配的发育障碍儿童(对照组)进行磁共振扫描,手工勾画杏仁核,比较两组杏仁核体积的差异,利用婴幼儿沟通及象征性行为发展量表(Communication and Symbolic Behavior Scales Developmental Profile,CSBS-DP)评估患儿的社会交流能力,分析杏仁核体积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2~3岁ASD儿童双侧杏仁核体积明显增大[左侧:(0.83 ±0.15) cm3与(0.72±0.13) cm3,t=3.55,P=0.001;右侧:(0.86±0.15)cm3与(0.77±0.12) cm3,t =2.83,P=0.006];在控制年龄和发育商后,ASD组儿童左侧杏仁核体积与社交领域中的手势项目(r=-0.331,P=0.042)及象征性行为领域中的游戏技巧项目均呈负相关(r=-0.333,P=0.041).结论 2~3岁的ASD儿童存在杏仁核体积增大,可能与患儿的社会情绪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外周血清中谷氨酸系统各指标变化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50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及48名正常对照,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17)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被试血清谷胺酰胺(glutamine,Gln)、谷氨酸(glutamate,Glu)、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及谷氨酸脱羧酶(glutamic acid dehydrogenase,GAD)水平,计算Glu/GABA比值。结果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较之对照组,血清Glu水平[(35.80±6.34)mg/L vs.(28.69±5.73)mg/L,t=4.68,P0.01]及Glu/GABA[(6.18±1.40)vs.(5.06±1.29),t=3.44,P0.01]增高,血清GABA水平[(5.09±0.71)μmol/L vs.(5.83±1.17)μmol/L,t=3.10,P=0.01]、GAD水平[(28.72±5.39)U/L vs.(35.78±7.22)U/L,t=4.46,P0.01]降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血清Glu水平与HAMD总分呈正相关(r=0.52,P=0.03),血清GABA水平与HAMD睡眠障碍因子分呈负相关(r=-0.38,P=0.04)。结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存在Glu能神经元活性增强,GABA能神经元活性降低,兴奋性神经元与抑制性神经元功能失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