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浆中微量元素含量与精液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对101例健康男性(对照组)和500例男性不育症患者(不育组)进行精浆锌、铁、铜、钙、镁、镉含量检测及精液常规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精浆中微量元素含量与精液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不育组精浆锌含量低于对照组,铜、镉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钙、铁、镁含量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育组精浆钙、镁、铁含量与精液pH值呈负相关(P<0.05),锌含量与精子活率、精子密度呈正相关(P<0.05),镉含量与精子密度、精子活率、活跃精子密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 不育症患者精浆中微量元素含量与精液参数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患者精液活性氧(ROS)和精浆丙二醛(MAD)测定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有生育力的男性健康对照组50例,男性不育症组270例,化学发光法测定精液 ROS ,生化比色法测定精浆中的 MAD .结果参数正常男性不育组和参数异常男性不育组精液 ROS 分别为(39.28±3.57)RLU /S 和(79.77±4.32) RLU /S ,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精液 ROS (17.16±2.84)RLU /S ,参数异常男性不育组精浆 MAD 为(27.81±3.93)nmol/mL ,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精浆 MAD(5.40±1.12)nmol/mL .白细胞精子症组、畸形精子症组及轻度、中度、重度弱精子症组精液 ROS 和精浆 MAD 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随着精子活动力下降,精液中 ROS 和精浆中的 MAD 的水平依次升高,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OS 是影响男性不育的一个重要病因和病理因素,对男性不育患者精液 ROS 和精浆 MAD 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精浆微量元素含量与精液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检测386例精液异常组和100例生育功能正常对照组精浆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比较两组间的水平差异。结果粘稠性精液组精浆锌(Zn)、钙(Ca)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粘性对照组(P〈0.05),铜(Cu)、铁(Fe)、镁(Mg)、镉(Cd)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精或少精子组精浆锌含量明显低于精子密度正常组(P〈0.01),镉含量明显高于精子密度正常组(P〈0.01),铁、铜、钙、镁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子活动率低下组精浆锌含量明显低于活动率正常组(P〈0.05),镉、铜含量明显高于活动率正常组(P〈0.05),铁、钙、镁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浆中锌、铜、钙、镉等微量元素含量与精液异常具有显著相关性;精浆铁和镁含量与精液质量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男性不育患者精液中白细胞对精液参数的影响并进行精液分析.方法 对146例男性不育患者进行精液常规分析和精子形态学分析并分析精液白细胞增多对精液基本参数的影响.结果 146例精液标本中,正常的精液42例,占28.8%;精液质量异常104例,占71.2%,其弱精子症68例(46.6%),少精子症29例(19.9%),无精子症6例(4.1%).146例患者中精液常规分析异常者与精液常规分析正常者相比,精子密度、精子活动率、精子活率、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明显降低;而畸精子症,精子头部、中段、尾部缺陷发生率则明显升高(P<0.05).146例中有白细胞精子症45例,白细胞精子组与白细胞正常组比较,精子密度、精子活动率、精子活率、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 大部分男性不育患者存在精液质量异常,即使精液常规分析正常,仍有一部分患者存在精子形态学异常.精液中白细胞增多可能与精液质量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观察分析精子形态,检测其精浆微量元素,探讨精浆各微量元素含量对精子形态的影响.方法 采集136例男性不育症患者的新鲜精液,置37 ℃温箱待液化后,先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再取有精子的精液涂片做改良巴氏法染色镜检分析,然后精液离心取上清液检测各微量元素含量.结果 精子畸形率随精浆中钙、铜、铅、镉含量的增多及镁、锌含量减少而增高,相关分析显示呈不同程度的正负相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浆微量元素的含量增多或减少均影响精子的形态质量,而且有害元素铅、镉对精子损伤更大,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精浆中锌、钙、铜等微量元素水平对精液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该院接受过精液检测的200例男性,依据检测标准将其分为精液质量正常组(n=51)与精液质量异常组(n=149)。精液质量异常组又细分为精液黏稠组(n=40),无精或少精组(n=52),精子活动率低下组(n=57)。分别对4组受试者精浆中锌、钙、铜等微量元素水平进行测量,观察4组受试者精浆中锌、钙、铜等微量元素水平对精液质量的影响。结果精液质量正常组的精子质量明显高于异常组;精液黏稠组的精浆中锌、钙水平明显低于精液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的铜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精或少精组的精浆中锌水平明显低于精液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的铜、钙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子活动率低下组的精浆中锌水平明显低于精液质量正常组,铜水平明显高于精液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的钙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浆中锌、钙、铜等微量元素水平对精液质量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对男性不育患者精子形态的影响。方法 426例男性不育患者根据病因分为7组:精索静脉曲张组(68例)、慢性前列腺炎组(127例)、精索静脉曲张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组(36例)、特发性弱精子症组(42例)、少精子症组(115例)、小睾丸症组(21例)及其它组(17例),用瑞-姬氏染色法进行精子形态分析。以78例供精者精液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结果不育患者的形态正常精子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精子头部畸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不育各组精子形态异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育各组精子形态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精索静脉曲张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组、少精子症组、小睾丸症组分别与慢性前列腺炎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慢性前列腺炎组精子形态异常率低于精索静脉曲张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组、小睾丸症组和少精子症组。结论精子形态缺陷率在不同病因男性不育患者中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高,提示精子形态学分析是反映患者睾丸受损程度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216例男性不育症精液检验与血清中抗精子抗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不育症患者精液常规指标和血清中抗精子抗体(AsAb)水平的关系。方法常规检验精子密度、精子活动力、精子活动百分率、精液中的白细胞、精液量与液化时间及pH值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AsAb。结果对216例不育症患者的检测中,精子密度小,活动力差,精液中WBC数多,其血清中的AsAb阳性率增高;死精与无精患者AsAb阳性率高达81.8%和76.9%;AsAb阳性的高低与精液量、液化时间与pH值3项指标无直接的关系。结论不育症患者精液中AsAb阳性率的高低对精子密度、精子活动力、精子活动百分率产生很大的影响,测定AsAb有助于查找男性不育症患者的病因。  相似文献   

9.
男性不育症患者精子DNA完整性与精液分析参数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男性不育症患者精子DNA完整性与精液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 已有生育男性健康者50例(对照组);男性不育症患者100例(不育组),根据精子常规参数检测结果分为参数正常不育组及参数异常不育组.采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系统分析精液常规和运动参数,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末端标记法检测精子DNA碎片化指数(DFI).结果 参数正常不育组和参数异常男性不育组精子DFI均高于对照组(P<0.05),参数异常不育组精子DFI高于参数正常不育组(P<0.05);不育组精子DFI与精子密度、正常形态率、活动率、存活率、a级和b级精子活力及精子运动参数(直线速度、曲线速度、平均路径速度和侧摆幅度)呈不同程度负相关(P<0.05),与c级和d级精子活力呈正相关(P<0.05),与精子直线性、前向性、摆动性和鞭打频率无相关性(P>0.05).结论 精子DFI是可用于评估精液质量和男性生育能力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精液不液化对精液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54例经精液常规分析证实为精液不液化的患者(观察组)及59例正常生育且精液液化时间正常者(对照组)的精液进行pH值、酸性磷酸酶(ACP)及白细胞定量测定,同时应用清华同方精子质量检测仪对2组精液量、精子密度、精子活力(a+b)等参数进行检测.结果 2组患者的精液量、精子密度、精子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精液pH值及白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精子活动力及ACP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精液不液化对男性不育患者的精子存活率无明显影响,但对精子活动力有显著影响;精液pH值升高、ACP含量降低以及白细胞数量增多与精液不液化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Tiotidine and cimetidine kinetics and dynamics were compared to assess mechanisms of the longer duration of effect of tiotidine in man. Both drugs has similar lag times for absorption. Tiotidine with a meal was more slowly absorbed than when fasting and was also more slowly absorbed than cimetidine with a meal. The elimination rates for both drugs did not differ; they were both approximately 2 to 3 hr. Oral doses of cimetidine achieved areas under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curve approximately three times that of tiotidine but these concentrations were only 1/10 as potent. The cimetidine concentration inducing 50% inhibition of food-stimulated gastric acid secretion was 0.41 +/- 0.04 whereas it was 0.04 +/- 0.003 microgram/ml for tiotidine. The effect of tiotidine lasted longer than that of cimetidine because the doses recommended for use in man resulted in higher concentrations in plasma relative to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than clinical doses of cimetidine.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