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治愈后残余头晕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以及残余头晕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性前瞻性收集确诊的284例BPPV患者,在颗粒复位后随访3个月,统计患者残余头晕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残余头晕的危险因素.结果 (1) 284例被确诊的BPPV患者纳入研究,其中55.63%(158/284)在治愈后有残留头晕症状.245例患者完成了3个月的随访,30 d残余头晕率为13.67%(38/278),60 d残余头晕率为9.29% (25/269),90d残余头晕率为7.75%(19/245).残余头晕组的平均年龄(岁)明显大于无头晕组(61.46±9.38与56.93±7.62,t =2.121,P=0.015).此外,女性残余头晕的发生率稍高于男性[62.41% (88/141)与37.59%(53/141),x2=7.984,P=0.005].(2)对残余头晕患者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治疗前眩晕的持续时间是残余头晕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88,95% CI 1.688~5.292,P=0.000).结论 (1)BPPV颗粒复位后一半以上的患者残留有头晕症状,多在1个月内自然消失.(2)手法复位治疗前眩晕的持续时间是眩晕后头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前庭周围性眩晕中最常见的原因,经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的眩晕症状消失,部分患者在成功复位后仍有残余头晕(RD),给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带来诸多困扰,RD产生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学者近年来报道的有关RD的发生率、相关影响因素,并归纳了RD常用的评估方法和治疗手段,以期为BPPV患者RD的规范化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前庭周围性眩晕中最常见的原因,经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的眩晕症状消失,部分患者在成功复位后仍有残余头晕(RD),给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带来诸多困扰,RD产生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学者近年来报道的有关RD的发生率、相关影响因素,并归纳了RD常用的评估方法和治疗手段,以期为BPPV患者RD的规范化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眩晕残障量表(DHI)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估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后的残余症状。方法对120例患者进行手法复位直到位置试验时眩晕症状及眼球震颤完全消失。患者在复位前和复位后5~7d内分别完成问卷调查。随机选择120例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在年龄及性别上与实验组进行交叉配对,将复位前、复位后和对照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DHI分值上,手法复位后较复位前有显著改善(P=0.000),其中有6项显示未完全改善。手法复位后DHI分值与对照组对比,结果显示在一些项目上仍有差异,症状改善并不完全。结论DHI分值提示即使在成功的手法复后,患者仍会遗留一些残余的主观症状,对于这些患者,后续的处理很重要。  相似文献   

5.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案。方法 总结20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BPPV临床特点是有潜伏期,发作时间短暂,呈旋转性,有转换性和疲劳性,Dix-Hallpike测验是确诊的主要方法,管石复位治疗有效。结论 BPPV诊断容易,手法治疗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6.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于1921年由Barmy首次提出,Dix和Hallpike随后详细描述了其特征。BPPV虽为最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眩晕,年发病率为64/10万,但由于对其认识相对滞后,而眩晕者常常根据自己对本病的认识而就诊于神经内科、耳鼻咽喉科、骨科和急诊科等不同科室,一直未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因此得不到正确诊断和处理。在我国,BPPV常常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Meniere病、颈椎病或其他眩晕。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采用Dix.Hallpike等诱发试验来诊断,Epley、Semont或Barbecue等手法复位技术治疗并常常获得戏剧性的治疗效果,人们对BPPV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使整个眩晕群体诊疗水平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07—2013-07我院收治9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整理分析其一般资料,采用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因素。结果中老年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率为22.2%,青年组为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异常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的危险因素(95%CI1.105~7.545,OR=2.904,P0.05),其他因素与患者是否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并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与患者血压异常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抗焦虑抑郁治疗疗效。方法我院2009—2012年收治病程>2周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常规眩晕治疗(药物及手法复位)+氟哌塞顿美利曲辛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眩晕治疗。2组患者在初诊时、治疗2周后分别进行DHI量表评分测定。结果治疗组DHI量表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眩晕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常伴随抑郁焦虑情绪,针对性进行抗抑郁焦虑治疗有益于改善患者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管石复位后残余头晕的影响。方法 6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管石复位后发生残余头晕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28例,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第14天评估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及前庭症状指数(VSI)。结果治疗后第7天及第14天,观察组DHI总分及各子项评分、HADS评分及VSI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可以通过抗焦虑、抗抑郁作用,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的残余头晕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所有眩晕疾病中最 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短暂的旋转样感觉,由头位改变(相对于重力作用方向)诱发。其病因尚不 明确,可能与头部外伤、各种内耳疾病等有关,耳石复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尽管BPPV患者无论治疗 与否疾病缓解率较高,但是仍有复发情况存在。本文结合近年国内外发表的文献对良性阵发性位置 性眩晕发病与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思辩赛是集交流、研讨、探索于一体、形式新颖的专业学术活动.2011年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打造了“第一届杨森杯眩晕思辩赛”这一新颖的学术平台,以“我思我辩、精彩无限”的风采吸引了大批临床医生的关注.继第一届思辩赛在全国各地获得热烈反响之后,2012年“第二届杨森杯眩晕思辩赛”再次如火如荼地展开.3月17日的首场比赛就定在乍暖还寒的泉城济南,辩题是“治疗特发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BPPV)是否需要辅助药物治疗”.而在随后的3个月里,大连、南京和石家庄的临床医生也先后在各地围绕同样的主题开展了激烈辩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伤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t-BPPV)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9月所诊治的19例t-BPPV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与51例特发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I-BPPV)进行对比.结果 t-BPPV组平均发病年龄(51.3±19.1)岁,I-BPPV组(63.2±16.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P<0.05),t-BPPV组2个或2个以上半规管受累者9例,I-BPPV组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P<0.01).t-BPPV组眩晕发作的潜伏期为(2.64±2.01)s,持续时间为(16.73±10.92)s,而I-BPPV组两者分别为(2.87±0.92)s和(12.57±10.03)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治疗成功率t-BPPV组为62.5%,I-BPPV组为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P<0.05),首次治疗所需的循环次数t-BPPV组为(3.91±3.11)次,而I-BPPV组为(2.58±1.4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P<0.01).残留症状发生率t-BPPV组为42.1%,I-BPPV组为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P<0.05).随访至今,t-BPPV组11例复发,I-BPPV组12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1,P<0.01).结论 t-BPPV患者发病年龄轻,多个半规管受累率高,治疗所需的循环次数多,残留症状发生率和复发率高,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3.
1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tigo,BPPV)系指当头部快速移动至某一特定的位置时,所激发的短暂的阵发性眩晕与水平型或旋转眼震,眼震具有潜伏期、短暂性和疲劳性特点,属位置性眼震Ⅲ型.由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可以自愈,故被称为良性眩晕,迁延不愈甚少.  相似文献   

1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表现为头部位置变化所引起的短暂性、发作性眩晕和眼球震颤。BP-PV的发病机理有嵴顶石学说和管石学说。BPPV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频率与所累及的半规管及结石碎片的位置有关。不同类型的BPPV可以通过观察体位诱发试验中出现的眼球震颤特点来诊断。BPPV可在保守治疗时自行缓解。管石复位法能将结石碎片从半规管转移到前庭,从而快速消除症状。  相似文献   

1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因特定头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占周围性眩晕的60%。发病率约为64/10000,终身患病率约为2.4%。发病高峰在50~70岁,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1]。特点为眩晕发作短暂,通常数秒至1 min,与头位改变有关,大多数患者在坐起、躺下或前倾、后仰或床上翻身时出现,但无耳聋或耳鸣伴发,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而延误治疗。该病由Barany( 1921年)首先描述,并由Dix和Hallpike( 1952年)进一步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7.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除部分继发于头部外伤、病毒性迷路炎、梅尼埃病和内耳手术后等病因外,大多数均无明确病因。在发病机制上,"半规管结石学说"已得到了大多数学者认可。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病史、阳性体位诱发试验和眼震的方向。大多数患者经耳石复位法等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少数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可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0岁,主因"反复跌倒3次"于2007年7月26日入院.患者入院前6 d仰头拉窗帘时突然跌倒,约10 s后缓解,无肢体抽搐、尿便失禁、胸闷,到医院行心电图检查正常,检查完毕坐起时又跌倒,再次查心电图仍正常.回家后卧床过程中又跌倒在床上1次.体检无异常.  相似文献   

19.
张祎  邹怡  刘博 《中国卒中杂志》2013,8(5):351-355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复发的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2009年9月~2010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眩晕中心确诊并治疗的100例BPPV患者的资料,于诊治后12个月进行电话随访。对出现复发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方法、双温试验结果和共患颈椎病、高/低血压病、后循环缺血、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情况比较,并采用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BPPV复发的影响因素。 结果 年龄≥45岁的患者(38.89%)较年龄<45岁的患者(14.29%)易复发(P=0.018);血压异常[P=0.03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97~7.634,优势比(odds ratio,OR)=2.893]和非复位治疗(P=0.014,95%CI 1.261~7.940,OR 3.165)为BPPV复发的危险因素;性别、颈椎病、后循环缺血、高脂血症、糖尿病、双温试验异常与复发无显著相关。 结论 中老年BPPV患者易复发,血压异常和治疗方式与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20.
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不同手法复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即颗粒复位法)和Semont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方法将50例PC-BPPV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耳石复位组,26例)和Semont法(Semont组,24例)进行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耳石复位组复位总成功率和首次复位成功率分别为92.3%和38.5%,Semont组分别为62.5%和8.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Epley耳石复位组复位成功所需次数较Semont组少(P0.01)。结论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PC-BPPV患者的复位总成功率及首次复位成功率高于Semont法,且安全、易操作,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