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他汀类药(statin drugs)是一种新型羟甲戊二酰辅酶A(hydroxymethyl glutaryl coenzyme 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具有降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浆甘油三酯(TG)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作用,能有效降低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血管病的发病终点.在现代4大类降脂药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他汀类药物(Statins)是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此类药物还有调血脂和防治心血管病外的多种新作用和用途,本文就近年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其临床多效性研究进展,谨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他汀类药物是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目前临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之一,其作用机制为抑制胆固醇在体内生物合成。自1976年第一个他汀类药物美伐他汀(mevastatin)问世以来,他汀类药物已发展至第3代,目前上市的治疗高脂血症的他汀类药物有(按问世先后顺序):洛伐他汀(lo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辛伐他汀(sim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和西立伐他汀(cefivastatin)等。  相似文献   

4.
张艳丛 《医学综述》2012,18(16):2616-2618
阿托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调脂药,其主要调脂机制为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进入体内不需代谢即具有生物活性,具有见效快、作用强、持续时间长等优点。研究发现,除本身的调脂作用外,该药尚具有影响细胞信号转导及细胞增殖、抑制炎性反应、稳定斑块、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多项非调脂功能。现对其近年来临床研究及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他汀类药物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血脂调节药物。其机制是抑制胆固醇合成途径的HMG-CoA还原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相似文献   

6.
他汀类药物降脂作用外的临床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许多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即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3-hydroxy-3-methylghtary co-enzyme A reductase inhibitors,HRI),除降血脂外尚有诸多非降脂作用,如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和管腔狭窄、降低心血管意外危险、降低脑卒中危险、降低糖尿病危险、改善胰岛素抵抗、辅助降压、抗炎、预防老年痴呆等作用。本文参阅相关文献,就他汀类降脂作用之外的临床新应用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癌症》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绝经后妇女应用 HMG-CoA(羟甲基戊二酰辅酶 A)抑制剂(statins——他汀类药物)并不增加罹患乳腺癌的风险。相反的是,资料提示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事实上有可能降低乳腺癌风险。  相似文献   

8.
他汀类药物临床新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思丹 《中国热带医学》2008,8(9):1654-1655
他汀类药物(Statins)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此类药物还有调血脂和防治心血管病外的多种新作用和用途,本文结合近年的文献综述其临床新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9.
他汀类药物抑制心肌重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重构(myocardial remodeling)是指心脏在长期负荷增加的情况下,心肌及心肌间质在细胞结构、功能、数量及遗传表型方面出现的增生性变化,表现为心肌细胞肥大,胚胎基因和蛋白再表达,心肌间质纤维化,并伴有心肌细胞坏死和凋亡,结果导致心脏肥厚和心室壁僵硬度增加,最终心功能恶化引起心力衰竭.心肌重构是心衰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有效的抑制心肌重构可以预防心衰的发生.他汀类药物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抑制剂,许多研究表明他汀类除了其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外还具有改善内皮功能,增加一氧化氮(NO)生物活性,抗炎和预防心脏肥厚等多效作用.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衰竭患者通常伴有血脂升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加速.同时,血脂异常也可以加重肾脏损伤,导致肾功能下降.他汀类药物通过对胆固醇合成途径的限速酶--β-羟甲基戊二酰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的抑制,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血液中总胆同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  相似文献   

11.
自1976年全球第一个他汀类药物美伐他汀获美国FDA批准上市以来,因其高效、安全、半衰期长,被作为降血脂药物的首选药物.源于肝的胆固醇是形成血胆固醇的主要原因,而非肝细胞中肝胆固醇的产生是正常细胞功能所必需的,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是肝脏.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将近几年临床应用新进展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2.
《中级医刊》2009,(4):77-78
目前降脂药物分为他汀类、胆酸螯合剂、烟酸、贝特类和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这些药物均降LDL—C。在这些药物中,他汀类不良反应较少,对LDL—C的治疗有较好的预期疗效,因而常作为一线药物。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 CoA还原酶降低肝脏中胆固醇的合成。他汀类降低总胆固醇和LDL—C有很好疗效,通常能升高HDL-C,长期的安全性和疗效已确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脂肪变性肝细胞胆固醇代谢及合成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以软脂酸诱导正常成人肝细胞株L-02脂肪变性,建立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分别于实验第3、6天收集细胞,同期设不含软脂酸培养的细胞作对照。试剂盒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含量,RT-PCR法检测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SREBP-2)及其靶基因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mRNA表达。结果软脂酸诱导第3天即可产生肝细胞脂肪变性,第6天脂肪变性加重。随造模时间延长,模型组细胞内TG、TC含量逐渐增多,SREBP-2、HMGCR、LDLR mRNA表达逐渐增强;第3天和第6天细胞内TG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6天细胞内T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3天和第6天HMGCR、LDLR 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6天SREBP-2 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脂肪变性肝细胞内存在胆固醇积聚,其机制可能是胆固醇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14.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他汀类(Statin)药物为胆固醇(ch)合成酶系中的限速酶(羟甲基戍二酸单酰辅酸A还原酶)抑制剂,可抑制肝脏ch的合成,除有降低ch和低密度脂蛋白(LDL)作用外,还有中度降甘油三酯(TG)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作用。近年来大量的基础和临床试验证明,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明显改善血脂水平,而且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细胞增殖、抗炎、促进骨质形成,防治糖尿病肾病及抗肿瘤等多向、多效的非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他汀类药物是1970年代由Endo等人首先发现的新型调脂药物,是一种羟甲戊二酰酶A还原酶(HMG-COA)抑制剂。它们来源于青霉素菌的培养液中,分离出可抑制HMG-COA的菌株。HMG-COA可以抑制胆固醇在体内的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使血浆总胆固醇浓度下降。本文对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及不良反应用作简单介绍。1发展现状他汀类药物依据来源和化学结构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来源于微生物的培养基、培养液,有普伐他汀、洛伐他汀。第二代为人工合成的氟伐他汀。第三代为微克级新型调脂药,目前有阿托伐他汀[1]。他汀类药物口服吸收迅速,一般在2~4h达到血浆峰值浓度。它们均在肝组织吸收,通过细胞色素酶系统进行代谢。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为脂溶性无活性内酯,在肝脏中羟化为活性而发挥作用;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为水溶性本身就是活性代谢物。阿托伐他汀及其代谢物均有活性,低剂量即有效,它们主要经胆汁排出。2临床应用2.1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HLP)他汀类药物明显降低总胆固醇和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降低血浆中的三酰甘油(TG)也有疗效。2.2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所致的继发性HLP非胰岛素糖尿病主要是T...  相似文献   

16.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或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降脂可明显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降低心血管发病率及总死亡率。他汀类药物已被广泛用于临床,该药不但有显著的降脂作用,而且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保护和修复血小板膜,抗骨质疏松,抑制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几乎可以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环节;明显促进斑块回缩,从而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量元素锶改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18 mg/L锶组、36 mg/L锶组和辛伐他汀组。对照组进食普通饲料,其余4组进食高脂饲料,第6周起给予18 mg/L和36 mg/L锶组浓度分别为18 mg/L和36 mg/L含锶饮用水,第11周起进行灌胃,18 mg/L和36 mg/L锶组分别灌浓度为18 mg/L和36 mg/L含锶水3 m L/kg体重,辛伐他汀组灌辛伐他汀10 mg/kg体重,对照组与模型组灌生理盐水3 m L/kg体重。第14周末处死大鼠,检测血清TG、TC、LDL-C和肝组织TG、TC含量,并行肝组织油红O染色观察脂肪变性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GRP78、SREBP2、HMGCR和LDL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血清TC、LDL-C和肝TC、TG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36 mg/L锶组血清TC、LDL-C和肝TC、TG均降低(P0.05)。油红O染色显示模型组肝组织含大量的红染脂质颗粒,18 mg/L锶组、36 mg/L锶组及辛伐他汀组红染颗粒均较模型组不同程度减少(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肝组织GRP78、SREBP2、HMGCR和LDLr蛋白表达水平,18mg/L锶组大鼠肝组织GRP78、SREBP2和LDLr蛋白表达水平,36 mg/L锶组大鼠肝组织LDLr蛋白表达水平及辛伐他汀组大鼠肝组织SREBP2和LDLr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6 mg/L锶组大鼠肝组织GRP78、SREBP2和HMGC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而LDL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辛伐他汀组大鼠肝组织GRP78和HMGC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而18 mg/L锶组大鼠肝组织GRP78、SREBP2、HMGCR和LDLr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长期较高浓度锶摄入可改善脂代谢紊乱,减轻NAFLD,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内质网应激、HMGCR活性和LDLr的功能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脂肪变性肝细胞胆固醇代谢及合成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 以软脂酸诱导正常成人肝细胞株L-02脂肪变性,建立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分别于实验第3、6天收集细胞,同期设不含软脂酸培养的细胞作对照.试剂盒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含量,RT-PCR法检测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SREBP-2)及其靶基因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 (HMGCR)、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mRNA表达.结果 软脂酸诱导第3天即可产生肝细胞脂肪变性,第6天脂肪变性加重.随造模时间延长,模型组细胞内TG、TC含量逐渐增多,SREBP-2、HMGCR、LDLR mRNA表达逐渐增强;第3天和第6天细胞内TG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6天细胞内T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3天和第6天HMGCR、LDLR 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6天SREBP-2 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脂肪变性肝细胞内存在胆固醇积聚,其机制可能是胆固醇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19.
他汀类药物强化降脂治疗临床证据的解读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2001年间,北欧辛伐他汀生存研究(4S)、胆固醇事件复发的研究(CARE)、普伐他汀长期治疗缺血性疾病研究(LIPID)、西苏格兰冠心病(CHD)预防研究(WOSCOPS)、德克萨斯空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预防研(AFCAPS/TexCAPS)、前瞻性普伐他汀汇总研究(PPP)、积极降脂治疗减少心肌缺血事件研究(MIRACL)和随机的血脂与CHD研究(L-CAD)等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①血总胆固醇(TC)下降20%~25%、低密度脂  相似文献   

20.
刘洪波 《中外医疗》2010,29(29):138-138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日趋严重,他汀类药物的调脂疗法对动脉粥样硬化(AS)冠心病(CHD)的防治益处已被公认,他汀类药物具有迅速降低异常高的血浆总胆固醇(TC)水平的作用,可显著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总死亡率。在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有人说20世纪70年代他汀类药物的发现是高脂血症治疗的一次革命性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