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双丙戊酸钠和丙戊酸钠对HepG2细胞的毒性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丙戊酸钠和丙戊酸钠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肝癌细胞株HepG2加入双丙戊酸钠和丙戊酸钠0.1,0.3,1和3mmo.lL-1,培养24h后,MTT法测定HepG2的细胞存活;双丙戊酸钠和丙戊酸钠0.3,0.5和1.0mmol.L-1作用HepG2细胞24h,丙酮酸法测定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赖氏法测定培养液中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双丙戊酸钠和丙戊酸钠62.5,125,250,500和1000μmol.L-1作用24h,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细胞色素P450家族中CYP1A1mRNA和CYP1A2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双丙戊酸钠和丙戊酸钠0.1,0.3,1和3mmo.lL-1均显著抑制细胞的存活(P<0.05,P<0.01),且存在浓度依赖关系。双丙戊酸钠与丙戊酸钠0.3,0.5和1mmol.L-1使HepG2细胞培养液中GPT,GOT和LDH的活性明显升高(P<0.05,P<0.01),且随浓度升高,肝酶活性进一步升高。双丙戊酸钠与丙戊酸钠62.5,125,250,500和1000μmol.L-1使HepG2细胞中CYP1A1mRNA和CYP1A2mRNA的表达水平亦逐渐升高。结论双丙戊酸钠和丙戊酸钠对HepG2细胞都有明显的毒性作用,CYP1A1mRNA和CYP1A2mRNA表达水平的升高可能是丙戊酸类药物诱发肝毒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比较双丙戊酸钠与托吡酯预防偏头痛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8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双丙戊酸钠组(68例)与托吡酯组(60例)。其中,双丙戊酸钠组初始剂量为125mg/d,每5d后剂量增加125mg/d,直至剂量为750mg/d后维持该剂量;托吡酯组初始剂量为50mg/d,每5天后剂量增加50mg/d,直至剂量为150mg/d后维持该剂量;两组服药持续5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痛发作频率、头痛程度和持续时间。结果持续服药5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双丙戊酸钠与托吡酯均能有效降低偏头痛患者发作频率、头痛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托吡酯组相比,双丙戊酸钠组偏头痛患者的头痛发作频率、头痛强度与持续时间都显著性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丙戊酸钠的副作用更小(P〈0.05)。结论双丙戊酸钠与托吡酯组对偏头痛发作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但双丙戊酸钠应用效果更好、更安全,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丙戊酸钠对妊娠小鼠的影响及致畸作用,并探讨叶酸对其诱发小鼠致畸效应的影响。方法:丙戊酸钠高、低剂量组并与叶酸联合用药组分别给健康昆明种小鼠灌胃,设空白对照组,观察小鼠有否流产、死胎、畸形、活胎数及妊娠期增重等指标。结果:丙戊酸钠高剂量可使小鼠受孕率降低,叶酸可拮抗丙戊酸钠所致小鼠受孕率的降低(P<0.05)。丙戊酸钠可使小鼠每窝仔鼠数量减少,使小鼠死胎和吸收胎数目增加,而叶酸能对抗其所致的胎死率及吸收胎率。结论:丙戊酸钠高剂量应用可使小鼠受孕率降低,叶酸可减少妊娠意外的发生并降低致畸效应。  相似文献   

4.
李云霞  郑丽娜  阚淑娟  杨建春 《河北医药》2012,34(15):2293-2294
目的 观察丙戊酸钠对妊娠小鼠的影响及致畸作用,探讨低、中、高剂量叶酸对其诱发小鼠致畸效应影响的差异性.方法 将1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30只,雌雄比例2∶1),分别为:空白对照组(蒸馏水,10 ml/kg)、丙戊酸钠组(丙戊酸钠200 mg/kg)、丙戊酸钠+叶酸低剂量组(丙戊酸钠200 mg/kg+叶酸0.07 mg/kg)、丙戊酸钠+叶酸中剂量组(丙戊酸钠200 mg/kg+叶酸0.35 mg/kg)、丙戊酸钠+叶酸高剂量组(丙戊酸钠200 mg/kg+叶酸0.7 mg/kg).观察孕鼠平均体重,小鼠活胎率、死胎率、吸收胎率、畸胎率,胎仔平均体重、畸形等指标.结果 丙戊酸钠可使孕鼠数、活胎数、孕鼠及胎鼠平均体重减少(P<0.05),仔鼠死胎、吸收胎数目增加(P<0.05),并致胎鼠畸形.叶酸对丙戊酸钠的致畸效应具有拮抗作用,并且与剂量相关,高剂量叶酸能更有效地拮抗VPA的致畸效应.结论 丙戊酸钠对妊娠小鼠有明确的致畸作用.叶酸对丙戊酸钠诱发的致畸效应具有拮抗作用,并且与剂量相关,高剂量叶酸能更有效地拮抗VPA的致畸效应.叶酸对丙戊酸钠诱发的小鼠致畸性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剂量是0.70 mg·kg-1·d-1.  相似文献   

5.
郑凯 《药品评价》2010,7(6):15-15
FDA提醒医务工作者及患者,孕妇服用丙戍酸钠及类似药品可使婴儿出生缺陷的风险升高。这些药品用于治疗癫痫、双相性情感障碍及偏头痛,包括丙戊酸钠、丙戊酸和双丙戊酸钠。在市面上销售的商品名为Depacon(丙戌酸钠注射液)、Depakene(丙戊酸)、Stavzor(丙戊酸)及Depakote(双丙戊酸钠)。  相似文献   

6.
双丙戊酸钠、氟桂利嗪单用与合用预防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氟桂利嗪、双丙戊酸钠及氟桂利嗪合用双丙戊酸钠对偏头痛发作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24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氟桂利嗪组(41例,A组)、双丙戊酸钠组(42例,B组)及氟桂利嗪合用双丙戊酸钠组(41例,C组),治疗2个月后对上述3组预防效果进行比较。结果:A组与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73%及73.81%,预防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有效率92.68%,较A组、B组疗效好。结论:氟桂利嗪、双丙戊酸钠及氟桂利嗪合用双丙戊酸钠对偏头痛发作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氟桂利嗪合用双丙戊酸钠较单独应用其中一种有更好的预防效果,但可能带来更多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党宏万  魏世杰  夏艳萍 《中国药房》2011,(41):3859-3861
目的:研究比阿培南对丙戊酸钠在大鼠红细胞内、外分布的影响。方法:取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丙戊酸钠50mg·kg-1)和实验组(比阿培南15mg·kg-1+丙戊酸钠50mg·kg-1),每组6只,禁食12h,麻醉固定后分别在股静脉和动脉行套管插入术,经股静脉给予相应药物,给药前注射肝素,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考察给药后180min内各组大鼠血浆和全血中丙戊酸钠的浓度,并用非房室模型法估算药动学参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全血中丙戊酸钠浓度无明显变化,血浆中浓度有所降低,由此推算试验组大鼠红细胞内的丙戊酸钠浓度有所增加。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浆中丙戊酸钠的AUC0~3h分别为(134.89±18.88)、(189.35±34.76)μg.h.mL-1,t1/2分别为(0.95±0.04)、(1.13±0.16)h,2组间AUC0~3h和t1/2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比阿培南能够明显增加丙戊酸钠在大鼠红细胞内的分布,同时降低大鼠血浆中丙戊酸钠的浓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某三甲医院2017年1-11月85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血药浓度分布及性别、年龄、剂型、合并用药等因素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血药浓度小于50 μg·mL-142例(49.41%),在有效药物浓度范围(50~100 μg·mL-1)为41例(48.24%),结果大于100 μg·mL-1 2例(2.35%)。本次调研中患者性别、年龄、丙戊酸钠剂型及合并用药对血药浓度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日剂量与血药浓度表现出个体差异,但无剂量和血药浓度相关性。结论:患者体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存在个体差异,在应用丙戊酸钠进行治疗时,应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剂量,实施个体化给药, 提高药物疗效, 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丙戊酸钠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癫痫患者中选取150例纳入本研究,分列两组各75例分别采用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1疗程后,采用丙戊酸钠治疗的观察组有41例痊愈,20例显效,12例有效,总有效率达到97.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了2例胃肠道反应,2例嗜睡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治疗安全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戊酸钠是治疗癫痫作用良好的药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两种丙戊酸钠缓释片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采用开放,随机交叉试验设计,2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单剂量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参比制剂和受试制剂各1000mg,用高效液相-荧光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血清中丙戊酸钠的浓度并计算其主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单剂量口服两种丙戊酸钠缓释片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115.34±12.24和109.34±11.84μg·mL-1;tmax分别为0.91±0.74和0.98±0.68h;AUC0-∞分别为1.92±0.58和1.91±0.64mg·h·mL-1;利用方差分析及双单侧t检验对两种丙戊酸钠缓释片的生物等效性进行评价.结论 两种厂家生产的丙戊酸钠缓释片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1.
546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促进丙戊酸钠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546例年龄为3个月~87岁的癫痫患者服用丙戊酸钠的797例次稳态血药浓度,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12例次(51.69%)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在有效治疗范围(50。100μg/mL)内,64例次(8.03%)高于100μg/mL,321例次(40.28%)低于50μg/mL;不同年龄段的血药浓度有效治疗范围无明显差异;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后有63.37%的血药浓度在有效治疗范围内,明显高于普通片(50.29%);合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时,可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降低,且三者联合服用时更明显,而合用妥泰、R-氨酪酸、氯硝安定时,血药浓度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且受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服药期间应适时监测血药浓度并及时调整剂量,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注射用泮托拉唑钠和注射用奥美拉唑钠与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稳定性。方法:用HPLC法考察配伍前后泮托拉唑钠与奥美拉唑钠的含量变化,并观察配伍液的外观及pH变化。结果:注射用泮托拉唑钠和注射用奥美拉唑钠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8 h内含量、pH及溶液外观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泮托拉唑钠和注射用奥美拉唑钠与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在8 h内均稳定。  相似文献   

13.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群 《中国药房》2010,(22):2093-2095
目的:探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所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以"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为关键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2000年1月~2010年1月的文献进行检索并查阅原文,共计121篇文献154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ADR在6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较高(占36.36%),多发生于用药后10min内(占33.77%)。临床表现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表现复杂,以变态反应为主(占42.21%)。11例死亡病例中,有9例死于过敏或过敏性休克,并且都在10min内发生。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所致ADR,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头孢哌酮钠与舒巴坦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考察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与小儿电解质补给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室温下观察24 h内配伍溶液的外观、pH、不溶性微粒,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溶液中头孢哌酮钠和舒巴坦钠的含量。结果: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与小儿电解质补给注射液配伍后,24 h内配伍溶液的外观、pH值均无显著变化,不溶性微粒符合《中国药典》2015版规定,药物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与小儿电解质补给注射液配伍后24 h内稳定,临床可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5.
张波  李湘晖 《中国药房》2008,19(35):2762-2764
目的:考察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与注射用多索茶碱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25±1)℃条件下放置6h内配伍液中2组分含量,并比较配伍前、后其外观、pH值的变化。结果:配伍后多索茶碱含量无明显变化,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含量略有下降,其余考察指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与注射用多索茶碱可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应用,但应在25℃条件下4h内使用完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神经节苷脂钠对患有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的治疗效果,从而为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提供临床依据和参考。方法是按照从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因病而住进我院的新生胎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儿做为研究对象,从中选取典型病例70余例,并将这些病例随机分配成两组,每组35例,将其分别命名为常规治疗组和神经节苷脂钠治疗组。其中给予常规治疗组最基本的综合治疗,如保暖;补液;吸氧;营养脑细胞;控制脑水肿;更改性酸中毒等,除了神经节苷脂钠治疗组给予普通治疗外,还加以神经节苷脂钠进行治疗法,具体方案为将20mg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与30~50mL的10%葡萄糖注射液融合后实施静脉注射,10d作为1个疗程。结果常规治疗组和神经节苷脂钠治疗组相比较,后者对病患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前者,总的治疗效率也高于前者,两组在治疗过程当中并不存在不适应的反应。结论采用神经节苷脂钠为辅助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能在最大限度上缓解患儿的病情和不适症状,改善脑部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现实临床上进行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7.
齐墩果酸钠盐对大鼠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齐墩果酸钠盐对化学性损伤的肝细胞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CCl4亚急性染毒建立化学性肝损伤大鼠模型,用齐墩果酸钠盐每天按三个剂量(3mg/kg、15mg/kg、30mg/kg)喂食大白鼠30天,测其血液生化指标并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齐墩果酸钠盐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的ALT和AST活性.肝脏组织结构病理损伤明显改善。结论 齐墩果酸钠盐对亚急性OCl4损伤的肝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碳酸锂和丙戊酸钠治疗躁狂患者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将52例患者随机分配到丙戊酸钠治疗组和碳酸锂治疗组。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应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ech-RafaelsenManiaRatingScale,BRMS)评价两药物疗效,于治疗2、4、6周应用副反应量表(TreatmentEmergentSymptomScale,TESS)评价两药物的副作用。结果:丙戊酸钠组有效率为70.8%,碳酸锂组的有效率为68.2%,两组疗效相当(P>0.05)。而碳酸锂组的副反应发生较高。结论:丙戊酸钠治疗躁狂的疗效与碳酸锂相当,而副作用较小,故此优于碳酸锂。  相似文献   

19.
临床前毒性试验或其他动物试验中动物出现疾病及死亡,是毒理学家和病理学家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动物肺水肿临床症状表现复杂,结合病理学改变确定肺水肿的发生原因,对其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尤为重要。针对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实验中不同原因导致动物肺水肿进行阐述,对可能导致动物肺水肿的原因进行归类、分析,并对其动物的临床症状表现及病理学改变的特点作进一步的探讨,为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结果提供更科学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20.
谢春辉 《中国药事》2011,25(7):F0003-F0003
目的注意头孢噻肟钠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方法从1例死亡病例的用药过程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头孢噻肟钠发生过敏性休克较为罕见,且病情发展迅速。提醒临床医务人员使用前要严格按规定进行皮试,对于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患者应严密观察用药过程中的反应,以减少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