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格列本脲致低血糖反应发生的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格列本脲致的742例低血糖反应文献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1.1:1,老年人占88.0%,39.6%的病例存在不合理用药行为,14.6%单独用药,43.9%联合用药,临床表现以低血糖昏迷为主(62.7%),93.5%病例治愈,48例转归不良(死亡41例)。结论格列本脲可引起较为严重的低血糖反应,甚至可致死亡,使用时须慎重考虑年龄、用法用量等相关因素,做到合理用药,减少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患者 ,男 ,70岁。高血压病 2 0a,糖尿病 3a。平日口服降糖舒每次 4粒 ,tid ,血糖 1 1 .1mmol·L 1 ,尿糖 ++~ +++,本次因泌尿系感染住院。体检 :血压 1 35 90mmHg (1mmHg =0 .1 33kPa) ,血糖 1 7.2mmol·L 1 ,尿糖 ++++,尿蛋白、酮体阴性。入院后控制感染同时 ,口服格列本脲每次 2 .5mg,tid ,停用降糖舒。 1d后查空腹血糖无变化 ,改为每次 5mg ,tid,服药第 3天查血糖 2 .2mmol·L 1 ,尿糖阴性 ,血压 1 35 75mmHg ,患者除轻度头晕外 ,无其他不适。当日下午 5时 ,患者突然心慌、大汗、气短、…  相似文献   

3.
李红霞 《河北医药》2014,(4):640-640
患者,女,70岁,主因发现血糖升高13年,左侧肢体活动不利1 d入院。患者1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多饮、多尿等症状,曾在当地医院就诊,做“馒头实验”后诊断为糖尿病,开始给予“二甲双胍”口服,并联合饮食及运动治疗,血糖自诉控制可,空腹6~8 mmol/L,餐后7~10 mmol/L,病情逐渐进展,先后加“服阿卡波糖、格列齐特片”等药物,半年前,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改为“格列苯脲2.5 mg,2次/d”口服,自诉血糖控制可,无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出现,入院前1d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乏力,曾跌倒在地并左膝着地,入院查体:BP 160/90 mm Hg,神情,语言欠流利,颈软无抵抗,胸称,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干湿性啰音,心率80次/min,律齐,无杂音,腹软无压痛,左膝关节红肿活动受限,左侧肢体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  相似文献   

4.
磺脲类药物是最古老的口服降糖药物之一,众多的临床研究对于磺脲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其成为目前临床上最常应用和重要的口服降糖药物之一[1]。格列本脲又名优降糖,是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物[2]。由于其降糖效果较强,作用时间持久,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目前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尤其在基层医院和广大农村地区仍被广泛应用[3]。但如果用药不合理,容易发生低血糖,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严重者危及生命。关于格列本脲致低血糖症的研究报道已经很  相似文献   

5.
格列本脲(优降糖)为常用的降血糖药之一,因价廉而广泛用于临床,然而在临床工作中格列本脲引起的低血糖昏迷并不少见,应引起高度重视。现将我们遇到的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1病例资料 [例1]男,70岁.主因反复头晕、心悸、出汗1天于1999年5月6日入院.既往有冠心病史10年,脑梗死病史5年,无糖尿病史.查体:血压120/70 mmHg,意识清楚.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晰,心音正常.肝脾未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检查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入院后给予极化液静脉滴注,病人表现精神兴奋,其亲属述2天前门诊查血糖9.9 mmol/L,门诊医生给予格列本脲2.5 mg口服,每日3次,次日病人开始出现反复头晕、心悸、出汗.急查血糖1.3 mmoL/L,静脉推注50%葡萄糖100 m1,病人意识立即恢复正常,复查血糖4.0 mmol/L,2小时后,病人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右侧肢体偏瘫,右巴宾斯基征(+),复查血糖1.8 mmol/L,再次静脉推注50%葡萄糖100 ml,病人很快清醒,上述症状全部消失,持续静脉滴注葡萄糖液1周,低血糖得以纠正.  相似文献   

7.
格列本脲致低血糖昏迷三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病例资料【例 1】 男 ,70岁。主因反复头晕、心悸、出汗 1天于 1999年 5月 6日入院。既往有冠心病史 10年 ,脑梗死病史 5年 ,无糖尿病史。查体 :血压 12 0 /70mmHg ,意识清楚。颈软 ,双肺呼吸音清晰 ,心音正常。肝脾未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检查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入院后给予极化液静脉滴注 ,病人表现精神兴奋 ,其亲属述 2天前门诊查血糖 9 9mmol/L ,门诊医生给予格列本脲 2 5mg口服 ,每日 3次 ,次日病人开始出现反复头晕、心悸、出汗。急查血糖 1 3mmol/L ,静脉推注5 0 %葡萄糖 10 0ml,病人意识立即恢…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对新生儿糖尿病患儿采用格列本脲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本院在2000年5月~2013年3月收治10例新生儿糖尿病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分析格列本脲对患儿治疗的效果。结果 10例患儿的出生体重2.5~3kg,年龄3d~2个月,来院治疗时,血糖明显升高,并且伴有酮症酸的中毒症状。患儿住院以后,对其进行胰岛素治疗,改善患儿的酮症酸中毒情况。患儿的血糖降低到15mmol/L以下,再对患儿采用格列本脲进行治疗。对其中的5例患儿采用格列本脲进行治疗,用量为0.5mg/(kg·d)时,停止使用胰岛素。对患儿进行为期7个月的随访,患儿仍需要服用格列本脲,每天服用0.3mg/kg,患儿的血糖保持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副作用。结论有部分患儿采用格列本脲进行治疗,效果明显,不需要使用胰岛素,减轻了患儿的痛苦。所以,对新生儿糖尿病患儿采用格列本脲进行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十味玉泉胶囊中添加格列苯脲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忠勇  刘岚 《中南药学》2006,4(3):214-215
目的 检测十味玉泉胶囊中添加的格列苯脲。方法采用TLC法和HPLC法。结果供试品中检出了格列苯脲。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为揭露在中成药中擅自添加化学药成分的违法行为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消渴丸致低血糖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消渴丸所致低血糖反应发生的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消渴丸所致的207例低血糖反应文献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1.3:1,76.3%的病例为老年人,50.2%的病例不规范用药,17.9%单独用药,54.1%联合用药,临床类型以低血糖昏迷为主(80.2%),89.9%病例治愈,21例(11.1%)病例转归不良(死亡17例)。结论:消渴丸可引起较为严重的低血糖反应,甚至可致死亡,使用时须慎重考虑年龄、用法用量等相关因素,做到合理用药,减少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及一般规律,从而指导合理用药.方法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5年~2000年国内公开报道的646例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646例药物引起的心血管疾病中,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为59.8%.诱发的药物涉及155种,其中心血管系统用药占37.2%(240/646),为最多;品种以普罗帕酮引起的最多(75例).致死病例35例(5.4%),致死药物亦以心血管系统用药居首位.药源性心血管疾病以中、老年人多见.结论做到合理用药,对心血管病患者的用药严密监测,可降低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646例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及一般规律 ,从而指导合理用药。方法 :用文献计量学方法 ,对1995年~2000年国内公开报道的646例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646例药物引起的心血管疾病中 ,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为59 8 %。诱发的药物涉及155种 ,其中心血管系统用药占37 2 % (240/646) ,为最多 ;品种以普罗帕酮引起的最多 (75例 )。致死病例35例(5 4 % ) ,致死药物亦以心血管系统用药居首位。药源性心血管疾病以中、老年人多见。结论 :做到合理用药 ,对心血管病患者的用药严密监测 ,可降低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胰岛素致过敏反应发生的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胰岛素所致的242例过敏反应文献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1.1:1,61.1%的病例为老年人,15.7%的病例既往有过敏反应史,91.3%的患者皮下注射给药,50.0%的病例使用预混胰岛素,80.2%病例发生在多次用药后,过敏反应以局部反应为主(57.0%),绝大多数的病例被治愈或好转。结论胰岛素可引起较为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可致休克,使用时须慎重考虑年龄、用法用量等相关因素,做到合理用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415例药源性致死病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药源性致死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索1998年~2004年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期刊知识库收载的中文医药卫生期刊,对其报道的药源性致死个案作汇总性统计与分析。结果:以静脉给药方式导致的药源性致死发生率最高,占43.85%;抗微生物药、中草药、抗肿瘤药、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的致死率位居前5位;过敏性休克死亡占较高比例,约31.81%。结论:严格用药指征、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和服务素质培养,是减少药源性疾病或药源性致死发生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9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特点和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9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引起的疑似死亡病例最为多见(48.5%),其次为中药注射剂(9.1%);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比例最大(67.4%);超过半数病例在用药后2小时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64.9%);患者死因中,因过敏样反应和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最为多见(48.9%),其次为循环系统损伤、循环-呼吸系统损伤致死等。结论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的广泛应用、静脉滴注给药方式的广泛应用和药品质量的良莠不齐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甚至死亡的主要因素,应加强其使用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和致病药物,以期对药物性肝损害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各临床科室上报的94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4例药物性肝损害中男56例,女36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86岁,平均49.82(±16.32);既往有药物过敏史24例(25.53%)、既往有肝病史8例(8.51%);涉及药物55种,降脂药物居首位(31.92%)、抗菌药物第二位(20.21%)、解热镇痛药和神经系统用药占第三位(9.57%);临床分型:肝细胞型61例(64.89%)、胆汁淤积型19例(21.27%)、混合型14例(14.89%);临床表现以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多见;潜伏期1~4周。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较多,且大部分病例起病隐匿。用药期间定期检查肝功能,及时停药是减轻药源性肝损害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122例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04年5月—2008年12月间122例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既往ADR史、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处理方法及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22例ADR中既往有药物ADR史的17.21%(21/122),通过静脉给药的97.54%(119/122),用药过程中出现ADR的78.69%(96/122)。ADR主要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损害最常见,所有病例均治愈或好转。结论:应用左氧氟沙星时应重视患者ADR的既往史,并尽量采用口服给药,静脉给药时宜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索常用的引发药源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中成药情况,为安全使用此类中成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CNKI、VIP中文数据库,收集1979年-2015年间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中成药致药源性呼吸系统疾病49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检索上述数据库发现,有引发药源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中成药21种,共遴选出文献41篇。结论 多种中成药可导致和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应重视中成药的安全性,关注其不良反应,避免和减少药源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