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紧邻肝门的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1997年3月至2007年10月手术治疗的51例紧邻肝门的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血管瘤包膜外剥除29例,肝切除19例,缝扎3例。术中平均失血量(1085±1539) mL,22例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 手术治疗紧邻肝门的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安全的、切实可行的,方法首选血管瘤包膜外剥除术。对限于半肝或尾状叶的病例可分别采用半肝或尾状叶切除。 相似文献
2.
3.
患者男,59岁,主因"高热2周伴咳嗽"入院。糖尿病史10年余,血糖21.23mmol/L。超声显示:肝脏右后叶15.32cm×9.84cm混合性包块,形态不规则,内呈多房样(图1),无回声区内见密集点状高回声,部分呈彗星样,实性部分可见点状血流,余肝实质回声分布均匀。超声诊断:肝脏右后叶混合性包块, 相似文献
4.
随着B超、CT检查的普及,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检出率日渐增高。本院自1991年1月~1996年1月收治肝血管瘤18例,其中10例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经手术治愈。术中出血量少,其中9例100~200ml,仅1例达到1600ml,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肝血管瘤的检查首选B超、CT或ECT。本组B超检查符合率77.8%,CT90%。经以上系统检查仍不能确诊的可切除肿瘤,尽早手术具有鉴别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临床意义。血管瘤剥除术式治疗第Ⅶ、Ⅷ段血管瘤为首选而又简便、安全的方法。预防术中大出血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肝海绵状血管瘤 (cavernoushemangiomaofliver ,CHL)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 ,女性多见 ,好发年龄为 3 0~ 5 0岁 ,肿瘤多为单发 ,手术切除是治疗CHL的最有效方法。位于肝脏表面的CHL手术切除较容易 ,但邻近肝后下腔静脉的CHL ,由于与第三肝门关系密切 ,手术时易损伤下腔静脉造成大出血 ,过去被认为是肝脏手术的难点。我们采用解剖第三肝门、包膜外钝性剥离法切除邻近第三肝门处的肝海绵状血管瘤10例 ,具有手术出血少 ,肝门阻断时间短 ,肿瘤切除率高等优点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10例患者为我院 2 0 0 1年 9月至 2 0… 相似文献
6.
微波固化治疗巨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较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作者于1987~1995年采用术中微波固化(microwave coagulation)的方法治疗巨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2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巨大血管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回顾性总结和分析2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31处)肝血管瘤可侵及肝脏各段,瘤体直径2cm~40cm.采用单一或联合手术方式,第一肝门阻断11例,常温下改良全肝血流阻断4例,阻断时间12~30min,术中平均出血1200ml,输血1450ml,术后SGPT增高15例,发热8例,右胸腔积液6例,右膈下积液2例,死亡1例。结论 手术治疗肝巨大血管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术中正确细致的操作是防止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许永庆|戴朝六|卜献民|薛建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1):22-25
目的:探讨安全切除紧贴肝门区的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2年3月手术治疗的35例紧贴肝门区的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术中失血量100~7 000 mL。根据瘤体位置及大小选择不同肝血流阻断方法和切除术式,其中,Pringle法11例,改良Pringle法9例,半肝血流阻断法15例;血管瘤包膜外剥除24例,肝切除10例,缝扎1例。术后18例出现相关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结论:肝门区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手术的关键在于控制和处理出血,尽可能保留足够量的正常肝组织,应用合理的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和切除手段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对30例肝血管瘤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结果插管成功率100%,随访3个月至2年,肝血管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提出术前心理护理,术中积极配合及术后栓塞综合征的观察护理,对肝血管瘤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巨大血管瘤手术指征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2004年10月手术切除的28例肝巨大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全组肿瘤直径5~24cm,平均12cm,其中邻近第二肝门5例,与下腔静脉关系密切者7例,均采用肝血管瘤剥离术联合术中应用微波刀切除肿瘤。结果28例中12例出血量在400m l以下,未输血,5例出血量600~800m l,1例出血量为8000 m l。全组安全切除,均痊愈。病理检查为海绵状血管瘤。结论对于直径小于8 cm的肝血管瘤,可定期观察,但位于第二肝门的肝血管瘤,均应早期切除,肿瘤大于8 cm或合并有临床症状者,应手术切除。采用血管瘤剥离术联合术中应用微波刀切除肿瘤,出血量少,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提高了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11.
应用剥离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22例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并探讨该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对8年中采用剥离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22例进行分析。结果 全且病例恢复良好,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经随访3个月至3年,情况良好,未见复发。结论(1)该方法手术创伤小,不必切除正常肝组织。(2)术中输血少,大部分病人不用输血。(3)对于一些位于解剖困难部位的肿瘤,应用该方法可安全切除。(4)此方法疗效确切。(5)瘤体较小,深在肝实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评价包膜外剥离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方法对48例需要手术治疗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实施了手术,其中包膜外剥离术26例,腹腔镜下肝血管瘤切除7例,开腹肝叶切除术15例。结果实施包膜外剥离术的26例患者肝海绵状血管瘤均被完整剥除,手术平均出血200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9%(7/26),右侧胸腔积液4例,肝内血肿2例,切口感染1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包膜外剥离术是治疗肝血管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25岁,以“左上肢掌侧多枚肿块20余年并逐渐长大”为主诉入院。查体:左上肢自腋窝至前臂可见四枚蓝色血管团,隆起于皮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EUS引导射频消融(RFA)联合瘤体内血液抽吸治疗肝血管瘤(HCH)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接受CEUS引导RFA联合瘤体内血液抽吸治疗的55例HCH患者(共77个病灶)的资料。治疗前均经常规超声及CEUS明确瘤体大小及血供情况,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3个月复查常规超声及CEUS,计算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瘤体容积、瘤体缩小率及治疗后3个月瘤体血供完全消失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治疗时间(31.53±15.89)min,平均瘤体内血液抽吸量(135.36±68.13)ml。术中瘤体内血液抽吸量与治疗前瘤体容积呈正相关(r=0.722,P0.05)。55例HCH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相关严重并发症,9例(9/55,16.36%)发生轻微并发症。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3个月瘤体容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均0.05),平均瘤体缩小率分别为(48.76±32.58)%及(22.37±35.73)%。治疗后3个月瘤体血供完全消失率为96.10%(74/77)。结论 CEUS引导RFA联合瘤体内血液抽吸治疗HCH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可能成为治疗HCH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3D(4D)超声成像技术在肝肾囊肿介入穿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用动态三维成像(即4D超声成像)、实时动态三维成像(即实时4D冠状面成像)和静态三维成像的条件进行肝肾囊肿的引导穿刺过程。结果①4D超声成像无法达到实时状态,显示的图像落后于针道的步进,图像平均采集时间较长。实时动态4D冠状面成像,引导穿刺过程效果最佳,能达到实时状态;②穿刺针在4D冠状面图像和融合平面上比正常情况要厚一些,这一现象增加了针在穿刺过程中的可视性;③静态3D只能穿刺结束后评价针的最终位置而不能引导穿刺的过程;④实时4D的最佳成像模式为表面质地模式50%和透明最大模式50%混合,动态4D以多平面成像和表面模式成像引导穿刺过程为最佳。结论3D(4D)超声成像技术为超声引导穿刺过程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冷冻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1)家猪12只,腹腔镜下显露肝脏,Trocar针穿刺腹壁,经一非金属鞘将冷冻头插入肝右叶冷冻;(2)11例原发性肝癌,超声引导穿刺扩张皮肤直至肝内肿瘤表面,保留一非金属鞘,LCS-2000冷冻机5mm冷冻头经鞘管 至肿瘤中心冷冻,结果:(1)实验动物术后无腹腔内出血,冷冻穿刺部位无严重冻伤。(2)11例病人冷冻后恢复均顺利,其中5例肿瘤缩小≥50%,1例肿瘤完全消失。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冷冻治疗肝癌是一种安全可行,新型微创的局部治疗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超声引导经皮复合热消融技术治疗中、大肝细胞癌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复合热消融技术治疗中、大肝细胞癌 (HCC)的应用价值。方法在超声引导下经皮采用多针插入、多点能量输出的射频消融 (RFA)或微波消融 (MWA)技术 ,治疗 6 8例HCC患者共 73个肿瘤结节 ,平均直径 (4 5± 1 7)cm (3 1~ 13 0cm) ,经 1 9~ 6 7 6个月 [平均(16 0± 14 8)个月 ]随访 ,检测局部及远期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合并肝包膜下血肿及皮肤烧伤的患者各 1例。肿瘤完全消融率 78 1% (5 7/73) ,2 4 6 % (14 /5 7)的病灶出现局部肿瘤进展 ,远处复发率 5 6 7% (38/6 7)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6 2 3%、2 9 6 %、2 1 6 % ,中位生存时间为 18 6个月 (95 %可信区间为 10 9~ 2 6 3个月 )。RFA与MWA在完全消融率、局部肿瘤进展率与远处复发率、生存率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结论 经皮复合热消融技术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中、大肝细胞癌创伤小 ,可获得良好的局部控制和远期疗效 ,RFA与MWA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法(CDFI)在肝癌超声引导下介入性治疗的应用价值,以便更好地指导肝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62例经病理组织学诊断明确为肝癌患者资料,经超声引导下介入性治疗后,适用该仪器在相同条件下,沿相同切面方向做对比观察分析。62例患者的73个结节,其中的53例的62个结节,行超声引导下放射性同位素钇90放疗,部分患者配合无水酒精治疗。9例11个病灶仅行超声引导下无水酒精治疗。将治疗前后两组数据录入到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血供变化、血流分布等均为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62例肝癌患者的73个肿块,经治疗86.30%的肿块明显缩小。治疗前62例患者中80.65%结节显示肿块内有血流,9例肝转移癌中44.44%有瘤内血流;治疗后0级64.52%明显高于治疗前0级2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86,P0.05),而Ⅰ级、Ⅱ级、Ⅲ级分别为20(32.26%)例、21(33.87%)例、16(25.81%),多于治疗后的15(24.19%)例、9(14.52%)例、9(14.52%)例,其中Ⅱ级血流分级治疗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彩色多普勒观察到药物多分布于血管周围,经无水酒精治疗后,2~3周内血流明显减少,放射性同位素钇90治疗后1个月血流明显减少,治疗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回声增强,与血流的较少或消失及肿块缩小或消失相一致。结论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中治疗前后的血流变化可以观察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作为超声能引导肝癌的介入性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