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骨髓干细胞移植后mdx鼠腓肠肌病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骨髓干细胞移植后mdx鼠腓肠肌组织病理变化. 方法 7~9周龄mdx鼠20只平均分为4组,放射处理后移植1.2×107细胞/只同种异基因全骨髓干细胞,于移植后4、8、12及16周用HE染色观察腓肠肌组织细胞形态及核中心移位纤维(CNF).C57鼠和未治疗mdx鼠各5只作阳性和阴性对照. 结果 CS7鼠腓肠肌横切面可见肌细胞大小形态基本一致,无核中心移位现象.各细胞移植治疗组和阴性对照组mdx鼠均有大量的炎细胞浸润,核中心移位明显.未治疗mdx鼠CNF最高,约达70%;移植后4、12和16周,CNF分别为55%、50%和44%. 结论 骨髓干细胞移植后mdx鼠腓肠肌CNF随移植时间延长逐渐减少,提示骨髓干细胞移植后长久持续参与受损骨骼肌的修复与再生. 相似文献
2.
背景:干细胞移植治疗肌营养不良症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相对造血干细胞移植,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风险较小。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鼠(mdx鼠)的疗效。
方法:4周龄mdx鼠16只,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只,经静脉移植及肌肉局部注射C57BL/6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等量生理盐水。
结果与结论:移植3个月后,治疗组较对照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下降,骨骼肌肌膜部分有dystrophin蛋白表达,而对照组检测不到dystrophin蛋白表达。但是两组的运动功能无明显改善。结果初步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mdx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能使肌细胞膜破坏减少,延缓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携带micro-dystrophin基因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mdx鼠后在移植鼠体内分化为肌细胞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micro-dystrophin基因转染mdx小鼠MSCs(m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移植治疗mdx鼠,在移植后免疫荧光检测micro-dystrophin的表达并在不同时间点检测MyoD的表达。结果移植后成功检测到micro-dystrophin,其表达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移植时间延长MyoD阳性肌纤维比例增加,分别达到9%(4周时)、15%(8周时)、28%(12周时)。RT-PCR和Westernblot也发现,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MyoD表达增加。结论自体mMSCs可携带外源性micro-dystrophin基因在受体鼠体内分化为micro-dystrophin阳性肌细胞,移植入的干细胞向肌细胞的分化是一个持久的、连续的过程,成肌调节因子在调节其分化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细胞移植是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而理想的细胞源和最佳的移植途径一直是各实验室不断研究的目标。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功能重建的影响和最佳移植途径。
方法:以D-氨基半乳糖胺作为肝脏毒剂,构建雌性SD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以雄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细胞源,通过腹股沟静脉和脾内移植两种途径植入肝衰竭大鼠,动态检测多项肝功能血生化指标。并以sry基因为分子标志,采用PCR技术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脏内的存活状态。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腹股沟静脉和脾内移植均可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提高白蛋白合成能力,改善肝功能,降低动物死亡率。经腹股沟静脉移植组死亡率低于经脾内移植组。移植后7~30 d在受体大鼠肝脏内均能检测到sry基因阳性细胞的存在,而相应对照组未能检测到sry基因阳性细胞。结果表明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受体肝脏内存活。③经腹股沟静脉移植操作简便易行,死亡率较低,是较好的细胞移植途径。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是临床中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目前治疗晚期肝硬化最有效的方法是肝脏移植,但肝源缺乏、费用昂贵、移植排斥反应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引起并发症等成为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干细胞移植有利于受损肝组织修复,能够代偿部分肝功能,已成为治疗肝病的一种新方法.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基础、临床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作一综述,旨在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被定义为一种系统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恶化、骨脆性和骨折易感性增加。 目前有2亿多人患有骨质疏松症,但由于人口老龄化和人均寿命延长,受影响的人数仍在急剧增加,这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开发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药物治疗并不能逆转骨丢失,且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毒副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归巢作用、成骨分化和细胞因子作用在骨质疏松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新方法,不仅能避开药物治疗的副作用而且能从根本上治疗骨质疏松,具有巨大的潜能和应用价值,但许多问题也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7.
BACKGROUN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ave low immunogenicity and can induce immune tolerance. At present, the mechanism of immune regula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s not completely understood. It has been rarely reported whether th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an migrate to the thymus after transplantation.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distribution and survival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the thymus of aging rats after transplantation.METHODS: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ultured in vitro were transfected by adenovirus vectors expressing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Transfecte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ere injected into the portal vein of aging rats. At days 3, 7, 14, 21 after transplantation, the survival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oming to the thymus was observed under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At day 3 after transplantation, thymus tissues were taken and stained with hematoxylin-eosin for pathological observation. RESULTS AND CONCLUSION: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labele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ad a strong green fluorescence at days 3 and 7 after transplantation, and the cell contour was clea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mean absorbance values at days 3 and 7 (P > 0.05). Expression of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was weakened significantly at days 14 and 21 compared with that at day 3 (P < 0.05). At 3 days after transplantation, the transplante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ere clearly visible in the thymus, and acute rejection was not observ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an migrate to the damaged thymus tissue through the blood circulation, and can survive at least 1 week.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是否向神经细胞定向分化,不仅受细胞自身基因调控,更取决于所处外环境中各种信号的影响。
目的: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转基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理论依据以及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转基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理论依据以及相关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transplant,Gene therapy,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D)”,中文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排除重复性研究及Meta分析,共保留25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改善神经功能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细胞基因工程治疗的良好载体,转基因培养后能高效地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为移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细胞源。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基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已在动物模型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临床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尤其是生物安全性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BACKGROUND:As the ability of self-renewal, differentiation and migration into damaged tissue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a variety of diseases.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on osteoarthritis in rats.
METHODS:Thirty-six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ransplantation, model or control group. osteoarthritis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in the transplantation and model groups, followed by tail vein injec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5×107/kg) or the same volume of normal saline, respectively. Ra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ubjected to no treatment. Four weeks after injection, levels of CD4+CD25+ regulatory T cells in the spleen, interleukin-17,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in serum were detected, and arthritis index and the degree of joint swelling were evaluated as well.
RESULTS AND CONCLUSION: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both arthritis index and degree of joint swelling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model group (P < 0.05), but these indicators exhibited a remarkable improvement after cell transplantation (P < 0.05). Levels of CD4+CD25+ regulatory T cells in the spleen in the three groups were ranked as follows: the transplantation group > the control group > the model group. The levels of interleukin-17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in serum in the transplant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model group but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Highest level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was obtained in the transplantation group, followed by the control group and model group (P < 0.05). To conclude,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exert therapeutic effects in osteoarthritis rats by immune and cytokine regulation. 相似文献
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和增殖潜能的干细胞,在体内、外均能分化出神经细胞。近年来,BMSCs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都取得了较好效果,已成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新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将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及机理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前期的研究已经证实致敏小鼠造血干/祖细胞移植植入失败率高。本研究拟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进行干预,观察能否提高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的植入率。方法: 应用贴壁培养法体外培养正常小鼠骨髓MSCs,并分为6个实验组,包括实验组1:d11 MSCs干预的致敏组;实验组2: d0 MSCs干预的致敏组;实验组3:d11和d0 2次MSCs干预的致敏组;实验组4: 无MSCs干预的致敏小鼠对照组;实验组5:无MSCs干预的正常小鼠(非致敏小鼠)移植对照组;实验组6:无MSCs干预的正常小鼠不移植对照组。观察指标包括生存分析、移植效果分析(血象改变、骨髓细胞恢复及嵌合分析等)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检测,最终评估MSCs干预对各实验组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移植植入率的影响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实验组4、5、6)比较,MSCs干预(实验组1、2、3)在2次异基因脾细胞注射法致敏的动物模型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移植时,未能促进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的植入,也未能延长致敏动物移植后的生存时间。结论: 体内应用1×106 MSCs干预,未能促进2次异基因1×106 C57BL/6小鼠脾细胞输注法建立的重度致敏模型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的植入。 相似文献
12.
背景:大剂量化疗药物可造成严重的骨髓损伤,除药物治疗外,干细胞移植已越来越多的用于骨髓损伤的治疗。
目的: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顺铂所致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雌性ICR小鼠被随机分为3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小鼠腹腔注射顺铂诱导ICR小鼠制备骨髓抑制模型,建模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小鼠尾静脉注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3.0×105/g,空白组和模型组注射等量PBS。
结果与结论:连续给予顺铂7 d后,ICR小鼠体质量明显降低,但模型组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模型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单个核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等水平明显低于空白组(P < 0.01),于首次给顺铂后第21天开始恢复。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外周血的上述指标较模型组提前7 d开始恢复,第21天时,已接近或达到空白组水平;与空白组相比,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的一两天及移植后的2周出现了一过性的白细胞增高和血小板数增加。第24天,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小鼠股骨髓腔冲洗液有核细胞数明显高于模型组(P < 0.05),骨髓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也显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小鼠股骨骨髓组织结构明显改善,与空白组相似,骨髓细胞数明显增多,可见较多的巨核细胞,且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后2周,骨髓组织可见分布较广的小鼠抗人核单克隆抗体-FITC阳性的移植细胞定植。以上结果表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较早地改善顺铂所致骨髓抑制小鼠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3.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独特的免疫负调节特性,能在不同层次作用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通过直接接触、分泌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GF-β)或调节这些细胞的代谢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可望在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SCs对GVHD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模型,同时输入供者的T淋巴细胞诱导出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联合或不联合移植供体来源的MSCs,观察受鼠的生存时间,同时利用RT-PCR法研究Th1/Th2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用ELISA法检测移植后体内IL-4细胞因子的浓度.结果 GVHD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7.30±2.33)天,实验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24.10±2.36)天 , 与单独移植HSCs相比,MSCs与HSCs共移植明显延长的受鼠的生存时间.同时,GVHD组Th1/Th 2 细胞比值为1.29±0.06,IL-4因子的浓度平均为(14.84±2.59) pg/mL,实验组Th1/Th 2细胞比值为(0.77±0.14),IL-4因子的浓度平均为(40.09±13.99) pg/mL.MSCs与 HSCs 共移植降低了体内Th1/Th2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提高了体内IL-4细胞因子的浓度.结论 MSCs与HSCs共移植能有效抑制HSCs移植后致死性GVHD的发生,延长生存时间,同时MSCs 可能通过作用于体内Th1/Th2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促进体内IL-4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间接发挥了抑制GVHD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造血损伤修复及血液病治疗的主要手段已日益受到重视。受体的造血系统重建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造血干细胞的质量和数量,二是造血微环境的质量。1977年,Dexter用小鼠骨髓细胞进行长期培养,发现造血细胞只有附着于一种被称为基质细胞的集落上,才能增殖。而后 Mauch等[1]继而在人骨髓细胞长期培养的实验中证实了这一点。可以认为造血干细胞在分化增殖需要有一个特殊的环境,即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是造血微环境的主要成分,具有支持造血的作用。 一、基质细胞 造血微环境(hematopoieti… 相似文献
16.
间充质干细胞是细胞移植和组织工程中理想的种子细胞,然而在移植中发挥治疗作用的具体机制仍然不明确。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促进周围细胞的存活,发挥旁分泌作用。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调节免疫,促进周围细胞的增殖,抑制凋亡以及促血管生成作用发挥其在细胞移植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木瓜蛋白酶和[60Co]照射所致肺气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肺气肿组和肺气肿+MSCs移植组。将大鼠进行[60Co]照射,在气管内滴入木瓜蛋白酶建立雌性大鼠肺气肿模型,然后将培养的雄性大鼠MSCs经尾静脉注射到雌性肺气肿大鼠。观察移植后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通过PCR和Y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Y-FISH)示踪雄性大鼠MSCs在雌性肺气肿大鼠肺组织内的植入情况;用Y-FISH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C(SP-C)免疫荧光显色方法检测雄性大鼠MSCs在受体肺组织内是否分化为II型肺泡上皮细胞。结果:肺气肿组、肺气肿+MSCs移植组大鼠均出现肺气肿改变,但后者较前者的肺气肿明显减轻,2组之间的肺泡平均内衬间隔、平均肺泡面积和单位面积肺泡数均有显著差异;PCR结果显示肺气肿+MSCs移植组的大鼠肺脏基因组DNA中可以扩增出位于Y染色体的Sry基因片段;Y-FISH显示肺气肿+MSCs移植组的雌性大鼠肺组织中有Y染色体阳性的细胞,并且部分Y染色体阳性细胞同时表达SP-C。结论:MSCs移植能够减轻木瓜蛋白酶和[60Co]照射所致的肺气肿,这可能与移植的MSCs在受体肺组织中的植入和分化为II型肺泡上皮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脐带和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生物学特性、表面标志及多向分化潜能。方法:应用Ⅱ型胶原酶消化培养法分离脐带MSCs及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MSCs进行体外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2种细胞的生长特点,运用生长曲线和MTT法检测其原代细胞增殖能力,台盼蓝法测定细胞传代成活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种第3代(P3)细胞DNA周期及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并比较其向成脂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分化潜能。结果: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的脐带MSCs 1 d后,细胞贴壁呈成纤维形,2 d后呈漩涡状生长且增殖明显,3 d后达80%融合即可传代;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MSCs,体外培养4 d后,细胞贴壁呈圆形、梭形和多角形生长,5 d后呈克隆样生长且增殖明显,7 d后达80%融合即可传代。原代培养的脐带MSCs生长曲线近似“S”形,骨髓MSCs 生长曲线较平缓;MTT法显示脐带MSCs在3~5 d增殖较明显,骨髓MSCs 7 d后细胞增殖较明显。2种P3细胞传代成活率均为96%以上,G0/G1期细胞均为85%以上,无明显差异(P>0.05);2种P3细胞CD44、CD90和CD105阳性率均为(60.7±2.3)%以上高表达,CD45、CD19、CD14和CD79a均为(25.6±4.8)%低表达,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2种MSCs在体外均具有向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分化的潜能,脐带MSCs向成骨及成脂细胞分化率均为90%以上,与骨髓MSCs的分化潜能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脐带MSCs较骨髓MSCs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及分化潜能。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的脐带MSCs可作为较好干细胞示踪的细胞源。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大鼠骨髓移植模型探讨共移植供者源性的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骨髓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Fisher344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扩增至第5代用于移植。建立大鼠异基因急性GVHD模型(F344→Wistar)。受者Wistar大鼠采用致死性全身照射预处理,当天移植F344大鼠骨髓细胞和脾细胞。实验组则移植F344大鼠骨髓细胞、脾细胞和第5代的MSCs。观察各组移植后急性GVHD的发生时间、发病率和存活时间。结果:共移植MSCs推迟急性GVHD的发病时间,延长该组的存活时间,但无法完全消除急性GVHD的发生。结论:MSCs在体内具有免疫抑制功能,供者来源的MSCs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情况下,可推迟急性GVHD的发病时间和延长受者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